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住有所居理解

合集下载

学有所教

学有所教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第一位。

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质量更高。

就业是衣食之源,民生之本,国家正在探索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党和政府努力健全全民医保系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编制社会保障网,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国家大规模推进公租房,两限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自从老子说出这句话后,祸福之间那种令人迷惑的关系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千古以来不断引用。

祸和福是两个相对的事物之间随时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规律。

用现代人通俗的话说,就是二者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祸和福这二者是不可拆散的一个统一体,同时,这种统一又不是二者之间的一团和气,而是以相互对立的形式形成的统一,如果二者之间停止了对立,双方就只能同归于无了。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祸和福用唯物主义辩论法,对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这句话的分析。

其实老子还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接着老子的话,庄子又补充一句“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可见,我们的祖上圣贤早已把“祸”与“福”之间存在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得很清楚讲得很精辟。

祸与福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福”的存在,必然要以“祸”为前提,如果从来没有“祸”,那么我们也就无以知道“福”为何物。

第二是“福”与“祸’之间存在着判然可分的界限,人们之所以清清醒醒地喜欢“福”,明明白白地讨厌“祸”,就是因为早在概念上把二者之间质的规定性把握得实实在在。

第三是“祸“和“福”始终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势头。

在生活实践中,由于二者始终不能彻底战胜对方,所以只有无止境地斗下去。

为此人们就有了“趋福避祸”的祈求。

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

“住有所居”应该是再还没有买房能力时可以租到合适的房,但结婚成家后必须要拥有一间够全家人舒适生活的场所,如果觉得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很不安心。

“住有所居”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是通行做法。

但是房子在现在人的眼里,不仅仅是避风遮雨的地方,已经引申为一种身份的代表,城市中总有那么一块地是属于富人居住区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住房的观念要根据我们自己的经济能力有所调整。

我们追求豪华的住宅,但我们要有经济实力。

在自己不行的时候,我们追求的只能是让自己有个避风遮雨的地方。

实力是自己慢慢即积聚的,条件是可以慢慢改变的。

如果手上有了闲钱,可以买一套房产,达到真正的“住有所居”。

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给自己一个家,也可以随着时间等待升值而且中国人一般比较传统,一套住房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你值得信赖。

再着,以后想买车或是创业需要贷款的话,房产可以用来抵押。

如果觉得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很不安心,可以以购买房产为目标,或是为了负担按揭,努力的工作,充实自己,也是很好的选择。

而且是越早买越好,原因:一是早买早还贷,为今后家庭考虑,避免以后家庭负担如孩子等费用开消让你喘不过气。

二是既然买了房,差钱肯定就会有压力,有压力的同时也就有动力去努力拼搏,这样,从一个角度上也会促使事业有成。

三是如租房几年过去算下账来,你付了不小的一笔租金,到最后来什么都没有,仍然得一切从头来过,买了房虽然生活累些工作压力大些,可一天一天过去你差的钱逐步减少,房已有了,可以集中精力养家糊口,教育培养下一代我个人认为,买房或建房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人都会这样理解“住有所居”=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亦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但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新一代的学生,刚刚出去社会闯荡,领着那份只够生活费的工资,马上购买房子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乐山师院形势政策答案

乐山师院形势政策答案

1、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如果你是校长,你想对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而如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粗放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已逐渐显现: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就是投入多,产出少,影响我国国力的迅速增长;2、资源浪费极其严重,生态问题也很突出;3、一度的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的失衡;当然还有4,就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而旧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也越来越不济。

所以,我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应当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次要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积极尝试。

再次是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观察和发现,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关心国家的动向,积极思考。

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3、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你对未来跨入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考虑?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解决目前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内需等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从长远来讲,它对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等收入者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收入稳定,薪金丰厚,是一个社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

对于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构成,一些对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作过明确的分析和判断,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代表,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

《民为贵》(带详细翻译)

