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
美 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决策机构是 由7 个 人组成 的联邦 储备 委
员会 , 7 名 理 事 由美 国 总 统 征 求参 议 院 同意 后 任 命 , 为 了避 免为 1 4 年, 且 不可 以连任 , 他们的任期
明晰自己所接受的收费项 目。或在制定收费项 目和价格时征求消 费者的意见 。同时, 还可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社会公众 有 效 利用 银 行先 进 服务 设施 和手 段 , 引导 社 会 公众 树立 有 偿服 务 理
的意志 。独立 的央行行 长应 由经验 丰富、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人 担任 , 如果行长直接 由政府任命 , 央行 的独立性就很难保证 。财务 的独立性 又称 经济独立性 , 就是中央银行是否会被要求提供贷款 来 弥补政府 的财政赤字 , 是否有权 自行 制定和实施 自己的年度预 算。如 果央行 的经费预算控制在政府手 中, 政府就有有可能通过 审批预算的权 利左右 中央银行 的货 币政策 , 中央银行政策 的独立 性就会大打折扣。
一
、
中央银行 独立性的定义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 对 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 , 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 机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利率水平 、控制货 币供给和信贷数量直 接或问接 的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中央银 行独立性是指 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 币政策 目标 以及根据 自己的操作决 定货 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时不受政府 的干 预, 而且中央银 行的管理 和财务是独立 的。 目前 中央银行的独立 性主要强调 的是 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独立 , 是 中央银行制定和 实施货币政策是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 中央银行独立性具体包括组织的独立性,政策的独立性 、人 事 的独立性和财务 的独立性 。组织 的独立性是指 中央银行隶属 于谁 、受谁领导并 向谁负责 。政策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制定货 币政 策时的自主程度 。央行制定 的货币政策常常与政府 的经济刺激政 策相悖 , 如果央行不能脱离于政府 的干预制定货 币政策 , 就有 可能 给央行保持货 币币值 的目的造成 困难 , 阻碍 经济 发展 。人事 的独 立性指央行对行 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是否独立于政府
央行独立性研究文献综述
央行独立性研究文献综述一、央行独立性含义与实质:阮加,韦桂丽,张晓明等作者在所编著的《中央银行学》中这样定义:“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的实质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这种独立性通常体现在其组织、政策、人事、经济的独立性上。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白云璐在《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中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点:1织机构和人事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主管人员的提名和任免是否由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决定。
2.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程度。
3.经济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财政的独立性,即其是否依赖于政府的拨款和财政的支持。
4.业务的独立性。
主要指中央银行是否可以自主决定其业务的实施,办理业务时否受政府机关的干预。
三、提高央行独立性原因与意义白云璐在《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中认为:首先,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的。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金融监管的银行,体现了其国家机关的性质,因此它必须接受政府一定程序的管制。
但它同时又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发行货币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和调控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经济本身自有的运行规律,因而它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必须有一定独立性。
其次,中央银行和政府的任务是有所侧重的,这就使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
基于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这恰恰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而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则是遵循货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尽管现代中央银行衍生了一系列其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但稳定币值始终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作者:陈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一直以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质之一,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是维持价格稳定的重要保证,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宏观政策失效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因此,深入探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围绕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和测度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央行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独立性理论;独立性测度中图分类号:F83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4-0089-02引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般指的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早期的中央银行常常作为政府的银行而存在,为了政府的需要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但由于这种毫无节制的行为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出现了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的观点。
众多的学者针对这一观点不断地进行研究,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现如今,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包括时间非一致性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保守银行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种测度方法,分别是GMT法、CWN法、LS法和TOR法,每种测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
因此,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体系有待完善,我国中央银行适用哪一种测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于对通胀偏差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两个理论:时间非一致性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最终凸显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必要性。
Kydland and Prescott(1977)开创了时间非一致性,它是指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但在制定之后的实行阶段却不是最优的,那么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从而引发了政策调整的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论文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摘要: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保持中央银行的高度独立性是有利于平抑经济波动的。
本文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阐述,第二段分析了中央银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段总结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概述有关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其定制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形式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中央银行有管理通货的职能,因此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性。
