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改制(简述)
王莽改革田制的内容
王莽改革田制的内容
王莽改革田制的内容
王莽改革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它深刻地改变了古代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农业社会的转变,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一、实施原则
王莽改革田制的实施原则主要有:
1、民本主义原则:即把地归还给农民,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2、解放劳动者的原则:对农民实行公平、公正,解放他们从地主的奴役状态。
3、公平分配的原则:以当地贫富程度为基础,以土地大小及农民能力为依据,将土地重新进行分配,使农民土地分配公平合理。
二、施行内容
1、把士绅、大官及地主的土地移交给穷苦农民,实行民本主义的分配制度。
2、对农民进行均摊分配,把地主所拥有的土地均摊分配给五人家以上的农民,将地主们的大量土地分配给穷苦农民。
3、建立集体耕作制,这是一种土地公有化的实践,也是农民自治的最有效方式。
4、实行一人一田制,人口增加,土地分配的程度也会相应变化。
三、改革成果
1、有效改变了乱摊乱卖土地的现象,使农民基本权利得到了保
障。
2、维护了穷苦农民的合法权益,使穷苦农民从贫困中获得解脱。
3、实行了“集体耕作制度”,把土地公有化,保障了农民自治的权利。
4、彻底推翻了古代田制,实行了以人为本的新制度,使农民的收入更加公平合理。
王莽的“托古改制”:托的什么古?改的什么制?
王莽的“托古改制”:托的什么古?改的什么制?全文约 3700字,阅读需要6 分钟王莽建立的新朝,史书上一般称为新莽政权,是西汉末年外戚专权背景下孕育的一个怪胎,既标榜不同于刘氏的'汉朝’,实际上又同西汉王朝有扯不断的联系。
因此,他必须解决导致西汉末年统治危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小农破产沦为奴婢这两大问题。
客观地说王莽对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改朝换代之后不久,就致力于革新政治,匡救危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因为这些改革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以《周礼》为理论依据进行的,所以被后世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王莽像图/网络0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托古改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导致西汉末年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疯狂的土地兼并和猖狂的奴婢买卖问题。
他于始建国元年(9年)颁布了一道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这道诏令的主旨首先是解决土地集中问题。
王莽按照《周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规定,宣布全国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一家如有八口男丁,按照井田制,可拥有田一井,即九百亩,原来男丁不足八人,但田超过一井者,将多出的土地分给同姓九族和邻里乡党无田者;无田的家庭,应按照上述规定由国家授给土地。
其次是解决买卖奴婢问题。
王莽规定奴婢一律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最后是以法律的名义宣布,若不遵从以上诏令规定者,或者攻击井田制度、无视国家法令并蛊惑民众者,仿效虞舜流放四凶到四极故事,一律流放到边远地区。
实行“王田”“私属”制,并非王莽凭空想出来的方法,而是根据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主张制订的方案,确实含有解决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的意愿,其目的是想通过恢复古代的“井田制”,改变奴婢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以制止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和奴婢买卖。
王莽的改制(简述)
• 除了不符世情外,王莽改革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缺乏改革的技术能力,而行政官员大多近乎腐败贪污; • 改制前后缺乏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繁复,朝令夕改,如:多次币制改 革,令货币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又以严刑强制执行,使人民反 感; • 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卖买私属、行六莞,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 ,后者自然鸣鼓而攻之。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谢谢观赏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臵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臵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东汉王莽改制简介
【汉朝历史】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东汉王莽改制简介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导致新朝的灭亡。
历史1、失败的原因1.1主观原因动欲慕古,不切实际历史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
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
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
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性情躁扰,轻于改作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
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王莽复古改制
王莽复古改制王莽是汉朝末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在公元8年时夺取了汉朝的政权,并推出了一系列复古改制的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王莽复古改制的历史背景、政策内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汉书》记载,王莽在夺取政权后,立即推出一系列旨在恢复旧时制度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废除了官吏买卖的制度,取消钱谷法等对商贸业的限制,恢复了旧时奴隶制,固定农村的户籍和土地所有权,并通过配给制度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恢复汉朝旧制度,使百姓重归稳定的生活状态。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满。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钱谷法的废除,导致商贸业者陷入困境,商人们的生意受到破坏,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满情绪。
同时,废除了官吏买卖制度,导致了汉朝的官场腐败问题更加严重。
这些政策的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加剧,使得王莽政权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虽然王莽复古改制的政策失败了,但是它给历史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在我们今天,也需要认真思考怎样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的政策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动向,如果政策不合理,会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尤其注重社会稳定,关注人民的生活。
总之,王莽复古改制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对历史和我们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多元复杂的社会中,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王莽之新朝改制王莽政权的兴起与覆灭
王莽之新朝改制王莽政权的兴起与覆灭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公元9年至23年间建立了王莽政权,史称新朝。
