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主流儒家思想简介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学派,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思想世界,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就该时期的主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爱”、“礼制”、“忠诚”等重要概念,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君臣相爱”、“父子亲亲”、“夫妻一体”的理念,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儒家思想核心在于“君子修身,以立天下”,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提高来影响整个社会。
儒家思想对后世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学派,其主要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而“道”则是一种无形无物的自然力量,统领着宇宙万物的变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应该去刻意追求成功或名利。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超越人生的境界,进入到“无我”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彻底自由。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现代的哲学与社会思潮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墨子,他主要强调工程和防御术的重要性。
墨家思想主要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类平等。
其核心概念包括“兼爱”、“非攻”、“尊师重道”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
四、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个独立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名实不分”,即强调名声和实际行动应该是一致的。
其主张个人应该努力追求名声和地位,而不是道德修养或个人情感。
名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如儒家和道家,但是其与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常常会混淆。
五、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是以商鞅为代表的一个政治与军事思想体系。
纵横家思想主张政治家和军人应该采取“纵横捭阖”的策略,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正直的行为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以下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重点概括其核心观点和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仁、义、礼、智、信。
仁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义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道德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行为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礼仪。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智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和理性,强调通过知识和思考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信则是儒家思想中的诚实和真实,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密切相关。
儒家主张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基本单元,通过正确的家庭关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同时,儒家还注重政治伦理,强调君子治国和德行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德化民,以身作则,引导人民做正确的事情,并通过仁义礼智信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教育。
儒家认为,人应该从内心开始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儒家强调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儒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是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任务。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正确教育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儒家思想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儒家注重学习和思考,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国哲学及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首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孝、忠等。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强调父子、君臣、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
其次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概念。
老子强调遵循自然法则,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平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传统。
再次是庄子的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强调自由、无为、自然、寓言和相对主义。
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他对世界的观察带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洞察力。
庄子提出了“人有我无”、“万物归一”等重要观念,主张追求虚无与自由,超越身外之事,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是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摒弃战争和压迫,推崇和平与公正。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要求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艰难时期。
墨子还注重实践和实验,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工器思想和名义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张关注社会公益,追求实证和实用,对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修养,主张实践和道德的完善,并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治国理政,以期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下面将从“仁”、“礼”、“人性”、“修身”、“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来详细解释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首先,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指具有人情关怀、同情心和爱心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使人具备仁心。
仁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者爱人,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儒家倡导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践仁德,如父子、君臣、朋友和夫妻关系中。
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
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礼仪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助于人们知行合一,融入社会。
儒家主张在个人和社会中都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三,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儒家认为,人性本好,人们都具备善良的本性。
儒家主张发挥人的良知,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将人的本性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养,可以使人具备这些品德。
儒家认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人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发展善良品质,并通过实践来实现仁德和修身。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改进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1.儒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墨家: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围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5.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6.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战国斗争的局势。
先秦思想内容总结概括
先秦思想内容总结概括先秦思想是指中国历史上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重要哲学家及其学派的思想。
这些思想家们生活在先秦时期,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思想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人性、社会治理、人与天地的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以下将尝试对这些思想进行总结概括。
在先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实践道德美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教养与修养,提倡“君子为学,以弘毅,以近凡事也”。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思想主张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尊重和忠诚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平,强调道德的力量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有道,人应该顺应天道和自然规律来生活。
