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大蒜对氮、磷、钾的总需要量及其比例
大蒜对氮、磷、钾的总需要量及其比例大蒜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不同养分的吸收量有很大差异。
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表现为:越冬期较低,以后逐渐上升,至茎膨大期达到最高峰,大蒜在分化期以前对氟索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30%,生长中、后期对氮素的需要量较大,分化至抽薹期占28. 6%,平均吸收速率为0.216kg(n)/亩。
天,鳞茎膨大期最多,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41. 2 %,平均吸收速率为0.394kg/亩。
天。
所以生产上应注意后期追施氮肥。
对磷素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表现为:分化前吸收速率较慢。
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27. 8%,其中,冬前幼苗期吸收速率为0.0135kg/亩。
天,越冬前更加缓慢,吸收速率仅为0. 0027kg /亩。
天,返青后对磷的吸收逐渐增强,分化抽薹期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52.1%,平均吸收速率上升到0. 1338kg/亩。
天,到鳞茎膨大期,磷的吸收速率又下降到0.682kg /亩。
天。
所以说,大蒜分化抽薹期是对磷索营养元素吸收的强度营养期,吸收量较多,较迫切,生产上在此期应注意追施速效磷肥。
种植方法" height="350140905/1U3553045-0.jpg" title="大蒜对氮、磷、钾的总需要量及其比例" width="580" />对钾素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表现为:冬前幼苗期吸钾量占钾素总吸收量的10. 5%,平均吸收速率为0. 031kg/亩。
天,越冬期吸收较步,吸收强度也低;返青期钾素的吸收出现第一高峰期,其吸收量占总吸钾量的26. 7%,平均吸收速率达0.114kg/亩。
天,是幼苗期的近4倍;分化抽薹期对钾素吸收减弱,平均吸收速率为0. 076kg /亩。
天,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15.4%;鳞茎膨大期是第二个吸钾高峰期,平均吸钾速率达0. 223kg/亩。
天,占全生育期吸收钾总量的45%左右。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主要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主要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作物养分吸收量在有的资料中也称为作物养分需要量或消耗量,是指每生产100千克主产品(如籽粒、块茎、块根、果实等)作物吸收的养分千克数。
一般由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产量,乘以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得出。
作物成熟后大部分氮、磷养分集中在籽粒中,而80%以上的钾集中在秸秆中。
地下部分(根)的数量和养分含量往往没有计算在内(甘薯等除外)。
养分的表示方法,氮均以元素氮(N)表示,而磷、钾则有不同。
在多数资料中,磷、钾以氧化物(P2O5和K2O)表示,而近年的资料中也有以元素磷、钾(P和K)表示的。
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不同来源的资料,为了相互比较或平均,有时需要进行换算。
换算的系数为:P2O5x0.436=PPx2.29=P2O5K2Ox0.83=KKx1.20=K2O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因作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吸收养分也有差异。
养分的吸收量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土壤、施肥、灌溉等。
同一种作物同一种养分的吸收量,因外界条件不同,相差可达一倍以上。
形成100千克主产品吸收氮、磷、钾的大致数量(千克) 作物收获物氮(N)磷(P2O5)钾(K2O)水稻籽粒(风干重)1.60~2.600.80~1.301.80~3.20 小麦籽粒(风干重)2.80~3.201.00~1.302.00~4.00 春玉米籽粒(风干重)3.50~4.001.20~1.404.50~5.50夏玉米籽粒(风干重)2.50~2.701.10~1.403.20~3.80甘薯薯块(鲜重)0.35~0.420.15~0.180.55~0.62马铃薯薯块(鲜重)0.35~0.550.20~0.221.06~1.20 甘蔗茎(鲜重)1.60~2.300.80~1.502.00~2.70甜菜块根(鲜重)0.40~0.450.14~0.160.55~0.60棉花皮棉7.00~8.004.00~6.007.00~15.00黄麻秆(风干重)1.50~2.500.65~0.953.80~4.80油菜籽粒(风干重)6.80~7.802.40~2.605.50~7.00 大豆籽粒(风干重)5.00~5.551.50~1.802.00~2.50 花生荚果(风干重)4.00~6.400.90~1.102.00~3.40 烟草叶(干重)2.40~3.401.20~1.604.80~5.80茶叶(鲜重)1.20~1.400.20~0.230.33~0.43桑叶(鲜重)1.70~2.100.70~0.850.90~1.22温州蜜柑果实(鲜重)0.600.110.40桃(白凤)果实(鲜重)0.480.200.76梨(20世纪)果实(鲜重)0.470.230.48苹果(国光)果实(鲜重)0.300.080.32葡萄(玫瑰香)果实(鲜重)0.600.300.72大白菜叶球(鲜重)0.190.090.34甘兰叶球(鲜重)0.300.100.22菠菜叶(鲜重)0.250.080.53芹菜茎叶(鲜重)0.200.090.39番茄果实(鲜重)0.350.090.39茄子果实(鲜重)0.320.090.45甜椒果实(鲜重)0.520.110.64黄瓜果实(鲜重)0.270.130.35冬瓜果实(鲜重)0.140.050.21架芸豆荚果(鲜重)1.000.220.59大葱茎叶(鲜重)0.180.060.11大蒜鳞茎(鲜重)0.510.130.18胡萝卜根(鲜重)0.240.080.57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各类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一些规律。
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作物养分吸收量在有的资料中也称为作物养分需要量或消耗量,是指每生产100千克主产品(如籽粒、块茎、块根、果实等)作物吸收的养分千克数。
一般由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产量,乘以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得出。
作物成熟后大部分氮、磷养分集中在籽粒中,而80%以上的钾集中在秸秆中。
地下部分(根)的数量和养分含量往往没有计算在内(甘薯等除外)。
养分的表示方法,氮均以元素氮(N)表示,而磷、钾则有不同。
在多数资料中,磷、钾以氧化物(P2O5和K2O)表示,而近年的资料中也有以元素磷、钾(P和K)表示的。
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不同来源的资料,为了相互比较或平均,有时需要进行换算。
换算的系数为: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因作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吸收养分也有差异。
养分的吸收量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土壤、施肥、灌溉等。
