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例子
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例子《中企海外投资失败:那些年的“滑铁卢”与教训》嘿呀,咱都知道中企这些年大步迈向海外,雄心勃勃地想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呢。
不过呢,这海外投资啊,可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有着不少令人哭笑不得又深表惋惜的失败例子。
就拿某中企到国外搞个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来说吧。
那地方啊,看着各种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地。
企业带着咱中国人吃苦耐劳、敢拼敢干的劲儿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啊,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政策法规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冷不丁就给你使绊子。
比如说,当地每周都有特奇葩的宗教、传统节日,一到节日那,甭管你工程到啥关键节点了,得,所有人员都得停工庆祝。
咱中企那是一脸懵啊,在国内哪见过这阵仗呢。
而且呢,那边的政策变动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今儿个说允许这么建,明儿个就可能因为某个政客的一句话,又得大改,结果工程成本那是蹭蹭往上涨啊,工期也一拖再拖,就像陷在烂泥潭里的车子,越挣扎越难动弹。
还有一个企业去海外投资矿产资源。
刚开始吧,那勘察报告看着美美的,说矿石储量大、品位高。
中企听了就眼冒金光啊,大把银子就投进去了。
可等真正开采的时候才发现,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那开采技术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比打游戏里的关卡还难。
当地呢,还缺乏合格的劳动力,找来找去都是技术不咋地的工人。
这就好比你想让一群小学生去做高难度的数学题,甭想有啥好结果。
再加上物流成本啊,高得离谱。
运点设备、矿石啥的出去进来,感觉就像那些货物在走一遍“奢华游”,每过一道关卡,都被扒层皮似的。
最后,这企业一算账,亏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啊。
从这些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事儿,咱真能得出不少教训呢。
首先,对当地的各种情况得做超级细致周到的调研,从风俗习惯到政治稳定性,就像打扮新娘似的,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再者,技术方面得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只听别人忽悠就冒然行事。
总之啊,海外投资就像一场冒险,得带着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谨慎小心才能有可能摘取胜利的果实,不然就容易摔个鼻青脸肿的。
判赔300多亿!中企最大海外项目中澳铁矿专利案宣判
判赔300多亿!中企最大海外项目中澳铁矿专利案宣判IPRdaily,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产业媒体,60万知识产权人的上网首页原标题:中企最大海外项目中澳铁矿专利案宣判:中企赔偿澳企300多亿IPRdaily导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从来就不缺少荆棘和陷阱,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仅吸走了中信巨额资金,还让其卷入与澳大利亚富商克莱夫·帕尔默(Palmer)日趋激烈的纠纷当中。
据路透社11月24日报道,西澳大利亚最高法院近期就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绿地投资”项目——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SINO)的专利案做出了判决。
西澳法院称中信需向帕尔默的Mineralogy公司赔偿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此外还要在未来30年每年向Mineralogy支付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特许使用费,合计下来,中信的赔偿额已经达到了300多亿人民币,可谓是损失惨重。
路透社报道截图一、专利赔偿案据微信公号“矿业汇”11月30日报道,2015年,Mineralogy公司起诉中信股份,索赔10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00亿元),声称中信正从双方在西澳大利亚合资的中澳铁矿(Sino Iron)项目出口铁矿石,却没有按约定水平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此前中信就磁铁矿开采权向Mineralogy公司支付了4.15亿美元,并就开采原矿向其支付专利费A,但Mineralogy坚持中信还应为生产的精矿粉支付专利费B。
双方一直争执不下,西澳高等法院今年六月曾对该诉讼进行两周的聆讯,但是没有定论。
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澳媒图近日,澳法院判处中信需赔付Mineralogy约2亿澳元,同时在未来30年,需每年向Mineralogy缴付2亿澳元的特许经营费用。
中信公告指出对法院作出该判决表示失望,因判决篇幅颇长,并覆盖一系列复杂事项,因此公司会进一步研究判决及影响。
中信8月时曾警告,若无法解决与Mineralogy的法律纠纷,可能中止中澳铁矿石项目营运。
