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合集下载

第七讲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七讲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节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一)知州、差遣和通判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在地方行政制 度上采取收权于中央的方针。知州是知州州事的 简称,是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去掌管一州之政的官 员。这是宋地方官制的特点。于是地方上出现两 套制,它有别于州之刺史、县之县令。他们比刺 史、县令更掌握地方实权。这种官职与职权相分 离的做法,也称“差遣”,即本官不务本职,行 政权力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政府派到地方去的知州、 知县手里。这种“差遣”制度,中央与地方均有, 它造成组织机构设置与职权行使的脱节。
(三)县及基层保甲制度
宋代有县一千五百八十九个。县下有乡,设乡书 手一人;乡下有坊(城厢)、里(乡村),设坊 正或里正一人,里下有户,设户长一人。王安石 变法后,县下推行保甲制。以十家为保,设保长, 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 正、副都保二人。保长、大保长、都保长都由地 方有才干和有家产人选任。保甲制还规定,不论 主户和客户,凡一家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为保 丁。各大保每夜派五保丁巡夜,维持地方治安。 同时实行连坐,若保内发生不轨行为,必须告发, 否则同保株连坐。
第二节 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一、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 (一)州(郡)、县二级制 隋立国之初,州郡数量成倍增加。地方区划过小,机构重 叠,人员增多,效率低下,政局不稳。583年兵部尚书杨 尚希对此上书建议:“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具僚已 众,资费口多,吏卒倍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 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 得贤良”。隋文帝接受建议,“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 二级制。隋文帝并郡于州,废无事之冗员,既厘定了地方 行政区划,又节省了行政费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一次 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划改革。 隋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常派遣中央官吏出使地方, 督察地方行政。此外,随后又收地方人事权于上,九品以 上州县官,均由中央任免。吏部还对地方官每年进行考核。 地方长官三年向中央述职一次,不得擅自进京。县州佐官 每三年需更换,不得久任,地方官一律由外籍人士担任。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06.C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09.(200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演进。

2、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也加强了君权;唐代中后期,中书省与门下省办公机构合二为一,形成政事堂制度,加“同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也为宰辅。

3、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1)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了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

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省、门下省两机构的地位十分重要。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4、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立国思想:分化事权,以文制武,重文轻武。

(2)三分相权: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

(3)集中行政权:设立中书门下,以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正副宰相。

(4)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实行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鼎立”;推行“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力布防上实行“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领悟人类的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背诵必备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熟悉以下几个时期的国家制度架构是复习的重点:1.封建制度:战国时期成为各诸侯国特有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封建等级制度来确立皇权。

诸侯国的君主以封地为基础,依附于中央君主。

这一制度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汉制度: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秦始皇设立三十六个郡,统一全国。

汉代沿袭了郡县制,但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设左街右街,省、军、州、县四级行政单位。

地方官员选拔上,采取乡试、府试、殿试的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1.农业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早,制陶、铸造、纺织等手工业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宋代的手工业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商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商品得以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也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自强运动的一部分,兴办新式工业、新式军队和维新思想的兴起都是洋务运动的表现。

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次资产阶级变革运动。

维新思想的兴起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社会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a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第2讲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
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C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9·江苏卷]《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
4.分化事权 ⑴宋代:“路”上设置四种机构—— 转运使、提点刑狱、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仓 ⑵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⑶清朝:总督、巡抚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1.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建立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 的地方统治机构,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2.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3.犬牙交错: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山川形势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来确定。 从元代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区域 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4.加强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
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关注·时代发展与制度演变
视角1 早期的地方治理 材料一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 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 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至少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 政局动荡局面的原因。 (1)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独裁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独裁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独裁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全周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建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剂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提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相互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负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控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革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收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中国行政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代行政管理制度及其演变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体系。

以下是中国行政史必考的归纳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1.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2. 分封制: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1.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三公九卿制:汉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作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制度1. 州郡县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州一级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

2. 士族政治: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1.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

2.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完全依赖门第,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1. 路府州县制:宋代在行政区划上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

2. 行省制: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内阁制:明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参与国家大政。

4. 八旗制度:清代初期实行八旗制度,作为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体。

六、近现代行政制度的变革1. 晚清变法: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试图改革行政制度。

2. 民国时期的行政改革:民国成立后,废除了清朝的许多旧制度,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 行政区划: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单位,实行分级管理。

