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度测量实验报告
运动粘度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运动粘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运动粘度的原理和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运动粘度是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内摩擦系数。
它反映了流体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程度。
运动粘度的单位是m²/s。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流体通过毛细管时,其流量与毛细管的直径、长度、流体密度和运动粘度有关。
毛细管粘度计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来测量流体运动粘度的。
实验原理公式如下:Q = (πd^4ρμL) / 8η其中:Q ——流量d ——毛细管直径ρ ——流体密度μ ——流体运动粘度L ——毛细管长度η ——流体动力粘度通过测量流量Q、毛细管直径d、长度L和流体密度ρ,可以计算出流体的运动粘度μ。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毛细管粘度计2. 阿贝折射仪3. 温度计4. 秒表5. 流体样品6. 标准玻璃毛细管7. 量筒四、实验步骤1. 将毛细管粘度计安装好,调整好水平状态。
2. 使用阿贝折射仪测量流体样品的折射率,计算流体密度。
3. 使用温度计测量流体样品的温度,确保与毛细管粘度计的温度一致。
4. 将流体样品倒入量筒中,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流量Q。
5.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毛细管直径d、长度L、流体密度ρ、流量Q、温度等。
6. 根据实验原理公式计算流体运动粘度μ。
7. 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分析误差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毛细管直径:d = 0.5mm毛细管长度:L = 50mm流体密度:ρ = 0.8g/cm³流量Q:Q = 0.05cm³/s温度:T = 20℃运动粘度μ:μ = 0.001m²/s2.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测得的运动粘度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毛细管粘度计的精度:毛细管粘度计的精度较高,但仍有微小的误差。
(2)流体样品的密度:实验中使用的流体样品密度与理论值存在微小差异。
测粘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粘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使用粘度计进行粘度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掌握粘度测量结果的记录、计算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粘度是描述流体内部摩擦力的物理量,是流体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性质和温度。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液体的粘度,利用泊肃叶公式进行计算。
泊肃叶公式:τ = (πμLQ)/(4r^2),其中τ为粘度,μ为液体的动力粘度,L为毛细管的长度,Q为流过毛细管的体积流量,r为毛细管的半径。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毛细管粘度计、恒温水浴、温度计、量筒、秒表、滴定管、计时器等。
2. 实验试剂:待测液体、标准液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2. 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
3. 将毛细管粘度计插入恒温水浴中,调整温度至待测液体的温度。
4. 将待测液体注入毛细管粘度计中,确保液体充满毛细管。
5. 打开计时器,记录液体的流出时间。
6. 重复步骤4和5,至少测量3次,求平均值。
7. 将标准液体倒入毛细管粘度计中,重复步骤4和5,求出标准液体的粘度值。
8. 根据泊肃叶公式,计算待测液体的粘度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待测液体体积:50.0 mL2. 待测液体流出时间:30.0 s、32.0 s、31.0 s3. 平均流出时间:31.3 s4. 标准液体粘度值:0.85 Pa·s5. 待测液体粘度值:0.86 Pa·s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液体的粘度值为0.86 Pa·s,与标准液体的粘度值0.85 Pa·s 相近,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液体粘度的测量,加深了我们对粘度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实验仪器的完好,避免误差的产生。
粘度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粘度计的原理和结构;2. 掌握粘度计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液体的粘度;4. 分析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粘度是流体流动时内部阻碍相对流动的物理量,表示流体内部摩擦阻力的大小。
粘度计是一种测量流体粘度的仪器,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旋转粘度计、落球粘度计、奥氏粘度计等。
本实验采用旋转粘度计,其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粘性定律,即牛顿流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成正比。
当一定量的剪切应力作用于流体时,流体的剪切速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测量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来计算流体的粘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旋转粘度计;2. 实验样品:不同粘度的液体;3. 温度计;4. 秒表;5. 移液管;6. 量筒;7. 记录纸。
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样品倒入量筒,记录样品的体积;2. 将温度计放入实验样品中,记录样品的温度;3. 将实验样品倒入旋转粘度计的样品池中,调整温度计至与样品温度一致;4. 开启旋转粘度计,选择合适的转子,设定剪切速率;5. 观察旋转粘度计的读数,记录数据;6. 改变剪切速率,重复步骤4-5,记录数据;7. 重复步骤1-6,对其他实验样品进行测量。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样品名称、温度、剪切速率、粘度等;2.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3. 分析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液体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2. 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符合粘度与温度的反比关系;3.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对粘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旋转粘度计实验,掌握了粘度计的使用方法;2. 了解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的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参考;3. 熟悉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旋转粘度计的读数,避免人为误差;2. 实验样品的体积和温度应准确记录;3. 在调整剪切速率时,注意旋转粘度计的稳定性;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液体溅出。
