《古诗四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

1.正音释义,能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反复朗诵诗歌,结合注释,能够说出诗歌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深入品读名句,结合时代背景,能够说出诗歌名句的含义和主要特色。

二、教学重点:

1.正音,正确划分节奏,能够正确而有感情朗读诗歌。

2.反复朗诵诗歌,结合注释,能够说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深入品读名句,结合时代背景,能够说出诗歌名句的含义和主要特色。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春望》《泊秦淮》,结合课下注解解释诗句。

2、能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3、搜集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本单元我们已经从不同方面体会了爱国情,既有游子思乡,又有热爱自己祖国语言,还有不辱使命的晏子,更有热切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四首古诗,来感受我们国家古代诗人是怎样作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的。

2.深入品读名句,结合时代背景,能够说出诗歌名句的含义和主要特色。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春望》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深沉的意蕴。

1.范读:

1)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听读,并正音正字,特别注意:国、烽火、家书、浑、胜、簪。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3)介绍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1)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a.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

b.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3)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4)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小结:

《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泊秦淮》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深沉的意蕴。

1.范读:

1)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听读,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3)介绍写作背景: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了什么?请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两句诗的情景。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2)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3、小结: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四、有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1.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两首诗的思想内容,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结合课下注解解释诗句。

2、能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3、搜集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春望》《泊秦淮》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这两首古诗。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深沉的意蕴。

1.范读:

1)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听读,并正音正字,注意僵卧、戍轮台、夜阑。

2.介绍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3.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文下注释,写下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指正。

年老力衰,只能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4.思考: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过:“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秋雨渐凉有怀兴元》)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

5.小结:

全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