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

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我国模式的科学发展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究竟什么是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我国模式的科学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全球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以及其全球意义。

一、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1.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指我国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所秉持的独特理念和实践方法。

这包括科学研究的定位、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科技政策的制定等多个方面。

2.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以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核心。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坚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3.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兼顾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

我国在科技领域既重视自主研发,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

4.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

我国不仅大力推动科学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还鼓励科研团队之间开展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态势。

二、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的全球意义1. 对于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影响。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不仅对我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参考。

2. 对于全球科技合作的推动。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全球科技合作的深化,推动了国际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对于全球科技治理的启示。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以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对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和问题。

4. 对于全球科技合作的意义。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注重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兼顾了开放和合作的原则,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范例,丰富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内涵和形式。

结语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全球意义,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全球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贡献

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贡献

“中国模式”是对世界现代化的贡献——中国模式在体制内、经验上的两个探讨在六十年光辉岁月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在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并将它们逐步地转化为理论创新成果。

近年来海内外政界学界、媒体界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讨论也在逐步升温。

什么是“中国模式”——体制内、经验上的两个探讨记者:对于国内外热议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我们到底该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目前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集中归纳起来有哪些含义?我党有没有较正式系统地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一话题的准确概括?杨雪冬:准确地说,国际社会热议的“中国模式”应该被称作“中国发展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及其原因的描述和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英国模式、莱茵模式、瑞典模式、东亚模式等都曾以其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而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乃至追随和模仿。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当然也能够形成“中国模式”,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认识发展的贡献。

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媒体上,其中也有初步的学术行研究结果,但是远远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可以称为“体制论”,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特征总结为“中国模式”。

按照这种理解,“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在资源配置上,中国虽然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在政治上,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三权分立”,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在思想理论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其 所 著 程 来 制 定其 对 巨大的外部 压力 。英 国《 金融时报 》 副总 编辑 马 丁 ・ 沃尔 夫 2 1 年 则 01 认 为 ,在 一 定 的 发 展 时 期 ,在 全
不 同 国 家 对 中 国模 式 的世 界 模式 将 如 何主 导 2 世 纪 》一 书 中 华 经 济 和 战 略 , 从 而 给 中 国 造 成 1
粤 ■ 每
采 各 家 之 长 的综 合体 ,借 鉴 了其
家 缺 少 中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 的政 治 在 未 来 发 展 中面 临 的 挑 战 。美 国 《 约 时报 》等 西方媒 体 在鼓 噪 中 纽
国 将 在 未 来 十 年 内 超 过 美 国 成 为 新 视 角 六 : 称 中 国 模 式 对 宣 深 刻 影 响 国 际体 系 的 转 型
的 进 一 步 解 读 。有 鉴 于此 ,我 们
要 关 切 ,加 强 对 中 国 发 展 道 路 和
脱 自身 发 展 困境 的道 路 。美 国前 金 融 危机 带 来 的 不 仅仅 是 国 家 或 应 密 切 联 系 西 方 对 中 国 模 式 的 主 月在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时 也 表 示 ,中 展 潜 力 的 消 长 变 化 ,更 是 引发 了 发 展 模 式 的 整体 宣 传 策 划 。避 免 国 的 发 展 模 式 ,无 论 对 中 国 自己
还有一些 西方媒体担忧 ,由
国模 式 备 受 关 注 。发 展 中 国家 领 于 中 国 模 式 的 成 功 ,崛 起 的 中 国
导 人 正 将 目光 转 向 中 国 ,寻 找 摆 会 挑 战现 有 国 际秩 序 。它们 认 为 ,
国 务 卿 亨 利 ・ 辛 格 于 2 1 年 6 地 区 间 经 济 实 力 、政 治 影 响 和发 基 01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近年来,中国以其独特的发展经验和成功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本文旨在评析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并探讨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前景。