道家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注重人的内省和修炼,主张放弃功利和欲望,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传承者,他强调人性本善,但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认为人也具备自私和恶劣的一面。
他提出“性善论”和“天命论”,认为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和人性的善良,通过教育和修炼来达到成人的标准。
他还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和担责任的品行,以便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法家代表,主张利用法律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荀子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合理分配,提倡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他强调个人的追求和私利,并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的追求与私利的追求形成的。
此外,还有诸子百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对先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推崇平等和反对战争。
公孙龙提出“天意”和“人事”,讨论人的意志和天命的关系。
韩非子则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的合理性。
总的来说,先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总结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天下一家”。
“仁”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具体包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爱护子女等。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德才能实现人的完善,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儒家还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内容。
德是首先要培养的,儒家认为“德者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德才兼备。
智则是要培养人的知识和智慧,使人跻身于知识的殿堂,成为有思想的人。
体则是要培养人的身体素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健康长寿。
群则是要培养人的社交能力,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健康成长,才能彼此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儒家教育强调教育的方法和要求,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儒家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相长,师生相长;二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三是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儒家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儒家教育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儒家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儒家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儒家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儒家教育中的经典诵读、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管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化,但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重要。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儒家经典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儒家经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构建了一种道德伦理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这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关怀和关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培养出善行和道德操守。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的思考,即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君子”,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才能得到实现。
《孟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君子要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境界,也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仁和君子思想,儒家经典中还包含了很多有关教育、政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和《中庸》分别论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安天下的道路。
儒家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个人可以达到至善的境地,同时也可以影响和改善社会。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统治者们广泛采纳,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经典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这些思想也被一些邻近地区的国家采纳并成为了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也被世界其他文化认可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先秦时期思想知识点总结
先秦时期思想知识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孔子、老子、孟子等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起点。
下面将总结先秦时期思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人伦道德观。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人道主义,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体系。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返本归真的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安放。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个人修身观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提出了“兼爱”原则,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他积极倡导以宽容、博爱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反对以武力争夺利益,对于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和合共事有一定影响。
四、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以名家为代表,他们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提出了“名实”,即名义和事实要相符合。
名家注重实践和应用,主张追求实际效果和符合现实情况的方法。
他们主张明辨是非,识别真伪,讲求个人的生存和成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影响。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他强调法治和权力的稳定。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韩非子提出了“法者国之大权”,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法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体现很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理念。
以上是先秦时期思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除了以上提及的思想家和学派,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和学说,如阴阳五行学说、纵横家思想等,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如下: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以仁、礼、义为基本准则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恪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并关注公共利益。
儒家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并通过教育和仁爱之道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成长。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放弃功利和欲望,通过跟随道的方式活得自由和自然。
道家不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自我修养和自我的宁静。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墨子认为人应该兼爱,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消除差异,追求平等,通过非攻的原则来实现和平。
他们反对太过强调家庭和国家,主张超越界限,实现普世的兼爱。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秩序的重要性,追求强权政治和权威主义。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主张集权的国家统治,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张以言辞和辩论为中心的政治活动,追求个人的名誉和权力。
名家强调辩论的技巧,主张以辞令来实现个人的成功和权力的争夺。
他们重视言辞的艺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追求在政治舞台上的声望和名望。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注重战争和军事的智慧,强调战略和统一的指导原则。
兵家主张通过战争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统一,认为战争是维持国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手段。
以上是先秦时期的六大思想流派的内容概括。
这些思想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后世的哲学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先秦时期诞生了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的简要总结。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孔子提出了“仁爱”、“教化”、“君子”、“礼仪”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主张通过教育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涉自然和个体自由来达到社会秩序的达成。