本文将探讨王莽政权的兴起与覆灭,并分析王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1.1 王莽之前政治局势的分析在王莽兴起之前,汉朝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
王莽的前任汉成帝去世后,刘洪被立为帝,但并未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
国内外经济问题的积累,使得人民对政府渐生不满情绪。
此时,王莽看准了时机,发动了他的改革。
二、王莽政权的兴起2.1 王莽的背景与崛起王莽出身于豪门世家,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社会资源。
他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利用他与皇室的关系,王莽成功地取得了政权。
2.2 王莽的改革措施2.2.1 地方制度改革王莽认为地方政权腐败,严重损害了君主的权威,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地方制度改革。
他取消了地方世袭制度,建立了官僚体系,确保了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2.2.2 经济改革为了解决国家财政与民生问题,王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并通过降低物价等方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王莽也鼓励土地的私有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2.2.3 教育改革为了提高国家的统治能力,王莽进行了教育改革。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这些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王莽政权的覆灭3.1 内外因素的交织王莽政权的覆灭既有内部矛盾的激化,也有外部势力的影响。
内部方面,因为王莽在位期间的改革幅度过大,受到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外部方面,王莽政权长期以来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与威胁。
3.2 阶级斗争的激化王莽政权在实现改革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阶级斗争。
一些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员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积极发动了反王莽的斗争。
此外,王莽过于注重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实权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激化。
3.3 内乱与外患的并发王莽的政权在内乱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迅速瓦解。
王莽改制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2、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一)刘秀的统一战争从建武元年到十六年,长达15年的统一战争。
王莽改制的结果如何?怎样评价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结果如何?怎样评价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结果王莽的改制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
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
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退至渐台。
将士全部战死。
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
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而王莽的改制也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画上了句号。
评价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
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王莽新政的失败,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发展失败的延续。
在当时,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国家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
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此后2千多年里,任何王朝,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
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所进行的变动。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
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于初始元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他针对土地和奴婢问题,下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皆不得买卖”(《汉书·王莽传》),并且规定了重新分配土地的办法。
一夫一妇授田100亩,一家男丁不满8口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
没有土地者可按标准分给土地。
又针对豪强富商囤积居奇和高利贷盘剥,下令实行“五均六管”。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
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官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川税,借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
这些措施在实行过程中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
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
17西汉时期之王莽改制
17西汉时期之王莽改制17西汉时期之王莽改制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字巨君,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县东)人,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
王莽系汉景帝王皇后之侄,王皇后是汉武帝刘彻生母。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
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改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政治方面,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第二,在经济方面,实行了王田、私属制、五均、赊贷、六筦(管)和币制改革。
第三,在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上,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直至爆发连年战争。
这样,大大加重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使得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王莽改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
终于导致了全国此伏彼起的暴动和起义浪潮。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0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0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制。
(北京大学2002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一)西周分封制。
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
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
