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6黄河泥沙公报

2006黄河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6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WR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受社会关注。

编制《黄河泥沙公报(2006)》(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重点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黄河的重要泥沙事件,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黄河泥沙状况,并列出与多年统计资料的对比,同时发布重要泥沙事件。

本《公报》的多年均值资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

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库区为国家85高程基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站为黄海基面外,其余均为大沽基面。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一、概述 (1)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4)三、重要水库冲淤变化 (14)四、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冲淤状况 (21)五、黄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冲淤状况 (26)六、重要泥沙事件 (29)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薛松贵翟家瑞刘晓燕杨含侠安新代张金良时明立成员:谷源泽袁东良毕东升赵卫民王玲陈连军姜乃迁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陈永奇王怀柏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赵淑饶胡跃斌刘炜牛占陈永奇许珂艳郭宝群易建军范世雄陶海鸿慕明清刘社强黄先玲李存才裴勇胡玉荣邢芳李旭东尹永双张玮林志宁白莉东吉俊峰张丽娜王玉明张春岚何丽蒋秀华仝春莲李中有毛利强张小军一、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11个重要控制水文站和洮河红旗、黄甫川黄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武陟等11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见图1,黄河流域重要控制水文站分布图)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数据,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5月2006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革与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932.7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投资84.6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资308.4亿元,地方政府投资441.5亿元,利用外资11.6亿元,国内贷款112.0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28.9亿元,其它投资30.3亿元。

在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418.8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358.2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3.2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工程投资112.4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4.9%、38.4%、4.6%、12.1%。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98.71亿元,比上年增加27.13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158.79亿元,占53.2%;国债专项资金129.42亿元,占43.3%;水利建设基金10.50亿元,占3.5%。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614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6121亿元,较上年增加3.4%。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478个,在建投资规模4750亿元。

当年新开工项目2158个,新增投资规模883亿元;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596个,新增固定资产332亿元;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22个,新增固定资产199亿元。

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80亿元,在建项目投资完成率为53.6%。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93.8亿元,较上年增加47.0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83.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31.9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8.4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39.8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88.1亿元,占36.3%;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17.7亿元,占40.0%;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2.2亿元,占5.3%;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45.8亿元,占18.4%。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一、综述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8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839.6亿m~3,比常年值少4.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358.0亿m~3,比常年值少8.8%;地下水资源量7642.9亿m~3,比常年值少5.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972.1亿m3,水资源总量25330.1亿m3,比常年值少8.6%。

【总页数】15页(P6-20)
【作者】无
【作者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发布 [J],
2.水利部发布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3.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4.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5.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2006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表14宁夏2006年行政分区耗水量
表15宁夏2006年主要河流、排水沟水质评价
表16宁夏2006年主要湖泊水质评价
表17宁夏2006年主要水库水质评价
附图
图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年降水深等值线图
图2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年径流深等值线图
概述
2006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49mm,折合降水总量为128.742亿m3,比上年增加25%,较多年平均偏少14%。
表6 宁夏2006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单位:亿 m3
流 域
年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重 复
水资源
R/P
总 量
资源量
分 区
(P)
(R)
资源量
计算量
总 量
(%)
引黄灌区
12.703
1.607
20.987
20.004
2.590
12.65
祖 厉 河
2.090
0.085
0.028
0.021
0.092
4.07
清 水 河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水资源公报
Ningxia Water Resource Bulletin
2006
(总第二十一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二○○七年六月
《宁夏水资源公报》编辑组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编制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批准:吴洪相
审定:薛塞光
审查:张林海刘赛光
技术负责:冯平魏礼宁
15.9
20
-13
表4 宁夏2006年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行 政
计算面积
当地天然年径流量
径流量
径流深