做跨国资源并购这五家失败案例必须牢记于心
做跨国资源并购:这五个失败案例必须牢记于心扑克投资家2015-06-28 07:35:56阅读(827)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三年前,在国内也算“有头有脸”的老陈有了一次灰头土脸的人生体验。
就因为一点言语上的不合,身处异国他乡的陈总就被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主挥舞着棍棒,牵着猎狗连夜驱逐。
漆黑的夜里,老陈和他的助手数人在荒郊野地东躲西藏,雷雨交加之下狼狈不堪。
而就在几小时前,双方还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老陈几个被当地视为“座上宾”,他们是被特别邀请去开发大煤矿,“一起发财”的。
好不容易跑回国内,身为一家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分公司负责人的老陈,很快向集团董事长建议:即使有再好的优惠条件,即使有再好的资源,都别去那样的国家买煤矿了。
因为政局不稳,规则无定,说翻脸就翻脸,风险太大。
这是笔者听亲历者讲的关于资源并购的小故事之一。
再看故事之二,这是由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亲自讲的。
开滦曾通过开滦股份与首钢矿业、德华公司等企业合作,在加拿大获取了盖森煤田和勘探墨玉河北部煤田两块优质资源,储量50亿吨,大部分属于市场上稀缺抢手产品。
能在海外弄到优质资源,这对国内企业而言绝对是好事,是荣光的事,是实力的明证。
但开滦这次资源并购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加拿大政府的要求,所有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要征得原住民的同意。
盖森的项目涉及到5户原住民,开滦集团一直积极协调与他们的关系,争取其对项目的支持。
加拿大BC省矿业部门官员为了促成此次并购的成功,曾组织4户原住民两次到开滦集团。
开滦尽量让原住民们在中国呆得舒服,玩的Happy。
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因为个人有事没能来中国的那一家原住民后来就表示强烈不满,总是找项目影响风水之类的理由阻止项目开工,数番来回,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但问题是项目因此延迟了大半年。
一次,张文学带队去香港招商引资。
一位印尼大公司70多岁的董事长,亲自飞到香港请他吃饭,邀请其到印尼合伙投资资源,但张最后婉拒,“印尼、越南和蒙古国这些地方一时都太可能去做大的投资,综合评估下来,风险不小。
海外开矿再审视:中钢澳洲历险
海外开矿再审视:中钢澳洲历险作为中国在海外矿产资源收购的急先锋,中钢集团是中国最早“走出去”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国有大型企业之一,在澳大利亚、南非、津巴布韦等地建有铁矿、铬矿资源基地,近年来,公司也一度因为全购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而名声大振,不过,这一项目在2011年横生变数。
2011年6月,中钢集团决定暂停其在西澳洲正在开发的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并终止Koolanooka和Blue Hills项目以外的所有勘探工作。
从一度引以为傲到被迫暂停开发,中钢在西澳洲矿山项目的遭遇,也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矿产资源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鲜活样本。
祸起港口铁路建设滞后中钢集团与Weld Range等项目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5年。
当年,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的中小矿业公司Midwest公司(中西部公司)签署了《Koolanooka和Weld Range项目可研合资协议》,将参与Midwest Corp旗下Weld Range和Koolanooka Magnetite两个铁矿石项目的先期勘探,当时预计两个项目的铁矿石资源储量在1.2亿吨左右。
这一合作项目一度被誉为中国在澳大利亚进行磁铁矿勘探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在可研初期阶段就有中国企业介入的铁矿项目。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钢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这一项目的投资和掌控,宣布收购中西部公司,并于2008年9月获得中西部公司98.52%的股份,成为首家在海外完成大规模敌意收购的中国企业。
2010年7月,中钢集团曾宣布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并预计到2013年投产,2014年初发运首批产自Weld Range的铁矿石,预计未来15年可年产1500万吨铁矿石。
不过,公司也指出,具体时间还要取决于澳大利亚西海岸Oakajee港口和铁路的工程进度。
而Oakajee港口和铁路项目正是澳大利亚政府为改善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当地矿产资源而计划新建的项目,最初预计2011年建成,项目预计总投资35亿美元,是澳大利亚近年来推出的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国最大海外并购案失利始末
34FRIEND 2009.8经济广角JINGJIGUANGJIAO 2009年6月5日,力拓宣布撤销中铝195亿美元的注资。
当天,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会见中铝方面的代表,反复强调撤销协议的决定出自力拓,而不是政府。