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秦汉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郡下设若干县。
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
这样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
涉及知识点:秦汉2.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
(南开大学2013年中国历史真题)正确答案:(一)废除科举制度。
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901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
王莽改制的措施有哪些
王莽改制的措施有哪些王莽改制就是西汉新太祖王莽为改变当局政治,做出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王莽改制措施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莽改制的措施,希望对你有帮助!王莽改制的措施王莽在执政后期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很多都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执行上却有不少的问题。
而且当时社会动荡,王莽急于推行新政缓解国内的矛盾,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莽也是如此。
王莽的新政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上,王莽改革了官职,最后的结果是很多人都得不到足够的俸禄,也没有封到自己应得的土地。
于是做官的就开始压榨百姓,榨取民脂民膏的人层出不穷。
另外王莽还废止了奴隶制度,这一个制度引起了奴隶主的不满。
在经济上,王莽想要将全国的土地等都收归国有,并且按照古书中记载的井田制重新分配给人民。
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它却违背了当时土地制度的发展规律。
这样直接收归国家势必会对很对地主和当地的官僚造成不小的影响,也就注定可它会失败。
另外王莽还对货币也做了相应的改革,恢复了弃用已久的原始货币。
原本的意图是为了削弱汉朝旧族的势力,防止他们对百姓掠夺财富,但是复杂的货币,加之改革之后货币价格不断升高,造成了流通的阻碍,实际上是剥削了人民的财富。
没钱花又没法吃,难怪当时全国各地都是起义军。
王莽新政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想要缓解人民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就是如此,王莽没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的形势,错误的推行了新政,也是导致王莽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王莽改制简介王莽改制简单说就是西汉新太祖王莽为改变当局政治,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而做出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也在历史上留在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这次的事件在王莽改制简介中有着详细的介绍,那么王莽改制和一般的改革有什么区别,那接下来就说一说王莽改制的简介。
王莽改制简介中介绍到这次的改革是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全方面进行改动。
在政治上,他更换了官名官制,地方名称发生多次改动,甚至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混乱。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引言: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公元前9年至公元23年间垂帘听政,掌握了大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被称为王莽改制,旨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恢复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等。
然而,王莽改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本文将重点介绍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改革王莽改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土地改革。
他试图消除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王莽规定每个家庭只能拥有固定的土地面积,并实行定期的重新分配制度。
此举旨在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贪官污吏以及地主阶级的剥削。
然而,土地改革面临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地主阶级反对王莽的改革政策,他们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土地,继而在政治上形成了反对派。
另一方面,由于王莽改革政策的不成熟以及执行不力,土地重分配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仍存在不少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这些困难最终导致了土地改革的失败。
二、货币改革王莽改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货币改革。
他试图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调整经济关系,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
王莽废除了前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
新的货币制度以布币为主,政府发行的布币只能在官方指定的地方使用。
尽管王莽改革了货币制度,但货币改革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新铸造的布币很快被市场上流通的旧货币所代替,因为布币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并且不受商人和民众的欢迎。
此外,政府仓库的储备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货币改革的失败。
三、农民政策王莽改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政策的改革。
他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境况来增强中央政权的威信。
王莽降低了对农民的征税,并实行救济政策,为贫困农民提供生活补贴。
此外,他还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学校和水利设施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农民政策的改革并没有给王莽带来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无法用于其他改革项目。
【史学纵横】王莽新朝改制
王莽新朝改制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西汉末年,自成帝始,外戚王氏势力膨胀,占据朝廷要位,掌控朝纲大政。
成帝末,王莽受封新都候,旋升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有余。
成帝死,哀帝即位,王莽一度失势。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死,9岁的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复以王莽任大司马。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平帝,次年从汉宗室中挑选2岁的刘婴,王莽自称“摄皇帝”,操控朝政大权。
初始元年(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称“假皇帝”,继而剪除异己的政治势力,逼迫太皇太后、其婶元后交出传国玉玺,导演了孺子婴禅让的丑剧,自称为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年号“始建国”。
至此,立国210年的西汉王朝结束,王莽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当皇帝的先河。
王莽代汉建新后,开始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改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并征收山泽税;(4)改革币制;(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由于王莽食古不化,不顾客观现实,随意盲目地改革,使得原本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改制内容