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必然会涉及货币政策的目标与货币政策手段两方面的问题。
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了确定目标的独立性和运用工具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央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都非常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反映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
许多中央银行都有综合性的目标以保持经济稳定。
在具体的目标追求中,可能是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低的失业率、快速的经济增长、协调财政政策、稳定的汇率。
其次,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也成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新内容。
这在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有明确提出。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地或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制定货币政策,并运用其拥有的货币发行特权和各种政策手段,利用其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组织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运行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波动。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认知综述
关于中央银⾏独⽴性的认知综述2019-06-15【摘要】由于中央银⾏在⼀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中央银⾏都⼗分重视其独⽴性,学术界也对中央银⾏独⽴性问题予以了普遍关注。
本⽂通过对相关⽂献的梳理和分析,主要从中央银⾏独⽴性的内涵及实质、各国模式⽐较、中央银⾏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对中央银⾏独⽴性的认知进⾏了如下综合阐述。
【关键词】中央银⾏独⽴性;相对独⽴;模式⽐较;发展趋势;综述⾃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瑞典银⾏建⽴⾄今,中央银⾏体制⼰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承办商业银⾏业务到现在的单独履⾏中央银⾏职能,可以说⼀部中央银⾏的发展史就是⼀部中央银⾏寻求独⽴性的历史。
本⽂⾸先较为全⾯地对中央银⾏独⽴性的内涵进⾏了阐述,强调中央银⾏的独⽴性其实质是相对独⽴性;其次⽐较分析了各国中央银⾏独⽴性的不同模式;然后对中央银⾏的发展趋势作了⼀个阐明,央⾏独⽴性程度的选择应该符合⼀国国情,相对独⽴与适度合作相协调。
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借鉴意义。
⼀、中央银⾏独⽴性的内涵及实质对中央银⾏独⽴性的含义,现有⽂献更多的是从中央银⾏与政府关系的⾓度来进⾏的。
但是,在⾦融国际化背景下,仅仅⽴⾜于同政府的关系来分析其独⽴性显然是不够的。
现就从中央银⾏相对于政府、国内⾦融市场和国际⾦融市场三⽅⾯较为全⾯地对中央银⾏独⽴性的内涵进⾏具体阐述。
1.中央银⾏相对于政府的独⽴性中央银⾏独⽴性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政府的影响是⾮常关键的。
⼀般地,所谓中央银⾏独⽴性是指中央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它在制定与执⾏货币职能过程中受政府⼲预的程度。
[1]。
中央银⾏作为⼀国⾦融管理当局,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具,不可能完全独⽴于政府之外,只能是相对独⽴。
央⾏与政府在经济与政治上紧密联系且两者在经济发展⽬标上具有耦合性,因此央⾏政策⽬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标央⾏,必须与政府密切配合,并受其监督和指导,⽽不是凌驾于政府之上或者独⽴于政府体制之外⾃⾏其事[2]。
国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探讨
国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探讨1913年12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条例》,美联储成立。
该条例赋予美联储很高的独立性,规定美联储直接对国会负责,禁止美联储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美联储完全不依赖于财政拨款,能够拒绝审计总署的审计。
此外,所有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成员任期14 年,不仅任期超过总统,而且还存在与所提名总统交错任职的情况,从而避免了总统直接操纵的可能。
因此,美联储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立性较高的中央银行。
请思考,中央银行为什么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国银行的独立性如何呢?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信用货币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支付能力保证、金融监督、政府融资等问题。
因此从中央银行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和普通的商业银行所不同的特性和任务。
其中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所要求的。
我们经常听说经济学家呼吁中央银行要独立。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中央银行不能随便听命于政府首脑的,要相对独立于政府。
比如在美国,美联储不能随便听从美国总统的;在英国,英格兰银行不能随便听命于英国首相的。
要是中央银行完全听命于行政部门,后果会很严重。
其实在中央银行出现早期并没有人关注独立性这个问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期间中央银行基本上是不独立,只是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调控手段而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战争期间,为政府筹集战争经费的需要和战后对于经济恢复的需要,政府加大对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从而扩大货币的发行,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使得许多的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出现经济的危机。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凯恩思为首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流行,使得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大削弱。
在此期间,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经济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提出了减少政府的干预,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主张,如当时的英格兰银行总裁诺曼,德国国家银行总裁薛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司托朗等人都支持这一观点。
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 大学生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论是由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比如英国;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
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具体地说包括四点:一是目标独立性与工具独立性;二是对内与对外独立性;三是中央银行相对于金融市场独立性的问题。
四是中央银行的独立行是相对的。
而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该同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等基本国情相适应。
一、目标独立性与工具独立性目标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由制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如果法规对央行的目标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那么央行就有较大的权利自由裁量,从而具有较大的目标独立性。
工具独立性是指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后,中央银行有权利自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自己认为合适的操作,以实现其目标。
一些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需要加强。
但是,世界各国一般都对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做出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将保持物价稳定置于核心位置。
而且,我国央行要在国务院领导下,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实现宏观的经济调节。
所以,我认为,我国央行没必要加强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
具有工具独立性的央行应该具有一个基本权利,就是调节利率。
而在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是最终决策权属于国务院。