但就是这场与“政治无关”的商业运作,从2009年2月12日力拓宣布中铝注资计划开始,就超出了一场商业运作应有的范畴,在澳大利亚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
“踩钢丝”的陆克文 2009年2月13日,力拓宣布中铝注资计划的第二天,澳大利亚反对党派国家党领袖乔伊斯就率先在议会发难:“最好还是区分一下主要客户和拥有人。
”随后,他煽动群众:“矿产资源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中国从力拓最大客户到最大股东身份的转变,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威胁。
” 尽管当时中铝也遭遇“195亿美元的出价是否有点高”、“要不要等一等再下手”的质疑,但中铝坚信自己“抄底”的时机没错。
那时,背负近400亿美元债务压力的力拓准备拿出来与中铝合作的全部是其最优质资产。
不得不承认,那时的主动权在中铝。
单纯从商业角度看,力拓那时深陷资金短缺困境,只能靠裁员度日。
而中铝注资不仅可以帮助力拓应对当下危机,还可以帮助澳大利亚政府解决因力拓裁员带来的失业问题。
中铝越主动,澳大利亚似乎就越不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澳大利亚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Tom Switzer指出:“虽然澳大利亚民众深知海外投资对本国经济的作用,但对海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感。
” 与此同时,悉尼一家独立的国际政策智库Lowy机构在去年9月公布了一项年度民意调查。
数据显示,1100名澳大利亚受访者中,90%的人对外资持股澳大利亚本土企业持反对态度,而其中78%的受访者反对中国国有企业、银行或者投资基金对澳大利亚本土企业控股股权的竞购。
国企背景是很多热捧“中资公司”投资者的定心丸,但对一些更加看重市场化因素的海外投资者来说却是“威胁”所在。
央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
央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
【财新网】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净亏逾41亿元,损失由国家补贴。
这已不是第一次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海外遭遇巨亏,财新网对近年来著名的中国企业海外巨亏的案例统计如下:
时间企业外海投资项目亏损情况
2010年6月中钢集团澳大利亚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项目暂停,具体损失暂无统计
2010年10月中国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净亏损41.48亿元
2008年3月中国兵装天威新能源收购美国Hoku公司预付7900万美元货款,后又投入近1亿美元,具体损失暂无统计
2009年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
2009年9月中国中铁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合同总额4.47亿美元,具体损失暂无统计。
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案例
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案例那我给你讲讲中铝投资力拓这个风险案例吧。
中铝那可是咱中国很有实力的企业呢。
当时啊,中铝瞅着力拓,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投资对象。
力拓在矿业领域那也是响当当的啊。
中铝就打算大力投资力拓,一方面想在全球矿业资源布局上占个好位置,另一方面也觉得这是个能赚钱的买卖。
可是呢,这风险就像隐藏在草丛里的小怪兽一样,突然就蹦出来了。
首先啊,国际政治环境开始捣乱。
西方国家有些势力就不太乐意看到中铝这样的中国企业大力进入他们的资源领域。
这就像是你想去参加一个派对,可有些不友好的家伙就想把你拦在门外。
然后呢,力拓自己内部也出了问题。
他们的经营状况突然变得很复杂,各种债务啊,还有市场对铁矿石需求的波动啥的。
这就好比你搭伙做生意,结果发现合作伙伴自己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儿一大堆。
中铝原本计划得好好的投资,最后因为这些风险因素,损失惨重啊。
钱投进去了不少,可没得到预期的回报,还陷入了各种麻烦事儿当中。
就像满心欢喜去种瓜,结果最后连个瓜秧都没收获到,还搭进去不少种子和化肥钱呢。
还有中国企业在一些非洲国家的投资也有风险案例。
比如说有的企业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本来想着非洲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又很缺,这是个大商机啊。
但是到了当地才发现,当地的一些政策法规很不稳定。
今天这个规定,明天可能就变了。
就像你玩游戏,规则老变,你都不知道该怎么玩了。
而且啊,当地的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也很复杂,部落关系啊,文化差异啊,有时候工人的组织纪律性也和国内不太一样,这都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重重,工期拖延,成本超支那都是家常便饭了。
这就是中国海外投资中遇到风险的一些例子啦,海外投资就像一场冒险之旅,虽然有宝藏,但路上也是荆棘密布啊。
我国企业对国外从事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
我国企业对国外从事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功案例:华为在全球市场的腾飞作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华为在全球市场的腾飞无疑是我国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之一。