流体粘度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流体粘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掌握旋转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粘度与温度、流速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粘度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是表征流体流动性能的重要参数。
本实验采用旋转法测量液体粘度,其原理如下:当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时,流体中的分子受到旋转剪切力的作用,从而产生内摩擦力。
内摩擦力的大小与流体的粘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旋转时产生的扭矩,可以计算出流体的粘度。
实验过程中,同步电机以稳定的速度旋转,连接刻度圆盘,再通过游丝和转轴带动转子旋转。
如果转子未受到液体的阻力,则游丝、指针与刻度圆盘同速旋转,指针在刻度盘上指出的读数为0。
反之,如果转子受到液体的粘滞阻力,则游丝产生扭矩,与粘滞阻力抗衡,最后达到平衡。
这时与游丝连接的指针在刻度盘上指示一定的读数,即为游丝的扭转角。
将读数乘上特定的系数,即可得到液体的粘度。
三、实验器材1. NDJ-1型旋转式粘度计2. ZWQ1型晶体管3. 直流电源4. 烧杯5. 温度计6. 聚乙烯醇7. 计时器8. 螺旋测微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被测液体,置于直径不小于70mm的烧杯或直筒形容器中,准确控制被测液体温度。
2. 将保护架装在仪器上,旋入连接螺杆。
3. 旋转升降旋扭,使仪器缓慢地下降,转子逐渐浸入被测液体中,直至转子液面标志和液面相平为止。
4. 调正仪器水平,按下指针控制杆,开启电机开关。
5. 转动变速旋扭,使所需转速数向上,对准速度指示点。
6. 放松指针控制杆,使转子在液体中旋转。
7. 记录指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即为游丝的扭转角。
8. 将读数乘上特定的系数,得到液体的粘度。
9.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度。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记录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度数据。
2. 绘制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粘度与温度、流速等因素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的粘度逐渐减小。
测试流体粘度实验报告

1. 理解流体粘度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使用旋转粘度计和落球法测量流体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粘度与温度、流速等因素的关系。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流体粘度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内摩擦力。
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性质、温度、流速等因素。
1. 旋转粘度计法:利用流体对转子的粘滞阻力,通过测量转子转速和扭矩来计算粘度。
2. 落球法:根据斯托克斯定律,通过测量小球在流体中匀速下落的速度,计算粘度。
三、实验器材1. 旋转粘度计(NDJ-1型)2. ZWQ1型晶体管直流电源3. 烧杯4. 温度计5. 聚乙烯醇6. 落球粘度计7. 停表8. 螺旋测微器9. 钢球若干10. 变温粘度测量仪11. ZKY-PID温控实验仪1. 旋转粘度计法1. 将聚乙烯醇溶解于水中,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2. 将溶液置于烧杯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并保持恒定。
3. 将转子旋入旋转粘度计,启动电机,调节转速。
4. 观察指针在刻度圆盘上的读数,记录扭矩值。
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转速下的扭矩值。
2. 落球法1. 将蓖麻油置于恒温槽中,控制温度恒定。
2. 将钢球悬挂于落球粘度计的支架上,调整初始位置。
3. 开启恒温槽,启动电机,使钢球匀速下落。
4. 使用停表记录钢球下落时间,计算速度。
5. 重复步骤2和3,记录不同温度下钢球的下落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旋转粘度计法1. 根据扭矩值和转子转速,计算粘度。
2. 分析粘度与温度、转速的关系。
2. 落球法1.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粘度。
2. 分析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六、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旋转粘度计法和落球法测量流体粘度的可行性。
2. 分析了粘度与温度、流速等因素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烫伤或触电。
2. 保持实验环境温度恒定,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粘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粘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标题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液体的粘度特性,通过对多种液体的粘度进行测定,分析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液体粘度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液体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此外本实验报告还将讨论粘度测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粘度的测定方法及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原理的阐述,明确了粘度计测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对样品的粘度进行了准确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所测样品在一定条件下的粘度值,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提供了基础。
本实验报告还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向,以期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实验对于理解流体性质、优化工艺流程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内容概括本次实验报告的主题为《粘度的测定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操作步骤,测定液体的粘度,了解其流动性及内部摩擦性质。
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旋转粘度计这一核心设备,通过测量旋转液体所产生的剪切力及转速,从而计算出液体的粘度。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前我们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了解了粘度的概念、测定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随后我们对实验设备进行了校准,准备了所需样品。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液体粘度的测定,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方面,我们得到了液体的粘度值,并分析了粘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发现液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本实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粘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掌握了旋转粘度计的使用方法。