《民为贵》(带详细翻译)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
2011年2月12 日在春节团拜会上, 温总理新春讲话: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 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 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 年至2020年又连续十七年发布以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成为 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农村免除 义务教育学杂费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 补助制度
农民工领到工资
俺也有养老保险了
种小麦,双收入!
不交学费,我又能上学了!
灾后重建乔迁新居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 老百姓对官员的最低要求。为官者,必须有一种 对权力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
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 民才能让你坐台上。”
这是金文的“民”字的两种写法,上部是一个眼睛,其下 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表明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极其残酷 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并强迫他们劳动。
• 在2020年的今天,政府为新冠患者“买单”,顺民意,得民心
• 腾讯新闻:
• 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近日,湖南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他晒 出了自己的治疗单,作为轻症患者的他治疗27天花费了5万多,而他一个重 症的朋友一星期就花了10万,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 “其实这个费用是远远低于实际的花费的。因为医生的防护服好多是国外 高额运费捐赠过来的,国内买口罩买防护服现在的价格也高了。包括从外 地调医护人员过来的食宿补贴、牺牲的医护人员的抚恤金……也许只有在中国,国家才会给你承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所有医 疗费用。”杨青峰医生也不由感慨。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作者:陈杰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5期【关键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中国式现代化住房保障【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每年的全国两会,住房都是热议话题。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住房建设事业发展起点较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城市房荒十分普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3平方米②,大城市住房问题更加突出,简易棚屋比比皆是。

一段时间内,若干中心大城市人口激增,更加剧了住房困难。

1950年—1952年,在非常困难的财政条件下,国家仍然对住宅进行了8.3亿元的投资,占同期基建投资的10.6%。

③上海、北京、沈阳等城市的工人新村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兴建④。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住宅的投资力度,累计进行了53.8亿元投资,累计竣工9454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

然而,进入计划经济后,住宅建设一度被认为属于非生产性建设而被压缩规模和降低标准。

1950年—1977年,我国基建中的住宅投资累计额为330亿元,占同期基建投资比重5.9%。

⑤1978年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指出,“据1977年底统计,全国190个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比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0.9平方米”,并强调,“城市住房问题,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提出努力加快住宅建设,到1985年实现城市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的奋斗目标。

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的认识研5-25班-3组1214012527--1214012536自古中国人对于住房问题都很重视。

近代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过“三民主义”,其中民生问题大致包括衣食住行几部分。

住虽然位在其三,但它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容置疑的。

当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衣食之忧被解决之后,住房问题便很自然地日益成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之一,这也是民生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均有了显著提升,表现在住房问题上其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增强的趋势尤为明显。

但是随着大中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价与收入的相对差距日渐增大,人们对住房的刚性基本需求越来越得不到有效满足。

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住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若不能更加公平有效地惠及全体人民,势必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是摆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一道不得不破解的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而无论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还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离不开住有所居的实现。

实现住有所居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住有所居,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住有所居。

4你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4你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4.你如何理解“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是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今年“两会”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

对住房问题的日益关注,首先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次则是住房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住有所居列为基本民生目标应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目前,一些人将“有”单纯理解为“拥有”,即全部产权归自己的拥有。

无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对工薪阶层而言,购买住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于是“房奴”出现了。

每个月要拿出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贷款本息,不敢消费、害怕涨息、担心失业,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让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

而这样的日子通常会延续20到30年。

其实,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是通行做法。

事实上,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合理消费,从租到买、从小到大的梯度消费,应是适合当前社会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

这不仅能使社会对住房的需求平缓有序释放,还可以对房地产业和经济形成持续的拉动力。

毕竟,在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国,难以承载大多数居民大户型、高档次的住房消费要求。

而工作经验的积累带来薪酬增加,有了稳定且较高收入后再买房,可有效减轻购房者生活负担,规避风险。

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屋、用人单位职工福利中的房屋福利及合作社性质的住房供应,可以组成三位一体、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分别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

在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关键还在于政府公共房屋的定位与满足程度,我主张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公共房屋供应制度,同时确立最低住房保障标准,确保低收入者享有起码的居住条件。

同时,还应当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及商品房的供应,消除那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让商品房供应及其消费回归理性。

如果能够有效集中目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公共资源,包括土地、财政、税收资源等,以及公积金,就能够扩大公共房屋的供应,那么居民因为房价上涨产生的恐惧性购房行为会日益回归,房地产市场的畸形价格也将复归正常。

中考语文专题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解析版)