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坚持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发展战略,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市场拓展,成功打入了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华为的成功不仅推动了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其他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榜样。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国外市场的精准判断和及时调整策略,同时也得益于其不断提升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经验对其他我国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中具有借鉴意义。
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国际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方面,华为的成功案例为其他我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失败案例: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挑战与此我国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失败案例。
以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挑战为例,虽然小米在我国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印度市场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本土化问题。
由于印度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和竞争格局与我国市场存在差异,小米在印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失败案例值得反思和总结。
我国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时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市场的调研和了解,以及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
我国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本土化战略,尊重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和市场需求,避免简单地将我国成功经验复制到国外市场。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上述成功和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对国外市场的深入了解和调研,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化战略和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市场的我国企业才能在国外直接投资中取得更多的成功。
大国企海外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大国企海外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罗列下事件、金额和时间,再来探讨根因。
事件一,2010年,中海外以超低价竞标夺得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后遭波兰政府索赔17.51亿元人民币。
事件二,2009年2月,中国铁建与沙特政府签署了麦加轻轨项目合同,后巨亏41亿元。
事件三,2009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投资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后因环境影响严重被缅甸政府搁置,面临73亿损失。
事件四,2008年,中石化花费1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 石油公司100%股权,获得该公司在叙利亚和埃及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但很快中石化发现他们原本想买“甜油”,不幸买成了“苦油”,其炼化成本比“甜油”高出一倍。
最后100亿投资打了水漂。
事件五,2008年,中钢集团花费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想买赤铁矿,后不幸买成磁铁矿,面临100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以上事件,共涉人民币金额330亿元左右,需要明确一点,谁买单?--纳税人。
总结失败的原因,中外体制不一样,比如国内,国企总是先以超低价投标,中标后再以工程要挟业主提价,但跑到国外,提价无门,这活你接了你就得干,不干就按违约条款来,中海外17亿当买个教训;另外,100亿的矿产收购,收购之前竟然不对矿产进行调查,最终中钢面临100亿的亏损,这背后所折射出的难道是出了事“锅”不用任何人来背的道理?最后,关于中石化,国内成品油这么贵,它又是垄断企业,还要一天到晚喊巨亏,怎么好意思!