2006年水资源公报

2006年水资源公报
供用水量2006年全市总供水量为73.201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7%;总用水量为73.2013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87%。
用水指标2006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61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1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1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12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17立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用水量为43升/日。
从年内分配上来看,7~9月全市降水稀少,沙坪坝雨量站降水量出现了自1891年以来的最小值。7月上、中旬,巫山、巫溪、云阳降水量创下了有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低值。8月全市基本无有效降水,西部大部份雨量站降水量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2006年重庆市雨量代表站月降水量详见图1,重庆市三个经济区降水量年际比较详见图2。
河流水质2006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以下简称“五江”)重庆境内评价河段长共计1211公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若排除粪大肠菌群、总磷和总氮的影响,长江评价河段全年水质以Ⅲ类为主,嘉陵江评价河段全年水质以Ⅲ类以上为主,乌江、涪江、渠江评价河段全年水质均为Ⅲ类。2006年主要次级河流水质有所好转,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72.1%。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06
重庆市水利局
二OO七年五月
前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6-12环境状况公报 总结

06-12环境状况公报 总结

2006年-2012年七大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46 28 26 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2007 49.9 26.5 23.6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2008 55.0 24.2 20.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2009 57.3 24.3 18.4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2010 59.5 23.7 16.4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2011 61.0 25.3 13.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2012 68.9 20.9 10.2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2006年-2012年长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长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良好76 17 7 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轻度污染85 10 52007 良好81.5 11.7 6.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2008 良好85.6 8.6 5.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85 10 52009 良好87.4 8.7 3.9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90 5 52010 良好88.6 7.6 3.8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95 5 02011 良好80.9 13.8 5.3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优轻度污染78.9 15.8 5.32012 良好86.2 9.4 4.4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良好82.1 14.3 3.6 2006年-2012年黄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黄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50 25 25 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重度污染46 18 362007 中度污染63.7 13.6 22.7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68.2 11.3 20.5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54.5 18.2 27.32009 中度污染68.2 6.8 25.0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63.6 9.1 27.32010 中度污染68.2 11.3 20.5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63.6 9.1 27.32011 轻度污染69.8 11.6 18.6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优中度污染40.9 22.7 36.42012 轻度污染60.7 21.3 18.0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优中度污染63.1 21.1 15.8 2006年-2012年珠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良好82 15 3.0 石油类、氨氮良好良好100 0 02007 良好81.8 15.2 3.0 氨氮、石油类、溶解氧良好良好2008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良好优100 0 0 2009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良好优100 0 0 2010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溶解氧良好优100 0 0 2011 良好84.8 12.2 3.0 石油类、氨氮良好优100 0 0 2012 良好90.7 5.6 3.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良好80.0 20.0 02006年-2012年松花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松花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24 55 21 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重度污染轻度污染2007 轻度污染23.8 57.2 19.0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008 轻度污染33.3 52.4 14.3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0 40 02009 轻度污染40.5 50 9.5 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0 40 02010 轻度污染47.6 40.5 11.9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80 20 02011 轻度污染45.2 40.5 14.3 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6.7 33.3 36.42012 轻度污染58.0 36.3 5.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良好轻度污染33.3 50 16.7 2006年-2012年淮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淮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26 44 30 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16 53 312007 中度污染25.6 48.8 25.6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38.4 39.5 22.1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1.2 48.5 30.32009 轻度污染37.3 45.3 17.4 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良好中度污染18.2 60.6 21.22010 轻度污染41.9 41.8 16.3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优中度污染24.2 54.6 21.22011 轻度污染41.9 43.0 15.1 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6.7 33.3 36.42012 轻度污染58.0 36.3 5.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中度污染29.6 48.2 22.2 2006年-2012年海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海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水系其他主要河道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重度污染22 21 57 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重度污染重度污染30 40 302007 重度污染25.9 21 53.1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2008 重度污染28.6 20.9 50.8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38.9 16.7 44.42009 重度污染34.4 23.4 42.2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重度污染重度污染47.1 11.7 41.22010 重度污染37.1 22.6 40.3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42.1 26.3 31.62011 中度污染31.7 30.2 38.1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重度污染中度污染43.8 18.7 37.52012 中度污染39.1 28.1 32.8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重度污染中度污染42.0 24.0 34.0 2006年-2012年辽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辽河水系总体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支流总体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情况I~III类IV~V类V劣类水质水质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重度污染35 22 43 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07 重度污染43.2 16.3 40.5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中度污染重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35.1 32.4 32.5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67 02009 中度污染41.7 22.2 36.1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10 中度污染40.5 35.2 24.3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轻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11 轻度污染40.5 48.7 10.8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5.0 50.0 25.02012 轻度污染43.6 41.9 14.5 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轻度污染中度污染18.8 56.2 25.0。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海洋环境(精)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海洋环境(精)

