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学原理教学课件PPT事故致因理论及模型
1926年,纽鲍尔德(E. M. Newbold)研究大量 工厂中事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 从发生概率极小,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 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 结果发现,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 几年里平均发生0.30~0.60次事故;第一年里发生 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1.17次事 故;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 生1.04~1.42次事故。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存在着事 故频发倾向。
一次原因 二次原因
三次原因 四次原因 五次原因
六次原因
21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 接原因。直接原因又称一次原因,是在时 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又进一步分为两类,物的原 因和人的原因。物的原因是设备、物料、 环境(又称环境物)等的不安全状态;人 的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 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 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 故模型。
1
5.1 事故致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 “二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及模型
2
事故 事故分析
预防重演
事故 模型
25
5.3.2 事故因果类型
事件1
1)连锁型 2)因果型 3)复合型
事件2
事件3
事件
事件4
事故
事件
事故
事件
事件
事
事
故
故
26
所谓起因物,是指造成事
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
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
等;施害物是指直接造成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1. 引言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安全管理领域的概念。
在安全学中,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的发生及其原因的一种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 基本原理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因、技术因和管理因。
2.1 人因人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因指的是人为错误、疏忽或不正确的决策所导致的事故。
人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方面。
个体因素包括人员的技能水平、态度、经验、专业知识等因素。
例如,一个缺乏经验的操作人员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发生。
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管理体系、组织文化等因素。
例如,一个缺乏有效培训和沟通的组织可能会导致员工缺乏正确的指导和信息,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2.2 技术因技术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技术因指的是与技术设备、工艺或设计有关的因素。
技术因包括设备的可靠性、工艺的安全性等因素。
设备可靠性是指设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其性能和功能的能力。
设备的可靠性越高,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低。
工艺安全性是指工艺设计和操作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和规定。
一个合理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2.3 管理因管理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第三个因素。
管理因指的是对人因和技术因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因素。
管理因包括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因素。
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风险管理是指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3. 应用案例事故致因理论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应用案例:3.1 事故案例描述某工厂的一名操作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导致设备损坏并且造成了生产中断。
事故致因理论及预防原理
04
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
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等。
安全意识
培养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和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 安全观念。
安全态度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遵循安 全行为准则。
安全教育的形式
课堂教育
通过集中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员工传授安全 知识。
宣传教育
评估与改进
对培训和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提高应急救 援水平。
谢谢观看
减轻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和资源调配 等事项。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 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 救援工作。
配备应急救援设施
根据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后果,配备相应 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材,如消防器材、医疗 急救箱等,以减轻事故后果。
03
安全工程技术措施
机械安全技术
总结词
机械安全技术是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包括 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
详细描述
机械安全技术涉及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旨 在确保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并且在异常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设计阶 段需要考虑机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机械 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安全运行。制造阶段需要严格控 制机械的制造质量,确保机械的性能和安全性。使用和 维修阶段需要定期检查机械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修 复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机械的安全运行。
工业防尘技术
总结词
工业防尘技术是预防工业粉尘危害的关键,包括粉尘 控制、通风除尘等方面的技术和措施。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6
第三节
一、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因和果有继承性,前段的结 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如此类推。
17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23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 成伤亡事故后果——复合型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 多为复合型。
24
第三节
三、起因物和施害物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造成事故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 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又是起因物促 成其造成事故后果的。
12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 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生 0.30—0.60次事故; 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 1.17次事故; 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安全课件】第二部分事故致因理论
危害; ❖ 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
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 ❖ 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10
❖ 核心: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 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
❖ 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11
2.3 管理失误论
❖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 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7
2.2.2 多米诺骨牌原理
❖ 海因里希提出,并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 同,
8
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因素是:
❖ 1、社会环境和管理; ❖ 2、人为失误(或过失); ❖ 3、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 4、意外事件; ❖ 5、伤亡(后果)。
9
❖ 解释: ❖ 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 ❖ 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
40
2.7.3 海尔模型 。
❖ 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响应时, 事故就会发生,但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41
❖ 该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清楚显示出以 下四大方面的相互关系:
❖ 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 ❖ 2、处理信息; ❖ 3、用运动改变形势; ❖ 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44
❖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 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 的直接原因。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 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 所导致,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
45
❖ 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 社会因素。
16
2.4 扰动起源论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 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 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 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很 不熟练.加上长达ll一13h以上的工作日,伤亡事故频繁发 生。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查”的报告,1909年 美国全国的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工时 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 资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2200名职工中竟有 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过伤害。 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可能方式的一切危险。
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 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 才就业;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 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4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据说世界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问世,其中 每一种都可能具有危险性。科技的发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 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各类人们的面前,这些产品中有些 会威胁人员安全,美国1972年涉及产品安全的投诉案件超 过50万起。工业部门要保证消费者利用其产品的安全,在 公众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干1972年通过了消费品安全法, 日本等国也相继通过了相似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共同特征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直接原因 (一次原因)
事故原因
间接原因 (二次、三次等
基础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又分为两类: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物的 原因是设备、物料、环境等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原因指人 的不安全行为。
第2章 事故致因理论
此理论对于全面解释事故致因是过于简 单的。
2019/5/3
13
关于物的系列的事故模型
第一种简单模型:起因物作为事故起源而导 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或环境。致害物是 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质或物 体。
2019/5/3
32
本章结束!