央行不具备这个权利,需要国务院的批准。
从这点可以判断,我国央行工具的独立性也不存在。
我认为,我国央行应该增强工具独立性。
二、对内独立与对外独立对内、对外独立性是指央行能不能独立地制定对内、对外的货币政策。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的权力机构和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大的国家多设单一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就是金融业的主管部门。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或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小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瑞士等,对金融业的监管机构是多头的。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制定政策方面。
除美国、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大、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外,其他中央银行处于政策参谋咨询地位,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情报与建议,参与讨论并予以贯彻执行。
在政府与中央银行意见不一致时,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权干预。
2.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资金关系上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方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资金往来关系,是衡量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3.从中央银行的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中央银行有着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财务基础。
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够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一部分剩余上交财政。
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政府部门的地方。
但是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
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
二、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这次金融改革比以往更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并指出要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深化金融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因为,各国市场紧急发展的实际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从法律角度看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几种模式从立法角度规定中央银行在政治体制中的法律地位,是决定中银行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中银行在法律地位上独立于政府,直接向最高权力(立法)机构(如果会、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论文关键词:中央;独立性;建议和措施论文提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健全中央银行制度的核心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常常受到政府的干涉或影响,因此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使其在隶属于国务院的情况下真正独立已势在必行。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并在国家总体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立法与惯例不同,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独立性较强的如德国、美国;独立性居中的有英国、日本;独立性较弱的有意大利。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在独立性问题上,在现行框架内的我国央行的特点是:既有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属于“相对独立”。
三、增强我国中央独立性的建议和措施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由于货币发行“软着陆”,但的大起大落给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央行不能自主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灵活地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客观上存在尽快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紧迫要求。
1、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
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职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为提高央行独立性,从而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目前,制约我国央行独立性提高的主要瓶颈是中国人民银行没有货币政策决策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只有部分决策权,一般事项自行决定,重大事项需报国务院批准。
货币政策委员会仅是咨询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提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建议。
探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探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美联储的独立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美联储号称是世界上“最独立”的中央银行之一。
正是因为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采取了长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长时期维持在低水平,放松监管,使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繁荣。
但是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坛,各方更将矛头对准了美联储。
将次贷危机归咎于长期的低利率是片面的,更主要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
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美联储的监管体系是失败的,其没有足够重视次级贷款的风险,对大型银行也监管不力,导致金融衍生品规模失控。
而监管放松和缺失的根源正是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
美国法律制度也允许美联储主席的任期可长于美国总统,以保障美联储政策的长期性和独立性。
2007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美联储因为高度独立性导致的金融监管缺失成为众矢之的。
二、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分析虽然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受到损害,但不可否认美联储保持其适度的独立性对美国自身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①美联储在本次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拯救措施正是建立在其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上,依靠的正是自身的经济信誉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一旦失去独立性,将会令美国国内经济付出巨大的成本,政府的干预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②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损害,通胀向更广泛的区域传播,不仅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威胁,也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带来体制性、连锁性的风险。
③美联储的独立性对稳定市场信心至关重要,美元的强势政策将对稳定全球市场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保持一定独立性至关重要。
美联储高度的独立性,导致了金融监管不力,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独立的货币政策也许会失误,但没有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将会更加可怕。
日本的“住专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第一篇: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的分析:独立性比较弱,也有呈现出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央行的关系角度来探究独立性问题,同时也会兼顾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的部门的关系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及独立性问题。