道家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追求自由和个体的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他们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爱与和平。
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上的稳定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思想对于政治改革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纵横家思想:纵横家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和阶级斗争。
他们主张权谋和计谋,强调夺取权力和统治的策略。
纵横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治的斗争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兵家思想:兵家以孙子为代表,主张战争和军事策略。
他们主张用战争和兵力来达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兵家思想对于军事战略和国家防御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22519741_先秦儒家思想概述
2期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42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父母是每个人最亲近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坚守 先
秦
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那么,他怎么可能做到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的友爱呢?
儒
学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孔子是以仁为逻辑前提,推演张扬其人伦原则、政治观念和人格理
研 究
想。从字形和字义分析,仁所表述的内容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或引申为一种人际关系之中发生的
情况,如果只有一个人,便不可能发生仁的情况。东汉郑玄将仁字解释为“‘人也’,读如‘相人偶’之
‘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a。现代学者认为,相人偶是一种远古时期的礼仪,即“两人见面时,首先
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由此可知,孔子创立儒学的思想资源可上溯到夏朝。按照《论语》
最后一篇为《尧曰》,孔子的思想源头还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
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孔子一方面研究总结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经验教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怨言和牢骚。
孔子要求尽孝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无违是正确规劝父母的过
失,“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无违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父
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无违是遵守孝敬父母的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通过负责任的教育,以“以德治国”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这里,笔者将从内容、特征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讨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首先,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德行”和“讲学”两个方面,即“以德治国”和“教学相长”。
儒家把以德治国视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倡导学习“节义”“无忿无悔”,即把“仁”、“礼”、“义”、“和”等改善民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素养作为治国理念的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
此外,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教学相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征其次,儒家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以孝悌心为中心。
儒家教育思想以“孝悌心”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以孝道培养孩子,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孝心、有悌心、有智慧的人。
(2)重视道德教育。
儒家强调以“道德”为治国依据,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核心,强调必须教育孩子有中庸之道、节义之心。
(3)重视文化教育。
儒家强调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教育,以“读书以礼”为理念,以“四书五经”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文学、礼乐、乐府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学识,全面提高他们文化素养。
(4)强调实践教育。
儒家强调以实践教育为指导教育,强调要教育孩子有勤奋、有创新能力,把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参考。
(1)以“以德治国”理念为指导,倡导把以“道德”为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的中心,使每个人认识到责任和义务,把道德作为一种选择,进而改变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
(2)以“以人为本”为指导,重视学生本身的特性和兴趣,充分尊重知识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发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推动人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概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
1、【孔子】杀身成仁。
孔子在春秋时期,诸侯互相之间还是相对讲求礼义的(就连宋襄公洪水之战也还是想保持君子风度)孔子希望克己复礼,讲求有等级的爱。
各安其份。
使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教育上希望“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
2、【孟子】舍生取义。
孟子已经在战国时期了。
诸侯互相吞并。
孔子的那套仁政,已经有些过时了。
(孔子反对杀生)孟子(则有所让步)提出,“义”(可以替天行道)字。
这点易中天在《帝国的崩溃》就认为是世道社会功利化、“堕落”的表现。
但是,孟子也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依然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3、【曾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荀子】提出“人定胜天”。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而荀子更加突出孔子(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爱”
的等级。
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进行约定,有了“法家的倾向”。
他的两个弟子李斯、韩非子,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简述先秦儒学的内涵
简述先秦儒学的内涵
答:(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发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禽家思想中,国家利道、社会利监、民族利监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估",这两种思想都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已复礼,齐之以礼。
(4)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伤家把"至"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宪善的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伤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伤家关注现实致治,具有理性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出现过104次,可见它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注:“仁,亲也,从人、二。”从字面上讲,“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将它变为一个道德范畴,认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的具体含意如下:其一是说“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说,按周礼的规定,各种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老百姓的爱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据各个人不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
颜氏之儒即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所承继的一派儒家。颜回对孔子最崇拜,孔子对颜回也最赞赏。孔子的一切主张,颜回都不折不扣地接受、传播,并认真去实践。但过于拘泥师法,没有自己的独创,因此在儒学发展史上不像孟子、荀子那样占有自己的地位。
漆雕氏之儒是指漆雕开的儒学思想。他身患残疾,师从孔子,后来收徒讲学,自成一派。他刚毅尚勇,将仁义作为行为曲直的绝对标准。儒家认为,能以仁义作为曲直的标准就是大智;能够为行仁义而无所畏惧就是大勇。因此后人称漆雕开一派儒学为大智大勇的儒学。
孔丘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35岁以后曾到过齐国,50岁以后担任过一段鲁国的中都宰(首都市长)以及司空、司寇等职务,总共才3年左右。后来带弟子多人周游列国14年,68岁回到鲁国,整理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人称为六经或六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谈话及答弟子问等记录下来,东汉的著名学者郑玄将其编辑成书,这就是儒家的著名经典《论语》。