同一种作物同一种养分的吸收量,因外界条件不同,相差可达一倍以上。
形成100千克主产品吸收氮、磷、钾的大致数量(千克)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各类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一些规律。
粮食作物每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氮(N)、磷(P2O5)和钾(K2O)的数量大致为3: 1: 3,氮、钾数量相近。
薯类、糖料作物在淀粉和糖的形成过程中钾有重要作用,为喜钾作物,钾的吸收量明显高于氮,为氮的1.5~2倍。
棉花、芝麻等纤维作物是合成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作物,需钾量也较高。
油料作物中,油菜需氮、钾量相近,需磷量较高,尤其是冬油菜对磷营养特别敏感。
大豆、花生是豆科作物,需要大量的氮可由根瘤供应三分之二左右,因而要注意磷、钾营养的供应。
烟、菜、桑的主产品同为叶片,但烟草吸钾量高,吸氮次之。
而茶叶和桑叶的需氮量高于钾和磷。
果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吸收养分的情况比较复杂。
幼树期氮的供应,结果期钾、磷的供应都很重要。
蔬菜作物种类很多,叶菜类吸收氮、钾较多,茄果类、瓜类和根菜类吸钾量远超过吸氮量。
同时蔬菜一般吸钙量较高。
水稻怎样吸收养分 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doc
水稻怎样吸收养分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水稻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
那么水稻是怎么通过根吸收养分的呢,水稻吸收养分又有怎样的规律?水稻怎样吸收养分一、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1、通过交换吸附将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
所谓交换吸附是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的过程。
2、离子进入根部内部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根部内部,质外体是指水稻体内由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所构成的允许矿物质、水分和气体自由扩散的非细胞质开放性连续体系。
离子经质外体运送至内皮层时,由于有凯氏带的存在,离子(和水分)最终必须经共质体途径才能到达根部内部或导管。
这使得根系能够通过共质体的主动转运及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控制离子的运转,共质体是指植物体内细胞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和内质网等膜系统相联而成的连续体,溶质经共质体的运输以主动运输为主。
3、离子进入导管离子经共质体途径最终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二、影响水稻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1、土壤温度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根系吸收矿物质的速率下降。
高温(如超过40℃)使酶钝化,影响根部代谢,也使细胞透性加大而引起矿物质被动外流。
温度过低,代谢减弱,主动吸收慢,细胞质粘性也增大,离子进入困难。
同时,土壤中离子扩散速率降低。
2、土壤通气状况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密切有关。
土壤通气好,增强呼吸作用和ATP的供应,促进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
3、土壤溶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量也随之增加。
但当土壤浓度高出此范围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速率就不再与土壤浓度有密切关系。
此乃根细胞膜上的传递蛋白数量有限所致。
而且,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水势降低,还可能造成根系吸水困难。
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硅、钙、镁、硫、铁、锌、锰、铜、钼、硼等。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⒈一般大田作物包括相应的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数量;
⒉块根、块茎、果实均为鲜重,籽实为风干重;
⒊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主要借助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施肥量的确定可以分为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鉴于农资经销商的工作需要,我们只介绍养分平衡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养分平衡法的基本概念是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等于土壤与肥料二者养分供应量之和。
肥料为作物提供的部分养分要通过施肥来进行。
但作物施肥量与肥料养分供应量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投人农田的养分仅有一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因素,施肥量可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
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实物化肥用量(kg)×有效成分含量(%)
其中:
1.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kg)=(计划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参照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大致数量表)。
计划产量则是当地作物3年平均产品产量再增加10%-15%。
2.土壤养分供应量(kg)=(无肥区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一般通过土壤取样化验来估算。
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不施肥时的产量(空白产量)来进行估算。
3.一般情况下,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为:氮肥30%-35%,磷肥20%-25%,钾肥25%-35%。
再来看肥料使用问题速查表,推荐大家收藏。
粮食作物
小麦的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1.小麦对氮、磷、钾的平均吸收量氮、磷、钾是小麦营养三要素。
据科学测定,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3.0公斤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3.0公斤氧化钾。
2.小麦吸收营养三要素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要求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即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小麦在营养的临界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敏感而迫切。
