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八讲农村社会控制
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控制中央电大经济管理学院刘臣1.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
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理解社会控制这个概念,首先应该注意到社会控制的实施者是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尤其是国家政权组织。
其次应该注意到社会控制的对象是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普遍性。
是指社会控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
特殊性。
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多重性。
是指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控制手段共同作用于同一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受到了多种手段的控制。
统一性。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一类社会行为应该实施统一的社会控制标准。
3.社会控制的类型第一,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鼓励、表彰等措施,正面引导和社会成员,使其遵从社会规范,避免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
消极性控制,并非是指对社会控制采取消极态度,而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有害于社会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和威慑。
必要性在于:第一,只有及时惩罚、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越轨行为,才不至于使这些行为危害整个社会的秩序和良性运行,才不至于使这些行为影响广大居民的正常生活。
第二,只有及时、有力地制裁越轨行为,才能充分显示社会控制的巨大威力,才能使众多的社会成员清楚的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
第二,硬控制与软控制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实行控制,因而又称之为强制性控制。
强制性控制的实施者往往是具有强制力的组织,尤其是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国家机器。
强制性控制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比较严重的越轨行为,或者是那些依靠说服教育难以抑制又必须制止的行为。
《农村社会学》第三讲
1.农村生态破坏严重,农业自然资源日趋减少 2.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3.农村外源污染 4.农村人居环境污染
1.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合理,贫困污染恶性循环 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城市工业落后产能转移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4.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5.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 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一种社会 控制与社会治理手段。
作用:
1.教育作用
2.威慑作用
3.惩罚作用
1.阶级性
2.强制性
3.公共性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人类 社会出现最早的一种行为规范。 1.普遍性
2.稳定性
3.变异性 4.历史性 5.地方性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
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初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 收入 4.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1.经济收入 2.职业 3.受教育程度 4.权力
5.其他。如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 另一个地位的移动。更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 变动。
1.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横向流动也叫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阶层内部的位置 转移。 纵向流动也叫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层面中的 不同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1.义务教育尚未实际普及 2.教师数量不足,“代课老师”问题严重 3.农村教育以应试为中心,各类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农村社会学-第八章农村社会控制
家庭教育
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向子女传授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家庭传统。
村落社区控制
01
村规民约
村落社区通常会有一些约定俗成 的规则和习惯,以维护社区秩序 和团结。
社区权威
02
03
公共舆论
村落中会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 或精英,他们通过自身威望和影 响力进行社会控制。
社区成员会通过舆论压力对违反 社区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和纠正。
3
宗教信仰
在一些农村地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非正式控制 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03 农村社会控制的机制与功 能
社会化机制
家庭角色定位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角色 定位来传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使个体明确 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习俗、 习惯等方式来约束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 信仰的力量来引导个体行为,强化社会规范 。
社会整合机制
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是农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组织活动来加强个体之间 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社会整合。
民间团体
民间团体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团体活动来凝聚人心, 增强社会凝聚力。
公共事务参与
鼓励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整合。
案例二:某地区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制定
某地区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旨在维护村庄秩 序和公共利益。村规民约内容涵盖了环境保护、公共设施 管理、家庭关系等方面。
村民参与
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通过 民主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村民对村规民约的遵守情况 也受到监督和评价。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乡村社会学(专)》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乡村社会学(专)》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专)》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 )。