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注重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国家的干预和引导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外学者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试图探索一种与现有经济理论相较之下更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则强调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社会特征。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政治特点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高度集中的决策权。

这种政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和透明度等。

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模式中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尽管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传统赋予了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和谐社会的追求。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模式中,包括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如“和谐发展”和“人本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影响了中国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注重国家的主导地位和发展的整体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摆脱完全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一、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兴起所谓中国模式,就是相对西方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

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政治上形式民主化、经济上自由化,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而中国模式简单地讲则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上市场化。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既坚持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从时间上讲,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要远远早于中国模式。

西方模式尤以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最为典型。

西方模式发展至今,不仅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渗透,西方模式也随之在全世界曼延开来。

二战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急于摆脱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往往把西方模式当作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首选甚至于惟一选择。

而中国模式的出现,跟1978年以来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内在的关联。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的封闭状态,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而且在经济体制上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飞跃性的提高,而且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现代化发展至今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又一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和议论也普遍起来。

中国模式在世界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正日益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的世界性意义第一,中国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家。

历史上的中国在唐宋年间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割地赔款。

论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论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论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欧美经济模式的优秀经验,加以吸收和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就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不仅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增长的动力。

在欧美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和推动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并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政策支持。

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的不断涌现。

在中国,人才的流失和科技成果的未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政策,鼓励人才创业和创新,并对科技企业实施创新激励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欧美国家有益的经验教训,也许会对中国的科技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速城市化进程在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在相应的城市中,各类资源及产业密集度更高,并能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这些城市还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和企业,促进生产力技术更快速地进步。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

政府需要对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大大小小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快实现城市的发展和改革。

借鉴欧美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更好地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欧美国家一直强调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效益,有效地协调资源,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和个人福利。

为了实现市场化改革,欧美国家大力推进经济政策减税优惠、破除行政管制、简化手续流程等改革,不断提高市场机制的效能。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政府的理念和行动。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相比于朝鲜的“极左模式”、菲律宾的“极右模式”(还可以加上西方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主导的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中国模式”也许可以是一种“最不坏的模式”。

最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性的影响,它指向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模式内容世界意义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及含义1978年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战略,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在2007年就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已经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中国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7日在伦敦《金融时报》首先提出了北京共识的概念,这是中国模式的前身。

综合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中国模式的定义如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展国家在保证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所确立的一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独立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笼统的说,中国模式包括:一是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二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以及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三是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四是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

二中国模式的框架1、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上。

中国没有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而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也是中国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称谓,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显示出其成功的发展经验,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发达国家的关注,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

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之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面客观地总结“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层理论阐释,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香港《信报》2004年4月20日刊登郑永年撰写的题为《“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对美国构成新威胁。

文章说,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已被第三世界国家认可和借鉴,而今,“中国模式”概念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

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开始认识到,如果中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话,这种威胁并非来自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而是来自被忽视已久的“中国模式”。

现在,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似乎正在放弃美国民主模式而转向重视经济的“中国模式”。

我们且不论“中国模式”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至少它说明了“中国模式”对世界上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和本国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

1 “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类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

欧洲学者对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理性反思

欧洲学者对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理性反思

欧洲学者对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理性反思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令许多欧洲学者感到震惊,而他们也开始对中国模式进行理性反思。

本文将就其中的历史背景、紧张表现形式、两国间的实际差距、建议和展望进行探讨。

希望通过此文使读者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欧洲学者、中国模式、中国崛起、历史背景、紧张表现形式、实际差距、建议、展望正文: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的声势不断攀升,许多欧洲学者不再只是视之置若罔闻,而是开始理性反思中国模式,有效地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紧张表现形式、两国间的实际差距及其解决办法。

从历史上看,中国不仅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文明发展,而且其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且在政治经济层面均存在明显特点。