如果这种养分缺少,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即使以后再补充这种养分,也难以弥补损失。
小麦不同养分的临界期,出现时期不同,氮素的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这两个时期氮素营养供不上,就会使分蘖和穗粒数明显减少,造成减产;磷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的三叶期;钾素的临界期在拔节期。
小麦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也因营养元素的不同,出现时期不尽完全相同。
氮素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前至孕穗期,需氮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7%以上,磷素在抽穗至扬花期,钾素在孕穗期。
优质小麦高产施肥技术1.认真抓好秸秆还田,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秸秆中不仅含有机质,而且还含有0.75%的氮、0.94%的五氧化二磷、1.53%的氧化钾。
如果一亩地能还田300公斤玉米干秸秆,相当于施入2.2公斤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钾。
今年小麦施肥的总原则是:施足底肥,巧施追肥,推广根外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控磷、补钾、增微”。
2.施足底肥,培育壮苗单产4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立方米以上、纯氮11~13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7~8公斤、硫酸锌1公斤。
优质强筋小麦亩施纯氮总量以不超过13公斤为宜。
推荐配方如下:亩施心连心牌脲基复合肥(28~7~10)40~45公斤。
亩施红三角牌硫酸钾复合肥(15~15~15)40~45公斤加福利龙牌硝铵磷15公斤,或加尿素10公斤。
亩施心连心牌脲基复合肥16~16~1640~45公斤加福利龙牌硝铵磷15公斤,或加尿素10公斤。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1、什么是最小养分?什么是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生长的需要量而言,土壤中供应能力最差的那种元素称为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律:即使土壤中其它养分非常充分或施用非最小养分的肥料,作物的产量仍然难以提高,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这个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最小养分律是关系到正确选择肥料种类和科学施肥的规律,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地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综合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模型)四种。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出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群众的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推广。
缺点: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只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基本是一种半定量化的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目标产量配方法又包含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①养分平衡法: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
②地力差减法: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
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
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
(3)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的优点与缺点。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一、概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农业科研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中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收集全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数据,结合土壤、气候等因素,评估各地区农作物的养分需求。
同时,针对不同农作物,研究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问题。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养分失衡现象,分析其原因,包括施肥方式不合理、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退化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养分平衡管理策略,如优化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投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以实现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文还将关注养分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分析养分流失对水体、土壤等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这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农业,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养育亿万人民的重任。
在当今世界,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内稳定与繁荣,更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农业的稳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
粮食、肉类、蔬菜和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这意味着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每年高达数亿吨的农产品产出,确保了国家的自给自足,为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常见农作物吸收氮磷钾比例
常见农作物吸收氮磷钾比例作物收获物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数量(公斤)
氮(N)磷(P205) 钾(K20)
小麦籽粒 3 1-1.5 2-4
玉米籽粒 3 1 2.5.