A.农业社会学B.乡村社会学C.乡村经济学D.农业推广学2.在实际研究乡村并作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A.杨开道B.李景汉C.吴文藻D.费孝通3.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看,被认为是乡村标准范围的是( )。
A.自然村B.行政村C.乡镇以下D.县以下4.-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 )。
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终身社会化D.再社会化5.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主干家庭B.结合家庭C.核心家庭D.其他家庭6.人们通过相互来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接洽在一起的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B.社会群体C.次级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7.认为工人来厂做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的理论是( )A.家长制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科层制8.乡村自治组织是指( )。
A.乡镇党委B.乡镇人民政府C.村党支部D.村民委员会9.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趣缘关系D.业缘关系10.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个中最显著的特性是( )。
A.机械化生产B.寓居环境变化C.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D.生活方式变化11.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 )。
A.人们的主观需要B.阶级产生的需要C.劳动分工的需要D.社会发展的需要12.乡村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有多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B.经济基础C.政治条件D.生产力水平13.社会控制的最主要实施者是( )。
A.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国家政权组织D.社团组织14.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乃至关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性,这是社会控制的( )。
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篇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A.主观法B.声誉法C.客观法D.评判法2、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 )。
A.人们的主观需要B.阶级产生的需求C.劳动分工的需要D.社会发展的需要4、联系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和实现途径。
5、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A.地域性B.阶级性C.民族性D.经济性6、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
A.国家政权B.国家法律C.国家各项制度D.国际条例7、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A.习俗B.道德C.舆论D.宗教8、社会保障实质是().A.经济保障B.政治保障C.思想保障D.社会保障9、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是()。
A.55岁B.60岁C.65岁D.70岁10、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A.劳动工具B.劳动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1、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成果()。
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B.发展了乡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C.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D.创建了乡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E.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12、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为().A.杨开道B.李景汉C.李景汉吴文藻D.吴文藻费孝通E.梁漱溟晏阳初13、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我国农民发生了明显而主要的变化,表现为(A.身份的变化B.家族主义意识的变化C.革新意识的变化D.利益观的变化E.多元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变化1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兴国调查》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15、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民小组D.工作委员会E.特派员16、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终身社会化D.再社会化17、现阶段乡村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流动格局,其流动方式主要表现在()。
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重点:
社会控制的涵义以及怎样完善农村社会控制的机制;
难点: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特征
2.社会控制的功能
3.越轨行为的含义
4.社会治理的含义与意义
5.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的联系及区别
6.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政权
7.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二----法律
2.越轨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3.社会控制的功能
4.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手段
1.政权、法律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作用
2.道德、习俗、舆论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作用
3.制度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作用
4.村规民约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作用
三、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任务与途径
1.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任务
2.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练习与思考:
1.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社会控制有哪些特点?
2.如何完善农村社会的控制机制?
3.农村社会有哪些社会控制方式?
教学内容
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特点、功能,农村社会控制的含义、方式,法律的控制作用、道德与舆论的控制作用、越轨行为的成因与控制;掌握政权、制度的社会控制作用,越轨行为的表现;了解农村社会控制的特点、发展趋势、乡规民约。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8.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三----制度