在紧张表现形式方面,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挑战,如民主、人权、监管缺失等。

另一方面,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

这种表现形式的“两全其美”使得中欧关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也使得研究者面临着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紧张局势,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国模式如何利用它的优势来回应这种挑战,以及两国之间的实际差距如何在可控范围内得到有效解决。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提出实用性的建议,以期为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及中欧关系等方面来提出合理性的反思和建议,同时希望为此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崛起的历史意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与欧洲各国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偏好。

比如,中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欧洲却更加重视家庭;欧洲著重考虑效率,而中国则注重秩序。

除此之外,两国间还存在着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差距。

因此,两国间的相互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欧洲学者来说,他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模式的特点,以便在两国间架起一座橋梁。

首先,欧洲学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实际情况,包括生态、文化和政治等;其次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与理解,帮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以便双方能够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模式”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模式”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模式”作者:王明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8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连续上升。

2010年我国GDP超过了日本,由此被视为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农村贫困人口同幅度的大量减少。

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所取得的轰动效应,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让“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相关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可以说,“中国模式”现已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让一系列有关的问题,譬如:“什么是…中国模式‟?”、“提出…中国模式‟目的何在?”、“它对中国的改革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论述,都引起了全球企业家们的广泛兴趣。

“中国模式”中外之说过去,中国是一个商品十分匮乏的国家;现在,中国的钢铁、汽车、造船、水泥、发电、原煤、化肥、棉布、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彩电等210多种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员;现在,货物进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目标之一。

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令国外经济学家刮目相看。

“中国模式”,由此而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说:“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启示性。

像在2008年的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了政治评论家那里,“中国模式”则在内涵上发生了变化。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他的新著《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对“中国模式”做出了解释。

他认为:“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仍是最佳的选择。

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将资源转变为政治上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

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也不可能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收益。

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把中国模式比喻为“北京共识”以后,从国际到国内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讨论。

本文就中国模式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予以探讨。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分配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政治方面:国体,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直接标志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政体,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战略,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权,发展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多元兼容并存;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术,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学派;文化战略,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


学学生座谈 时说 :我 总是告诉我 的美 国朋友们 . “ 那就
是 让 中 国 自主 地 发 挥 自己 的作 用 。他 说 。 国的 一 些 ” 美 政 治 家 顽 固地 认 为共 产 主 义 就 是 苏 联 模 式 .一 提 到 “
负担 , 把私营部 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 合 . 而创建 并 从
政工卿究文摘D E T NR S A C F O IC R I S O E E R HO P L IWO K G T
l 察 思 考 观
倡导的政治价值观 、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 , 会进一步在世界公 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
非 西方 解 读
看一看 自己在外 国人眼里 的形象 . 从而帮助我们认清
国外 热议 “ 国模 式" 其 中 及
。詹得雄
改革开放 3 0年 .中 国 的 巨大 成 就 举 世 瞩 目 , 影 响 深 远 。 近 几 年 关 于 “ 国 模 式 ” 或 日“ 国道 路 ” 中 ( 中 、 “ 如果 西 方 的一 些 政 治 家 和知 识 分 子 .觉 得 自 己在 道 义 上 有 权 就 如 何 处 理 民 主 和人 权伺 题 指 责 中 国人 . 那
记者关于民主与扶贫 的关 系时说 :有证据表 明。 明 “ 透 度和民主也是有作用 的。但是 . 也许这不是唯一行之 有 效的制度 如果拥 有一个像 中国那 样有效 的政府
结构 . 就会 有 一个 较 好 的结 果 必 须 考 虑 到 地 方 文 化
和历 史 ”
但是 , 西方也有另一些声 音 . 不少 出 自资深 的政 治家和有影响的学者之 口 例 如 , 国前 总理赫尔穆 德 特 . 密 特 20 施 0 5年 5月 出版 了 一本 题 为 《 未来 列 强—— 明 日世界 的赢家与输家》 的书 , 他在 书中写道 :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种现象表明,中国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在国外对中国模式研究评析时,存在着一些观点和争议。

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评价,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模式的研究评价。