设备、环境的安全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 物质基础,是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 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
2019/5/3
30
针对生产设施事故的防止措施
围板、栅栏、护罩 隔离 遥控 自动化 安全装置 夹具 紧急停车 非手动装置 双手操作 断路 绝缘
接地 增加强度 遮光 改造 加固 变更 劳保用品 安全标志 通风换气 照明
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中,二者并不完全 独立,两者可相互转换。
其中人为失误占绝对地位。
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也归结为人的失误。
管理缺陷是造成伤亡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是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
2019/5/3
26
第七节 预防事故策略
由事故致因理论得到的结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 事故原因是多层次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到本质原因。 事故是多种因素组合的结果。 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必须 结合环境分析。 管理不完善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制定作业标准和对异 常情况下的处理标准
作业前的培训 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 生产规章制度 开好班前会 实行安全确认制 作业中的巡查检查 安全竞赛评比 经常性安全教育活动
2019/5/3
29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 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 功能。
安全学原理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2011概要
第三节 事故因果连锁论
何为事故因果连锁?
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 间及与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
➢ 何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该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 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 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在事故因果连锁中,以事故为中 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伤亡事故的场合),事故的原因 包括3个层次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由于对事故各层次原因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事故致 因理论。因此,后来的人们也经常用事故因果连锁的形式 来表达某种事故致因理论。
作为系统要素的人也有可靠性问题。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H.Greenwood H.H.woods: 工厂中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少数工人,是工业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频发倾向: 个别人 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 个人内在的倾向
对策:筛选
事故频发倾向论
泊松分布:工厂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方 面问题及其它偶然因素引起事故。 偏倚分布:存在少数精神或心理缺陷的 人。 非均等分布:存在许多容易发生事故的 人。人的因素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策:筛选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 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 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 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 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 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 自物方面的危险。 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 随机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免遭伤害。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PPT课件
.
15
第一节 概述
5、事故处理情况 (1)对事故钱的异常征兆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 应; (2)一旦翻身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 (3)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
.
16
第一节 概述
(1)伤害部位
头、脸、眼、鼻、口、耳、牙、上肢、手、中枢 神经等
(2)伤害种类
.
37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三、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 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 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按 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A1
A2
A3
A4
事故
.
38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
包括:可见损失、不可见损失
.
33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 因里希事故法则”,提出的300∶29∶1法则。这 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 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 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 重大事故。
(7)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 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
(8)企业领导者有进行安全工作的能力,并且 能把握进行安全工作的时机,因而应该承担预防 事故工作的责任。
(9)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干部、班组长是预防 事故的关键,他们工作得好坏对能否做好预防事 故工作有重要影响。
.