我将从(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关的组成,这几个方面去探究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由此看出,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重要事项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比较弱,需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营,目标独立性不强,法律独立性也不强;但是,法律也对独立性给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就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分析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分析【摘要】:文章利用国外经济理论说明了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 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目标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自行决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在行政当局规定的、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的多个目标中,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哪个目标具有排他性,使其相对于其他目标处于更优先的地位。
二是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在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当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
由于各国的中央银行都逐步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独立性”问题研究的焦点就集中在:中央银行能否通过政策工具操作实现物价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央银行为何需要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进行论证说明。
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时间非一致性”理论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1. “时间非一致性”理论时间非一致性理论论证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的无效性。
该理论认为,政府为了使扩张的货币政策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使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
为此可行的办法就是政府明确承诺实行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然而,一旦经济主体形成了零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货币政策主管当局放弃其已经做出的承诺,转而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就将成为其最佳的货币政策选择。
因为实际通货膨胀率与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存在着的差距将扩大就业和增加产出。
这样,对于货币政策主管当局来说,最优的货币政策选择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形成前后就发生了变化,即存在时间不一致性。
然而,在经济主体具有合理预期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就不可能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最终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
因为由于经济主体考虑到了政府企图,所以在最初就自然调高了通货膨胀预期。
即通过反复博弈,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将最终达到一致的水平。
中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分析
中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分析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极为突出,它不但是全社会货币、信用的调节者,也已成为经济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保证着。
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为了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发挥得更加完美,其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独立性的强弱会影响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作用。
因此,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讨论,发现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及分析(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所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所以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学术界多年的争论和研究,目前对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已逐步达成了共识,即: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二)独立性双层含义的分析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首先,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中央银行只有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可以更好的实行其业务活动;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对金融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虽然中央银行需要按照政府的确定的目标和意图行事,但是由于其作用的对象而政府人员并是不很了解,所以应该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独立性;再者,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的、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都有所不同,如果中央银行完全按照政府的指示行事而缺少独立性,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良的情况。
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刘舒宁11232007经济1102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央行的独立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职能独立性欠缺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对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只有制定和执行权,却无最终决策权。
从法律地位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而从世界范围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绩效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都比较高,独立性都很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直接对政府总理负责,中国人民银行的重大决策必须经总理批准,即在决策上没有完全独立性。
这种状况的负面效应在中央银行的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尚不明显,但在央行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问题。
因为央行的制衡作用无法通过合法的程序发挥,原本已割断的中央银行受制于财政、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联系都有可能通过中央政府再变相地联结起来,最终造成货币的超量供应。
还有,由于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决定货币政策取向,因此,货币政策从谋划到出台往往时滞过长,容易错过最佳时机。
(二)组织独立性欠缺《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时,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国家的中银行”。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是被立法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的行列的,是我国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中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
探讨央行独立性问题
探讨央行独立性问题一、央行的独立性内涵1、央行独立性的含义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2、中央银行独立性具体表现几个方面(1)货币发也属货币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也分享了一部分货币发行权。
因此,确切地说,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上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基础货币的独立性。