在经济方面,中国模式主要体现在其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上。

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混合经济的体制安排,即国家和市场的有效结合。

他们赞赏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战略规划、投资引导、产业政策等。

他们认为,中国政府高度中央化的权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持有批评态度。

他们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持续发展。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在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举措,如反腐败、社会稳定等,展现出一定的有效性和高度的执行力。

他们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集权的体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政策,从而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可能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和民主的缺失。

此外,一些学者还指出,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言论自由受限、人权保护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国模式的长期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析显示了一定的争议和观点分歧。

一方面,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赞赏。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持有批评态度。

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析都有助于了解其优势和挑战,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呈现出一定的争议和观点分歧。

第三部分 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第三部分 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学习心得 第三部分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一、专家学者美学者:事实证明中国应对疫情方法正确斯坦福大学学者拉维·韦里亚·雅克3月19日在美国《斯坦福日报》网站发表文章表示,事实证明中国应对疫情的方法是正确的,这场危机充分显示出中国治理的优越性。

文章编译如下: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攻击中国的治理是不公正的。

《华盛顿邮报》2月份宣称:“新冠肺炎疫情显示了‘中国模式’的脆弱。

”当然,中国的最初反应并不完美。

但几乎没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极难应对的局面。

中国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病毒是新出现的,人们对它一无所知。

1月下旬,形势的严峻性开始显现,中国果断采取行动。

拥有1100万人口的武汉立即关闭出入通道,全国大片地区被隔离。

这些措施无疑是猛药,但事实证明非常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中国现在基本上遏制住了疫情。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赞中国“为疫情控制设定了新标准”。

他说:“你不能学习心得 理解(中国的措施)吗?应该感谢他们彻底控制住了疫情中心。

他们实际上是在保护世界其他地方。

”然而,许多西方人非但没有接受这些国际专家的话,反而诽谤世卫组织的客观性。

这是对特朗普式思维的屈从,无视科学和医学专业知识,只接受偏见和无知。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力量。

再次引用谭德塞的话说:“中国的速度、规模和效率……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在10天内修建了一所医院,这种能力、专长和效率的展示不应该让人感到意外。

毕竟,中国有2.5万千米的高铁运营里程,而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已经使7亿人摆脱了贫困。

欧洲和美国本该能够轻而易举地抗击疫情。

毕竟,他们已经赢在起跑线上:如今对这种病毒的了解不仅大大超过1月中旬,而且还有机会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但机会被浪费了。

对中国的广泛攻击,蒙蔽了欧洲和美国,使它们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这种攻击灌输了一种观点:中国疫情的严重程度归因于中国国家治理的某种根本性缺陷。

美国新媒体发展趋势对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启示

美国新媒体发展趋势对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启示

2018.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也是新闻业大国。

源起于美国的新媒体飞速发展,席卷全球。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新媒体对媒体形态、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受众对象、经营业态、盈利模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媒体领域催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显现了产品差异化、内容差异化、读者差异化、发行渠道差异化等特点。

其发展趋势值得思考,对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新媒体发展迅猛势不可挡,收入持续增长新媒体产生于美国,其在美受众普及率和行业覆盖率均增势强劲,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展格局,在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移动终端呈现出覆盖更广和更加智能化的趋势。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93%的成年人使用移动设备或台式电脑在线获取新闻。

85%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新闻。

移动设备已经迅速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最重要的渠道。

2016年这个比例是72%,而2013年只是刚刚过半数。

同时,comScore公司研究数据显示,美国年轻用户通过移动应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比例更高。

18至24岁人群约有三分之二的数字媒体时间完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

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

美国60%以上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内容消费量不断增加,用户数也与日俱増。

2017年,55%的50岁以上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网站获取新闻,比2016年的45%高出10个百分点。

其中,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非白人的美国受众大幅增加。

从Twitter、YouTube和Snapchat上获取新闻的受众比例增长。

自2013年以来,至少有一半的Twitter用户从平台中获取新闻;2017年,这一比例升至74%,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