粘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粘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篇一:测量液体黏度实验报告液体黏度的测量物理学系一、引言黏滞性是指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
如果在流动的流体中平行于流动方向将流体分成流速不同的各层,则在任何相邻两层的接触面上就有与面平行而与相对流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或曳力存在。
液体的黏度在医学、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与血液的黏度有关;石油在封闭的管道中输送时,其输运特性与黏滞性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学会使用毛细管和落球法测定液体黏度的原理并了解分别适用范围,掌握温度计、密度计、电子秒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并学会进行两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二、实验原理(一)落球法当金属小圆球在黏性液体中下落时,它受到3个力,重力mg、浮力和粘滞阻力。
如果液体无限深广,在下落速度v较小下,粘滞阻力F有斯托克斯公式F=6πr是小球的半径;??称为液体的黏度,其单位是Pa·s.小球刚进入时重力大于浮力和粘滞阻力之和,运动一段时间后,速度增大,达到三个力平衡,即mg=+6π于是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式,并用m??ldd3??,v?,r?代入上式,并因为6t2待测液体不能满足无限深广的条件,为满足实际条件而进行修正得(??-?)g2dt1??18lDH其中??为小球材料的密度,d为小球直径,l为小球匀速下落的距离,t为小球下落l距离所用的时间,D为容器内径,H为液柱高度。
(二)毛细管法若细圆管半径为r,长度为L,细管两端的压强差为?P,液体黏度为?,则其流量Q可以由泊肃叶定律表示:?r4?PQ?8?L由泊肃叶定律,再加上当毛细管沿竖直位置放置时,应考虑液体本身的重力作用。
因此,可以写出?r4V??t8?L(5)本实验所用的毛细管黏度计如图1所示,实验时将一定量的液体注入右管,用吸球将液体吸至左管。
保持黏度计竖直,然后让液体经毛细管流回右管。
设左管液面在C处时,右管中液面在D处,两液面高度差为H,CA间高度差为h1,BD间高度差为h2。
测定特性粘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乌氏粘度计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3. 学会使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特性粘度是表征聚合物溶液粘度与浓度关系的一个参数,通常用ηsp表示。
对于聚合物溶液,特性粘度与溶液的浓度c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eta_{sp} = K \cdot [n]^{a} \]其中,K和a是常数,[n]为溶剂的粘度,ηsp为特性粘度。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原理是利用乌氏粘度计测量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的粘度,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特性粘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乌氏粘度计2. 移液管3. 电子天平4. 容量瓶5. 温度计6. 聚合物样品7. 溶剂(如苯、甲苯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
将一定量的聚合物样品溶解在溶剂中,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
2. 使用乌氏粘度计测量各溶液的粘度。
首先,将乌氏粘度计清洗干净,然后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
将待测溶液注入乌氏粘度计的两个管中,记录溶液在管中的高度差。
3. 根据溶液的高度差和已知溶液的体积,计算溶液的粘度。
4. 使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计算特性粘度。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此处插入实验数据表格,包括溶液浓度、粘度、特性粘度等)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ηsp-c曲线,观察特性粘度与浓度的关系。
2. 计算K和a值,分析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度。
3. 讨论实验误差来源,如温度、溶剂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七、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度与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ηsp-c曲线进行描述。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实验误差来源,为今后类似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八、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温度控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在使用乌氏粘度计测量粘度时,应保持溶液的温度与室温一致。
粘度的测试实验报告

粘度的测试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粘度,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粘度计- 温度计- 不同液体(例如:水、甘油、酒精)3. 实验原理粘度是指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表现,其大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粘度计通过测量液体在给定温度下通过单位截面积的液体层之间相对运动的能力,进而计算出粘度值。
4.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液体样品,并测量其初始温度。
2. 将粘度计放入待测试液体中,并等待一段时间,保证温度稳定。
3. 启动粘度计,并记录下液体流动所需要的时间。
4. 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5. 实验数据记录液体初始温度() 测量时间(s) 粘度(mPa·s)水20 30 1.2甘油25 50 150酒精30 20 0.86. 结果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液体在相同温度下的粘度存在较大差异。
甘油的粘度值最高,水次之,而酒精的粘度值最低。
同时,可以观察到温度对粘度值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分子间作用力减弱,粘度值会下降。
比较水和酒精的实验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高温条件下酒精的粘度较低。
7. 实验结论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液体的粘度存在明显差异,甘油的粘度最高,酒精的粘度最低。
2. 温度是影响液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会导致粘度值降低。
8.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使用的粘度计应保持清洁和干燥,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 测量液体温度时应使用精确的温度计。
3. 实验时需提前将样品稳定在给定温度下,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测量。
9. 总结本实验通过粘度计对不同液体的粘度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温度对粘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液体在相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粘度,温度上升会导致粘度值降低。
了解液体粘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用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落球法测量液体粘度二、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粘度的基本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掌握落球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落球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基于斯托克斯公式。
