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合集下载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对于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对资产的精确、高效管理需求。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不断增长,对资产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意义1、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流程化,减少人工操作和重复劳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决策科学性通过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保障资产安全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程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资产流失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4、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化有助于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一)现状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产管理,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建立了简单的资产管理系统,但功能不够完善,数据质量不高,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集成和协同。

(二)问题1、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信息系统建设分散,数据标准不一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

2、信息化基础薄弱硬件设施老化,网络环境不稳定,部分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3、数据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数据录入不规范、不准确,数据更新不及时,存在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

4、系统功能不完善现有系统不能满足资产管理的复杂需求,如资产折旧计算、绩效评估等功能缺失。

5、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既懂国有资产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维护。

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析、 公布 。 目前 的手 从
图 1 省 国有 资产 监督 管理 委 员会机 构设 置图
缓 商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机 制
目前 ,省 级 的 国有 资 产 监督 管 理委 员会 都 已经 建立 ,并 已逐步 展 开 了各 项 监 管职能 图 1 , 是省 国资 委 的工作 机构设
平 台 的 总 体 框 架
] 1
部 门之间 的数 据信息
不能 有效共享 ,各项 监 管工作 没有按 照监
如图 2 示, 所 从系统的架构 上看 , 省级
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 台的总体框架可 以
划分为三层 : 1最 顶层 为运 行在 国资委的国有资产 ,
管 目标进 行有效 的流 程设 计 ,造 成监 管工
~一 一 一~
一 ^ 一 晾 廿
核、 财务监督 、 业负 企 责人 管理等 ,从监管 企业收集 、 上报 、 汇总
开发、 建的模型 、 构 方法 、 技术 , 对于构 建
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 的参考
意义 。
各类 数据和信 息 ,各
( ) 省 组 国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信 息 化 一
监管平台的构建
■ 钟晓鸣 ( 浙江财经 学院 杭州 1 3O 1) 10 2
过 统计 、稽核 ,对所
内容桷 翟 : 当前 ,以 网络 枝 术 和 数据 库
此在计算机报 表当 中会有许多不规范 的情 况存在 ,需要花费 时间进行核对检查 。将 监管企业 上报 的报表进行汇总 、统计 ,即
作的效率较低 。 ( ) 国有企业 三 对
的 财 务监控 滞 后
监督 管理系统 ,这是整个平 台的主体 .涵 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 ( 具体 的功能结构见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1. 背景介绍国资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对于国家财政、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的维护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国资国企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复杂,传统监管方式面临着效率低、成本高、数据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国资国企监管效率,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通过构建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国资国企的全面、实时、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促进国资国企的健康发展。

2. 监管目标- 提高监管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国资国企的快速、精准、全面监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 促进信息透明:构建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国资国企经营数据的实时、动态、全面展示,提高信息透明度。

- 防范风险: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国资国企经营中的潜在风险,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防范和化解风险。

-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数字化监管,掌握国资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

3. 监管架构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数据采集与接入:通过各种数据采集手段,将国资国企的各类经营数据、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数据等接入在线监管平台。

- 数据存储与管理:构建大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为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 数据展示与分析:通过可视化手段,将监管数据进行展示,提供数据报表、图表、仪表盘等,便于监管人员实时了解国资国企的经营状况。

- 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为监管人员提供决策支持,防范和化解风险。

- 资源配置与优化:根据国资国企的经营数据,分析其资源配置情况,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

4. 关键技术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涉及以下关键技术:- 大数据技术:用于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实现国资国企经营数据的全面、实时、动态监管。

- 云计算技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满足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的高并发、大数据处理需求。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

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针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进行数字化在线监管,以提高监管效率、减少监管成本,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规运营。

监管目标1. 实现全面的国资国企数据数字化,包括财务数据、经营数据、合规数据等。

2. 建立统一的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实时监控和追溯。

3. 提供智能化的监管分析工具,帮助监管部门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

4.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促进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方案内容1. 数据数字化- 建立国资国企数据标准和格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进行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

- 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2. 在线监管平台- 设计和搭建统一的在线监管平台,集成各类监管数据和信息。

- 提供实时监控和追溯功能,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查看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运营情况。

