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01总论33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最新中医内科总论PPT课件教学讲义ppt
21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ppt完整版-2024鲜版
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副作用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24/3/27
3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成 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水 平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将越来越 受到患者的青睐,成为未来医疗领域 的主流。
2024/3/27
19
05
中药应用及方剂配伍规律
Chapter
2024/3/27
20
常用中药性能功效
清泄里热,用于热病 高热、烦躁等证。
祛除风湿,用于痹证、 关节疼痛等。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发散风寒、风热,用 于感冒、咳嗽等外感 表证。
通利大便,用于便秘、 胃肠积滞等证。
化湿行气,用于湿阻 中焦、脾胃不和等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 实指邪气盛实。
2024/3/27
17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肺气虚、肺阴 虚、风寒束肺等证 型。
肝与胆病辨证
包括肝血虚、肝火 上炎、肝胆湿热等 证型。
心与小肠病辨证
包括心气虚、心阳 虚、心血虚等证型。
2024/3/27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 虚、胃火炽盛等证 型。
气血津液辨证
根据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和病理变化,分析疾病的 病因、病机、病位及病性。
10
病因病机分析
01
病因
详细阐述中医内科学中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
病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副作用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24/3/27
3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成 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水 平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将越来越 受到患者的青睐,成为未来医疗领域 的主流。
2024/3/27
19
05
中药应用及方剂配伍规律
Chapter
2024/3/27
20
常用中药性能功效
清泄里热,用于热病 高热、烦躁等证。
祛除风湿,用于痹证、 关节疼痛等。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发散风寒、风热,用 于感冒、咳嗽等外感 表证。
通利大便,用于便秘、 胃肠积滞等证。
化湿行气,用于湿阻 中焦、脾胃不和等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 实指邪气盛实。
2024/3/27
17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肺气虚、肺阴 虚、风寒束肺等证 型。
肝与胆病辨证
包括肝血虚、肝火 上炎、肝胆湿热等 证型。
心与小肠病辨证
包括心气虚、心阳 虚、心血虚等证型。
2024/3/27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 虚、胃火炽盛等证 型。
气血津液辨证
根据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和病理变化,分析疾病的 病因、病机、病位及病性。
10
病因病机分析
01
病因
详细阐述中医内科学中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
病因。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01模板PPT教案
32
第32页/共61页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奠基人)
33
第33页/共61页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王孟英
34
第34页/共61页
(4)明·《普济方》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 多的古方书 61739首 (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以瘀血立论——逐瘀汤类
第6页/共61页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7页/共61页
7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11
第11页/共61页
孔子“安适自养”说
《易经》
《韩非子》、《庄子》
12
第12页/共61页
➢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应 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张 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
儒家“神学 唯心主义”
第13页/共61页
13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第35页/共61页
35
5.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
第36页/共61页
36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恒动观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第37页/共61页
第32页/共61页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奠基人)
33
第33页/共61页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王孟英
34
第34页/共61页
(4)明·《普济方》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 多的古方书 61739首 (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以瘀血立论——逐瘀汤类
第6页/共61页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7页/共61页
7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11
第11页/共61页
孔子“安适自养”说
《易经》
《韩非子》、《庄子》
12
第12页/共61页
➢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应 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张 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
儒家“神学 唯心主义”
第13页/共61页
13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第35页/共61页
35
5.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
第36页/共61页
36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恒动观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第37页/共61页
中医内科学-01总论_PPT幻灯片
证型各有不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病 因、病性、病位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 病机,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倘若 缺乏上述某一指标,就很难辨出准确的 证。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27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
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1.定义
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 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 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的一门临床学科 。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 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 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 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 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 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 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 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 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 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 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 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 断面临新课题。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时代)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1.定义
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 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 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的一门临床学科 。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 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 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 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 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 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 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 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 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 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 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 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 断面临新课题。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时代)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总论 PPT课件
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的邪气;病毒 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 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