当小球在液体中匀速下落时,所受的粘滞阻力与重力、浮力达到平衡。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粘滞阻力F与液体的粘度η、小球半径r和速度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F = 6\pi \eta r v \]其中,F为粘滞阻力,η为液体粘度,r为小球半径,v为小球在液体中的速度。
实验中,通过测量小球下落的时间t和距离l,可以计算出小球的速度v,进而根据斯托克斯公式求得液体的粘度η。
四、实验器材:1. 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2. 小球3. 激光光电计时仪4. 读数显微镜5. 游标卡尺6. 温度计7.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步骤:1. 将液体倒入实验装置的容器中,确保液体高度适中。
2. 将小球放入容器中,调整激光光电计时仪,使其发射的两束激光交叉于小球下落的路径上。
3. 启动计时仪,观察小球下落过程,记录下落时间t和距离l。
4. 使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小球的直径d,在不同方位测量6次,取平均值。
5.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容器内径D,记录数据。
6. 记录室温。
六、数据处理:1.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v:\[ v = \frac{l}{t} \]2.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液体的粘度η:\[ \eta = \frac{2\pi r^3 (g - \frac{4\pi r^2\rho}{3\rho_{\text{液}}})}{9l} \]其中,r为小球半径,ρ为小球密度,ρ_{\text{液}}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3.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来源,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液体的粘度η。
2.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仪器误差等。
3.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用落球法测粘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粘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掌握落球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和实验技巧。
3. 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液体粘度之间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落球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当小球在静止液体中下落时,受到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三个力的作用。
若小球的速度v很小,且液体可以看成在各方向上都是无限广阔的,则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可导出斯托克斯公式:粘滞阻力F = 6πηrv式中,F 为粘滞阻力,η 为液体的粘度,r 为小球的半径,v 为小球的速度。
当小球匀速下落时,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达到平衡,即:mg - F = 0将斯托克斯公式代入上式,得到:mg = 6πηrv由此可得:η = (mg / 6πrv)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落球法粘度测量仪、秒表、螺旋测微器、钢球、温度计、液体样品等。
2. 实验试剂:待测液体样品。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实验装置,确保落球法粘度测量仪稳定。
2. 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钢球的直径,重复测量6次,取平均值。
3. 将待测液体样品倒入测量仪的容器中,并记录液体的温度。
4. 将钢球放入液体中,用秒表记录钢球下落的时间,重复测量6次,取平均值。
5.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液体的粘度。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钢球直径:d = 0.0200 cm2. 钢球下落时间:t = 5.00 s3. 液体温度:T = 25.0°C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液体的粘度:η = (mg / 6πrv)代入数据,得到:η = [(0.0200 cm)^3 1 g/cm^3 9.8 m/s^2] / (6 3.14 0.0200 cm 5.00 s) ≈ 0.0011 Pa·s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待测液体的粘度。
实验结果表明,该液体的粘度为0.0011 Pa·s。
七、实验结论1. 落球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
实验报告测定液体粘度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粘度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测定液体粘度的方法;3. 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液体粘度是指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阻力。
它是衡量液体流动阻力大小的重要物理量。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液体粘度,其原理是利用流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与流体的粘度成正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毛细管粘度计、秒表、量筒、温度计、蒸馏水、待测液体;2. 试剂:待测液体。
四、实验步骤1. 将毛细管粘度计清洗干净,并确保其无气泡;2. 在毛细管粘度计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量筒,并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待测液体;3. 将毛细管粘度计垂直放置,调整液面高度,使液面与毛细管下端齐平;4. 记录室温,并用秒表测量液体在毛细管中流过一定体积所需的时间;5. 重复步骤4,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6. 将毛细管粘度计清洗干净,用蒸馏水冲洗,再进行下一组液体的测量。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公式:η = (πρgL/t) / (d^4),计算液体粘度,其中:η:液体粘度;ρ:液体密度;g:重力加速度;L:毛细管长度;t:液体流过毛细管所需时间;d:毛细管直径;2. 计算液体粘度的平均值;3.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液体1:η1 = 0.002 Pa·s液体2:η2 = 0.005 Pa·s液体3:η3 = 0.008 Pa·s2. 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液体的粘度值。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本实验方法可行。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1)毛细管粘度计的精度和校准问题;(2)温度对液体粘度的影响;(3)液体流过毛细管时可能存在气泡。