- 实现监管数据的可视化和报表化,方便监管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 智能化监管工具- 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智能化的监管分析工具。

- 建立监管模型和算法,帮助监管部门自动检测和预警潜在风险。

- 提供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工具,帮助监管部门深入分析监管数据。

4. 信息共享与协作- 建立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 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 提供在线协作平台,方便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任务分配和沟通。

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2. 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方案的实施和协调。

3. 逐步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数据数字化工作。

4. 开发和搭建在线监管平台,确保其功能完善和稳定运行。

5. 引入智能化监管工具,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

6.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

7. 定期评估和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数字化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方案旨在通过数据数字化、在线监管平台、智能化监管工具和信息共享与协作,提高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监管效率和质量。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监督和运营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监督能力,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以便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和管理。

这包括资产登记、评估、处置、监督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同时,还需要考虑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等技术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其次,从管理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相结合,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信息化系统应当能够支持国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规划、采购、使用、维护和处置等各个环节,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再者,从监督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符合法
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信息化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实时监
测和追溯,提高监督的效率和力度。

此外,从人才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一
支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专业团队,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熟悉国有资产管理业务,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为国有
资产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
工程,需要从技术、管理、监督和人才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以实
现国有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只有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够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财政局信息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财政局信息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电子政务】财政局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信息化解决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X月目录第1章XX财政局概述 (1)1.1 系统概述 (1)1.2 XX财政局定义 (4)1.3 XX财政局现状 (4)1.4 系统建设需求 (5)1.5 华为XX财政局解决方案 (7)1.6 系统架构要求 (8)第2章总体建设方案 (12)2.1 总体设计思路 (12)2.1.1 标准规范化 (12)2.1.2 高安全性 (12)2.1.3 高可靠性 (12)2.1.4 系统先进性 (13)2.1.5 兼容性 (13)2.1.6 高可扩展性 (13)2.1.7 高可维护性 (14)2.2 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14)2.2.1 总体目标 (14)2.2.2 一期目标 (14)2.2.3 后期目标 (15)2.3 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15)2.3.1 总体建设任务 (15)2.3.2 一期建设内容 (16)2.3.3 后期建设内容 (17)2.4 