海洋环境状 况海水水质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水质为中度污染。

渤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9.6%,与上年相比,上升3.6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1.7%,上升2.5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与上年相比,下降5.2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6.1%,下降5.0个百分点。

主要四类7.3%三类8.0%一类二类38.9%劣四类2006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污染因子是无机氮、pH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1.5%,与上年相比,上升 6.0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2.2%,下降0.5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

南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8%,与上年相比,下降 2.0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上升2.0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pH。

2006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分布示意图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超过80%;胶州湾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75%;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二类和四类海水各占50%;杭州湾、长江口、辽东湾、珠江口和渤海湾水体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不足40%。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滴滴涕、多氯联苯和砷等的污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范围有所扩大。

三类8.7%一类26.1%二类43.5%劣四类17.4%渤海四类6.1%三类一类40.8%黄海16.0%6.3%一类6.4%二类35.1%36.2东海四类39.4%劣四类7.1%南海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重要海湾一类、二类水质比例%东湾海湾河口州湾江口州湾江口江口部湾%东湾海湾河口州湾江口州湾江口江口部湾重要海湾四类与劣四类水质比例近岸海洋贝类污染2006年,中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贻贝监测计划,所监测的主要生物种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7年8月目录前言...................................................... 2概述...................................................... 3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4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5黄河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6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7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1水资源质量特点............................................. 12重要水事................................................... 13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16附图 2006年黄河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图1前言《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6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水情年报2006

中国水情年报2006

2006年全国水情年报(一)2007-08-14内容提要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2006年我国雨情、水情概况,包括全年降水、登陆台风、汛期洪水、枯季水情、调水情况、全国主要江河来水情况、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以及水文情报预报效益等内容,并对2006年6月闽江大洪水、2006年汛期影响严重的5次台风以及重庆市遭遇的百年一遇特大干旱作了专题分析,书后附录还记述了全国水情大事记。

本书内容全面,数据翔实准确,适合于社会经济、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文气象、农田水利、环境评价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一、概述二、雨情(一)汛前降水(二)汛期降水(三)汛后降水(四)暴雨(五)台风及热带风暴三、汛前水情(一)冰情(二)凌汛(三)春汛(四)枯水四、汛期水情(一)珠江流域(二)长江流域(三)太湖及浙闽地区(四)淮河流域(五)黄河流域(六)海河流域(七)松花江及辽河流域(八)西部河流五、汛期重要水情专题分析(一)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雨水情分析(二) 2006年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雨水情分析(三)2006年第5号台风“格美”雨水情分析(四) 2006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雨水情分析(五)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雨水情分析(六)闽江“20066”暴雨洪水分析(七)2006年重庆市百年一遇大旱分析六、汛后水情(一)水情(二)枯水(三)冰情七、全国主要江河来水情况(一)年来水量(二)汛前来水量(三)汛期来水量(四)汛后来水量八、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一)汛初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二)汛末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三)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九、调水情况(一)黑河调水(二)晋冀调水入京(三)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四)太湖调水(五)右江应急补水(六)珠江骨干水库调度十、水文情报预报效益附录(一)2006年水情大事记(二)附表一、概述2006年,我国降水有三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

多雨带分别位于华南至江南南部、淮河流域至西北一带、东北北部,少雨带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前言水资源紧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并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为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制《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旨在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年度水资源情势,以便通过综合措施,协调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得以可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