花生荚果 7 1.3 4
马铃薯鲜块根 0.55 0.22 1.06
棉花皮棉 13.8 4.8 14.4
烟草烟叶 4.1 1.3 5.6
生姜肉质根 0.63 0.13 1.12
大葱果实0.35 0.08 0.5
大蒜肉质根 0.50 0.12 0.4
萝卜肉质根 0.45 0.16 0.5
洋葱葱头 0.27 0.12 0.23
胡萝卜肉质根 0.41 0.17 0.58
芋头肉质根 0.48 0.12 0.35
番茄果实 0.3 0.12 0.4
茄子果实 0.81 0.23 0.68
菜豆果实 0.35 0.07 0.14
辣椒果实 0.28 0.09 0.39
黄瓜果实 0.13 0.06 0.15
冬瓜果实 0.18 0.04 0.2
西瓜果实0.8 0.33 1
草莓果实 0.35 0.17 0.69
卷心菜叶球 0.41 0.05 0.38
韭菜地上部 0.17 0.05 0.18
芹菜全株 0.4 0.14 0.6
大白菜 0.15 0.07 0.2
菠菜 0.36 0.18 0.52
结球甘蓝 0..83 0.14 0.59
苹果果实 0.6 0.34 0.66
梨果实 0.47 0.23 0.48
樱桃果实 0.25 0.1 0.33
葡萄果实 0.38 0.22 0.45
柿子果实 0.8 0.3 1.2
枣果实 1.5 1 1.3
(此数据仅作参考)。
水稻田氮、磷、钾养分均衡施用技术
水稻田氮、磷、钾养分均衡施用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而影响水稻产量、机器、品质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田的养分供应。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主要养分,但是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水稻田需要均衡的施用氮、磷、钾养分,来提高产量,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品质和保持稳产稳定性。
一、氮肥施用技术1、氮肥种类水稻田通常用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氮肥。
氮肥的种类应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和肥料价格等方面进行选择。
2、氮肥施用时间水稻生长期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氮肥,例如,在水稻生长的初期,步入光合作用旺盛期,氮肥需求量逐渐增加,施肥量要逐渐增加;在水稻分蘖、拔节、抽穗期需要多施氮肥以增加水稻感光器官(叶片和叶耳)的数量,从而增加光合作用量,使水稻产量更高。
3、氮肥施用量氮肥的施用量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水稻品种和气候状况等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在播种前施用60%的氮肥,水稻分蘖期前施用30%,开花期前施用10%的氮肥。
4、氮磷比例氮肥的施用不仅要关注量,还要关注比例。
氮磷比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夏稻的氮磷比例一般为5:1~8:1,秋稻的氮磷比例为3:1~5:1。
使用有机肥能改善氮磷比,因为有机质可以提供慢效氮,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肥料利用率,是一种为水稻增产的可行方法。
二、磷肥施用技术1、磷肥种类磷肥种类不多,有单超磷酸、三钙磷和磷肥等三种;其中,三钙磷往往更耐旱、耐缺水。
2、磷肥施用时间磷肥能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均匀生长,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现在水稻栽培中,磷肥多在播种时同种地施入。
可补足播种前土壤中机械作业带来的磷盐流失。
3、磷肥施用量磷肥的施用量标准化,提高了精施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能够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肥料利用率。
磷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不同土壤的条件、水稻品种和气候的需要而定。
通常在夏季主要的施用量为10~15kg/hm2,秋季为3~8kg/hm2。
农业知识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供给
农业知识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供给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供给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供给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了解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并能够科学合理地供给养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农业知识。
一、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养分是农作物进行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等。
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养分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科学测定农作物的养分需求是进行养分供给的基础。
1.1 氮的养分需求氮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养分之一。
氮养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植株生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氮的养分供给应根据土壤的氮素含量以及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1.2 磷的养分需求磷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关键养分之一。
磷在农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根系发育、花芽分化、果实坐果等都有积极影响。
农民在进行农作物养分供给时应注意合理补充磷肥,以满足农作物对磷养分的需求。
1.3 钾的养分需求钾是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养分之一。
钾具有提高抗逆性、增加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等多种作用。
农户在进行农作物养分供给时,应科学施用含有丰富钾元素的肥料,满足农作物对钾养分的需求。
二、农作物的养分供给充分供给农作物所需的养分是保证农作物高产高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作物的养分供给包括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等方面。