总体设计原则和策略 (18)2.5 总体设计 (20)2.5.1 系统设计思路 (20)2.5.2 系统总体设计 (21)2.5.3 主机系统设计 (23)2.5.4 安全系统设计 (26)2.5.5 财政大数据中心 (35)2.5.6 财政大数据汇聚与共享平台 (40)第3章财政局综合业务系统设计 (42)3.1 财政信息门户 (42)3.2 综合办公平台 (51)3.3 财政法规库系统 (55)3.5 基础数据库 (60)3.6 项目库 (68)3.7 综合预算编制系统 (70)3.8 指标管理系统 (71)3.9 社保资金管理系统 (72)3.10 国有资本经营 (74)3.11 收入查询分析系统 (76)3.12 投融资查询分析系统 (78)3.13 宏观预测管理 (78)3.14 单位账户管理系统 (79)3.15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80)3.16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系统 (84)3.17 外债管理系统 (87)3.18 企业管理系统 (88)3.19 工资直接支付系统 (89)3.20 公务卡管理系统 (90)3.21 国库管理系统 (91)3.22 总账平台管理系统 (93)3.23 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系统 (94)3.24 预算执行监管系统 (96)3.25 政府采购管理系统 (98)3.26 非税收入与票据管理系统 (99)3.27 绩效评价管理系统 (102)3.28 财政资金监督和与分析系统 (103)3.29 土地出让金系统 (105)第4章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系统设计 (106)4.1 客户端配置要求 (106)4.2 系统登录与注销 (106)4.2.1 系统登录 (106)4.2.2 修改密码 (107)4.2.3 系统注销 (108)4.3 基层单位功能操作 (109)4.4 资产清查填报 (109)4.4.1 清查准备 (111)4.4.2 清查盘点 (129)4.4.3 清查明细表 (139)4.4.4 清查报表 (143)4.4.5 清查汇总表 (145)4.4.6 清查材料 (147)4.5 资产清查审核 (154)4.5.1 清查审核 (155)4.5.2 清查材料 (160)4.5.3 报表上报 (164)第5章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设计 (167)5.1 系统设计思路 (167)5.2 系统总体设计 (167)5.3 主机系统设计 (169)5.3.1 服务器选型原则 (169)5.3.2 核心数据库选型 (171)5.3.3 WEB应用服务器选型 (171)5.4 安全系统设计 (172)5.4.1 建设目标 (172)5.4.2 需求分析 (175)5.4.3 防火墙需求 (175)5.4.4 网络安全准入需求 (176)5.4.5 终端桌面管理需求 (176)5.4.6 网关防病毒需求 (177)5.4.7 设备选型 (177)5.4.8 防火墙部署 (177)5.4.9 入网规范管理系统部署 (179)5.4.10 终端桌面管理系统部署 (180)第6章网络规划 (183)6.1 财政局网概述 (183)6.1.1 财政局网定义 (183)6.1.2 需求分析 (183)6.1.3 设计原则 (185)6.2 财政局网总体设计方案 (186)6.2.1 财政局总体网络架构 (186)6.2.2 核心区规划 (189)6.2.3 互联区规划 (197)6.2.4 DMZ区规划 (201)6.2.5 内部服务区规划 (202)6.3 终端接入规划 (203)6.3.1 概述 (203)6.3.2 WLAN接入规划 (206)6.4 用户接入规划 (214)6.4.1 概述 (214)6.4.3 远程接入规划 (216)6.4.4 访问公网 (217)6.5 业务隔离规划 (218)6.5.1 概述 (218)6.5.2 小型财政局业务隔离设计 (218)6.5.3 大中型财政局业务隔离设计 (220)6.6 QoS规划 (225)6.6.1 多业务共存引发QoS需求 (225)6.6.2 建立部署模型 (226)6.6.3 财政局网QoS部署 (238)6.7 安全规划 (240)6.7.1 安全概述 (240)6.7.2 网络安全规划 (241)6.7.3 边界安全规划 (247)6.7.4 远程接入安全规划 (256)6.7.5 终端安全规划 (264)第7章存储及服务器规划 (272)7.1 概述 (272)7.2 业务分析 (272)7.3 存储规划 (277)7.3.1 存储技术简介 (277)7.3.2 影响存储性能的几个因素 (278)7.3.3 存储选择原则 (280)7.3.4 各种应用推荐存储选择 (282)7.3.5 存储解决方案场景分析 (284)7.4 服务器规划 (287)7.4.1 服务器选型考虑因素 (290)7.4.2 虚拟机规格分析 (293)7.4.3 服务器部署规划 (294)7.5 冗灾规划 (298)7.5.1 容灾概述 (298)7.5.2 容灾架构 (298)7.5.3 容灾技术 (299)第8章安全规划 (309)8.1 概述 (309)8.2 硬件安全规划 (309)8.3 网络安全规划 (310)8.4 系统软件安全规划 (310)第9章系统维护 (313)9.1 网络管理 (313)9.2 故障处理 (314)9.2.1 网络设备故障处理 (314)9.2.2 服务器故障处理 (316)9.3 系统扩容 (317)9.3.1 服务器扩容 (318)9.3.2 网络设备扩容 (319)9.3.3 链路带宽扩容 (320)第10章系统集成 (321)10.1 集成建设总体原则 (321)10.1.1 系统集成原则 (321)10.1.2 系统集成质量保证 (323)10.1.3 系统集成服务 (328)10.1.4 系统技术支持 (334)10.2 本期集成项目集成规划思路 (337)10.2.1 集成思路 (337)10.3 项目成果交付 (352)10.3.1 项目建设阶段成果交付 (352)10.3.2 项目维护阶段成果交付 (354)10.4 项目质量服务体系 (355)10.4.1 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355)10.4.2 进度管理 (355)10.4.3 人员管理 (356)10.4.4 质量管理 (356)10.4.5 客户满意度管理 (360)10.4.6 交付管理 (361)10.4.7 运维管理 (362)10.5 项目服务承诺 (363)10.5.1 服务内容 (363)10.5.2 服务流程 (364)第11章产品介绍 (367)11.1 交换机 (367)11.1.1 S12700系列敏捷交换机 (367)11.1.2 S9700 系列T比特核心路由交换机 (368)11.1.3 S7700 系列智能路由交换机 (370)11.1.4 S5720-HI 系列盒式敏捷交换机 (372)11.1.5 S5720-EI 系列下一代增强型千兆以太交换机 (374)11.1.6 S5720-SI系列下一代标准型千兆以太交换机 (375)11.1.7 S5700-LI 系列精简型千兆以太交换机 (376)11.1.8 S3700 系列企业交换机 (377)11.1.9 S2700 系列企业交换机 (378)11.2 WLAN接入控制器 (379)11.2.1 X1E系列随板无线接入控制单板 (379)11.2.2 ACU2无线接入控制单板 (380)11.2.3 AC6605接入控制器 (381)11.2.4 AC6005接入控制器 (382)11.2.5 AC6003接入控制器 (382)11.3 AP 接入点 (383)11.3.1 AP4030DN/AP4130DN接入点 (383)11.3.2 AP4030DN-E接入点 (384)11.3.3 AP5030DN&AP5130DN接入点 (385)11.3.4 AP6010系列接入点 (386)11.3.5 AP7030DE接入点 (387)11.3.6 AP8030DN/AP8130DN接入点 (388)11.3.7 AP2030DN面板式接入点 (389)11.4 防火墙 (390)11.4.1 USG6600下一代防火墙 (390)11.4.2 USG6500下一代防火墙 (391)11.4.3 USG6300下一代防火墙 (392)11.4.4 T级下一代防火墙 (393)11.5 财政局路由器 (395)11.5.1 NE16EX系列多业务企业路由器 (395)11.5.2 AR3200系列企业路由器 (396)11.5.3 AR2200系列企业路由器 (397)11.5.4 AR1200系列企业路由器 (398)11.6 网管和SDN控制器 (399)11.6.1 eSight (399)11.6.2 敏捷控制器 (402)11.7 CE交换机 (403)11.7.1 产品&方案概述 (403)11.7.2 产品系列介绍 (404)11.7.3 产品&方案价值 (409)11.8 网络摄像机 (417)11.8.1 IPC1226系列130万日夜型枪型网络摄像机 (417)11.8.2 IPC6331-IR系列半球型网络摄像机 (417)11.8.3 IPC6611-Z30-I 130万30倍红外智能网络高速球 (417)第12章施工组织 (420)12.1 编制依据 (420)12.1.1 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 (420)12.1.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目的 (420)12.1.3 编制范围及内容 (420)12.1.4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技术依据 (421)12.1.5 编制过程 (422)12.2 工程概况及主要施工任务 (424)12.2.1 项目概况 (424)12.2.2 工程技术特点 (424)12.2.3 施工内容 (425)12.3 工程组织计划 (431)12.3.1 工程进度安排 (431)12.3.2 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 (432)12.3.3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434)12.3.4 施工组织计划 (437)12.3.5 项目管理机制 (439)12.3.6 施工项目的高效运作机制 (439)12.3.7 保证施工项目高效运作的措施 (440)12.3.8 机构人力配备及能力情况 (442)12.3.9 项目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简历表 (443)12.3.10 本项目其它参与人员 (445)12.4 施工部署及组织管理 (450)12.4.1 工程总体布置 (450)12.4.2 施工部署 (450)12.4.3 管理配合 (458)12.5 工程施工方案 (464)12.5.1 主要施工的组织方案 (464)12.5.2 主要施工过程 (466)12.5.3 各系统基础布线施工方案 (469)12.5.4 计算机网络系统施工方案 (480)12.5.5 电视监控系统施工方案 (486)12.5.6 停车场管理系统施工方案 (491)12.5.7 会议系统施工方案 (496)12.5.8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施工方案 (506)12.6 质量保证措施 (508)12.6.1 工程质量目标 (508)12.6.2 体系化的质量管理 (509)12.6.3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11)12.6.4 工程质量控制阶段 (514)12.6.5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内容 (515)12.6.6 安装工程质量达优的保证措施 (516)12.6.7 质量保证体系 (517)12.6.8 质量体系文件依据 (520)12.6.9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521)12.6.10 工程的质量保证检查及措施 (524)12.7 保证工期措施及施工进度计划 (527)12.7.1 保证工期的管理措施 (527)12.7.2 施工进度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528)12.7.3 拟投入本工程主要施工机械和检测设备 (534)12.8 保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及保卫措施 (537)12.8.1 安全施工保证体系 (537)12.8.2 施工安全措施 (539)12.8.3 文明施工及保卫措施 (541)12.8.4 降低成本措施 (542)12.9 售后服务措施承诺 (552)12.9.1 维修保养能力 (552)12.9.2 技术支持及培训能力 (553)12.9.3 售后服务承诺 (555)第1章XX财政局概述1.1系统概述1.项目背景为适应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政府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功能单一,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同时,一些系统在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决策支持作用有限。