七、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液体粘度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了测定液体粘度的方法,熟悉了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3. 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粘度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流体粘度的测定实验液体粘度的测量实验——斯托克斯法测液体的粘度胡涛热能1班 15摘要:设计出了粘度测量的实验, 该实验使用的器材不多, 且均为常用器材, 较易开展.关键词:液体粘度系数; 斯托克斯法1 实验提供器材游标卡尺、小钢球、磁铁、待测液体、停表、镊子、密度计、温度计, 不同内径的圆形有机玻璃容器一组 ( 5 个) , 50 ml 量筒一个.2 实验原理在粘滞液体中下落的小球, 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重力w 、浮力f 和阻力f , 阻力来自于附着在小球表是可得出液体的粘度系数公式:式中η是液体粘滞系数, d 是小球直径, υ0 是小球在无限宽广的粘滞液体中匀速下落时的速度( 收尾速度) . ρ和σ分别表示小球和液体的密度, 由上式可求出液体粘滞系数. ( 1) 式是小球在无限广延的液体中下落推导出来的, 在实际测量中, 液体总是盛在有器壁的容器里而不满足无限宽广条件, 故( 1) 式还需引入修正系数, 于是粘度公式变为( 2)式中d 为圆筒形容器的内径, h 表示容器内液体的高度. v 是小球在有限宽广的粘滞液体中匀速下落时的速度, 由小球在容器中匀速下落的距离除以对应的下落的时间求出, 即v = l / t .3 实验要求设计的实验思路为采用合理操作方法, 选用合适的实验器材, 设计数据表格, 完成各项要求.3. 1 设计实验求出小球在无限深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并求液体的粘度系数图1 t—d/ h 图实验提示: t 与d/ h 成线性关系. 该实验可采用的方案: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液体, 求出小球匀速下落通过距离l 所需的时间t 1. 当各量筒中液体高度为h2 , h3, h4 时, 重复以上操作, 求出t 2, t3, t4, 根据t 1, t 2, t 3, t 4, 及h1 , h2, h3, h4 , 作图t—d /h图, 拟合直线与纵轴相交, 其截距为t , 则t 就是h→∞时, 即无限深的液体中, 小球匀速下落通过距离l 所需要的时间t 值.如图1 所示. 算出速度代入公式可求出液体的粘度系数.3. 2 设计实验求出小球在无限广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并求该液体的粘度系数图2 t—d/ d 图实验提示: t 与d/ d 成线性关系. 该实验可采用的方案: 实验中采用一组直径不同的圆管, 依次测出同一小球通过各圆形管相同高度两刻线间所需的时间. 以t 作纵轴, d / d 作横轴, 由图示法将测得的各实验数据点连成直线, 延长该直线与纵轴相交, 其截距为t0 , t 0 就是当d→∞时, 即在横向无限广的粘滞液体中, 小球匀速下落距离l 所需的时间t 值. 如图2所示. 算出速度v 代入公式可求出液体的粘度系数.3. 3 设计实验思路, 求小球在无限深广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可采用的设计思路: 在3. 2 的基础上依次改变筒内液体的高度, 根据t 与d/ h 成线性关系, 求出d/h 为零时的t 值, 即为无限深广液体中t 0 值.篇二:粘度法测分子量实验报告实验二十一高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分子。
测量粘度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测量粘度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粘度的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掌握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及原理。
3. 通过实验,学习使用粘度计测量液体粘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原理:粘度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
粘度越大,流体的流动性越差。
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主要有旋转法、落球法、毛细管法等。
本实验采用旋转法测量液体粘度。
旋转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原理是:将待测液体置于粘度计的旋转筒中,当筒体旋转时,液体与筒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产生阻力。
通过测量筒体旋转的角速度、筒体半径和液体体积,可计算出液体的粘度。
四、实验器材:1. 粘度计(旋转法)2. 待测液体3. 秒表4. 温度计5. 量筒6. 玻璃棒7. 纸笔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粘度计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
2. 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将搅拌均匀的待测液体倒入粘度计的旋转筒中,确保液体充满旋转筒。
4. 将粘度计接通电源,启动旋转筒,开始计时。
5. 观察旋转筒旋转过程中的角速度,记录下旋转筒旋转30秒内的角速度。
6. 关闭电源,将粘度计上的液体倒回量筒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7. 重复以上步骤,至少进行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旋转法测量液体粘度的公式,计算出液体的粘度。
2. 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误差。
3.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液体粘度值。
2. 讨论实验结果:a. 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误差;b. 分析误差来源,如粘度计的精度、液体温度的影响等;c. 提出改进措施,如提高实验精度、控制实验条件等。
八、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量液体粘度的方法及原理。
2.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旋转法可以有效地测量液体的粘度。
3.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粘度测试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粘度及其重要性;2. 掌握粘度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粘度计进行粘度测试;4. 分析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等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粘度是流体抵抗流动的能力,是衡量流体性质的重要指标。
粘度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粘度计测量流体在恒定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应力,从而得到流体的粘度值。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粘度计进行粘度测试,其原理如下:当流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时,流体受到重力、压力差和粘度阻力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粘度阻力与流速成正比,与流体的粘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流体在毛细管中的流速,可以得到流体的粘度值。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毛细管粘度计、秒表、温度计、玻璃瓶、移液管等;2. 实验试剂:待测流体、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将毛细管粘度计安装好,确保仪器运行正常;2.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待测流体,加入玻璃瓶中;3. 将玻璃瓶放入恒温水浴中,调节温度至实验要求;4. 待温度稳定后,用移液管将待测流体加入毛细管粘度计中,确保液面高度一致;5. 开启秒表,记录流体从毛细管流出所需的时间;6. 重复步骤4和5,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7. 根据公式计算流体的粘度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待测流体:食用油;2. 温度:25℃;3. 测量时间(s):30.5、31.2、31.0;4. 平均测量时间(s):30.8;5. 粘度值(mPa·s):1.2。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食用油的粘度为1.2 mPa·s,符合实验要求;2. 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等因素有关,本实验中温度为25℃,剪切速率为毛细管粘度计的固有剪切速率;3. 实验过程中,毛细管粘度计的准确度和重复性较好,可满足实验要求。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粘度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了使用毛细管粘度计进行粘度测试;3. 了解了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等因素的关系;4. 为进一步研究流体性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粘度测量实验报告