作者:金火。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讲课教案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正文:一、加拿大巴芬岛Marry RIver铁矿遗憾被印度公司收购Marry RIver铁矿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北纬72度,是产于古生代花岗片麻岩、杂砂岩、含铁硅质岩建造中的BIF型高品位、超大型铁矿。
经预可行性研究,露天采矿范围内有证实、概略储量3.65亿吨,推定资源量2200万吨,铁矿石品位67%。
设计的露天采矿范围外,还有推测、推定、确定资源量1.57亿吨,铁矿石品位64%。
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未封闭,NO.1-NO.4矿体与区内航磁异常完全吻合,该异常带达60千米。
预测资源总量达60亿吨。
运输航道也已测定完毕。
Marry River铁矿是全球尚未开发的最好铁矿。
国内一家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该铁矿所有者巴芬岛铁矿公司开始谈判。
2009年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巴芬岛铁矿公司在半年内,股价从3.6加元/股,骤降至0.2加元/股。
公司现金已无法维持勘查计划,且形势难以融资。
该公司当年需要3000万加元的现金。
资金量虽然不大,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要履行一套复杂的投资决策程……而且大型国有企业,对初级勘查公司和处于勘查阶段的项目,即使拥有很大潜力也是犹豫的。
刘益康先生认为,境外矿业投资若要等矿床已经勘查结束了,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采选技术基本过关了,价格合适了,这些世界级矿床也不属于观望犹豫者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轮反复的敌意收购,2010年7月,该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全部收购。
中国在这轮资源竞争中,由于短视再度成为看客。
二、老挝万象钾盐盆地一味求大,忽略成本估算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世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因此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
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1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
2001年7月,和老挝政府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从勘查做起。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矿业投资成败案例
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案例分析在境外矿业投资过程中,中国地勘单位和企业不断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
在成功投资的同时,也有很多的体会;在遭受一次次挫折之后,更多地感受到国际化征程的艰辛;在探索自己道路的同时,也在发现着身边值得借鉴的故事。
在本文5个典型案例中,涉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秘鲁等投资环境各异的国家,包括铁、铅锌、铜、稀土、金等不同矿种,投资主体中既有地勘单位,也有矿山企业,既有央企,也有地方企业。
无论是有益的经验还是具有借鉴价值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为将来“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参考。
案例1: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收购Canaco公司收益显著有色地调中心以中色地科(香港)公司为投资平台,通过定向增资的方式,投资在加拿大多伦多上市的加纳克公司。
加纳克公司(Canaco)是一家在多伦多上市的初级勘查公司,其主要矿业权是在坦桑尼亚的金矿和钻石矿,以及在墨西哥的金银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股票价格一路下跌。
有色地调中心抓住这一机遇,在股价下降时锁定投资价格,2009年3月,以0.05美元/股参与融资,购买3200万股(占总股本的35.2%),附加1600万股购股权,行权价位0.07美元/股(2年有效)。
2009年6月26日完成全部交割。
完成这一投资后,中色地科成为加纳克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董事会过半数的表决权,出任公司董事长,派人进入经理层,拥有今后公司项目增资的优先权,从而实现了对公司的有效控制。
在这之后,对公司派出了一名管理人员,保留了公司原管理层。
有色地调中心进入后,对公司整个发展战略进行了大的调整:将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墨西哥项目予以转让,获得转让资金;放弃了坦桑尼亚金刚石项目的选择权;集中精力、财力、物力主攻潜力最大的坦桑尼亚金矿项目。
经过半年的调整,2009年10月,公布了第一批钻孔结果:MGZD0001孔见矿59米,金含量4.28克/吨;MGZD0012孔见矿56米,金含量6.34克/吨;MGZD06637孔见矿37米,金含量12.45克/吨;MGZD073孔见矿32米,金含量9.27克/吨。
2009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经典案例回眸
2009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经典案例回眸编者按: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影响同时也带来机遇,特别是对于出征国际矿业市场不久的中国矿业企业尤其如此。