(2)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目标、自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3)人事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决策者的任免程序、任职期限等不受政府干预。
(4)经济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不必依赖财政拨款。
二、为什么说央行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又是相对的1、央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①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必须符合金融规律。
②央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③央行相对于政府的地位、目标、利益诉求及制约因素不同。
④央行与政府形成制约和互补关系,有利于减少全局性失误。
⑤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减少地方政府对其分支机构的行政干预,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
2、央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金融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使然b.央行的宏观调控仅为国家对经济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总调控目标相一致c.央行履行职责时除采用经济手段外,也需要一些行政手手段,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配合,需要政府来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d.在战争和特大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央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因此政府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彻底摆脱政府的影响。
毕竟是政府赋予了中央银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政府当然也可以剥夺其独立性。
所以说央行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又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分析
摘要: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政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运行,而其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一贯性,银行体制是否健全,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一直是各国金融理论的热点之一。
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人事任命、政策决策、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在立法和实践中更好地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能。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及标准。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突出,成为经济运行的轴心,以致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中央银行的存在,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
但是要使这种作用更好的发挥和体现,其独立性必不可少,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
因此,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发现我国央行独立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含义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如何建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恰当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理论派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其理论体系的拓展与通胀偏差问题密切相关。
正是基于对通胀偏差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CBI理论主线:一条是1977年基德兰德( Finn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创立的动态不一致性理论,在此基础上,Barro&Gordon(1983)引入了信誉机制,增加了预期形成理论,从而详细地阐释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另一条是1985年罗戈夫(Rogoff)创立的罗戈夫模型并随之提出的保守型中央银行管理方法,以后的学者正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批判吸收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模型的基础上创立、发展了各自的理论,同时也推动了CBI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前言对于当代的中央银行而言,独立性是其最重要的性质,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一国的中央银行是否真正具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利,是否将物价稳定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最早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但只是散见于有些经济学文献,并没有进行过系统讨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统治着经济学领域的大半个江山,所以有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很少有人提及。
从70年代开始的滞涨以及由此而驱动的国际货币体系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货币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货币问题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经济学家的关注。
70到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滞涨以及货币学派的影响力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各个国家货币当局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其独立性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只能的发挥。
所以,深入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不同背景下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繁荣十分重要。
二、主题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应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制度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是相对的。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形式而采取的法律措施。
其独立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体系中的职责范围;二是中央银行在形式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肖原、李中山,《中央银行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如何对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或者说如何建立中央银行与政府间恰当关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所有这些意见分歧和争论都是以如何更好的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为最终目标的。
论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概述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那时的英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在此之前,世界经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战争、饥荒和疾病等方面。
但是当工业革命首次在英国蓬勃发展时,它也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由于新兴工厂需要大量资金,银行将个人的储蓄贷给工厂,使得银行没有准备金来支付日常的取款,银行不得不提高利息吸引存款,以至于存贷款息差缩小;另外由于工厂经营的好坏会给银行的资金链带来很大影响,当还款困难时,银行缺少现金,导致了倒闭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运而生。
当银行出现危机时,英格兰银行就会贷款给处在危机中的银行。
由于大家相信英格兰银行不会倒闭,因此,它的贷款会帮助商业银行渡过难关。
这种贷款制度带来的结果是:低利率、高资产价格以及银行倒闭数量迅速减少。
货币本位制的确定和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相应的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二、独立性的介绍权力方面中央银行本身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
