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大全

难点解析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中“庭”指的是宫廷,这句话的意思是“燕 王拜送在宫廷,派使者去报告大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中“不测”指的是难 以预测,“仆”指的是荆轲,“客”指的是助手。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拿着一 把匕首进入难以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同去。 ”
荆轲
名词,人名,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侠客,善于 剑术和口才,被秦王所杀。
秦王
名词,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即秦始皇。
刺
动词,指用武器攻击,杀害。
语法分析
“荆轲刺秦王”为动宾结构,其中“荆轲” 为主语,“刺”为谓语,“秦王”为宾语。
“之”字用法:在古汉语中,“之”字常被 用作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
特殊句式
非及向时之士也
被动句,“向时”的“向”,指以前,这句话意思是“赶不上以前那些勇士了”。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切齿拊心”是两个短语,形容极度愤恨的样子,“日夜”是状语,“此臣”是主语,“切齿拊心”是谓语。
复明后世当有足乐者
“复明后世”是两个短语,“复明”是状语,“后世”是主语,“当有足乐者”是谓语。
特殊语法
01
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为“ 大王来操何?”
02
省略句
如“与燕王遇”、“与太子丹遇”等 ,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03
状语后置
如“燕王拜送于庭”,“庭”是“于 ”的前置状语。
重要典故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时,献燕国地图以藏匕首,图 尽匕首现,荆轲遂刺秦王不中,被杀。
VS
“督亢之战”
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逐鹿 ,争霸战争频繁,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大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 大全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文言实词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文化常识
01
文言实词
常见实词
• 荆轲:人名,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 樊於期:人名,秦国将领,逃亡至燕国 • 田光:人名,燕国著名谋士 • 太子丹:人名,燕国太子 • 督亢:地名,位于今河北涿州 • 揕:动词,撞击、冲击 • 提:动词,抓起、拿起 • 箕踞:名词,一种坐姿,形容傲慢无礼 • 室:名词,房屋,住所
之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的”,用 于定语后。
其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用于代词 。
乃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用于表示条 件或时间。
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用于表示手 段或方式。
特殊虚词
诸
焉尔
“之于”的合音,用于表示被动或从属关系 。
“而已”的合音,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
乎
矣
“吗”的疑问语气词,用于表示疑问或反问 。
“了”的陈述语气词,用于表示陈述或肯定 。
03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太子丹之智,智在 乘时,时不可失。
秦王之威,威在震 怒,怒不可触。
荆轲之勇,勇在决 断,断无悔心。
被动句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句
(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拔(剑)倚柱而书
相见礼
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见 面时互行的礼仪。
古代称谓
1 2
孤
古代诸侯、君王自称谦词,表示孤独寡居。
寡人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被太子丹所赏识。
2、太子丹燕国太子,忧虑燕国的安危,一心想要阻止秦国的进攻,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3、秦舞阳燕国勇士,随荆轲一同前往秦国,但在关键时刻表现怯懦。
三、故事经过1、准备工作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杀,取得首级。
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让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面见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通过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面见秦王。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在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匕首露出,荆轲迅速抓住秦王衣袖,企图刺杀。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荆轲追逐。
5、刺杀失败由于秦王佩剑过长,一时难以拔出,大臣们提醒秦王将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拔剑砍伤荆轲,荆轲最终被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困。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3、一词多义(1)“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意为只是、不过;“终已不顾” ,意为回头。
(2)“发”:“发尽上指冠” ,意为头发;“顷之未发” ,意为出发。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5、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诚能得樊将军首4、愿足下更虑之5、顾计不知所出耳6、而右手揕其胸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人不敢与忤视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终已不管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轲自知事不就16、乃欲以生劫之略:打劫,争夺谒:请诚:的确,的确更:改变顾:可是,不过,表示稍微的转折揕:刺见:见+动词,表被动忤: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请:敬辞,请同意我顾:回头遗:赠予比:并,列发:翻开引:举起就:成功劫:逼迫,威胁二、虚词1、乃 ?①太子丹害怕,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居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想法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 ??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 ????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以:连词,由于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曰⑥使工以淬之以:相当于“而”,表修关系以:介,用三、活用1、兵北略地2、樊於期乃前曰3、之未,太子之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5、皆白衣冠以送之6、尽上指冠7、使使以大王8、群臣怪之9、箕踞以曰北:名作状,向北前:名作,走上前:的意用法,⋯⋯ ,⋯⋯慢函:名作状,用匣子衣冠:名作,穿衣,戴帽上:名作状,向上:的使用法,使⋯⋯听到怪:形容的意用法,⋯⋯很奇异箕:名作状,像箕一四、通假字1、秦王必臣2、今天往而不反者,子也3、燕王振畏慕大王之威4、秦王柱而走5、群臣惊讶,卒起不意:通“悦”,喜,高反:通“返”,回来振:通“震”,害怕,害怕:通“ ” ,卒:通“猝” 促,忽然五、古今异1、樊将仰天叹气流涕2、樊将以困来丹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曰4、持千金之物5、郎中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涕:古,眼泪;今,鼻涕困:古,穷途末路;今,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某一方:古,礼物;今,郎中:古,廷的侍;今,中医医生提:古,投;今,拿着六、特别句式1、而燕国陵之耻除矣2、太子及客知其事者3、使使于前4、嘉先言于秦王曰5、燕使者咸阳6、群臣侍殿上者被句定后置句介后置句介后置句省略句定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 (6)人不敢与(之)忤视. (7)比(于)诸侯之列。 (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类 活 用