王莽改制内容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公元9年废除汉朝而成
为新朝的皇帝。
在位期间,王莽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这些改革被称为“王莽新政”,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下
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王莽改制内容。
1. 土地制度改革
王莽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豪门家族
手中的情况。
他在新朝成立后,曾下令将这些土地没收,并将其分配
给一般平民百姓,以解决社会不平等现象。
2. 货币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旧朝时期的货币制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他颁布
了新的货币制度,规定了新的货币标准和铸币制度,以稳定货币的价值。
3. 军队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当时的军队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屡次战争败北,士兵
不积极,战备不强等。
因此,他进行了军队的改革。
他组建了一支新
的精锐部队,加强了军队装备的统一,提升了战斗力。
4. 中央政府制度改革
王莽认为旧朝时期的中央政府制度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他推行中央集权化,使得政府权力更加集中。
他建立了“九卿制度”,以及“主爵、从爵”制度,以加强行政管理。
总之,王莽的改革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新政虽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和实施,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莽改制内容概括
王莽改制内容概括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
王莽改制内容概括1、实行"王田""私属"制。
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
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
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
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
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
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
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
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
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
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
公元14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
但这两种货币的比值十分不合理。
总之,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得大批农民破产,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4、改易官名、地名。
为了与《周礼》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凡十一公。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
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
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
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
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
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转移人民视线,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
王莽四改币制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3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
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和对百姓的财富掠夺,在这个不到20年的王朝里,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均在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导致币制复杂混乱,民间交易不畅。
第一次币制改革是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以“复古”为名进行改革,保留“五铢”,铸“大泉五十” “契刀五百” “一刀平五千”三种货币。
货币“大泉五十”有四种,一种是官铸的“大泉五十”,钱径约28毫米,质重十二铢,出土实物合今制8克;一种厚重型,多系盗铸币,重量10克左右;一种是于公元14年,民间熔毁厚重“大泉五十”盗铸的薄小“大泉五十”,实物径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还有一种是新朝末年动乱时期私盗铸的“大泉五十”幺荷钱,实物质重在0.5克左右。
以上四种,厚重型及幺荷钱比较少,其他两种出土量较大。
货币“契刀五百”,形状像当今的钥匙。
刀环有“契刀”两个字,横列方孔两侧,刀身铭“五百”二字,值五铢钱五百。
“契刀五百”钱一共用了两年,但制作精致,现存世量非常少。
货币“一刀平五千”,在当时相当于5000个五铢的价格,现属收藏绝品。
第二次币制改革是在公元9年,因王莽“废刘而兴王”的意图,废除了错刀、契刀和五铢钱,专铸货币“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同用。
以一“大泉五十”当五十枚“小泉直一”钱。
“小泉直一”钱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但属新莽泉中铸造最粗者。
第三次币制改革是在公元10年,内容为“宝物制”,出的币种共有五种材质,六个大类,二十八面值,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五物”指金、银、铜、龟、贝等币材。
“六名二十八品”指泉货六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龟宝四品、银货二品以及黄金。
第四次币制改革,是在公元14年,王莽下令取消金银货贝等钱币,又对其价值进行了增减,改铸货泉与货布二品并用。
其中“货布”是虚值币,这造成民间私自铸币,币值更加混乱。
王莽改制的名词解释
王莽改制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改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运动。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经学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恢复王侯之制,以解决当时社会里日益严重的问题。
1. 背景与动机王莽改制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社会的混乱和内忧外患。
时至公元8年,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削弱,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使得社会秩序破碎。
王莽看到这一局势后决心改革,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王朝重新得到稳定。
2. 政治改革王莽改革的核心在于对政治体制的变革。
他废除了东汉时期的皇帝制度,建立了王侯之制,意欲消除宦官的干政,并为各地建立了令长制,以减少中央集权的矛盾。
他还推行世袭制,以保持地方朝代的稳定。
3. 经济改革王莽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改革。
他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来缓解贫困和减轻赋税负担。
他还推行了公田制,将一部分私有土地变为国有,减少了地主的影响力。
同时,他还试图通过发展农业、加强水利工程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4. 社会改革为了解决社会的混乱和内忧外患,王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他鼓励儒学的思想传播,并试图重整社会秩序。