北冥有鱼(一)(2021·贵州铜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翼若垂天之云C.是.日更定矣是.谓大同D.怒.而飞一怒.而诸侯惧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B.使老.有所终女.有归(词类活用)C.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D.南冥者.,天池也.天下为.公(表判断)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完善用益物权体系
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其设立有助于完善我国用益物权 体系,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同时,居住权 的设立也有助于实现物尽其用的物权法原则,提高物的利用 效率。
适应社会发展与民生需求
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 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通过设立居住权来解 决养老问题。创设居住权制度可以为老 年人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养老方式 选择,满足其不同的养老需求。
加强法律教育,将居住权制度 纳入普法教育内容,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公 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居住 权制度。
鼓励媒体对居住权制度进行宣 传和报道,提高该制度的社会 关注度和影响力,促进公众对 该制度的认同和支持。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保制度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的登记制度,明确居 住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等程 序,保障居住权人的合法权益
居住权客体
主要为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公寓 、房屋、土地及其上的定着物等。此 外,还可包括居住所需的其他设施和 服务。
规定居住权的取得方式与条件
取得方式
包括购买、租赁、继承、赠与等多种 方式。其中,购买和租赁是最常见的 取得方式。
取得条件
为确保居住权的合理分配,可设定一 定的取得条件,如购房资格、租赁条 件等。同时,对于特殊群体(如低收 入家庭、老年人等),可设定优先取 得居住权的条件。
100%
平等保护原则
居住权的享有不应受到性别、年 龄、职业、财产状况等因素的歧 视,应遵循平等保护原则。
80%
自愿与公平原则
在设立和行使居住权时,应尊重 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确保公平交 易和公平竞争。
明确居住权的主体与客体
居住权主体
包括自然人、家庭以及符合法定条件 的其他组织,如住房合作社、住房租 赁企业等。

如何解读住有所居!

如何解读住有所居!

如何解读:住有所居!近日,国新办举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会上,住建部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对于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租不好房的现实问题,要下决心下力气解决。

持续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可见,2021年,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引领之下,房住不炒、住有所居成为新时代房地产的主旋律。

这一定调,释放了什么信号?房住不炒,大家都理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而住有所居是什么意思呢?住有所居,重点在于有房子住。

而房子呢,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租的。

买房与租房齐头并进。

在不是所有人都够的上买房的条件上,让所有人都有房可住、而且住得起,这就涉及保障房和租赁市场。

买不买得起房,房子的价值多少,房子的涨跌更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但通过各种政策组合拳让所有人“住有所居”,租售并举,是可以达成的目标。

会议后,我们总能看到或者听到很多专家的声音。

但只要你深刻去理解我们身边的地产市场,了解过一个人买房的经历,通读了一个区域的土地或者限购政策,就能从信息里剥离出一些核心内容来。

一、商品房虽然仍以市场为主,但价格并非纯粹由市场决定。

回顾下,2021年7月房地产调控政策井喷,从中央到部委到地方,密集调控政策高达66次。

1-7月最主要的核心特点是收紧:住建部约谈、整顿中介、限制二手房定价、经营贷、土地供应、鼓励租赁、打击炒作学区房。

而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8月截至目前,已有宁波、成都、杭州、金华、内蒙古、贵州、武汉、义乌以及住建部、央行等部委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接近50次。

业内人士指出,2021年房地产调控继续全面升级,且近期的调控已经开始“动真格”,对过去很多年存在的漏洞全面“打补丁”升级。

”以杭州为例子,这是2020年7月初以来杭州楼市的第四次调控政策。

商品房的调控目标,更多在于“稳”。

物有所值 住有所居

物有所值 住有所居

物有所值,住有所居——浅谈我国住房问题及稳定物价的关键因素摘要:住有所居一直是我国公民的共同梦想,而近年来,面对持续上涨的房价,很多人对买房只能是望而生畏,“蜗居”、“蚁居”等词汇应运而生,许多工薪阶层变成“房奴”……与之同时,越加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汇率上涨问题,也让民众慨叹,工资虽然涨了,但钱越来越不够花。

关键词:住有所居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宏观调控正文:“物有所值、住有所居”想必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愿望,而高额的房价已经让太多人变成了房奴,持续的通货膨胀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怎样的认识,该如何看待,政府又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控举措呢?一、一朝成房奴,“一生”背房债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有房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而往往事与愿违:大城市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无房可住;70%以上的工薪阶层买不起住房;城市中很多房东把一间房分成多间房出租;很多人或住地下室或合租一套房、合租一间房;因住房问题难解决,数以万计的夫妻不能团聚;因住房问题难解决,2000万儿童留守农村;没有便宜的房子可购买,“剩男”、“大女”人数越来越多;城市买不起房,数以万计的人到农村去建房而又空置不用;因房价过高,很多家庭变成房奴,消费能力大为缩水,内需难以启动……而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居民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超于此。