粘度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粘度是流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于许多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流体的粘度,掌握粘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影响流体粘度的因素,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原理1、粘度的定义粘度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性质,表现为流体在流动时所受到的内摩擦力。
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种类、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2、粘度的测量方法本次实验采用毛细管法测量流体的粘度。
根据泊肃叶定律,在一定条件下,流体在毛细管中流动的速度与粘度成反比,与压力差和毛细管的几何尺寸成正比。
通过测量流体在毛细管中流动的时间和相关参数,可以计算出流体的粘度。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仪器粘度计、恒温水浴、秒表、温度计、移液管、分析天平。
2、材料蒸馏水、乙醇、甘油。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将粘度计洗净并干燥,确保毛细管内壁清洁无杂质。
(2)将恒温水浴调节至设定温度,并保持温度稳定。
2、测量蒸馏水的粘度(1)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蒸馏水注入粘度计中,使液面高于刻度线。
(2)将粘度计垂直放入恒温水浴中,待温度稳定后,用吸耳球将蒸馏水吸至刻度线上方,然后让其依靠重力自然流下。
(3)用秒表记录蒸馏水从刻度线的上标线流至下标线所需的时间,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3、测量乙醇的粘度(1)用移液管吸取适量的乙醇注入洗净干燥的粘度计中。
(2)按照测量蒸馏水粘度的方法,测量乙醇在相同温度下从刻度线的上标线流至下标线所需的时间,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测量甘油的粘度(1)重复上述步骤,测量甘油在相同温度下的流动时间。
5、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洗净并整理好实验台。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流体|温度(℃)|流动时间(s)|平均值(s)|||||||蒸馏水|_____|_____|_____||乙醇|_____|_____|_____||甘油|_____|_____|_____|2、数据处理根据泊肃叶定律,流体的粘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ta =\frac{\pi r^4 \Delta p t}{8 L V}\其中,\(\eta\)为粘度,\(r\)为毛细管半径,\(\Delta p\)为压力差,\(t\)为流动时间,\(L\)为毛细管长度,\(V\)为流体体积。
液体黏度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黏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使用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的原理和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液体黏度是液体流动时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体现,反映了液体抵抗流动的能力。
液体黏度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如落球法、旋转粘度计法等。
本实验采用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
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的原理:将小球在液体中竖直下落,小球受到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三个力的作用。
当小球达到匀速下落时,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达到平衡。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液体的黏度。
斯托克斯公式:F = 6πηrv式中:F 为粘滞阻力η 为液体黏度r 为小球半径v 为小球下落速度π 为圆周率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玻璃圆筒2. 游标卡尺3. 秒表4. 小钢球5. 螺旋测微器6. 天平8. 密度计9. 温度计10. 待测液体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是否完好。
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3. 使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 将玻璃圆筒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加入适量的待测液体。
5. 将小球放入液体中,用镊子轻轻放置,确保小球悬浮在液体中。
6. 使用秒表记录小球从放入液体到达到匀速下落的时间,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7. 记录实验环境温度和压力。
8.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液体黏度。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实验数据如下:小球直径:d = 2.00 cm小球质量:m = 5.00 g实验时间:t = 3.00 s温度:T = 25.0℃压力:P = 101.3 kPa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液体黏度:η = (F r^2) / (6 π v)F = m gη = [(5.00 g 9.81 m/s^2) (0.01 m)^2] / [6 π (3.00 s / 0.02 m)]η ≈ 1.26 Pa·s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液体的黏度为1.26 Pa·s。
测试流体黏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流体黏度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掌握旋转粘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流体的黏度。
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黏度特性。
二、实验原理流体黏度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摩擦力。
牛顿流体遵循牛顿黏性定律,即流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成正比。
而非牛顿流体则不遵循该定律,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中,使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流体的黏度。
旋转粘度计通过测量转子在流体中旋转时受到的阻力,从而计算出流体的黏度。