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
4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 移。”能量造成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 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 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 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 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 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 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 生。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 害,但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 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 去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 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 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 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 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由于受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 限制,对于认识了的危险源也不可能完全 根除。由于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 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 险。
(三)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
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 即:
( 1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 2 )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 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 4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 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 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 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 因素可能形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 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先天缺点发 展。
(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 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 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 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 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的缺点。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安培课件)
20
➢ 11、1965年科罗敦(Kolodner)在安全定量化的论文中 介绍了FTA;
➢ 12、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sworth)提出了以 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 13、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威格尔斯沃思的事 故理论,提出了扰动促成事故理论,即P理论 (Perturbation Occurs),此后又提出了适用于复杂自 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理论, 在南非金矿试用。
是,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
17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 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设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 杂。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 开发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 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 复杂巨系统相继问世。这些 复杂巨系统往往由数以千、 万计的元件、部件组成,元 件、部件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 14、1983年瑞典工作环境基金会对1969年瑟利提出的人 行为系统模型提出了一个修改模型,即WEF模型
➢ 15、1991年安德森提出了瑟利模型的修改系列模型 ➢ 16、1998年,Abdul.Raouf提出了多因素学说
21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 (1)连锁型:各因素彼此互为因果,互为连锁导致事故发生。 • (2)多因致果型(集中型):各种原因同一时间的共同发生 • (3)复合型:连锁、集中、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
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1
第一节 事故及其基本特征
(the property of accident)
一、事故及其影响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第一篇: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论 1)事故因果类型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各项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1)集中性: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发生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的事;(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
2)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原理伤亡事故的因果顺序,这顺序五因素为:(1)社会环境和管理;(2)人为过失;(3)不安全行动和不安全状态;(4)意外事件;(5)伤亡(后果)。
多米诺应用骨牌原理,提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五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社会环境和管理缺陷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促成了意外事件和由此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
在意外事件和伤害发生之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或消除环境内机械、物质的危害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原则。
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心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2、管理失误论管理失误论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这一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然是间接原因,却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耦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显现为伤亡事故。
3、扰动起源论(P理论)一个事件的发生势必由有关的人或物所造成的。
将有关的人或物统称之为“行为者”,其举止活动则称“行为”。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有某种扰动(活动);称之为起源事件。
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
这种进程包括着外界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
安全学原理——第三章 事故致因理论
生频度和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证明事故发生情况与生产作业条件有着密切关 系。
课后复习及课下预习内容
事
五次原因
故
储气罐内 壁油膜自 燃,产生 大量CO
含毒压风 经高压风 管道送到 -270m中段 9303采场
采场内CO 超标34倍 毒气污染
主钻手 林、蔡 二人中
毒
六人 中毒 死亡
的 因 果 顺
(三次原因)
(一次原因) 事故 事故扩大化
序
(二次原因)
图
3.起因物与施害物
➢ 起因物,是指造成事故现象的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者人工物件、 环境物等。
6
管理失误论
7 系统观点的人失误主因论
8
扰动起源理论
9 动态变化理论
10 轨迹交叉论
目录
Contents
11 综合论
12 STAMP 模型
13
HFACS 模型
1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1.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
人们在与各种事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 相继提出了阐明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的理论。由于这些理论着重在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针对事故致因因素 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所以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论
➢ 1926年纽鲍尔德研究大量工厂中事故发生次数的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概率
极小,且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01
第1章 简介
安全事故致因理 论概述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是指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根 本原因,来找出事故发生的内在动因,从而采 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事故分类
人为因素 人员疏忽、违规操作
管理因素
制度不健全、监管不 到位
技术因素 设备故障、设计缺陷
通过详细分析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很多安全事 故是由技术因素引发的。对于这些案例,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技术因素在事故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总结经验教训,防止未来类似事故的再次 发生。
技术因素对事故影响
事故频率增加
01 技术因素存在隐患
事故后果严重
02 技术缺陷加剧事故后果
舆论负面影响
03 技术事故引起舆论关注
人为因素影响因 素