在YouTube上,32%的用户通过平台获取新闻,高于2016年的21%。

Snapchat的用户新闻使用量增长了12个百分点,达到29%,而2016年这个数字是17%。

西方人眼中的现代中国

西方人眼中的现代中国

1.中国模式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希望
2.中国模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3.中国模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4.中国模式没有民主制度的约束,是对西方自由民 主未来的挑战
5.中国模式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
面临的挑战
尽管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给予了很多积极 评价,甚至有一些过高的评价,但也指出中国发展过 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马克·伦纳德 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 领导人正尝试开放党务系统,使其更加具有精英领 导的性质,但与此同时,领导人在竭力加强对社会 的控制,拒绝将党政分开的企图。”还有国家指出 出:“中国的银行体系仍不透明,或许仍不得不处理 遗留下来的一堆问题。”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 是官员腐败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度、环 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 衡、民生方面的问题以及由于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 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
拉莫认为,“北京共识”包含一个自主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运用杠杆推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霸 权大国。这一新的安全原则极为重要。“中国正 在缔造有史以来最大的非对称超级大国。与拥有 大量武器、对其他世界观难以容忍的美国式超级 大国不同,正在崛起的中国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 自身经济地位的影响力为基础„„北京共识是一 项多方位、而且得到充分论证的安全观的革命,它 至少给人们一种希望:每个国家都可以凭借自身的 实力成为强国。也许不足以统治世界,但至少能做 到自主自决。”
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 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 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 式”,此后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 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 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 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 其中以英国、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尤为突出。 相关讨论不仅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模式的基本内 涵及基本特征,而且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 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郑若麟来源:《领导文萃》 2017年第20期特点有朋友问,“用简单几句话来谈一下西方媒体眼里的中国”。

整体来说,有几个特点。

第一,以负面为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总体看法负面。

第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法国,那时基本忽略中国,报道非常之少,九十年代初的频率是一个礼拜一至两篇;今天,铺天盖地,每天都有非常之多。

第三,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总体上是一个不完整的、带有很多片面和缺陷的一个中国。

从西方媒体认识到的中国,和现实中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那么,西方媒体的新闻客观性是否做到了呢?至少在中国报道方面,完全没有做到。

比方说,2016年11月17日神舟上天,法国媒体怎么报道呢?主要给法国精英看的纸质媒体,基本上相对客观报道;给年轻人看的网络媒体,就不太详尽,多谈一些美国的、俄罗斯的其他国家的航天的东西,使一般读者读完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最重要的、面向法国大众的电视呢?法国电视没有一个画面,没有一个字报道。

也就是说,法国大多数通过电视来了解世界新闻的老百姓,不知道中国神舟上天。

控制大家都知道,在西方有“资本控制媒体”的现象。

西方媒体主要控制在财团手里,这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法国有一个大报《费加罗报》,就控制在法国的一个叫达索的军工集团手里。

现在法国主要出口的战斗机,比如幻影、旋风,都是达索出品的。

这家集团,控制着法国71家媒体;法国主要媒体,95%以上都控制在法国的七大家族手里。

这会有什么影响呢?我曾经在法国非常著名的一家私立学校学习了一年。

应该说,他们在培养记者的时候,跟我们大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尊重事实啦,努力了解采访对象啦。