进入2009年后,随着金融危机见底的声音不断出现,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矿业企业开始准备海外投资,参与境外矿业并购。
在2009年,尽管上半年中铝注资力拓失利,但下半年中国矿企进行多起海外并购获批案例频频出现。
本期整理汇集了2009年我国部分海外矿业并购经典案例,以供读者参考。
2009年以来,中国对澳洲的矿业投资接近百亿美元,澳方因此称“几乎每周就要审核一个中国投资项目”。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收购赞比亚卢安夏铜矿2009年6月6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与赞比亚政府签署了卢安夏铜矿股权转让协议,标志着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成功收购卢安夏铜矿。
卢安夏铜矿在金融危机前雇员总数约1800名,铜金属年产能2万多吨,公司五年规划中预计3年后产能可达6万吨。
2008年12月19日,在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下,卢安夏铜矿公司宣布关闭铜矿。
赞比亚政府随后通过全球招标寻找新的投资者。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2009年4月30日递交投标标书,5月8日,赞比亚总统班达宣布,中色公司在3个投标者中胜出,接管卢安夏铜矿。
接管卢安夏铜矿之后,中色公司立即开始准备铜矿的复产工作,在2009年12月22日重新启动恢复生产,计划在30个月内达到年产出铜金属3万吨,最终使年铜金属产能提高到7万~8万吨。
未来5年内,中色集团将投资4亿美元还扩大生产,为当地创造3000个就业机会。
中国五矿以13.86 亿美元收购澳OZ公司部分资产2009年6月11日,在OZ 矿业有限公司(OZ Minerals Limited)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超过91%的股东对中国五矿调整后对OZ的收购方案予以支持,至此,中国五矿以支付13.86 亿美元对价的方式收购这家澳大利亚第三大多金属矿业公司旗下部分资产,以及其他处于勘探和开发阶段的资产。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中投公司在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2007年底,中投公司又购买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86%。
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
此外,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发行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拖累被冻结资金高达54亿美元。
中铝收购力拓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以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
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一直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澳洲以及西方国家是否放行,是观察西方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
中铝显然是低估了政治干预的影响力,没有汲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平安投资富通2008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斥资约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38.7亿元购买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4.18%,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少对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估计,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
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
中国平安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TCL收购汤姆逊2004年7月,TCL多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CL 汤姆逊公司(TTE)。
同一年,TCL集团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前者持续亏损,后者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正文:一、加拿大巴芬岛Marry RIver铁矿遗憾被印度公司收购Marry RIver铁矿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北纬72度,是产于古生代花岗片麻岩、杂砂岩、含铁硅质岩建造中的BIF型高品位、超大型铁矿。
经预可行性研究,露天采矿范围内有证实、概略储量3.65亿吨,推定资源量2200万吨,铁矿石品位67%。
设计的露天采矿范围外,还有推测、推定、确定资源量1.57亿吨,铁矿石品位64%。
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未封闭,NO.1-NO.4矿体与区内航磁异常完全吻合,该异常带达60千米。
预测资源总量达60亿吨。
运输航道也已测定完毕。
Marry River铁矿是全球尚未开发的最好铁矿。
国内一家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该铁矿所有者巴芬岛铁矿公司开始谈判。
2009年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巴芬岛铁矿公司在半年内,股价从3.6加元/股,骤降至0.2加元/股。
公司现金已无法维持勘查计划,且形势难以融资。
该公司当年需要3000万加元的现金。