在管理流程方面,仍存在手工操作较多、审批环节繁琐等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

此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数据泄露和系统被攻击的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具体目标包括: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类资产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优化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为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有资产数据的安全可靠。

三、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一)信息系统建设1、资产管理系统建立涵盖资产购置、使用、维护、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

系统应具备资产登记、盘点、折旧计算、报表生成等功能,并支持与财务系统的对接。

2、预算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资产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监控,确保资产购置与预算的有效衔接。

3、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资产管理数据的分析挖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包括资产配置优化、资产效益评估等。

(二)数据管理1、数据标准制定统一制定国有资产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规范、透明管理,建设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显得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土地、房屋、设备、股权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纸质文件、人工记录和繁琐的流程,不仅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而且难以满足对资产动态监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应当明确而清晰。

首先,要实现资产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将各类资产的详细信息准确无误地录入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数据库。

这包括资产的基本属性、价值、使用状况、位置等关键信息。

其次,要确保系统能够实时动态跟踪资产的变化,无论是资产的购置、折旧、报废,还是转移、租赁等,都能及时在系统中反映出来。

再者,系统应当具备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资产报表和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系统的功能设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比如,资产登记模块应当能够方便地录入资产信息,并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资产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资产清查模块则要支持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工作,能够快速比对实际资产与系统记录,发现差异并及时处理。

资产处置模块要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审批流程,确保资产处置的合法合规。

同时,系统还应当具备权限管理功能,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保证资产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

例如,一般员工可能只有查询和浏览的权限,而管理人员则拥有修改、审批等高级权限。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线。

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数据录入和审核机制。

录入人员要对资产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审核人员要对录入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

此外,还要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保障资产安全、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一、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决策和运营效率。

(二)意义1、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共享,减少人工操作和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保障资产安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对国有资产的流转、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和追溯,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滥用。

3、优化资产配置基于准确、全面的资产信息,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一)短期目标在短期内,建立起国有资产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资产信息的电子化录入和查询,初步搭建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部分业务的在线处理。

(二)中期目标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功能,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处置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并与财务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和共享。

(三)长期目标构建智能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

三、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信息系统建设1、资产登记系统建立国有资产的详细登记信息,包括资产名称、类别、规格、型号、购置日期、价值等。

2、资产使用管理系统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包括使用部门、使用人员、使用地点等。

3、资产维护系统记录资产的维护保养情况,包括维护日期、维护内容、维护费用等。

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资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国有资产,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成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体制,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权限和责任义务,规范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保护和监管程序。

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配合,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保监管措施的有效落地。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管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该机构应拥有独立的监管权力,可以对国有资产的流转、投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审查。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法性。

三、完善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需要完善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

应明确各级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职责与权力,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政府应强化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情况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要保障。

应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应用,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程跟踪监管。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影响。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加大对国有资产监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国有资产监管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监管理念和管理经验。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和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愈加繁重和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值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并分析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1.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国有资产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余操作,规范运行流程,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1)数据建设:构建全面、准确、及时的国有资产数据体系,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变动情况等信息。

(2)业务流程优化: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提高行政效能,减少人为失误。

(3)系统功能完善:在满足现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3.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1)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国有资产数据的安全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机密性。

(2)人员培训与应用: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与开发,同时也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

(3)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并对系统的效益进行评估,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1.数据挖掘与分析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于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通过对大量的国有资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智能化与自动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自动化运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确度。

3.移动化与云计算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移动化,方便管理者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资产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保值增值以及优化配置,建设一个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国有资产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房产、设备、股权等。