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出数据和信息。

《公报》来水、水质分析计算采用了2006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用水部分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2006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70.1mm,比上年810.7mm偏少29.7%,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少16.1%,属偏枯年。

2006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99.7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09.56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0.22亿m3。

2006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7.64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51.47亿m3减少13.83亿m3。

2006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0.76m,地下水蓄水变量减少14.44亿m3。

2006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4517.6km2,比上年同期扩大1503.3km2。

2006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55.83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80%、引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23%,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6.01%、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0.96%。

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6.33亿m3。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2006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3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8.48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38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77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19.9%、73.6%和6.5%。
2006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2510.8km,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河长519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41.6%;Ⅳ水质标准河长1930.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4%;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491.6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9%;劣Ⅴ类水质标准河长3890.9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
2006年黄河流域统计大、中型水库171座,其中大型水库23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396.76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314.42亿m3,年蓄水量减少82.34亿m3,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减少81.27亿m3(龙羊峡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47.70亿m3、小浪底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30.42亿m3)。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6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6

2006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目录综述 (1)第一部分水土流失状况 (3)第二部分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8)第三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 (30)第四部分重要水土保持事件 (33)综述2006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径流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均低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珠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均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与2005年相比,黄河、海河、塔里木河、黑河变化不大,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下降较大,珠江、闽江均有增加。

各流域土壤侵蚀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辽河、黑河均低于多年平均侵蚀量,松花江、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与常年接近;与2005年相比,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有所下降,海河、珠江、黑河有所上升,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变化不大。

2006年,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两个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面积480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4%,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不同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4%、47.1%、17.3%、7.8%、3.4%。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756平方公里、787平方公里、27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7%、43.4%、14.9%,年土壤侵蚀量384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19吨/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的治理,试点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96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7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86吨/平方公里。

2006年,水土流失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河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2006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15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0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15万平方公里。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7-09-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6年,全国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水利事业呈现出发展氛围好、政策力度大、协调性增加、区域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006年,我国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但受台风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暴雨频繁,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

西南地区东北部以及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东部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

面对频繁、并发、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周密部署,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受灾地区领导靠前指挥,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抗灾,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8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840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4.9%。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08.8mm,比常年值偏少5.9%;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46.7mm,比常年值偏少4.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仅有7个省(自治区),其中福建和广东分别偏多27.9%和19.2%;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重庆、湖北、内蒙古的偏少程度超过20%,河北、天津、山东、四川偏少15%~20%。

地表水资源量 200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358亿m3,折合径流深257.2mm,比常年值偏少8.8%。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0.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8.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福建和广东分别增加37.6%和21.2%;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偏少60%以上,山东、湖北、陕西、山西、天津、重庆、甘肃偏少50%~30%,河南、四川、内蒙古、海南、贵州、辽宁、云南偏少30%~20%。

200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6 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6年海河流域年降水量438.2毫米,比多年平均少18.1%,属枯水年份;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9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89.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19.8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5.7%;全流域139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9.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8.6亿立方米。

2006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92.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2.4%,地下水占64.1%,引黄水占11.8%,其他水源占1.7%。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92.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0%,工业用水占14.5%,生活用水占14.4%,生态环境用水占1.1%。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70.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9%。

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8.3亿吨,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28.1亿吨,占58.3%;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1.3亿吨,占23.3%;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8.9亿吨,占18.4%。

全年期评价河长11640.6公里,未受污染的河长3553.8公里,占30.5%;受污染(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为8086.8公里,占69.5%,其中严重污染的河长6351.9公里,占54.6%。

水体污染严重。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示意图)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6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量438.2毫米,折合水量为1402.51亿立方米,比2005年少10.0%,比多年平均少18.1%,属枯水年份。

1、地区分布2006年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分布不均。

各水资源二级区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全部偏少。

滦河及冀东沿海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2.6%,为偏少最多的水系;海河北系和徒骇马颊河均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8.2%;海河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6.3%。

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较多年平均也全部偏少10%以上,其中北京市偏少23.4%,天津市偏少18.6%,河北省偏少20.2%(详见图1和图2)。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分区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市(州)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并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