实验原理如下:1. 当转子在流体中旋转时,受到的阻力与流体的黏度成正比。
2. 通过测量转子的转速和扭矩,可以计算出流体的黏度。
三、实验器材1. 旋转粘度计2. 温度计3. 烧杯4. 聚乙烯醇5. 蜂蜜6. 水7.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液体:分别准备聚乙烯醇、蜂蜜和水三种液体,并置于烧杯中。
2. 测量液体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每种液体的温度,确保温度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3. 设置旋转粘度计:将转子安装到旋转粘度计上,调整转速至所需值。
4. 测量液体黏度:a. 将第一种液体倒入烧杯中,将烧杯放置在旋转粘度计的托盘上。
b. 启动旋转粘度计,记录转子旋转的转速和扭矩。
c. 重复步骤a和b,分别测量第二种和第三种液体的黏度。
5.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种液体的温度、转速和扭矩。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转速与扭矩的关系曲线。
2. 分析曲线,确定流体的黏度随转速的变化规律。
3. 根据牛顿黏性定律,验证流体的牛顿性或非牛顿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聚乙烯醇的黏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关系。
b. 蜂蜜的黏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呈非线性关系。
c. 水的黏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基本不变,呈线性关系。
2. 分析:a. 聚乙烯醇的黏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其为非牛顿流体。
b. 蜂蜜的黏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其为非牛顿流体。
液体粘度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引言液体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部摩擦力的度量,它是流体力学和化学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液体粘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液体的流动性能、输送效率以及各种工业过程。
因此,准确测量液体粘度对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液体粘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液体粘度实验原理1. 粘度的概念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部摩擦力的度量,通常用符号η表示。
粘度越大,液体流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流动性越差。
粘度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 液体粘度的测量方法液体粘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落球法:通过测量小球在液体中匀速下落的时间来计算液体粘度。
该方法基于斯托克斯定律,即小球所受的粘滞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2)旋转粘度计法:通过测量液体在旋转粘度计中的旋转速度来计算液体粘度。
该方法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液体所受的粘滞阻力与旋转速度成正比。
(3)毛细管法:通过测量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动速度来计算液体粘度。
该方法基于泊肃叶定律,即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量与压力差成正比。
(4)压力滴定法:通过测量液体在滴定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来计算液体粘度。
该方法基于液体在滴定过程中的粘滞阻力与时间成正比。
3. 斯托克斯定律斯托克斯定律是描述小球在液体中运动时所受粘滞阻力的基本定律。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小球所受的粘滞阻力F可以表示为:F = 6πηrv^2其中,η为液体的粘度,r为小球半径,v为小球在液体中的速度。
4.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加速度a:F = ma对于旋转粘度计,液体所受的粘滞阻力F可以表示为:F = ηαv其中,α为旋转粘度计的角速度,v为液体在旋转粘度计中的速度。
5. 泊肃叶定律泊肃叶定律是描述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根据泊肃叶定律,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量Q可以表示为:Q = πD^4Δp/8ηl其中,D为毛细管直径,Δp为毛细管两端的压力差,l为毛细管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流体粘度的测定实验液体粘度的测量实验——斯托克斯法测液体的粘度胡涛热能1班 15摘要:设计出了粘度测量的实验, 该实验使用的器材不多, 且均为常用器材, 较易开展.关键词:液体粘度系数; 斯托克斯法1 实验提供器材游标卡尺、小钢球、磁铁、待测液体、停表、镊子、密度计、温度计, 不同内径的圆形有机玻璃容器一组 ( 5 个) , 50 ml 量筒一个.2 实验原理在粘滞液体中下落的小球, 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重力w 、浮力f 和阻力f , 阻力来自于附着在小球表是可得出液体的粘度系数公式:式中η是液体粘滞系数, d 是小球直径, υ0 是小球在无限宽广的粘滞液体中匀速下落时的速度( 收尾速度) . ρ和σ分别表示小球和液体的密度, 由上式可求出液体粘滞系数. ( 1) 式是小球在无限广延的液体中下落推导出来的, 在实际测量中, 液体总是盛在有器壁的容器里而不满足无限宽广条件, 故( 1) 式还需引入修正系数, 于是粘度公式变为( 2)式中d 为圆筒形容器的内径, h 表示容器内液体的高度. v 是小球在有限宽广的粘滞液体中匀速下落时的速度, 由小球在容器中匀速下落的距离除以对应的下落的时间求出, 即v = l / t .3 实验要求设计的实验思路为采用合理操作方法, 选用合适的实验器材, 设计数据表格, 完成各项要求.3. 1 设计实验求出小球在无限深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并求液体的粘度系数图1 t—d/ h 图实验提示: t 与d/ h 成线性关系. 该实验可采用的方案: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液体, 求出小球匀速下落通过距离l 所需的时间t 1. 当各量筒中液体高度为h2 , h3, h4 时, 重复以上操作, 求出t 2, t3, t4, 根据t 1, t 2, t 3, t 4, 及h1 , h2, h3, h4 , 作图t—d /h图, 拟合直线与纵轴相交, 其截距为t , 则t 就是h→∞时, 即无限深的液体中, 小球匀速下落通过距离l 所需要的时间t 值.如图1 所示. 算出速度代入公式可求出液体的粘度系数.3. 2 设计实验求出小球在无限广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并求该液体的粘度系数图2 t—d/ d 图实验提示: t 与d/ d 成线性关系. 该实验可采用的方案: 实验中采用一组直径不同的圆管, 依次测出同一小球通过各圆形管相同高度两刻线间所需的时间. 以t 作纵轴, d / d 作横轴, 由图示法将测得的各实验数据点连成直线, 延长该直线与纵轴相交, 其截距为t0 , t 0 就是当d→∞时, 即在横向无限广的粘滞液体中, 小球匀速下落距离l 所需的时间t 值. 如图2所示. 算出速度v 代入公式可求出液体的粘度系数.3. 3 设计实验思路, 求小球在无限深广液体中的收尾速度可采用的设计思路: 在3. 2 的基础上依次改变筒内液体的高度, 根据t 与d/ h 成线性关系, 求出d/h 为零时的t 值, 即为无限深广液体中t 0 值.篇二:粘度法测分子量实验报告实验二十一高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分子。
2、测定聚乙二醇的黏均分子量。
3、掌握用乌贝路德黏度的方法。
4、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二、实验原理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
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一,一般在10~10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