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
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乃欲以生劫之
秦兵旦暮渡易水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名词作状语,马上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 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 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 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荆轲刺秦王
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二、古今词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 归丹
2.秦之遇将军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物质上不富有
古:对待;今:遇到、碰见 古:眼泪;今:鼻涕
4.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可以用(它)来;今:可能、能够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袒露一只臂膀;资币物
古:不回头;今:不考虑、不照顾
(副词,是否、是不是)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5. 见
见陵之耻
(被) (通“现”,显 露) (接见) (困厄,走投无路) (探究) (尽)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6.穷
复前行,欲穷其林 图穷而匕首见 丹不忍以己之私
7.私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
古:礼品;今义:钱币
三、词类活用
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太子迟之 3.使使以闻大王 4.群臣怪之 5.函封之 6.既祖 7.发尽上指冠 8.进兵北略地 9.则秦未可亲也 10.乃朝服
(名用动,穿白衣戴白帽) (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迟) (使动用法,使大王闻,即禀告大王) (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名词作动词,临行前祭路神)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接近) (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五、成语积累
1.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 痛恨的样子。 2.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3.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 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4.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5.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来描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六、名句积累
•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 •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 • 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9)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1)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6)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四、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4)复为慷慨羽声古义:声调激愤今义:不吝惜(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今义:拿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向北)②函封之(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走上前)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涕泣(哭)④乃朝服,设九宾(穿朝服)3.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远方)4、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5.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以……为迟)②群臣怪之(以……为怪)六、一词多义【兵】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穷】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私下)【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只是)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图】1、唯君图之(动词,考虑)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请】1、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次】1、以次进(名词,次序)2、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岂】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见】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以】1、以刀试人(介词,用)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7、以次进(介词,按照)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为)【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4、乃今得闻教(“乃今”连用,如今)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7、太子迟之(代词,指代荆轲)8、今太子迟之(代词,指自己)【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表被动)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3、为变徵之声(发出)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5、原举国为内臣(做)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2)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3)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6)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7)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8)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介词宾语 )(9)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10)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11)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12)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13)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状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2)常痛于骨髓(3)取之(以)百金(4)嘉为先言于秦王(5)给贡职如郡县(6)燕王拜送于庭(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8)使毕使于前(9)皆陈(于)殿下5、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群臣侍殿上者6、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为之奈何/ 既已,无可奈何表疑问,怎么……。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八、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3)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4)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注:此归纳仅作参考,如有不全,请各位同学自己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