2.1 化肥的施用化肥是农作物养分供给的主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可以迅速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提高农作物的吸收利用率,推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农民在选择化肥品种和施用量时,应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用。
2.2 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是农作物养分供给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机肥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等多种作用。
农作物百公斤需要养分一览表
经过中国农科院专家多年的时间论证农作物、果树、大棚、蔬菜每百公斤需要养分量一览表——由刘春侠专家提供按照此表进行表一、主要作物百公斤产量所吸收氮磷钾养分量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主要借助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取的氮仅占1/3左右;块根、茎根为鲜重,籽粒为风干重。
表二、肥料主要成分、性质、养分含量和当年利用率参考数据表农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种田、坚持科学合理施肥、坚持科学管理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同是一棚菜,收入不等;同时一块地,粮食产量不一样;同是一个品种,品质品味不一样;同是一时间播种,收获时间不等。
农民朋友种地施肥不是多多为好,用高含量的肥不一定高产。
要根据作物所需而定,即省钱又高产,低投入、高效益才是目的。
表5-2 番茄推荐施肥量表中的低肥力是指全氮含量为0.07%~0.10%,有机质为1.0%一2.0%,碱解氮为60—80mg/kg,磷(P205》40~70mg/kg,钾(K20)70—100mg/kg;中肥力是指全氮含量为0.10%~0.13%,有机质为2.0%~3.0%,碱解氮为80—100mg/kg,磷(P205)70—100mg/kg,钾(K20):100~130mg/kg;高肥力是指全氮含量为0.13%~0.16%,有机质为3.0%一4.0%,碱解氮为100~120mg/kg,磷(P205)130~160mg/kg,钾(K20)130—160mg/kg。
不允许使用的肥料:在生产中不应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生物菌肥是以活的微生物pH值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我国土壤酸碱度情况,共分为五级,pH值6.5至7.5为中性土,若其值为7.5至8.5,则为碱性土;pH值大8.5为强碱性土。
若pH值为5.0至6.5,则为酸性土;pH值小于5.0为强酸性土,酸性肥料有哪些 ..?.化肥中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过磷酸钙.农家肥中鸡粪、羊粪蛋都是不错的酸性肥料。
常见作物施肥特点 肥料用量计算方法
常见作物施肥特点肥料用量计算方法肥料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农作物的施肥特点也不同。
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不同农作物施肥的特点吧。
一、常见作物施肥特点1.小麦的施肥特点小麦每形成100kg籽粒,一般需吸收氮素2.5-3kg、磷素1-1.7kg、钾素1.5-3.3kg,氮、磷、钾比例为1:0.44:0.93。
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底肥,通常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20-40%为宜。
小麦有两个吸收氮的高峰期,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2.玉米的施肥特点每生产100kg玉米,需吸收氮素2.22-4.24kg,平均量2.57kg;磷素1-1.5kg;钾素1.52-4kg,平均量为2.14kg。
玉米施肥要以有机肥为基础,重视氮肥、适施磷肥、增施钾肥、配施微肥。
同时,也要采用农家肥与磷、钾、微肥混合作底肥,氮肥以追肥为主。
3.水稻的施肥特点每生产100kg稻谷,一般需吸收氮素2.25kg、五氧化二磷1.1kg、氧化钾2.7kg。
氮、磷、钾比例为1:0.49:1.2。
水稻有两个养分吸收高峰期,一是水稻分蘖期,二是幼穗分化期。
钾素以穗分化至出穗开花期吸收最多,约占总量的60%;磷的吸收较前者稍晚。
4.番茄的施肥特点每生产1000kg番茄,需吸收氮7.8kg、磷1.3kg、钾15.9kg、钙2.1kg、镁0.6kg。
氮磷钾比例为1:0.13:2。
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吸收量不同,幼苗期以氮素为主,并注意配施磷肥。
在第一穗果开始结果时,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迅速增加。
结果盛期,在充分供氮钾的基础上,必须增加磷素营养。
5.茄子的施肥特点每生产1000kg茄子,一般需吸收氮素3.2kg、五氧化二磷0.94kg、氧化钾4.5kg。
茄子在生长中期吸收钾的数量与吸收氮的情况相近,到生育后期钾的吸收量远比氮素要多,到后期磷的吸收量虽有所增多。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原理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原理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整体,其中养分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来源(一)土壤本身的养分储备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中包含了各种矿物质,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
这些矿物质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土壤形成过程而积累在土壤之中。
例如,土壤中的钾元素,一部分以长石、云母等矿物的形式存在,在自然的风化作用下,这些矿物会逐渐分解,释放出钾离子,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可利用的养分。
土壤中的有机质也是养分的重要来源。
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氮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
(二)施肥的补充为了满足农作物高产的需求,施肥是补充农田养分的重要手段。
肥料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如农家肥(包括动物粪便、堆肥等),它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时,不仅能释放出氮、磷、钾等养分,还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无机肥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特点。