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对线型高聚物,各方法适合用范围如下;端基分析〈3*10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温蒸馏〈3*10渗透压10~10光散射10~10起离心沉降及扩散 10~10黏度法10~10其中黏度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有相当好的实验精度,但黏度发不是测分子量的绝对方法,因为此法中所有的特征黏度与分子量的经验方程是要用其他方法来确定的,高聚物不同,溶剂不同,分子量范围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经验方程式。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是存在着内摩檫。
在测高聚物溶液黏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越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经验关系为;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
k与a植a与温度、高聚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
k植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值主要取决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
k与a的值可以通过其它的实验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大等,从黏度法只能测定得[ɡ]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有:4747474644这样以及对c作图得两条直线,外推到这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想叫与一点,可求出数值。
为了绘图方便,引进相对浓度,即。
其中,c表示溶液的真实浓度,表示溶液的其始浓度,由图可知,其中a为截距黏度测定中异常现象的近似处理。
在特定性黏度测量过程中,有时并非操作不慎,而出现对图与对图外推到时,在纵坐标轴上并不相交于一点的异常现象。
在式中和值与高聚物结构和形态有关。
而式物理意义不大明确。
因此出现异常现象时,以曲线求值。
测定黏度的方法有毛细管法、转筒法和落球法。
在测定高聚物分子的特性黏度时,以毛细管流出法的黏度计最为方便。
若液体在毛细管年度计中,因为重力作用流出时,可通过泊肃叶公式计算黏度。
式中,为液体的黏度,为液体的密度,为毛细管的长度,为毛细管的半径,为流出的时间,为流国毛细管液体的平均液体高度,为流进毛细管的液体体积,为毛细管末端校正的参数对于某一指定的黏度计而言,式可以写成下式式中,为流出的时间在左右,该项可以从略。
又因通常测定是在稀溶液中进行,所以溶液的密度和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因此可以将写成:式中,为溶液的流出时间,为纯溶剂的流出时间。
所以通过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从式求得,由图求得。
三、仪器药品恒温槽1套;乌贝路得黏度计一只;移液管2只,1只;停表1只;洗耳球1只;螺旋夹一只;橡皮管2根;聚乙二醇;蒸馏水。
实验步骤四、实验步骤本实验用的乌贝路得黏度计,又叫气承悬柱式黏度计。
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黏度计里逐渐稀释从而节约许多操作手续.1. 先用洗液将粘度计洗净,再用自来水、蒸馏水分别冲洗几次,每次都要注意反复冲洗毛细管部分,洗好后烘干备用。
2. 调节恒温槽温度至(30.0?0.1)℃,在粘度计的b管和c管上都套上橡皮管,然后将其垂直放入恒温槽,使水面完全浸没1球。
3. 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用移液管分别吸取一直浓度的聚乙二醇溶液10ml和蒸馏水5ml,由a管注入粘度计中,在c管处用洗耳球打气,使溶液混合均匀,浓度记为c1,恒温5min,进行测定。
测定方法如下:将c管用夹子夹紧使之不通气,在b管用洗耳球将溶液从4球经3球、毛细管、2球抽至1球的2/3处,解去夹子,让c管通大气,此时3球内的溶液即回入4球,使毛细管以下的液体悬空。
毛细管以上的液体下落,当液面流经a刻度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间,当液面降至b刻度时,再按停表,测得刻度a、b之间的液体流经毛细管所需时间。
重复这一操作至少三次,它们间相差不大于0.3s,取三次的平均值为t1。
然后依次由a管用移液管加入5ml、5ml、10ml、15ml蒸馏水,将溶液稀释,使溶液浓度分别为c2,c3,c4,c5,用同法测定每份溶液流经毛细管的时间t2,t3,t4,t5。
应注意每次加入蒸馏水后,要充分混合均匀,并抽洗黏度计的1球和2球,使黏度计内溶液各处的浓度相等。
4. 溶剂流出时间的测定用蒸馏水洗净黏度计,尤其要反复流洗黏度计的毛细管部分。
然后由a 管加入约15ml蒸馏水。
用同法测定溶剂流出的时间t0。
实验完毕后,黏度计一定要用蒸馏水洗干净。
五、注意事项1、黏度计必须洁净,高聚物溶液中若有絮状物不能将其移入黏度计中;2、本实验溶液的稀释是直接在黏度计中进行的,因此每加入一次溶剂进行稀释是必须混合均匀,并抽洗1球和2球。
3、实验过程中恒温槽的温度要恒定,溶液每次稀释恒温后才能测量。
4、黏度计要垂直放置,实验过程中不要振动黏度计,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高聚物在溶剂中溶解比较缓慢,在配制溶液是一定要完全溶解,否则将影响溶液的起始浓度,而导致结果偏低。
6、用洗耳球抽溶液时一定要将溶液吸到洗耳球。
六、数据记录及处理1.将所测的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原始浓度 0.04g/ml 恒温温度:25度2.作ηsp/c — c 及 lnηr/c — c 图,并外推到c→0由截距求出[η]。
由上图知:两条直线向外推时,在纵坐标上并不交于一点的异常现象,故采用~c曲线求[η]值。
故有图可看出:2.870421=1.56=3351246●结果与讨论1、用外推法时,两实验所测得直线在纵轴上的不交于一点,实验过程中高聚物的形态发生发生变化。
2.实验结果偏低可能由于高聚物在水中溶解的比较缓慢,配制溶液时没有完全溶解,使溶液浓度偏低而造成的。
3.实验过程中,用洗耳球向乌贝路德粘度计吹气,使得溶液溅出几滴,到实验结果偏低。
七、思考题1.乌贝路德粘度计中支管c有何作用?除去支管c是否可测定粘度?答:在支管c处用洗耳球打气,可以使溶液充分混合均匀。
如果除去支管c仍然可以测定黏度,可以将溶液先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装液进行测量。
2.粘度计的毛管太粗或太细有什么缺点?答:粘度计的毛细管太粗液体下降太快而致使时间测量不准确;如果太慢可能导致液体下降不流畅,测定的时间也不正确。
3.为什么用[η]来求算高聚物的分子量?它和纯溶剂粘度有无区别?答: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愈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也愈大,摩擦就大,表现出的特性粘度也大。
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α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
k和α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
k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
k与α的数值可通过其它绝对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法等,从粘度法只能测定得[η]。
它和纯溶剂粘度有区别,区别为;纯溶剂粘度由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表现出来的粘度;特性粘度,[η]反映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篇三:粘度测定聚酯产品特性粘度的测定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测定预聚合物,聚酯切片及熔体的特性粘度。
测定范围为:0.020—1.500dl/g2 方法概述样品溶解于苯酚和1,2-二氯苯的混合液中,由乌氏粘度计测定其流动时间t,再由乌氏粘度计测定苯酚和1,2-二氯苯混合液的流动时间t0,从而求出样品的相对粘度η相对=t/ t0.。
相对粘度和特性粘度之间的关系可由billmeyer方程式表示:η特性=1/4×(η相对-1)/c+3/4×(lnη相对)/c式中: c-样品溶液浓度,g/100ml;η特性-样品特性粘度,dl/g;η相对-样品相对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