9.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四----道德
10.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五----习俗
11.农村社会控制的手段之六-----舆论
12.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突出任务
13.农村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
第八讲 农村社会控制
二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
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控制 (1)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控制的特点: • 国家政治权力是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 国家行政权力控制与家族自治权力相结合; • “顺民”教化是实现对农村社会成员内在控 制的重要方式; • 实施以户籍制和连坐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控 制; • 人情、礼俗是维系农村基层社会共同体强有 力的手段;
3、社会控制方式
• 国家政权 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实行社会控制 的基本方式; • 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强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调约束力的社 会控制方式; • 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 的规范。由于道德包含有价值判断的性质,因此他们人们行 为的控制力不亚于法律的控制力; •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 则,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 宗教 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解释的产物,它能在其影 响所及的地域范围内对宗教徒的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2)加强农村立法、执法工作与法制教育
• 重视民间习惯的研究,寻求国家法律与民间规 范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健全我国的农村法 制; • 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素质,改进执法机关的态度, 从而加强农村执法的力度; • 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以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 性;
(3)制定村规民约
•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村传统文化存在显著的 区域性,不可能由国家来统一制定农村社会活 动的规则; • 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各种既不违反 法律,又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各种行为规范; •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与观念仍旧根深 蒂固的情况下,村规民约在农村在农村社会控 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三 完善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问题探究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问题探究[摘要]社会控制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是社会采取各类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的违规行为和越轨行为进行约束和调控,使社会秩序得到良好维护。
农村作为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结构,控制机制更为复杂,特别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控制面临着新的转向。
[关键词]距离;共同体;社会控制布莱克在《法律运作行为》中认为: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主体接受社会价值、原则、规范,其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国家法与其他社会控制之间存在变量关系,法的变化与其他社会控制形式成反比。
在中国农村这片广大的基层里,国家倡导村民自治,以民间法为主导的社会控制手段,与国家法之间存在着复杂动态的变量关系。
提到乡土社会,一般地认为是农村,①总离不开一个土字,正是这种与土地依附关系的强弱不同,人们划分出农村与城市二元的社会结构。
②学者在探讨民间习惯或民间法时总是从农村中寻找。
笔者承认农村大量存在着“无需法律的秩序”,而且至今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应予珍视。
但在目前就法律在农村运行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学者把农村与法治拉开距离,笔者表示疑虑。
农村弱化了法律控制,抬高其他控制手段是否可行真能运行良好?笔者的立场是农村中非法律的社会控制正在过将要受到挑战,这种挑战除了外来的压力外,更是由于其内在机理的自我消退,最终农村还是将回到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笔者的立场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无法回避的距离差距,将会造成价值共识的难以统一,使基于价值共识构建的非法律社会控制体系将无依存之地。
最终只有回到法律为主的社会控制阶段,否则农村将是一片让人心痛的灰色地带。
农村的距离差距主要是由于人员的流动造成,如农民工、移民新村等。
以下详述之:一、距离与价值共识距离问题是一个值得各学科探讨的话题。
除了数学、地理等表示客观量化意义外,整个人类演化史与距离也休戚相关。
首先,为了求生,一切生命个体都要同其他个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使得安全感增强,恐惧感减弱。
第八章 农村社会控制
单项选择题
1. 从受控者是自觉还是被迫接受某种规范来看,社会控制可以分为:()
A.积极的社会控制和消极的社会控制
B.内在的社会控制和外在的社会控制
C.硬控制和软控制
D.正式的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
2. 最早提出“社会控制”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A.孔德
B.帕森斯
C.罗斯
D.韦伯
多项选择题
1. 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
A.国家政权
B.法律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控制的特点是()
A.国家政治权力是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B.国家行政权力控制与家族自治权力相结合
C.“顺民”教化是实现对农村社会成员内在控制的重要方式
D.实施以户籍制和连坐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控制
E.封建礼俗、家族组织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有所减弱
3. 完善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的途径有()
A.培育农村社会各种基层社会组织
B.国家行政权力控制与家族自治权力相结合
C.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农村执法的力度
D.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以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性
E.制定村规民约
名词解释题
社会控制消极的社会控制内在的社会控制社会制度简答题
1. 社会控制的方式有哪些?
2. 怎样完善中国的农村社会控制?