如上所言,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从“蒜你狠”、“豆你玩”,到“油你涨”、“糖高宗”,去年以来由中国网民创造的形容物价上涨的新词层出不穷,折射出百姓对物价上涨的高度敏感。

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总水平逐月上升,而这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农产品,而从农产品的生产特殊性来看,推动价格上涨的问题就异常复杂,既有气候的因素,同时还有流通环节,由于目前流通领域的地域性差异使得流通成本非常高。

此外,包括生产成本的上涨也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因为这个是市场行为带来的,农民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转移这个成本,因此毫无疑问,这个成本要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第五讲谈谈对民生幸福的理解。

第五讲谈谈对民生幸福的理解。

我对民生的理解承风金平我国重大的会议17大已经胜利闭幕,想想此次会议关注民生,作为一介普通股民,心里很是感动。

下面谈谈我对民生的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天下社稷为重,就是以民生为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很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如下: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

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2,“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目前的免费义务教育还要待真正落实。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贫困学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3,“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

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关注“住有所居”

关注“住有所居”

2017·01·D代表AIBIAO 代表手记2012年底我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时,并不清楚代表的职责,以为只要举举手、表表态就可以了。

在见证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法制的进步生态的清洁、政治生态的净化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5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代表历程,最深的感触就是:当代表———任重而道远。

作为百姓的代言人,我身上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大会期间,我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共领衔提出议案、建议16件、附议议案30撰写书面意见26份,内容涉及百姓生活诸多方面,很多意见被有关部门采纳2015年,我提出了关于加大对郎溪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省住建委的高度重视,多次来郎溪调研,今年,郎溪县棚户区改造1800户,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

针对郎溪县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提出了商合杭高铁在郎溪设站的建议,得到了省发改委的高度重视经多方论证,今年商合杭高铁终于在郎溪设站,极大地加快了宣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步伐。

针对农村学生乘车上下学存在较多隐患,难于保障学生安全的任重而道远□孙建华口述孙蕙整理孙建华,女,汉族,泾县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郎溪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孙建华在课堂教学562017·01·DA IBIAO代表手记代表合作社灵芝菌棒40万多棒,损失200余万元。

浸泡天麻大棚基地20多亩,虽然菌材还可用,但天麻籽和劳务工资约损失30多万元,与社员分散种植的林下天麻估算损失240万元,当下直接损失共约510万元,正常年景按现实行情年底收入在900万元左右。

我的合作社吸纳了本乡镇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发展生产,为更好的带领他们脱贫,我把这些贫困户分成几个类型来帮扶,脑力好的就手把手教他们掌握实用菌技术,采取入股和分散种植的办法来帮扶他们发展生产;对理解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就采取在合作社做工的方式,给予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结合起来,保证他们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

从“老有所养”谈汉语“所”字结构

从“老有所养”谈汉语“所”字结构

从“老有所养”谈汉语“所”字结构作者:刘新晖杨骜麒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探讨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大"所"字方针的语法结构,根据语言学基本原则和语言发展实情,总结情况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所"字结构;辅助性助词;老有所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010-01党在十七大报告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方针后,这五组"所"字结构的话语就不时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会议演讲之中。

乍看它们的意思是较为清楚的,表达实现有地方学习、劳动有收获、生病得到治疗、年老有人赡养、人民有地方居住的美好社会,然而从语法上仔细琢磨,便有一些令人混沌的地方了。

"所"在古代汉语里视作起辅助性作用的代词,代称一定的人或事物,不能独立做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和词组的后面或者前面,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部分,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有的语法著作也称它为"助词"。

在现代汉语里,"所"是书面沿用下来的助词,在及物动词面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一般说来,"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

[1] 有时"所"后面也会出现形容词或者不及物动词,这时它们也会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例如《左传》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的"安"是形容词,这里有"所"作为宾语,因而带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所"字结构后的动词,应该是动作发出的对象。