人为因素受到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 等多方面影响。个体因素如技能水平、工作经 验等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组织因素如领导管 理、工作环境等对员工行为及组织运作产生影 响;社会因素如文化背景、行业规范等对整体 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 有效的预防措施。
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培训教育 定期安全培训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设立警示标识 明确标识危险区域 设置提示标语
引导员工正确操作
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 监督执行情况
案例分析: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
事故案例1 未按操作规程操作
事故案例3 疲劳驾驶
事故案例2 忽视警示标识
事故案例4 沟通不畅导致误解
●03
第3章 技术因素
设备故障引发的 事故
监管漏洞
监督失效导致监管漏 洞
难以追责
责任不明确导致责任难 以界定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概述一、事故的特征1、危险性:任何事故都会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
2、意外性:从主观愿望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时间很短,这就要求人们平时要研究、了解预防对策和紧急对策,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尽量降低事故的损失。
二、事故发展四阶段1、事故的孕育阶段:由事故基础原因所致,如社会历史原因、技术教育原因、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缺陷,使其先天潜伏着危险性,潜在危险不一定成为事故,它需要诱发因素。
根据事故特点,这一阶段是消灭事故最好时机,可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事故的成长阶段: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加上管理的失误或缺陷,促使事故隐患的增长,系统危险性增大,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事故危险性已有征兆,一旦被激发因素作用,将会发生事故。
3、事故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必然会对人或物造成伤害或损失,事故发生已不可挽回,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事故损失跟偶然因素有关。
4、事故的持续阶段:事故造成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持续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要消除后果,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
三、事故构成要素分析1、人要素:人在生产过程忽视和违反安全规程、误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要素:设备、仪器、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不安全状态。
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情绪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管理要素:由于管理上缺陷或失误,可导致技术设计缺陷、对操作者不良教育、劳动组织不合理、缺乏现场的合理指挥、没有严格有效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等。
四、1∶29∶300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和分析了550000多起工业事故,发现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事故48334起,无伤害事故500000起;即构成1∶29∶300的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的重要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械关系的重大变化。 从事故致因角度,说明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不符合人机 工程学要求可能是原因。
ppt课件
6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新技术、新工 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产品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新 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产品给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危险。
ppt课件
8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什么是事故致因理论?
这类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发展、形成 的,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因素来防
止事故发生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或事故发生及 预防理论。它是指导企业安全工作的基本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 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 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 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 完整的依据。
ppt课件
5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出现了高速飞机、雷达和 各种自动化机械等。为防止和减少飞机飞行事故而兴起的 事故判定技术及人机工程等,对后来的工业事故预防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事故判定技术(最初用于军用飞机事故原因研究,后被推广到工业 事故预防)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据说世界上每20分钟就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问世,其中 每一种都可能具有危险性。科技的发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 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各类人们的面前,这些产品中有些 会威胁人员安全,美国1972年涉及产品安全的投诉案件超 过50万起。工业部门要保证消费者利用其产品的安全,在 公众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干1972年通过了消费品安全法, 日本等国也相继通过了相似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共同特征
语。这些术语的含义较以往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
他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源自为和物的不安 全状态。根据海因里希的研究,大多数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 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 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 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 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工人。从这一认 识出发,海因里希进一步追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 人的缺点来源于遗传因素和人员成长的社会环境。
ppt课件
9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 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杂。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开发 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复杂巨 系统相继问世。这些复杂巨系统往往由数以千、万计的元 件、部件组成,元件、部件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 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 才就业;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 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ppt课件
4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ppt课件
2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伤 亡事故的发生次数按不同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发 现,工厂里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从 这种现象出发,1939年法默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 向的概念。
ppt课件
3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 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 数工人具有事故颁发倾向,是事故颁发倾向者,他们的存 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 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系统安全在许多方面发展了事故致因理论。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是事故
发生的根本原因,对能量控制的失效是直接原因。这涉及 能量控制的可靠性问题。不可靠是不安全的原因。
研究可靠性,涉及物的因素时,使用故障(Failure)这一
术语;涉及人的因素时,使用人失误(Human Error)这一术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 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 些机械在设计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 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很 不熟练.加上长达ll一13h以上的工作日,伤亡事故频繁发 生。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查”的报告,1909年 美国全国的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工时 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 资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2200名职工中竟有 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过伤害。 工人理应承受所从事的工作中通常可能方式的一切危险。
是,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
ppt课件
7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事故频发倾向的新的见解 一些研究表明,认为大多数工业事故是由事故频发倾向者 引起的观念是错误的。有些人较另一些人容易发生事故, 是与他们从事的作业有较高的危险性有关。越来越多的人 认为,不能把事故的责任说成个人不注意,应该注重机械 的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在安全 工作中比较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