3. 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知识点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为了帮助大家备战高考,小编整理了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
1。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一、知识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①基本定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政治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的统称。

简单来说,就是古代中国是怎么管理国家的。

②重要程度:历史是以史鉴今,明智益警的学问,政治制度更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治理逻辑,对现代治理也有启示作用。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毕竟政治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

④应用价值: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脉络,甚至对个人职业规划、社会参与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学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与古代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紧密相连。

②关联知识:与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哲学观念紧密相连,也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互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梳理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逻辑,以及理解这些制度背后的社会动因。

关键点在于把握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化。

④考点分析:考试中常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出现,考察对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识别、理解及评价能力。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国家权力的组织、分配和运行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和机构设置。

②特征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多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特点,强调等级分明,权力高度集中。

③分类说明:主要可以分为分封制、宗法制度、郡县制、科举制等类型,每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条件。

④应用范围:适用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方法技能类】(以分析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为例)①基本步骤:首先明确研究的时间段,然后搜集该时段的史籍资料,接着分析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演变过程及原因,最后总结其特点和影响。

②关键要点:注意区分正史与野史,分析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③常见误区: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挖掘背后的社会逻辑;避免以现代观点去片面评价古代制度。

高中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①基本定义:古代政治制度就是古代王朝治理国家的一套规则、机构和体系,规定了各个阶层的权力、义务之类的关系。

比如谁能当皇帝啊,官员怎么被选出来,地方怎么管理等。

②重要程度:在中国历史的学习中超级重要,整个中国古代史都离不开政治制度。

它是贯穿各个朝代兴衰的主线之一呢,对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③前置知识:先得知道中国古代朝代的基本更迭顺序吧,像夏、商、周、秦这样的顺序得大概清楚。

还有一些古代基本的社会等级划分的概念,比如贵族、平民、奴隶啥的。

④应用价值: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推动力量,在我们理解文化传承方面也很有用。

像现在官场的一些理念或者称呼,多少都能溯源到古代的政治制度。

比如说“处长”这个词可能就跟古代的官职有演化关系。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在中国历史知识体系里算非常核心的板块,是我们理解各个朝代发展变化的基石。

比如说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后面几乎每个朝代的范畴内。

②关联知识:与古代的文化发展联系紧密,像科举制度下催生了很多文化现象,诗歌啊,文学流派盛行就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还跟古代的经济发展相关呢,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比如重农抑商就跟封建政治制度有渊源。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每个朝代制度的复杂和多样。

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名称好多,职能也好复杂,很容易就弄混了。

关键点就在于明白每个制度背后的目的,像君主专制加强这个目的就一直贯穿在很多制度变革里。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超级重要,通史类的选择题基本都会涉及,大题也可能要求对比不同朝代制度或者分析某一朝代制度特点。

考查方式有直接问制度内容的,也有通过材料让你分析制度影响的。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中央集权制就是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接受中央的领导和管理。

秦朝就开始大力推行这个制度,建立郡县制,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皇帝成为最高权力统治者。

②特征分析:权力向中央集中这是最大特点。

202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doc

202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doc

202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本网继续为大家更新,今天整理了202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2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2023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有很多,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知识点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二)新课标版1.夏商的地方行政制度:侯、伯等的设立。

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候的制度。

它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分封制的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从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规律小结1.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中央是否能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巩固的关键点。

3.很多地方行政制度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分封制、刺史制度和“改土归流”。

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高考的冷点,也是难点。

四.高考题例01.(2004全国文综三套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02.(2006年重庆文综1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03.(2005年江苏历史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猛安谋克制B.“蕃汉分治”C察举制度D.行省制度04.(2006四川文综12)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05.(2006四川文综13)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6.(2007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的下列哪一项事实?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07.(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08.(2008重庆文综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09.(2008广东文科基础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11.(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1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01.A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04.B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元代地方管理机构。

05.B奴儿干都司为明朝管辖女真族地区的地方机构,非三司。

06.C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五.新题预测01.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CA.瀚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D.忽汗州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02.AtisasofWorldHistory一书中写道:“Theoldfeudal(封建的)systemofgovernmentwasabolishedandasystemofprefects(官员)wasintroducedbyQinShiHuangdi(秦始皇).”这里的“feudalsystem"指的是A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03.“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

……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

材料中所说的“体制”是指C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04.贾谊《治安策》中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BA.削夺王国的封地B.颁行推恩令C.夺去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0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