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而课堂提问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但如今课堂上对于提问行为的错误理解甚是常见,我们不知从何做起。本研究以小学教师课堂的提问技巧为课堂观察点,通过对小学科学“彩虹的秘密”的具体分析,客观评价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出教师的提问技巧,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以此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和改进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等。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技巧;问题设计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同时让老师对正确的提问原则有所了解,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提问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有效的课堂提问决定的。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存在不会提问或提问不合理的情况,而通过对优秀课例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新手教师发现自身问题,学习专家型教师教学技巧,快速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此研究是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为观察点,通过特级教师的课例来分析教师的提问技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提问的理论基础为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依据,提供了对课堂提问的支撑与方法要领的引导。另外,针对当前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实际与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有效提出改善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增加和发展课堂提问的探究成果。
2.实践意义
我国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仍存在“提问误区”等现象,忽视学生主体因素等,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匮乏。这些问题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经过对小学课堂提问的实证探究,整理分析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与改善的策略,为小学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提问实践中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课堂提问在国内外有大量丰富的理论依据可供借鉴,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国外的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探究。例如
,史蒂文斯(R.Stevens)在1912年第一次对教师提问做出了系统性研究。她在对教师课堂提问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教师不能机械的提问学生问题,要讲究方法和原则,否则,课堂将变得很死板,没有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高尔和罗迪两位教授在他们研究课堂提问的基础上指出:“教师提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2]韦伦教授也表示,“提问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问题满足了多样化的目的,如激发学生参与、复习学过的资料、激发学生对某一主题或疑问的讨论、诊断学生的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等”。[3]日本的一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4]从国内的研究程度来看,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就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很善于运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另外,张迎春认为,有效课堂提问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唯一目标,提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5]
在实证研究方面,综观国外和国内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运用提问技巧的,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还有一些小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成果较为缺乏,因此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是很有必要。所以,本次研究将以小学课堂提问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切入点,把提问技巧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进而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著作、报刊、论文、网络文献等资料,对小学课堂提问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些关于小学课堂提问的对策性建议的重要观点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2.案例分析法:在文献研究的根基上,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对小学课堂的具体实施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3.访谈法:对洛阳涧西区S10位小学教师进行个人或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访谈,了解学校课堂提问技巧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对该问题进行实效检验,期望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设计
设计思路:基于教师提问的作用主要是考查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提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因此,本文以教师的提问技巧为课堂观察点,采用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记录。在研究设计上笔者从教师提问的类型、要求学生回答的类型、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
理答方式、教师问题表述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提问是否关注到全体学生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案例设计:从教师提问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出发,本文以董立福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为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对董立福老师的课堂提问技巧进行观察记录,客观评价董立福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的优势,为广大教师在提问技巧上提供一些借鉴。
访谈设计:笔者对洛阳市涧西区S10位小学教师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提纲大概是从教师对有效提问技巧的了解程度、平时在哪方面运用此方法、它存在的不足以及没有使用此方法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访谈的。
三、课堂提问的阐述
课堂提问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言语、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活动。教师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学生思维的方向是由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和使学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启发思考,激活思维。
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是有效提问区别于低效、无效提问的重要标志。提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有目的的提问,会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问题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提问对象的开放性。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要避免少数精英学生和表现积极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更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
(三)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的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6]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提问中,适度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提问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出发。提问的适度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第二,提问的时机要适度。第三,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五)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问方式的多样性。提问受学科背景、知识的性质、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的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式。二是问题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用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情境来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访谈与案例的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洛阳市涧西区S小学的10位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还是对课堂提问有着一定的重视程度,也有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从访谈中也发现了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现将访谈记录的结论汇总如下:
1.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频繁且数量多
常常在课堂中会出现,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够启发思维,而且大部分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其他方面,提出的问题多半是重复性和记忆性的,对于创造性、分析性问题涉及的不是特别多。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一节课45分钟,教师提问过于频繁,并且数目过多,学生晕头晕脑的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炮轰”下“不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对,这样的提问从根本上讲是毫无效果。
2.答案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思考空间
老师在学生回答过问题后,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评估,但有很多老师都是从自己的预设出发,期盼学生做出的回答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学生的答复是自己所期望的,老师就会给予表扬,而学生的回答如果偏离自己的期盼,老师多是不予评价或者进行访问,将学生像自己预设的结果牵引,直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弃自己的观点。这类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的进行生成性教学,只是期盼通过提问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不闻不问。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需要等待三秒钟,综合性的问题提出后,等五至十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7]
3.问题反馈方式单一,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馈方式单一,有一部分老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只是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然后自己就补充说明,而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深入的评估。教师更多关注的方面是问题的结果,片面的追求答案的正确性,进而忽视了学生
的思维过程。
4.学生提问缺乏
与教师频繁提问相反的是学生提问缺乏。究其原因,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第一,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提问不足够重视,第二,有的教师并不喜欢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三是,教师很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励和促进学生提问;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学生认为老师和课本是“权威”的,因此缺少问题意识,二是,学生俱于教师的“威力”不敢提出问题。
5.精英学生“垄断”课堂
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学生集体回答、学生主动回答、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等几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影响提问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时在提问的时候很难兼顾到全体学生,不管是采取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方式或者其它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出现精英学生“垄断”课堂的现象。有的成绩好的或者外向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一节课会积极主动多次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则“默默无闻”,直至在老师的引导下才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案例结果分析
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段来详细地分析教师的提问技巧
董老师:太阳光是通过三棱镜才产生彩虹光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三棱镜的内部构造的结果,因此实验不足以证明太阳光可以分解为七色光。既然这个实验证据不足,那怎样才能让大家更信服这个实验呢?有没有办法?
生1:可以做实验
董老师:比如做什么实验呢?我让你像一个具体可行的办法来补完这个实验。
生2:把三棱镜换成雨滴
董老师:那就可以解释成太阳光跟雨滴作用的结果,彩虹可能是因为雨滴才产生的,这个办法还不足以令人信服。牛顿其实是坚信白光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光,那么只要怎样就能把它证明的更好一些呢?
生3:把七色彩虹光再合成白光
董老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生3:这样就能证明白光是由七色彩虹光组成的
董老师:至少他证明了一点,各种光混合在一起是怎么样的?
生3:是白光
董老师:非得是白光吗?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董老师:各种光混合在一起可能形成白光,只要颜色发生变化就能证明太阳光有可能是由复杂的光构成的。刚刚台下的老师都在为你鼓掌,思维非常敏捷。
这段话一共有6个问题,其中有5个问题属于追问。整段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可以证明“太阳光可以分解成彩虹光,太阳光可能是由七色光(各种光)混合而成的”的办法。教师通过质疑学生的答案,进一步解释问题的组成要素,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点,让学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