例如尿素,它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含氮量高,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植物根系吸收。
合理施肥能够有效地补充土壤中缺失的养分,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的吸收作用植物的根系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根系具有众多细小的根毛,根毛极大地增加了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例如,小麦的根系非常发达,根毛密集,能够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主要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
对于一些离子态的养分,如钾离子、铵根离子等,根系可以通过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吸收。
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由植物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
而对于一些小分子的养分,如二氧化碳、水等,则可以通过被动运输顺着浓度梯度进入根系细胞。
(二)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特点不同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例如,豆科植物由于其根部与根瘤菌共生,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所以相对来说对氮肥的需求没有非豆科植物那么强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1.耕作制度的内容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
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
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植物的养分吸收
植物的养分吸收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
养分吸收的过程涉及到植物根系的结构和功能、土壤环境条件以及根际微生物的参与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根系吸收养分的机制、土壤环境对养分吸收的影响及根际微生物与养分吸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的植物对养分需求量和比例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可分为三大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次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是指植物所需量相对较大的元素,包括氮、磷、钾等。
微量元素是指植物所需量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的元素,如铁、锌、锰等。
次微量元素是指植物所需量更少的元素,如铜、镍等。
二、根系吸收养分的机制植物的根系通过根尖和根毛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根尖是根系的生长点,具有活力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从而促使根系往土壤深处生长。
根毛是根尖附近的微小伸出物,通过增大根系的表面积,提高养分吸收的效率。
在根毛的表面,存在着许多微小的吸收细胞,这些细胞上覆盖着致密的细胞壁和细微的细胞突起,起到增大吸收面积和提高吸收效率的作用。
当根毛与土壤颗粒接触时,养分通过扩散、质子泵等机制进入吸收细胞,然后进入植物体内。
三、土壤环境对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养分吸收。
土壤中养分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土壤pH值对养分的吸收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和养分吸收效率不同,因此,调节土壤pH值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关键。
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也会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对根系的发育和养分吸收造成不利影响。
适当的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调控是保证植物正常养分吸收的关键。
四、根际微生物与养分吸收的关系根际微生物是指在根系周围生活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能够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
根际微生物通过产生酶类物质来分解有机质,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营养管理与调控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营养管理与调控农作物的养分管理与调控在农业科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并且减少农药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农作物的营养管理与调控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一、了解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农作物的养分需求是指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
通常,农作物需要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等。
了解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养分管理至关重要。
二、土壤测试与养分分析进行土壤测试和养分分析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重要指标。
这些测试结果可以作为农民决策的依据,以便调整土壤的肥力和为作物提供适宜的养分。
通过土壤测试,农民可以知道自己的土壤中的主要缺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充。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农作物养分管理的核心。
施肥应根据土壤测试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常用的施肥方法包括根际施肥、叶面施肥和底肥施用等。