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一般由政府任命,有王室任命的仅有英国和瑞典。
一般来说,独立性较大的总银行理事会,政府不另派政府代表参加,如英国、美国、德国、格兰和瑞典等,在这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代理人,直接对国会负责。
独立性不大的总银行理事会,如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政府还要派代表参加。
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多半是听命财政部,尤其是意大利,近似于隶属财政部。
理事会的任期不等,美国最长,为14年,瑞典最短,为3年,一般为5至6年。
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
摘要中央银行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权力机构之一,但中央银行在国家公共权力体系和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持续有效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央银行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较少受到政府干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参战国的政府开始通过中央银行增发纸币以满足军费开支。
战争结束后,一些国家继续沿袭战时做法,通过增发货币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结果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因此于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经济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提出了减少政府干预、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主张。
这是中央银行发展史上第一出次比较集中地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20世纪30年代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政府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显加强。
到7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再次被提出。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标准及理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组织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是否属于政府,其领导人的任免程序与任期是否受到政府的影响;②职能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抵制财政透支及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③经济上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是否依赖于财政拨款,有无可供独立支配的财源。
应指出的是,无论在上述三个标准上有何差异,中央银行一般拥有技术上的独立性,即技术上的垄断性和信息上的垄断性。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争论:1.支持独立性的理由,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会使货币政策带有通货膨胀的偏向。
从美联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可以发现,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债券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大,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
2.反对独立性的理由,金融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应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货币本位制的确立和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相应地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本文梳理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并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最后,提出对我们央行独立性的建议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一.。
概述央行有一系列的职能,但稳定币值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稳定币值、抑制经济过热职能的实现都是以央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作为前提的。
所以,从央行的历史发展及理论研究来看,中央银行应具有较高的相对独立性。
如何建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恰当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理论派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其理论体系的拓展与通胀偏差问题密切相关。
正是基于对通胀偏差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CBI理论主线:一条是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创立的动态不一致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信誉机制,增加了预期形成理论,从而详细地阐释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另一条是1985年罗戈夫创立的罗戈夫模型并随之提出的保守型中央银行管理方法,以后的学者正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批判吸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的基础上创立、发展了各自的理论,同时也推动了CBI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讨论,学者普遍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减轻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导致的通货膨胀。
我国的央行独立性应该包括人事独立性、政策独立性和财务独立性三方面,并且用修正过的指标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在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两个机制: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和为了缓解收入不平等进行转移支付的渠道。
(作者:李胜兰; 贾茜; )二.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由中央银行的性质所决定。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金融监管银行,体现的是国际机关的性质,因此,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管制。
但他同时又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和服务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本身的运行规律,因而他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需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和政府的职能是有所侧重的,这样就是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
3.基于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央行的首要目标是遵循货币运行的基本规律,保持币值稳定。
虽然央行有一系列的职能,但稳定币值是其最基本的职能,稳定币值、抑制经济过热职能的实现都是以央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作为前提的。
所以,从央行的历史发展及理论研究来看,中央银行应具有较高的相对独立性。
稳定币值是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需要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影响稳定币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独立性。
同时,对有较高独立性的中央银行需要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加强其责任性。
笔者提出了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责任性的法律措施(彭朗琼;)陈晓枫;2007年06期运用LS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得出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并通过对1985-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央行独立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提高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实现我国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李晨辉;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年03期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决策机构之一,其独立性体现在它能相对独立于政府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法定职责,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通过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进行标准化分析,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在法律地位的独立性方面存在的诸多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改进措施将促进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人民银行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对独立性所提供的法律保障还是宏观层面的,并没有具体落实到细节处,这也使得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惟仍然不是很强,属独立性居中型。