这些资产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管理难度较大。

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信息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从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到处置,都能够在系统中进行实时跟踪和记录。

这样可以确保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

了解不同部门和用户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需求和期望,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例如,财务部门可能更关注资产的价值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生成,而资产管理部门则更注重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控。

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系统建设的基础。

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各类资产信息能够准确、一致地录入和存储。

这包括资产的分类、编码、属性定义等方面。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系统的功能设计应涵盖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资产购置模块要能够实现采购计划的制定、审批和执行,同时能够与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采购过程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资产使用模块要能够记录资产的领用、归还、调拨等情况,实时掌握资产的使用状态。

资产维护模块要能够制定维护计划、记录维护历史,确保资产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资产处置模块要能够规范处置流程,包括报废、转让、拍卖等,实现资产的合理退出。

同时,系统还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报表功能。

能够对国有资产的总量、分布、价值变动等情况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为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

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

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一、概述1.1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

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建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我国政府提出了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的构想。

1.2 目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旨在实现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全面、实时、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二、平台功能模块2.1 国有资产监管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总量、分布、变动情况等信息,通过数据展示、分析报告等形式,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2 国有企业监管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领导人信息等,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全面监管。

2.3 审计与风险防控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审计结果、风险点、整改情况等信息,加强对国有企业审计和风险防控的监管。

2.4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评价过程等,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提升。

2.5 政策法规与通知公告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监管相关的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信息,提高平台用户的法律法规意识。

三、技术架构3.1 总体架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线监管平台采用B/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

客户端主要负责数据展示和用户交互,服务端负责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

3.2 数据架构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集成、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3.3 安全架构平台采用安全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

四、实施与推广4.1 平台建设由政府主导,联合相关技术厂商,共同开展平台建设,确保平台功能完善、技术先进。

4.2 数据采集与整合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4.3 用户培训与支持组织开展用户培训,提高平台用户的操作技能和监管能力,为平台顺利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国资监管平台方案解决方案

国资监管平台方案解决方案

国资监管平台方案解决方案国资监管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手段,对于有效监管和管理国有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平台建设、功能设计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介绍国资监管平台的解决方案。

一、平台建设国资监管平台的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包括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搭建,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其次,需要招募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平台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确保平台的日常运营。

最后,需要为平台配置足够的带宽和存储空间,以应对大数据量的处理需求。

二、功能设计1. 资产登记管理功能国资监管平台应当具备资产登记管理功能,可以对各类国有资产进行准确的登记和分类管理。

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对资产信息的统一录入、修改和查询,确保资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综合监管功能国资监管平台应当具备综合监管功能,包括对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和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平台,可以对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并生成相应的监管报告,帮助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和应对潜在风险。

3. 合规审计功能国资监管平台应当具备合规审计功能,可以对各类资产交易和操作进行审计,确保各项业务符合法规和政策要求。

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对资产交易的全程跟踪和记录,并生成审计报告,帮助监管部门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

三、操作流程1. 资产登记流程资产登记是国资监管平台的重要环节。

操作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将各类资产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平台中,包括资产名称、编号、所属机构等。

同时,还需要将资产进行分类,以便后续的监管和管理工作。

2. 监管流程监管是国资监管平台的核心任务。

在监管流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定期对各类资产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

同时,还需要生成监管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和决策。

3. 审计流程审计是国资监管平台的重要环节。

操作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对各类资产的交易和操作进行审计,以确保合规性。

同时,还需要生成审计报告,供监管部门参考和核查。

国资监管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国资监管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内容摘要:当前,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本文以构建一个基于省级国资委职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出发点,重点阐述目前监管体制下影响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如何通过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的的高效监管。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

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

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

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

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

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划一、现状分析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在信息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系统分散,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整合,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其次,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者,资产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和标准化,存在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

此外,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手段,无法充分发挥资产数据的价值。

二、建设目标1、实现资产信息的集中化管理,打破信息孤岛,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实时共享准确的资产数据。

2、规范和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资产数据,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加强资产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异常情况,保障资产安全。

三、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2、标准化与规范化: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