3.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在教育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先,他办私学打破了夏商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施教原则,不问身世,广招学生,开创了民间聚徒讲学的新风气,在中国教育史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其次,他的教育内容以六艺、六经为主,目的是传播封建领主文化,但结果却保留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历史材料。第三,他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他主张学生学好以后可以出去做官,为克己复礼服务。但他的学生也不都是搞克己复礼的,这些人进入当时的统治阶层,本身就是对世卿世禄制的一种否定。第四,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孔丘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后人称他为儒家的圣人,帝王之师。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儒家思孟学派是指以曾参、子思、孟柯为代表的一派儒家,这是儒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派别。孟柯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前371——289年),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孔子死后儒家的著名代表,故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孟子的著作也名为《孟子》。将“仁义“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提出性善论,政治上主张王道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这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关于乐正氏究竟是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梁启超认为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郭沫若则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乐正克一派编著了《大学》一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氏之儒即以孟子为代表的一派儒家,孙氏之儒则是指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仲良氏之儒所指不详。
二 孟子及其儒家思孟学派
1. 思孟学派
在认识论上,孔子曾提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说“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同时又认为,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也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6.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其中包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孙氏之儒等。子张本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曾遭“刑戮”,后来随孔子学儒。他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尊贤”、“崇善”,但同时将“爱人”扩大到了不分好坏的“容众”、“矜不能”,对不贤不善者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就不符合孔子“爱有等差”、“能爱人,能恶人”的主张,而比较接近墨家“兼爱”的思想了。因此孔子认为“师也过”,“过犹不及”。
3. 德之四端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乃德之四端,即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四种优良的品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因为它是人们先天所具有的品质,故而称为“良知良能”。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扩展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四端”,就会形成“四德”,从而成为明是非、讲礼义的“仁人义士。”
2.孔子生平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年(前551——前479年)。其先祖本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逃到鲁国。其父叔梁纥任陬邑大夫,生有九女一男。男孩名叫伯尼,有残疾,是个跛子。故而叔梁纥又向颜氏女求婚,不满20岁的颜征在自愿嫁给他为妾。但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根据当时的礼仪,男子超过64岁就不能再娶。故而世人称他们的结合为“野合”。二人结婚后,征在很快怀孕,二人盼子心切,便到曲阜东南的尼山去向山神求子 。回来时到附近一个山洞中休息,不料儿子降生了。于是取名为“丘”,字“仲尼”。孔丘刚刚3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到自己的娘家阙里居住,生活相当艰苦。因此他说“吾少也贱。”(《论语》)他20岁之后当过季氏的家臣,有一段时间负责管理牛羊,名为“乘田”;还曾作过管仓库的“委吏”。据说工作干得不错,牛羊肥壮,账目清楚。后来又干一种叫作“儒”的职业,即按周礼给贵族办丧事,渐渐以通晓礼义闻名,到30岁左右时开始招收弟子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因为他曾以“儒”为职业,于是他所创立的学派就被称为“儒家”。
孔子认为,当“仁”与“生”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出“仁”的主张,这是“人”的发现。他第一次把“人”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放到人类社会中来对待,也可以这是从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
5.孔子的其他主张
孔子还提出了“德治”、“中庸”、“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他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天道观却是模棱两可的。他曾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祭神如神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但也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 死。”因此他的弟子说他“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雍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鬼神观念的动摇和孔丘本身思想上的矛盾。孔子所讲的天命与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已经有所不同,那时认为天会说话,能发布命令,能惩善罚恶,是主宰的天、人格的天;而孔子所说的天却是命运的天:后来庄子所讲的天则是自然的天,荀子讲的是物质的天。从孔子这些理论出发,可以引申出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也可以引申出反对天命的思想。因此孔丘的后学弟子,有人主张天命观,有人却坚决批判了天命观。在实际生活中,孔子还是重人事的,他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张坚守道义要有一种不拔的精神。
《礼记正义》引郑玄《三礼目录》说:“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在甲骨文中写作“需”,像以水冲洗濡身之状,因此有的学者说:古代的儒者在祭祖敬神时,必须沐浴斋戒,以示对上帝鬼神的崇敬。东汉班固认为,诸子出于王官,而儒则出于司徒之官。近代学者胡适说:“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冯友兰先生则说:“儒本是有知识、技艺者之通称。”郭沫若说:“儒应当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根据以上记载及近人的考证,“儒”可能是殷、周王室掌握典籍、文物、教化的官职,是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是当时的老师。因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要也是从事教育事业。
第一讲 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与荀子
一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1.何谓“儒家”?
儒家是春秋战国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一个的学派。刘歆在《七略》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关于“儒”字的起源和含意,自古以来就有几种说法,《周礼.天官》说:“儒以道得民。”郑玄注解说:“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儒家”:(1)渊源、职责:相传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其任务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即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以六艺教民”。(2)特点:“优也,柔也”,“术士之称”。其一是“术士“,即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专门人才,人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其二是柔,即柔和、温和,“儒以道得民”,“能安人,能服人”,以思想教育的方法获得人民的拥护,也就是实行德治、仁政。(3)主张法先王,“祖述尧舜,宪法章文武,宗师仲尼”。
2. 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观即儒家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儒家看来,所谓“义”,是指为他人、为社会所需而致力的一种德性。“义者,宜也。”它以客观需要、以合乎时宜为依归,不是主观的认识,而是客观的需要。孔子认为义为立身之本,“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义以为高”,强调君子出来做官,目的是为了行义,因此“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私利,那就不符合“义”的准则。故而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命题,后来发展为“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用仁义指导自己的行动,一切以“义”为准绳。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他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见利思义。他甚至提出:“夫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他认为,义不仅重于利,而且重于生命,假如“义”与生命二者不能兼得,则应该毫不犹豫地“舍生以取义。”荀子也认为“义”比“利”更为重要:“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精神: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希望有所建树,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就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心愿,要想法成全别人,这就叫”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也就是要推已及人,尽已为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叫作“恕”。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性论,在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人们之间,可以提倡这种精神;但对于敌对阶级,对于各种敌人,则不能提倡这种精神。实际上,压迫者剥削者对于劳动人民向来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