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

易心淋

内容摘要:本文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对动与静的画面形态进行辅助研究。运用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研究方法,以视知觉问题作为基点进入动与静,深入研究绘画中生成的动与静,以此来说明绘画中动与静的运用,从而实现指导绘画创作实践的目的。绘画中的动与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是这么自然而和谐!绘画艺术正是遵循着动中的极静,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关键词:动静视知觉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psychology of art in modern Western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images of morphology of secondary research. Compar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 methods to the problem of visual perception into the dynamic and static as the base, drawing in-depth study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generation,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painting in the use of dynamic and stat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uidance painting practical purposes. Painting dynamic and static high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so natural and harmonious! Painting is very moving to follow the static, static in a very dynamic, static and dynamic Fuji, the origin of rediscovering the life.

Keywords :Dynamic and static, visual perception

一、视知觉中的视觉思维

1、视觉思维

视知觉是什么?视觉是眼睛对所看到景物的一种反映,难道视觉只是对观看到的事物照搬、复制吗?“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得出结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我们的视觉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具有选择性、持久性,能够把对象简化、组合、抽象、结合、分离。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的“观看”,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①。“知觉和思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着的:知觉中

包含着思维成分,思维中也包含着知觉成分。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创造活动”②。绘画是诉诸于知觉,而本身又是一种思维。

西方心理学为我们证明了“看”与“思”的关系:在中国画中也讲究“心”、“手”、“眼”的统一。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有这样一句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逐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也,化机也。独画云呼哉!”中国画中的立象正是眼中之象、胸中之象、手中之象的柔和。绘画实际上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认识陈述中的理性活动。视觉与心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无论观看阶段,还是艺术创造阶段,都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

2、视知觉的感情与精神

“视知觉原理还告诉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对象,其本身就具有表现性,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象形体的情感化是由人的“联想”、“感情移入”或“拟人作用”使然。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③。

视知觉在对事物的表现性会在第一时间感知,表现性,是视知觉式样本身的天然性质。那么说,我们的眼睛在看到物象的时候,视觉式样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感情和精神因素。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形神兼备理论不谋而合。顾恺之讲“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要具有神韵,要具备精神的、心灵的属性,而不是纯表面形式化的。对神的把握更需要心灵的体悟,绘画要“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如果视觉式样在知觉的一开始就具备了物质与精神,那么绘画的形神兼备需求则变得在自然不过了。

二、视知觉中的动与静

1、动

绘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物理运动,中国画中的仙女飞升图中,并没有画出任何飞翔的工具,也没有任何文字,但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升和飞动,中国画中常看到湖上有船,岸边有柳,然而你看你这样一幅画你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泛舟湖上、微风轻轻的吹动柳枝,然而我们就能体会到画中之意,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在都拥有相机,我们就可以用画和照片相比较,中生活中的照片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照片带我们的是静止的不动的感觉,绘画就不同,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够表现出“动”。“动”是自然的“真相”,“动”是宇宙的真相,为什么说动

是宇宙的真相,那是因为时间,时间是流动的永远不会静止的。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生命的运动是最生动,最合理,最自由,仿佛是宇宙之动的最精辟概括,与宇宙之动最合拍。绘画所要表现的动,正是生命的动、既是眼睛又是心灵的灵动。

2、“动”与“静”结合

其实在任何一种绘画中都存在动与静的因素。美在动中,这是整个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只不过在中国美学和中国画论中动的概念是用“气”来表示。此外,“神”、“形”、“韵”、“意”、“思”都与动相关。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最美最成功的画要超越视觉,使心灵和自然界中的精神相融唯一体时,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动态的,比如飞翔的小鸟,微风吹动的花草树木流动的溪水,都让我们感觉到动,有动才会有生机有生命,完美的绘画是画面中带有生命,难道动中就没有静了吗?生活中有很多的静止的事物,比如大山、石头、房屋甚至连土地也是静止的。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会静止那就是时间,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是有事物的存在都会有流动的时间。所以静是在动中也有静。很早以前中国就有时空观,起源于《易经》和先秦道家,宗白华说:“虚”,宇也,空间也。“动”,宙也,时间也。由此可见,“动”是中国时空观的根本。它决定了古典绘画的空间不是凝固的,静态的空间,而是熔铸了时间意味的时空同体。画面之中的虚、空、白也并非“无有”,而是宇宙生命的绵延与生气灌注其间的灵动的生命空间。宗白华先生对禅宗的动静观做了精辟的解释:“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身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搜进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

西方绘画虽然指向对客观的精确摹写和逼真的再现,但是同时也注重画面效果的艺术处理,其中“动静结合”是其追求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绘画的“动静结合”体现在选景上、用笔上、构图上、以动、静形象的结合,形象与形式的动静搭配,用笔方向的总体趋势来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