3、实用性与先进性:系统既要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

4、安全性与稳定性: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避免出现故障影响业务开展。

四、主要建设内容1、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系统,构建统一的资产管理数据库,涵盖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信息。

开发功能模块,包括资产登记、资产清查、资产折旧计算、资产报表生成等。

实现与财务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传递和共享。

2、优化资产管理流程对现有资产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去除繁琐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减少人为干预,降低操作风险。

3、加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资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资产配置、处置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开发可视化报表和决策支持系统,直观展示资产状况和趋势,便于领导决策。

4、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

国有企业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构想

国有企业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构想

国有企业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构想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管理信息化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构建一种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来实现数据的集中、协调、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构想。

2. 构建目标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将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集中存储,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实现数据的协调与共享:提供一个平台,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可以方便地共享数据和信息,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

•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平台架构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3.1 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最基础的层次,主要负责从企业各个部门和系统中采集数据。

数据采集方式可以包括手动输入、自动采集和数据对接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核心层次,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大数据存储技术,将数据进行结构化和归类,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和查询功能。

3.3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关键层次,主要负责对存储在数据存储层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统计建模等技术,提炼出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信息。

3.4 数据展示层数据展示层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最上层,主要负责将数据处理层提炼出的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通过Dashboard、报表、图表等方式,直观地展示企业的各种指标和数据,帮助决策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状态。

4. 功能模块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企业管理:包括组织架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提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支持。

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设思路

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设思路

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设思路为了适应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建设“智慧国资”监管平台系统。

该平台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以实现网络互通、资源共享、监管在线、决策智能的目标。

同时,该平台将实现与市国资委“智慧国资”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

该监管平台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建设涵盖财务运行分析、资金监控、产权管理、投资管理、三重一大、企业基本信息、国资数据监管分析平台等国资监管应用系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打造一体化国资监管工作平台,增强区国资委与区管企业间的工作协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建设监管主题数据库和统一数据采集交换平台,提高数据统计、分析和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的工作效率,促进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数据,提升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各部门的监管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快速查询分析。

在系统设计中,该平台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多种安全防范技术和措施,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

同时,在系统设置上,充分考虑系统的运行性,达到“简便、实用、快捷、安全、准确”的目的。

该平台要求区属国资监管企业数据需要通过网络及时地报送到系统中,对本系统的各项实时性响应指标要求较高。

系统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充的过程,系统采用积木式结构,整体建构可以与原有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可接口扩展,并留有余量。

使用平台化技术保证系统的动态可扩展,可以实时地增加、减少应用模块,以及构建新的应用。

最后,可维护性原则也是该平台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建成的系统需要不断维护和完善,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

此外,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应实现系统功能共享,以节约重复性投资。

易用性原则也很重要,需要结合使用人员文化惯,设计友好的界面,保证各级操作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简单易用。

另外,系统应采用BS架构,支持集群,以便在不宕机的情况下进行升级。

国资监管统一门户平台是本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可视化的门户管理工具实现门户内容的编排和个性化,集成财务管理、资金监管、投资管理、三重一大、领导决策分析等系统。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管理效率、保障资产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举措。

国有资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众多的资产类型,包括土地、房产、设备、股权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纸质文件、手工记录和繁琐的审批流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以及资产流失等问题。

信息化建设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实时共享。

通过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的基本信息、使用状况、价值变动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录入,使得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随时获取准确、全面的资产信息,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资产购置决策时,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现有资产的配置情况和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

同时,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在信息系统中,可以预先设定各类资产的管理流程和规范,如资产登记、清查、评估、处置等,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这不仅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管理风险,还能够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要确保资产数据的采集全面、真实、可靠,需要建立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盘点。

同时,要加强对数据录入和更新的审核和监督,防止出现错误和遗漏。

此外,还应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

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和应用。

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和系统,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等,提高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运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注重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对接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内容摘要:当前,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本文以构建一个基于省级国资委职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出发点,重点阐述目前监管体制下影响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如何通过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的的高效监管。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

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

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

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

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

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

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

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

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

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

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

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

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

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

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

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主权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

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

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

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

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

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发布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发布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

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

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3.刘立国,李东飞.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促进国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管理,20044.胡云鹏,殷坤.三层模式:一种理想的国资管理体制新构架.市场论坛,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