论述题
1. 试述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
乡村社会学__-乡村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
第九章
乡村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 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 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 束的过程。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 制约和教育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功能
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只有实行社会控制, 才能使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是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在阶级社会里,是阶 级统治的重要手段. 。只有党和政府对越轨行 为加以约束,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才能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使社会不断发展和 进步,就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为其创造和平安宁 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秩序。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 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 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 过剩。
2.乡村人口问题成因
政治原因。 传统人口思想。 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 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
3.乡村人口问题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加强乡村基层行政控制能力。
一是健全乡村基层组织,强化其功能,使其充分发 挥乡村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作用。 二是加大社会控制力度,严格执法执纪,坚决打击 各类刑事犯罪活动。 三是深入开展相关教育, 使各种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内 化为广大农民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增强农民的自 我控制能力。 四是采用恰当控制方式,要对消极性越轨行为实施正 确的控制方式,探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 素质。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乡村交通,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 电力事业。 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 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 加大政府及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①国家政权,这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也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②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划;③纪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④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逐渐形成的并共同村手的风俗、习惯;⑤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⑥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⑦社会舆论,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异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所公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
2、什么是越轨?越轨行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越轨是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或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
(2)越轨行为的功能:反功能:①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②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③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④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正功能:①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②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③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④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守规范。
3、结合实际阐述社会控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解答: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它既是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是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实施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我们说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限制是要有个度的问题,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运行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则会激化矛盾,限制个人的发展,阻碍社会运行。
农业生产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管理
农业生产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管理随着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则是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农村社会治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村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农村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过程。
它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农村社会治理能够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加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
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社会治理能够提供科学、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发展动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
再次,农村社会治理可以促进合作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
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市场信息和对接服务,农村社会治理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农村社会治理能够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法治体系,加强对农村土地、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等方面的监管和维护,农村社会治理可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农村社会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村社会管理是指为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健康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组织和管理活动。
它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具体体现,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首先,农村社会管理可以促进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引导和支持农民参与村务管理和农民自治,培养和发展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可以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和协同发展。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调控与治理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调控与治理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成为提升农村社会调控与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一、意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是为了提高农村社会调控与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过去,农村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改革农村管理制度,可以打破陈旧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村社会的创新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层组织的体制机制仍然相对僵化,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调控效果。
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地区和个人仍然享受较多的资源福利。
此外,信息传递和交流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解决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激发农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农村资源配置不公平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应该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
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让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资源分配。
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这样可以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政策和动态,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法制建设法律和法规是保障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村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农村社会的行为,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
七、加大财政投入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财政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村社会调控与治理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资源配置、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只有确保充足的财政支持,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才能顺利实施。
理论篇之8社会控制
苏轼在谈到散文写作时说过一句话:“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我觉得可以借来形容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的关系。
没有自由的新闻传播是不正常的,但没有适度有益的控制同样也是不可行的,就像一艘船如果无人驾驶任其漂泊,那一定会有危险。
很多人不明白社会控制的含义。