但问题在于,财团控制着媒体、资本控制着媒体,结果就是它可以反政府,因为政府不是它的主人;但是它不可能反资本。

比方说,任何有违达索集团利益的新闻,就是不可能在《费加罗报》上出现的。

同样,《费加罗报》不可能批评达索公司,但是《世界报》就可以,因为世界报是另外一个主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_中国模式_研究的新视角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_中国模式_研究的新视角
理论平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西方对“中国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翟慧霞 谢良红 于运全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 “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 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 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 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 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 :从不同角度和历 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 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 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 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 视中国模式。 一是从“中国大历史”宏观 层面探求中国恒久不变的“结构 性因素” ,认为这些“结构性因素” 是构成中国模式的核心。英国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马丁·雅 克注重从模式的文明性角度探求 中国模式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底蕴。 二是从中国自近代戊戌维新、 洋务运动直至整个 20 世纪的百年 求索、抗争与奋斗中考察中国由 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在此层 面上观察中国模式,核心问题在 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如何 引导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现代 化道路。其观察角度是现代化的 实现路径或称现代性的实现方式。 三 是 从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开 始的改革开放 30 多年即距今最近 的历史层面考察中国模式,追寻 中国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潮流,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四是从“微观层面”即具体 政策层面考察中国模式并将这些 政策层面的问题与同期亚洲国家 (或地区)作比较研究。 新视角二 :认为中国模式的 价值内核源于中国政治传统和儒 家思想 与以往相比,近年来西方学 者在研究中国模式的时候更注重 从中国的传统政治和儒家思想等 中国文明中探求根源。不少西方 学者认为,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政 治 理 念 和 历 史 传 承 比 多 党 竞 争、 议会政治更适合中国国情,沿于 这种政治理念和历史传承的政权 合法性是勿庸置疑的。 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 山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后接受 日本媒体专访时说, “人类思想宝 库需为中国传统留下一席之地” 。 他认为,中国模式的价值内核源 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 括 为“ 负 责 任 的 权 威 体 制 ” 马 。 丁·雅克在其著作《当中国统治 世界时》中以浓墨论述了中国的 政治传统,指出中国两千年的政 治传承非常清楚善政的重要性和 克制的必要性。善政思想与儒家 传统密切相连,后者着重强调统 治者的道德责任。 新视角三 :认为中国的政治 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其特色 是“一个政党的有效领导” 在雷默发表《北京共识》的 最初几年里,西方关于中国模式 的讨论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而 对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层 面却很少涉及。他们将中国模式 与中国的政治制度割裂开来,认 为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而对 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则质疑不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 对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增多,在 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讨中,越 来越频繁地出现以政治层面为重 点,深入探讨中国体制优势的现 象。美国学者福山称,中国模式的 成功与中国执行一条由权威型政 府主导的发展路线密切相关。一 些西方媒体也认为,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模 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中国“可以制订国 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 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 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新加 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 “如果 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放到全球视野 下就会发现,中国真正与众不同 的特色是一个政党的有效领导” 。 新视角四 :将中国模式成功 的重要原因总结为立足国情和兼 收并蓄 近几年来,不少西方学者将 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国家的特质 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中国模式形成与发展的 影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上述介绍和总结表明,“中国模式”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不仅仅对中国从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或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对我们从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角度认识“中国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美媒体中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内涵和体系结构仍在发展和调整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或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指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有学者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不宜或还不足以称为“模式”,称为“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更好一些。

③然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令人思考世界上的模式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或问题。

有学者因此认为,既然中国现行的发展已持续了30年,发展成就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方式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称“模式”也并无不妥。

因此,“中国模式”是可以成立的。

④也有学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中国模式”是正在形成中的模式。

①目前欧美媒体所评价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具有标准形式(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和可复制性(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示范性)的发展模式。

正如拉莫所说,“中国的发展和富强道路不能由任何其他国家照搬。

它仍然充满矛盾、紧张和陷阱。

”他强调的只是“中国崛起的许多因素引起了发展中世界的兴趣”。

②尽管拉莫在《北京共识》中多次提及“中国模式”,但总体上仍然以“北京共识”来称呼,其中应当自有其考虑。

詹姆斯·曼也认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全然的规模和庞大市场的诱惑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

”③因此,目前欧美媒体报道的“中国模式”,准确而言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与“华盛顿共识”相比照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或战略路径的基本概括,“中国模式”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以经济改革为先导;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模式包含能够促进中国在政治稳定中发展且治理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发展模式。