即"所"在谓词前面构成"所V"结构,指动作支配或涉及的事物、处所、原因、工具等。

住房是民生之要从“住有所居”看中国楼市新发展

住房是民生之要从“住有所居”看中国楼市新发展

住房是民生之要从“住有所居”看中国楼市新发展首先,要理解“住有所居”这一理念的内涵。

这句话的本质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划滞后、住房供应不足等问题,导致了住房紧张和房价上涨的现象。

因此,实现“住有所居”这一目标,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居住权。

同时,也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参与,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共同营造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中国楼市新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调控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供给、房地产税收、购房限制等手段,来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土地供给方面,政府可以增加住房用地的供应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

在房地产税收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监管,减少炒房成本,稳定市场预期。

在购房限制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不同的购房政策,以防范市场泡沫和风险。

通过这些调控政策的实施,政府可以有效地平衡市场供需关系,维护市场稳定。

另外,在中国楼市新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到住房保障工作中来。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兴建公租房、保障房,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住房困难;居民可以通过自愿公租房、自建房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的共同努力,可以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共同营造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总的来说,住房是民生之要,实现“住有所居”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中国楼市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大调控力度,积极引导市场发展;需要企业增加住房供应,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形成共建共治的格局。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住房保障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住有所居”的幸福感。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贯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念,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当今时代的社会普遍要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感的体现。

幼儿是社会的种子,他们负有培育新一代的责任,如果对他们不能得到良好的育儿,不仅他们的个性发展有限,而且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安排合理的育儿时间,准确理解婴儿期的特点,从营养、卫生、爱心、安全等方面提供有助于全面发展的条件,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学生是社会基石的支柱,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将决定未来一代的发展,只有教育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

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激励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获得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新时代的学有所教。

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能获得财富自由。

社会应当重视劳动者的权利,将其受到的保护得到有效的实施,以确保劳动者的权利得以尊重,劳动者的利益得以发挥。

病者虽然处在不利的境地,但却不意味着他们就需要被抛弃。

在全民医保制度的影响下,病者可以从医疗保障中获得帮助,以免承担太多的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应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给予被疾病击垮的患者必要的精神支持,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

老人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淀,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孝护。

政府应开展最大限度的经济支持,并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出更多的新政策,营造友爱的社会氛围,让老年人心无旁骛地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老有所养的目的。

家庭是一个人的天堂,每个家庭都应得到政府的保障,营造家庭友爱的氛。

近10年来对民生的理解和认识

近10年来对民生的理解和认识

近10年来对民生的理解和认识民生问题是指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

近 10 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1. 教育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 10 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 就业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近 10 年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3. 医疗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是民生之要,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 10 年来,我国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4. 社会保障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10 年来,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助、工伤有保险、生育有保障。

5. 住房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住房是民生之需,是人民群众的安身之所。

近 10 年来,我国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近 10 年来,人们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从过去主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民生问题,到现在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民生问题,从过去主要关注个体的民生问题,到现在更加注重整体的民生问题,从过去主要关注短期的民生问题,到现在更加注重长期的民生问题。

论“住有所居”——关于“十七大”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

论“住有所居”——关于“十七大”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二十个字简洁而又完整地描绘了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住有所居”则代表了我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战略指导思想。

本文即围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从其内容、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政府深化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住有所居的提出古往今来,国门内外,“住”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古代,武王伐纣后,在如何对待殷商的遗民问题上,周公向武王提出建议,即“各安其宅,各田其田”。

“各安其宅,各田其田”虽是武王平定天下的手段,但可以看出解决居所问题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近代,孙中山先生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①将解决居住问题作为民生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关心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居住问题,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地建造了大批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人新村,满足了工人阶级的住房需求。

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在当时就曾经立下了“要下决心建设大批工人新村,把棚户区从上海消灭掉!”的誓言。

②就其他国家或我国大陆其他地区而言,政府同样对居住问题予以重视。

美国提出要让每个美国家庭有舒适的住房和适宜的居住环境,澳大利亚提出要确保澳大利亚每一位公民能以自己承担得起的价格获得足够及合适的住宅。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提出“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人们拥有自己的组屋。

③70年代,香港提出居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为的是协助市民购置物业自住,“居者有其屋”主要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保障性措施。

由此可见,居住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在各个国家、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改革开放前,我国住房分配采取的是实物福利分配制,在传统体制下,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恶化,住房紧缺问题严重。