(流域分区成果见表一、附图1)。

二社会经济指标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6948.9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57.37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600.44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209.27万亩;人口2608.2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06.83万人,城镇人口701.40万人;工业增加值836.74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736.2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86.55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3.94亿元;粮食总产量826.96万吨,比上年减产1.2%;国内生产总值2275.00亿元。

(见附表1、附表2)。

2006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61.2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70.20万亩,农田实灌面积916.93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142.29万亩;人口469.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9.36万人,城镇人口149.68万人;工业增加值316.63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286.5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8.59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49亿元;粮食总产量256.79万吨,比上年增产18.0%;国内生产总值704.08亿元。

2006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4756.8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5.13万亩,农田实灌面积610.68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64.16万亩;人口1829.1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38.15万人,城镇人口491.02万人;工业增加值488.38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422.53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3.40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2.45亿元;粮食总产量486.55万吨,比上年减产6.6%;国内生产总值1458.80亿元。

2006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6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度湖北省度水资源公报时间:2007年08月07日浏览次数:148次字体:大中小2006年度湖北省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6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930.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1729.4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1.2%,为枯水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608.93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39.5%;地下水资源量221.5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7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39.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38.2%。

2006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488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6%;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5444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25.5%。

2006年,全省共统计了62座大型水库和240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199.67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79.37亿立方米;共统计了13个湖泊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1.57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0.19亿立方米。

2006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8.79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2 %,地下水源占3.5 %,其他水源占0.3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2%,工业用水占33.6 %(含火电用水量),农业用水占55.2 %。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2.49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7.3%。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4.85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工业废水占75.88%,城镇生活污水占17.68%,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40%,建筑业废污水占0.04%。

2006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9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4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2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07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9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6升/日。

2006年,对全省5936.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1.6 %,比2005年减少10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13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10个,占 76.9%。

综述

综述

综述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比上年度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2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7.15%;地下水资源量4.4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0.2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3.49亿立方米。

2006年入境水量17.45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6.32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0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0亿立方米。

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增加0.2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2.9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4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10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8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76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9.3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12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49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5.62亿立方米,耗水率68%。

2006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

2006年对本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河道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为IV~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一.来水分析1.降水2006年天津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折合水量55.8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68.53亿立方米(1956—2000年)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北三河山区、北四河下游平原、大清河淀东平原降水量分别为533.4毫米、505.8毫米、414.3毫米。

与上年比较,分别偏少6.73%、0.07%、20.66%;与多年平均比较,分别偏少25.67%、12.48%、24.81%。

2006年各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1。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05-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省政府关于“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要求,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以6个流域和5个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努力践行三个历史性转变,真正使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战场。

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困难大等情况依然存在。

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水环境状况2006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62降至 0.52。

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3.9%,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