它本来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有一种解释是“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任何社会过程。
”应用到新闻学中,着眼点自然在传播的内容上,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外部力量对新闻事业所施加的压力与影响。
网上流传的辅导班笔记中有一个“新闻控制”的词条,是这样说的:“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通过物质资产、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基本意思是不错的,但考试的时候我建议大家以教材上的为准。
而定义中涉及到的“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家有闲的话,可以搜集一下相关的学术文章。
探讨新闻的社会控制产生的原因,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真正把它当作一个命题来论述的时候,往往又无处下笔。
我觉得必须要理解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特性导致的它与权力机构的不平等关系。
有学者指出,新闻媒体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资源。
虽不是权力机构却与政治系统具有莫大的联系,或者说,是一种依赖性。
至于新闻事业需要经济系统为之输氧送能,那是人所共知的了。
这就是说,在社会大系统中,新闻事业势必要受到其他系统的控制,因而具有了不可避免的工具性。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社会控制的成因,同时也就能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理解我们的党性原则。
下面我们来看社会控制的目标、手段和效果。
乡村治理讲义
乡村治理讲义序言一、何谓乡村治理二、乡村治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三、接受本课的知识储备四、开设本课的当前意义讨论题:书本知识与个人发展第一编:乡村治理及其理论基础第一讲社会与乡村社会1、什么是社会2、社会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的定义4、什么是乡村社会5、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6、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区别7、村民的概念、村民社会地位的变迁、村民的价值观8、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业的范围与产业结构9、农村概念、农村类型、农村小康本讲要点:1.村民一般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
2.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农民社会地位是不断变迁的,现在农民由对集体的全面依附到自主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
3.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
其表现:(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2)团体本位与个性的压抑;(3)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4)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5)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6)均平思想和特权理念共存一体;(7)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现在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等正在形成。
4.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5.农业生产的特点有:(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中进行,具有较大分散性;(3)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4)一部分农产品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6.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又称大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
7.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
农村社区与农村的含义相近,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活动共同体。
8.农村与城市既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村委会建设与农村社会控制
作者: 吴贵民
出版物刊名: 社会
页码: 6-8页
主题词: 社会秩序;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自治;自我管理;村委会;社会控制需要;农村社会控制;行为规范;村民委员会;社会主义
摘要: <正> 社会控制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
今天,如何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秩序,保证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发展,需要运用社会学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去研究。
本文就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控制的一些问题试作探讨。
一、农村社会控制需要村委会。
关于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几个问题
关于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几个问题
朱启臻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Z1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朱启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
【相关文献】
1.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r——基于对部分社会学经典文献的分析 [J], 郝彩虹
2.转型期的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对一起农村纠纷的社会学分析 [J], 黄蕾
3.国家权力的渗透与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重构--“改土归流”后湖广土家族地区的士绅培育与社会控制研究 [J], 郗玉松
4.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国外研究的考察 [J], 王晓
5.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构建 [J], 张纯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与观念仍旧根深 蒂固的情况下,村规民约在农村在农村社会控 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织。
(2)加强农村立法、执法工作与法制教育
• 重视民间习惯的研究,寻求国家法律与民间规 范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健全我国的农村法 制;
• 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素质,改进执法机关的态度, 从而加强农村执法的力度;
• 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以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 性;
(3)制定村规民约
•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村传统文化存在显著的 区域性,不可能由国家来统一制定农村社会活 动的规则;
(优选)第八讲农村社会控制和消极的社会控制 • 积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
之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的社会控制。 •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一
种畏惧心之上的社会控制。 内在的社会控制与外在的社会控制 • 内在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自觉的运用一些社会
规范来指导、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 • 外在的社会控制是指控制者施加给集团或个人行为
的一些约束,这些约束还没有变成个人或团体自觉 遵守的规则。
3、社会控制方式
• 国家政权 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实行社会控制 的基本方式;
• 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强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调约束力的社 会控制方式;
三 完善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
• 培育农村社会各种基层社会组织; • 加强农村立法、执法工作与法制教育; • 制定村规民约; • 具体而言: (1)培育农村社会各种基层社会组织 • 继续完善“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 积极探索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 • 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教育、体育等各种事业组
• 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 的规范。由于道德包含有价值判断的性质,因此他们人们行 为的控制力不亚于法律的控制力;
•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 则,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 宗教 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解释的产物,它能在其影 响所及的地域范围内对宗教徒的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 由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农民成了农 村社会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
• 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正在向现代生 产方式转变,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 化;
3、农村社会控制方式、手段的变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控制方式、手段 • 正式社会控制方式往往是强制性的、外在的,内在
的社会控制往往是非正式的,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 和规范,其中礼、情、义在调节农民的行为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控制方式、手段 • 广大农民被严格组织在人民公社组织内,他们作为 公社成员其行为受到行政权力的严格控制; (3)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控制方式、手段 • 法律规范没有在农村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礼、情、 义在农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反而加强了;宗族意识 和活动又死灰复燃。
二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
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控制 (1)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控制的特点: • 国家政治权力是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 国家行政权力控制与家族自治权力相结合; • “顺民”教化是实现对农村社会成员内在控
制的重要方式; • 实施以户籍制和连坐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控
制; • 人情、礼俗是维系农村基层社会共同体强有
力的手段;
(2)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控制
• 国家对农村社会的行政权力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 封建礼俗、家族组织对农村社会成员的控制力
有所减弱;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社会控制
• 通过土地革命、互助合作、建立人民公社制 度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等农村土地 这种主要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的变革,使得 农民经历了从获得土地的个体农民,到集体 农民直接拥有生产资料经营自主权的商品生 产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