他废除了奴隶制度、限制贵族特权,以及加强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5. 成果与失败尽管王莽改革的方案非常宏大,但最终并未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
尤其是他改革中的财政手段,如发行新货币和加重赋税等措施,引发了社会大规模的反抗。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他的改革失败,而民众的不满和反感也加速了他的垮台。
王莽改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扑朔迷离和充满争议的时期。
尽管其改革方案在当时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仍然深远。
他的改革尝试为后来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教训,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是通过对王莽改制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 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 、币制改革、商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 ”,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通过篡位登基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有其政治理念,并且开 始进行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全面性社会改革。
度量衡
• 始建国元年做新嘉量以统一容积。
王田制、私属制
• 王莽掌权后,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于公元九年颁布了一道著 名的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 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 ,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 以御魑魅。”
• 地皇三年(22年)二月,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莽恶之, 下书曰:“……其更名霸馆为长存馆,霸桥为长存桥。”
爵位、官制
• 五等爵和新朝官制
• 新朝的官制上承西汉官制。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 。而官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居摄元年(6年)正月,“置柱下五 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此为中低级官员的变化。 又如,居摄元年(6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 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置 四少,秩皆二千石。其中太阿一官为始创,可参见西汉太傅、太师、 太保、太阿列表。此为高级官员的变化。
• 始建国三年(11年),王莽曰:“百官改更,职事分移,律令仪法, 未及悉定,且因汉律令仪法以从事。令公卿大夫诸侯二千石举吏民有 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者各一人,诣王路四门。”
• 地皇元年(20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 趋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 惧,道路以目。
三、改制内容
• 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对外方面、其他方面。 • 改制又可以细分为:①学术、教育、祭祀、举士;
②历法; ③度量衡; ④币制; ⑤律令; ⑥爵位、官制; ⑦行政区划、宫殿、道路与城市; ⑧经济策略; ⑨王田制、私属制等等
参考文献及资料
•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 • 韩复智:《剑桥中国史─秦汉篇》 • 邹纪万:《中国通史·秦汉史》 • 吕思勉:《秦汉史》 • 钱穆:《国史大纲》 •年)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 ,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师古曰:“ 琅当,长锁也。钟官,主铸钱之官也。”)到者易其夫妇,(师古曰 :“改相配匹,不依其旧也。”)愁苦死者什六七。孙喜、景尚、曹 放等击贼不能克,军师放纵,百姓重困。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二、背景
• 西汉自汉宣帝去世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 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 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 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 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 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 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 象,形成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 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 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
宫殿、道路与城市
• 元始五年(5年)秋,王莽以汉平帝王皇后(时年十四岁)怀孕,故 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 始建国元年(9年)正月,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以大 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改“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 长乐宫曰常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长安曰常安。”
• 第四次改革开始于新朝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铸造货泉与货布, 在“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的情况下,又废除了小钱 ,并在6年后彻底废除大钱。这最后一次改革直接影响到东汉初年的 币制,货泉与货布在东汉初年仍在铸造。
• 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 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 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 第三次改革(新朝始建国二年,即公元10年)是币制改革中引起争议 最大的一次,推出了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 、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的复杂货币系统。因为造成了 市场混乱,反对声浪巨大,这次改革坚持了五年便停止了。
•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 、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及山林川泽收归国 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 筦政策,以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 仪及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 新朝建立后,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莽建立了一整套建立在原西汉官 制基础上的新的官制。其重点是十一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中央官制由此发生重大变革,而地方官制变化不大。
律令
• 元始五年(5年),王莽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 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该年稍后又增法五十条 ,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