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3950.4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9.5%,比上年减少 524.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95.4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776.4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5.8公里,占7.6%,比上年增加 49.2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327.8公里,占29.2%,比上年减少300.8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各流域分区降水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兰州~头道拐、内流区、龙羊峡以上和花园口以下分别偏小23.3%、16.7%、11.2%和11.0%,其余各分区偏小幅度在8%以下。
2006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及其与上年和多年均值比较见图3,黄河流域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见图4,黄河流域降水量距平(1956~2000年均值)情况见图5。
黄河
三门峡
688421
87.50
212.00
211.40
250.87
357.78
-15.5
-40.7
黄河
花园口
730036
83.79
281.10
257.00
267.45
390.65
5.1
-28.0
黄河
高村
734146
86.15
265.90
243.40
230.53
365.19
15.3
-27.2
黄河
利津
黄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河谷)平原(盆地)区,2006年总监测面积为86968km2,浅层地下水蓄水量减少2.352亿m3。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黄河流域(河谷)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4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5个,个别地下水降落漏斗要素变化较大。
751869
76.25
191.70
206.80
142.84
315.36
34.2
-39.2
湟水
民和
15342
7.65
14.04
16.80
15.40
16.21
-8.8
-13.4
大通河
享堂
15126
18.04
27.46
28.65
28.68
28.49
-4.3
-3.6
大夏河
折桥
6843
3.42
6.19
9.41
2006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降水总量3010.88亿m3,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281.10亿m3,花园口站以上地区还原水量119.31亿m3(还原水量中地表水耗水量200.89亿m3、水库蓄水量减少81.58亿m3)。花园口站天然河川径流量为400.41亿m3,比上年减小27.9%,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小13.6%,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小24.8%。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2006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3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8.48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38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77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19.9%、73.6%和6.5%。
2006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2510.8km,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河长519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41.6%;Ⅳ水质标准河长1930.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4%;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491.6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9%;劣Ⅴ类水质标准河长3890.9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
图6 2006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比较图
2006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汾河河津站增大6.1%外、其余各站全部减小,其中东平湖陈山口、渭河华县、洮河红旗、大夏河折桥和伊洛河黑石关站减小幅度分别为69.9%、42.7%、36.0%、34.2%和31.7%,其它站减小幅度在20%以内;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东平湖陈山口和沁河武陟站分别偏大31.4%和29.2%、伊洛河黑石关站持平外,其余各站偏小,其中北洛河氵状头、泾河张家山、汾河河津和渭河华县站分别偏小39.5%、39.0%、37.3%和21.8%,其它站偏小幅度在10%以内;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各站全部偏小,其中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东平湖陈山口、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和洮河红旗站偏小幅度分别为69.1%、51.5%、48.7%、46.3%、39.5%、38.2%、35.7%和25%,其余站偏小幅度在20%以内。2006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见表1,2006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比较情况见图7。
图1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6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7.2mm,折合降水总量3237.06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小5.5%;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小4.6%;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小8.9%。
2006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唐乃亥和利津站减小,其余各站全部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唐乃亥、三门峡和龙门站偏小,其余各站偏大;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各站全部偏小。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6年黄河流域统计大、中型水库171座,其中大型水库23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396.76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314.42亿m3,年蓄水量减少82.34亿m3,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减少81.27亿m3(龙羊峡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47.70亿m3、小浪底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30.42亿m3)。
6.70
7.59
-7.6
-18.4
洮河
红旗
24973
18.82
35.23
55.07
35.62
46.99
-1.1
-25.0
泾河
张家山
43216
4.83
8.47
10.19
13.88
17.47
-39.0
-51.5
北洛河
氵状头
25645
2.13
4.45
5.49
7.36
8.67
-39.5
-48.7
渭河
华县
106498
二、降水径流
2.1降水
2006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7.2mm,折合降水总量3237.06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小5.5%;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小4.6%;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小8.9%。
2006年流域内分区降水量,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634.2mm为最大,其次为花园口以下的576.5mm;兰州至头道拐的193.3mm为最小,黄河内流区的226.6mm次之。
2006年黄河总取水量为512.10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74.9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3.2%;地下水取水量137.18亿m3,占26.8%。黄河总耗水量为401.7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304.74亿m3,占总耗水量的75.9%;地下水耗水量96.99亿m3,占24.1%。
表1 2006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表
河名
站名
控制面积
(km2)
汛期径流
(亿m3)
实测径流量(亿m3)
当年与均值比较(%)
当年
上年
1987~2000年均值
1956~2000年均值
1987~2000
1956~பைடு நூலகம்000
黄河
唐乃亥
121972
76.47
141.30
255.00
184.58
2006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汾河河津站增大,其余各站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东平湖陈山口和沁河武陟站偏大、伊洛河黑石关站持平外,其余各站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各站全部偏小。
2006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径流量191.7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0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186.7亿m3。
2006年黄河干流各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比较,头道拐、龙门和兰州站增大,其余各站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头道拐站偏大,其余各站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2006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度、1987~2000年均值和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
19.07
37.90
66.13
48.45
70.54
-21.8
-46.3
汾河
河津
38728
1.92
3.30
3.11
5.26
10.67
-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