不同作物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差异很大,因此施肥时要注意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四、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利用有机肥和化肥是农作物养分管理中重要的资源。
有机肥可以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化肥则可以提供作物迅速吸收的养分,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在农业科普中,要提倡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养分的最大化利用。
五、生物技术在农作物养分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也被应用于农作物养分管理中。
比如利用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来培育具有抗逆性和高营养价值的作物品种等。
这些生物技术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定期监测和调整农作物的养分管理和调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农民应该定期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养分状态和土壤肥力,并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养分吸收量在有的资料中也称为作物养分需要量或消耗量,是指每生产100千克主产品(如籽粒、块茎、块根、果实等)作物吸收的养分千克数。
一般由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产量,乘以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得出。
作物成熟后大部分氮、磷养分集中在籽粒中,而80%以上的钾集中在秸秆中。
地下部分(根)的数量和养分含量往往没有计算在内(甘薯等除外)。
养分的表示方法,氮均以元素氮(N)表示,而磷、钾则有不同。
在多数资料中,磷、钾以氧化物(P2O5和K2O)表示,而近年的资料中也有以元素磷、钾(P和K)表示的。
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不同来源的资料,为了相互比较或平均,有时需要进行换算。
换算的系数为:
P2O5P K2O
K
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因作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吸收养分也有差异。
养分的吸收量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土壤、施肥、灌溉等。
同一种作物同一种养分的吸收量,因外界条件不同,相差可达一倍以上。
形成100千克主产品吸收氮、磷、钾的大致数量(千克)
作物
水稻
小麦
春xx
夏玉米
甘薯
马铃薯
甘蔗
1 / 12
甜菜收获物) (籽粒风干重) (风干重籽粒) (风干重籽粒) (风干重籽粒) 鲜重(薯块) 鲜重薯块() 鲜重茎((N) 氮鲜重)块根( 1.60~2.60
2.80~
3.20
~3.504.00
~2.502.70
0.35~0.42
~0.350.55
2 / 12
1.60~
2.30
~0.40(P 磷0.452O
5)
~0.801.30
~1.001.30
1.20~1.40
1.10~1.40 ~0.150.18 ~0.200.22 0.80~1.50 ~0.143 / 12
(K 0.16钾2O) ~1.803.20 ~2.004.00 ~4.505.50 ~3.203.80
0.55~0.62
1.06~1.20 ~
2.002.70 ~0.55 0.60x x
x
x
4 / 12
0.436
2.29
0.83
1.20=P
=P
2O5=K
=K
2O
棉花黄麻油菜大豆花生烟草茶桑温州蜜柑) (白凤桃) 世纪梨(20) 国光苹果() (玫瑰香葡萄大白菜甘兰5 / 12
菠菜芹菜番茄茄子甜椒黄瓜冬瓜架芸豆大葱大蒜胡萝卜皮棉) 风干重秆() 风干重籽粒() 风干重籽粒() 风干重荚果() (干重叶) (鲜重叶) 鲜重叶()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6 / 12
)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叶球() 鲜重叶球() (鲜重叶) (鲜重茎叶)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果实() 鲜重荚果() (鲜重茎叶) (鲜重鳞茎) 鲜重根( ~7.008.00
1.50~
2.50
~6.807.80
7 / 12
~5.005.55 ~4.006.40 2.40~3.40 1.20~1.40 ~1.702.10 0.60
0.48
0.47
0.30
0.60
0.19
0.30
0.25
0.20
0.35
0.32
8 / 12
0.52
0.27
0.14
1.00
0.51
~0.244.006.00 0.65~0.95
~2.402.60
~1.501.80
0.90~1.10
1.20~1.60
~0.200.23 0.70~129/
0.85
0.11
0.20
0.23
0.08
0.30
0.09
0.10
0.08
0.09
0.09
0.11
0.13
0.05
0.22
0.06
0.13
0.087.00~15.00 3.80~1210/
4.80
~5.507.00
~2.002.50
2.00~
3.40
4.80~
5.80
~0.330.43
~0.901.22
0.40
0.76
0.48
0.32
0.72
0.22
0.53
11 / 12
0.39
0.39
0.45
0.64
0.35
0.21
0.59
0.11
0.18
0.57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各类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一些规律。
粮食作物每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氮(N)、磷(P2O5)和钾(K2O)的数量大致为3: 1: 3,氮、钾数量相近。
薯类、糖料作物在淀粉和糖的形成过程中钾有重要作用,为喜钾作物,钾的吸收量明显高于氮,为氮的
1.5~2倍。
棉花、芝麻等纤维作物是合成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作物,需钾量也较高。
油料作物中,油菜需氮、钾量相近,需磷量较高,尤其是冬油菜对磷营养特别敏感。
大豆、花生是豆科作物,需要大量的氮
可由根瘤供应三分之二左右,因而要注意磷、钾营养的供应。
烟、菜、桑的主产品同为叶片,但烟草吸钾量高,吸氮次之。
而茶叶和桑叶的需氮量高于钾和磷。
果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吸收养分的情况比较复杂。
幼树期氮的供应,结果期钾、磷的供应都很重要。
蔬菜作物种类很多,叶菜类吸收氮、钾较多,茄果类、瓜类和根菜类吸钾量远超过吸氮量。
同时蔬菜一般吸钙量较高。
以上的数据可作为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尤其是化肥厂或配肥站配制作物专用肥时参考。
关于主要作物专用肥的配方,还应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将在以后逐一叙述。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