资金量虽然不大,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要履行一套复杂的投资决策程……而且大型国有企业,对初级勘查公司和处于勘查阶段的项目,即使拥有很大潜力也是犹豫的。
刘益康先生认为,境外矿业投资若要等矿床已经勘查结束了,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采选技术基本过关了,价格合适了,这些世界级矿床也不属于观望犹豫者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轮反复的敌意收购,2010年7月,该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全部收购。
中国在这轮资源竞争中,由于短视再度成为看客。
二、老挝万象钾盐盆地一味求大,忽略成本估算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世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因此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
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1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
2001年7月,和老挝政府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从勘查做起。
矿权区面积78平方千米,经过2年8个月的勘查,共施工53个钻孔,其中38个钻孔见矿。
由于万象盆地的钾盐以光卤石为主,品位较低,提取钾盐的生产工艺复杂。
开始使用选择性溶浸技术,每吨氯化钾的生产成本达5000元人民币,没有市场竞争力。
老挝的政府环保意识很强,消除尾矿氯化镁的污染,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时间过去十个年头后,原计划100万吨的目标仍很遥远。
所拟定的年产5万吨氯化钾的工业性试验计划也没有完成。
作为境外钾盐勘查开发的先行者,为何落到如此进退维谷境地?这是因为在立项时只考虑了我国急缺钾盐资源,老挝万象盆地的钾盐资源潜力巨大,老挝又是我国友好的周边国家。
特别是按地质勘查的传统观念,只要能探到矿量,若有大型、特大型矿床前景,就容易立项。
但忽略了概略性经济评价对成本的估算、矿石的可选性和环保问题。
三、利比亚内战,中国近200亿美元项目搁置,中石油停止开采利比亚内战,中国创造了世界撤侨史上的奇迹。
然而,创造奇迹的同时却是大量的项目被搁置或放弃。
截至利比亚动乱发生前,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约1200亿元人民币)。
国内75家企业,包括13家央企在利比亚有投资项目。
2011年3月底,利比亚危机爆发后,上述13家央企在利项目均暂停。
矿业领域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利比亚有5个子公司,内战前,中石油宣布停止开采活动,并撤回400名职工。
在这次内乱中,中石油的设施在利比亚的内乱曾遭到了袭击。
中国冶金在利比亚有51亿美元建设项目。
教训:战乱带来的损失几乎不可阻挡,能将人员撤出已属万幸。
至于为何在联合国会议上,对西方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表决中投弃权票,则属于国际政治的范畴。
四、2009年6月,中铝集团收购力拓的交易失败,力拓单方面毁约(1)中铝收购力拓股权的始末力拓集团成立于1873年,是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同时是全球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
2007年11月8日,必和必拓公司提出以该公司3比1的比例和力拓公司换股。
2008年2月1日,中铝公司携美国铝业以140.5亿美元闪电参股矿业巨头力拓英国公司12%股权,震动全球。
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公司正式撤回了对力拓公司的并购。
2008年12月,传出中铝将进一步注资力拓的消息。
2009年2月2日,中铝与力拓双双确认谈判合作事宜,但并未透露具体合作的项目内容和涉及的金额。
有消息表示,中铝方面就收购力拓部分资产的交易与国家开发银行洽谈融资方案。
2009年2月12日,中铝与力拓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发布联合公告,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中企海外投资纪录。
中铝公司本次与力拓集团合作共投入195亿美元,其中约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可转债,债券的票面净利率为9%。
中铝公司可在转股期限内的任何时候选择转股。
转股后,中铝公司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9.3%增至约18%,其中持有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份增至19%,持有力拓澳大利亚公司股份的14.9%。
本次交易的成功完成尚需要获得力拓集团股东和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2009年2月16日,中铝和力拓的“联姻”新增变数。
据外媒报道,力拓部分机构投资者向必和必拓摇起了“橄榄枝”,称如果必和必拓发起新一轮对力拓的收购,他们将提供融资。
英国媒体引述力拓主要股东说法称,必和必拓收购力拓资产。
比中铝收购更为理想。
2009年3月17日,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交易再生波澜。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16日在澳洲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将延长对中铝与力拓195亿美元交易的审查时间,在原定的30天审查期基础上,再增加90天。
2009年3月26日,在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屡屡遭受延期审查之后,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明确表示将不反对中国铝业公司注资力拓的交易。