表现在:1.独立性欠缺。
虽然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总理提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
但人民银行主要官员的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行政机关、金融机关人事渗透过多,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很多方面的弊端。
2.经济独立性欠缺。
表现在人民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
3.职能独立性欠缺。
中央人民银行职能独立性的欠缺,表现在它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抵御不合理的融资要求方面还缺少法律保障一、降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与通货膨胀偏差1.时间不一致性。
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其1977年的经典论文中提出政府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该论文在货币政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所谓“动态非一致性”又称“时间非一致性”是指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但在制定之后的实行阶段却不是最优的,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从而引发了政策调整的问题。
凡是具有上述特征的政策就具有时间非一致性。
反之,一项动态一致的政策是指在没有新的信息出现的情况下,该项政策不但在制定时是最优的,而且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也是最优的。
显然,对于公众而言,一项动态不一致的政策是不可信的,理性的决策者不会真正实施,而会采取相机抉择的策略,重新选择最优的政策。
自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开创了“动态非一致性”分析模式,并经巴罗和戈登等人扩展到货币政策领域以来,“动态非一致性”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种理论。
2.中央银行的声誉约束。
巴罗和戈登通过无限期完全信息博弈模型,说明中央银行的声誉对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制约作用。
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声誉模型把政府政策制定者当作一个任期有限的中央银行决策人员而不是一个决策机构,这就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而且如果政策制定者确实是“疲弱决策者”,其偏好是错误的,那么与其让公众求解一个博弈问题的惩罚策略来制约政府政策制定者的错误动机,还不如从优化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入手,减轻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后一种研究思路集中体现在货币政策委托代理模型和最优激励合同模型中。
二、委托保守的中央银行家来执行货币政策1.保守中央银行家方法。
用委托代理的方法降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首先由罗戈夫1985)提出。
他认为,政策规则可减少产出变动幅度,但是在没有增加平均产出量的情况下却提高了实际的平均通胀水平。
2.具有免责条款的委托代理模型。
一问题,洛曼(Lohmann,1992)扩展了罗戈夫(1985) 的委托代理模型.政府保留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否决权,而且行使否决权要付出成本的制度安排对政府和中央银行双方都产生约束力,前者迫使中央银行在特殊情况下更加重视产出波动,后者使政府不能随意地行使否决权,避免政府实行完全相机抉择的策略,随意选择不同偏好的中央银行来实现其短期的最优目标。
从罗戈夫和洛曼模型引出的极为重要的结论是社会委托一个保守的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后,经济均衡时通胀率普遍较低。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供给方面的冲击往往导致较大的产出变动,而相对于政府而言,中央银行抵消产出供给冲击带来的通胀影响的能力较低,因此在供给巨大变动时,委任一个只关注低水平稳定的通胀并非是经济上的最优选择。
通过立法并依此产生的中央银行,其领导层要受到政府或议会的委任管理。
中央银行必须依法完成政策目标,一般是物价稳定目标。
此外,政府或议会同时还要设计出相应的中央银行有效行使货币政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需要使用委托—代理机制,签订相关契约。
3·设计最优激励合同。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既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又能使中央银行无法从突然地扩大货币供给中获得收益,那么就可以实现货币政策的选择兼顾可信度与灵活性两个方面。
这就是由皮尔森和塔贝里尼(1993)、沃尔什(1995)等人提出的最优激励合同。
沃尔什他认为,政府与中央银行签订合同,政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承诺据此给予中央银行奖励R。
在这种合同的约束下,即使中央银行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政府也可以通过最优的奖励方式,将R与政府可观察的变量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或产出等相联系,促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消除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偏差,这种均衡结果与有承诺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
4·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
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消除中央银行相机抉择政策通货膨胀偏差的另一种方法。
一般而言,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也是委托代理方法,即政府或者相关的机构为中央银行确定具体的损失函数,如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偏好,以及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和产出目标,并委托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操作,要求中央银行实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
政府不干预中央银行的具体操作,这种制度使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方面具有独立性,但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具有独立性。
斯文森,1995)说明只要确定了适当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的相机抉择政策也能消除通货膨胀偏差,实现与最优合同制度以及有承诺的相机抉择规则相同的均衡结果。
三、简评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巴罗和戈登的理论表明,相机抉择的“最优控制”政策需要逐期决策,即便不存在知识问题,不存在激励不当的问题,也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即使货币当局能够预测到货币增长的变化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产生效应的时间和大小,并且具有和公众完全相同的偏好函数,相机决策政策产生的结果也只是次优的。
相机抉择政策产生不良效果的理由是具有理性预期的行为主体根据预期货币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相应地修改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化改变了政策制定者所面临决策时的参数,并且要求政策做出进一步的调整,这一系列可能存在的变化收敛于一种次优的结果。
从这种观点看,如果中央银行做出承诺执行非通货膨胀的政策,前者仍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因此,相机抉择的中央银行与理性预期的市场主体各自追求目标收益最优化的动态博弈过程必然产生通胀偏差。
罗戈夫(1985)的理论模型发展和完善了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将CBI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很多严重的缺陷:首先,该模型只考虑了经济因素引致的冲击,而忽视了政治因素,如持不同偏好的政党角逐执政地位及政策变迁、罢工事件、国外政治势力对国内的冲击等所引致的产出易变性,因此不免使整个模型失之偏颇。
其次,政府和保守型中央银行决策者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政府对管理者缺乏责任约束机制,这当然有助于管理者实现政策的独立性,但很容易造成货币政策与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脱轨。
现实而言,“保守中央银行家方法”和“最优激励合同”这两种主张均具有现实意义。
保守型的中央银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类型,它在世界各国的反通货膨胀宣言中均可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