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以《红楼梦》的节日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第十八回的元宵节描写、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的芒种节描写、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的年节描写、第五十八回的清明节描写以及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的中秋节描写等。[2]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和元宵节的活动。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元妃省亲的故事安排在元宵节期间,小说中写到元妃命太监

送灯谜,贾府上下忙于猜灯谜、制灯谜的景象。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3]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其次,《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4]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再次,“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

最后,闲话《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5]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的特点

首先,《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大、范围广、描摹细。其中的民俗风情描写,遍被全书,蕴含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典范意义。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回可以找到民俗风情事象。[6]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曹雪芹都把民俗风情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

其次,《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亦南亦北。从饮食上看,既有像鲈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