2009年4月2日,德国政府放行中铝注资力拓,这是继澳大利亚反垄断部门批准后,该交易获得的第二个权威部门的认可。
中铝注资力拓,需要获得中国反垄断局、澳大利亚外商投资评估委员会、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德国联邦竞争法主管局共计五个权威机构的认可。
2009年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2009年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至此,这单中国国企目前在海外的最大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尽管表面上看,中铝会因对方的毁约行为获得近2亿美金的违约金,然而中铝不仅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之东流,而且失去了注资全球矿业巨头的重大机遇,中铝显然成了最大的输家。
(二)中铝收购力拓股权失败的原因1.被并购企业所在国担忧中国收购威胁本国安全中铝收购力拓股权交易失败最主要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因素。
澳大利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应该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
澳大利亚的一些政客、媒体,也采取种种措施阻挠和反对中铝的注资。
中铝与力拓交易的失败,完全与力拓董事会受到的政治压力有关。
从此次中铝并购力拓失败的经过可以看出,政治风险仍然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源、矿产企业的最大障碍。
2.中铝的国有企业身份致使合作伙伴担心未来不被平等对待。
国有企业背后是国家力量作后盾,其真正的实力往往比看上去的大得多,合作伙伴担心未来不被平等对待,或者保持自己平等地位有困难,没把握。
澳洲国家党议员乔伊斯于堪培拉对记者说,力拓与中铝交易破局,对澳洲人民来说太好了,避免了中国国有企业持有澳洲资源所将造成的复杂与纠葛。
交易若推进,显然受益的是中国人民……但却会损害澳洲民众的利益。
3.中铝败在并购速度太慢。
中铝195亿美元的注资案,实际上是力拓方面救助于中铝的,当初力拓董事长甚至是急于求得中铝的注资。
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铁矿石价格暴跌,力拓股价一落千丈,力拓急需资金偿还2009年lO 月到期的89亿美元债务,其到2010年到期的债务高达387亿美元,筹集这么多的偿债资金,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铝资金对力拓来说几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力拓方面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市场反转得如此之快,短短几个月力拓股价升幅70%,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市场也大幅回暖,金融市场已显著改善,使得力拓与中铝交易条款的价值显著下降。
于是,力拓方面终于过河拆桥,一脚把中铝踢开。
这次中铝收购失败在2009年5月份就已经是注定了,中铝败在速度太慢,明显准备不足。
国内企业对海外公司的收购,审批快慢也是成败的关键。
国内主管部门对国内企业的海外收购审批太慢,过程过于繁琐也是影响海外收购的重要原因。
4.中铝缺乏财经媒体公关。
之所以国外一些力量反对这次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铝没有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
五、2008年,中钢集团13.6亿收购西澳Weld Range铁矿项目,项目暂停2011年6月23日,记者从中钢集团获悉,其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Sinosteel Midwest Corp。
已经宣布暂停在西澳的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原因是项目所对应的Oakajee港口和铁路工程进度太过缓慢,并对中钢造成每年1亿澳元的损失。
“Oakajee港口和铁路项目的竣工日期又要从2012年拖延到最早2015年,这对我们当地子公司的项目计划都产生了影响,所以Sinosteel Midwest 要在项目开发上做出相应的一些调整。
”23日,中钢集团新闻发言人李可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Sinosteel Midwest 是中钢于2008年那场著名的“敌意”收购后,成立的在澳子公司,其在澳大利亚西部的Weld Range项目投资20亿澳元,于2010年7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
本计划到2013年投产,2014年初出产首批矿石。
未来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铁矿石1500万吨。
但整个计划还是得取决于澳大利亚西海岸Oakajee港口和铁路工程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中钢还曾与中铁物资、中铁工程、中交集团和鞍钢集团组团,五大央企与西澳基础设施建设企业Yilgarn联手,投标参与Oakajee深水港建设的项目。
最终,该项目花落日本三菱和澳洲另一家铁矿石生产商Murchison合资的OPR公司。
不过,Oakajee港作为澳大利亚近年推出的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进展却比较缓慢。
本来设计Oakajee 港的运作将在2013年末/2014年初开始,第一阶段每年3500万吨的吞吐量,远期达到1亿吨。
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项目在2015年年底之前都无法完成,更有可能在未来继续推迟。
除建设延期,成本超支是另一大风险。
据Murchison今年3月的表示,港口建设的资金从最初的44亿澳元上升到52亿澳元。
但分析人士都认为有可能会超过60亿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