对住房 高品质 城市等的理解变化

对住房 高品质 城市等的理解变化

对住房高品质城市等的理解变化改革开放40年,从过去狭窄的平房、筒子楼,到如今宽敞明亮的高层住宅、洋房、大平层,甚至是豪华别墅,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随着居住条件改变的,还有居住环境。

退回到二三十年前,很多人可能都想象不到,园林、商业、学校等等会成为一个社区的标配。

从宽敞的客厅到舒适温馨的卧室,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面积,更是人们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心态和体验升级。

一、从简陋平房到小高层改革开放前,大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多为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屋内少有装饰,只有桌椅板凳等基本家具,三代同居一室是常见的家庭生活模式。

改开初期,福利房、职工宿舍等兴起,一个长长的走廊串联起众多单间,走廊两端都通风,俗称“筒子楼”。

这样的“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平方米的面积,在现在看来显得局促狭小,但在当时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上楼”体验。

许多80后或是90靠前的一代人,可能都有这样类似的童年记忆:一层楼的住户洗菜、洗漱都挤在位于走廊中间的水房,十分热闹;有的家庭门口可能摆放着简易的蜂窝煤炉灶,有的摆着自行车,各家各户都是木制的房门。

到90年代,6-7层高的商品房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住房面积也从原先的三四十平逐渐扩大到五十、甚至七十平左右,有的房屋开始出现阳台、餐厅等等现在看来已司空见惯的设计。

那个时代,住房一大显著的特征,是房子就仅仅是一间房。

很多住宅楼的外侧可能就是马路,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园林、景观、停车场设施规划等等。

二、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在世纪初发生了质的飞越。

而随着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人们的住房选择也慢慢多了起来。

高层住宅、复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对于现代人乃至任何一个城市的居民而言,房子不再是千篇一律了。

人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室内的宽敞,而是更向外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以及各种齐全的配套。

慢慢的,社区的绿地面积增加了,有了地下停车库、人车分流等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住有所居理解
摘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

近年来房价高居不下,让很多年轻的买房人只能望房兴叹!房价问题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证券报两会网上调查的热点话题之首。

住有所居成为大家都很关注的事情。

关键词:住有所居;政策体系;保障房;居民的购买力;市场调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也确定了两个全球目标,即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

由此可见,解决住房问题不单单只是中国人民的想法,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可以住有所居。

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
中国证券报两会网上调查的热点话题之首。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要害问题在于,长期高居不下并且越来越高的房价脱离了普通民众刚性需求的购买力,因此,市场调控的最终方向就是让房价与普通民众购买力之间的距离出现可观的缩小,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无非是从提高民众收入和控制房价两个方面入手。

但是,提高民众收入尽管是政府正在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却很难在短时间里收到成效,微量的提高收入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让民众买得起商品房这个问题。

因此,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新开盘的商品房的价格指导,简单地说,就是改变目前流行的商品房的定价模式。

由政府出手定出控价原则,不是简单地定出一个未来房价涨还是降的目标,而是要由政府利用其掌握的行政力量,来去除目前房价中严重的投资投机泡沫,也就是要给房地产开发商制订出合理的利润空间,不能由开发商任意臆造所谓商品的“投资价值”,从而把房价像股价一样肆意炒作上去。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遏制高房价,需要政府付出成本。

10年前,中国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也刚刚开始。

国家在1998年停止了实物分房,鼓励老百姓自己买房。

2003年,全国商品房尤其是高档房空置率大幅增长。

部分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开发结构的不合理性。

有的代表建议通过政府限价以及控制地价来限制高档房,增加低价房供应。

进入2010年,全国房价普遍翻番,北京上海的房价增长了五倍。

如何抑制高房价让百姓买得起房,成了各方面临的最大课题。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第一,地方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地方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你必须完成。

第二,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大中央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一些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2010年7月27日结束的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现场推进会了解到,江苏将在三年内使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基本解决城市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问题,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随着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江苏省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这部分群众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又缺乏通过市场购买住房的能力,是目前住房保障尚未覆盖到的“夹心层”。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在会上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使住房需求平稳有序释放,使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住得稳、能创业,不断增强归属感,推动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截至今年4月,楼市调控已经到了强化执行的关键阶段。

从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
督查。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努力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希望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将“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1.爱西柚-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
2.焦点访谈
3.新华网新华新闻
4.中国政府网新华社
5.小丫跑两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