(二)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报道是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视角出发,总结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通过“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一兴一衰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局势,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

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对于“中国模式”,欧美媒体有的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有的则将其发展看成一种威胁,但无论如何,“中国模式”都是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无法清楚解释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基础。

华盛顿共识的失效,不仅说明西方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对衰落、西方各国深入反思全球化时代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表现。

其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和政治长期稳定团结的局面,中国发展的结果证明西方原先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和算计是错误的。

中国成功的发展战略由此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关注,开始充满疑惑地试图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这种基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和总结,客观上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道路、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比较视角和分析方法,为我们在审视西方制作的中国影像中更真实、更准确地认识自身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其三,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全球化视野下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对比图。

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的失效,使得它们加倍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它告诫我们虽然中国目前无意示范自己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但必须做好将来在聚光灯照耀下的国际T型台上走步的准备,中国应该用一种其他国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发展道路或成功的经验。

其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甚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价,反映了在新时期国际秩序建设过程中大国综合国力较量所引发的对力量内涵与结构的思考。

(三)欧美媒体评价中国模式产生的国际影响,表明中国模式产生国际影响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相互影响的过程,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拉莫指出,“中国的崛起已经通过引进发展和实力的新概念而改变国际秩序……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不对称超级大国,一个有史以来最少依赖显示实力的传统手段的国家,它以惊人的榜样力量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国影响作为显示实力的主要手段。

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

一方面,美国正在推行旨在保护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领域调动削弱美国影响的资源,营造将使美国更难采取霸权行径的环境。

”①“北京共识与此前的华盛顿共识一样,含有许多不涉及经济学的思想。

这些思想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对比。

这个模式必定使中国及其追随者与现有的发展思想和强权需要形成对立。

”②这种不同的模式之争,表明新世纪以来世界秩序的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各主要力量都在加强战略规划,打造自身力量,寻求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新秩序。

模式之争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处理好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模式”影响力的上升,“华盛顿共识”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式微,“中国责任论”和“中国支配论”开始在美欧呈上升趋势。

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竞争色彩的模式之争,在当今并非必然带来国际体系的对抗局面。

这是因为国际体系因全球化正在发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许多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使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追求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通过自我改革来顺应变化的局势,影响世界的发展。

中国积极稳健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使中国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化解矛盾,避免对抗。

“中国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西方文明中的进步成果,分享着与包括西方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许多共同的价值理念(如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等),由此为塑造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超越了不同阶级和不同制度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斗争,使中国从走向世界到融入世界,开创了国际关系由对抗变为合作、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

这些都表明中国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共同利益,当前的模式之争并不具有对抗的本质。

(四)从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中看出,中国模式也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看到,中国模式中的许多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些做法背后的一些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策略,如“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的发展思路,“要融合全球的观念必须先积极地衡量这些观念是否适应当地的需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一个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不成熟改革进程已经转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改革进程,它更多地由内部动力决定,而不是靠外国因素推动”的发展路径,“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并且国家应该以一种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方式积极引导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政府“以连贯的方式推动和引导人民和国家的资源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承担的责任的同时,加强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治理方针,在外交层面奉行“国家利益而非普世标准应该促进合作”、对外“援助政策建立在互不干涉、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原则,以及“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自身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和对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主权体系的坚决捍卫为基础”,“缔造有史以来最大的非对称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等,可能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构成了中国模式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欧美媒体对中国软实力的探讨和分析,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经济影响力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它已经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层面产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弘扬。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国家相比,软实力仍然是中国的弱项。

中国不可因为西方媒体的吹捧而沾沾自喜,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欧美媒体指出中国模式带来的一些国内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必须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

尽管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给予了很多积极评价,甚至有一些过高的评价,但也指出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

如拉莫认为,“中国的市场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宏观方面,这些问题包括污染、社会不稳定、腐败、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失业。

个人方面,除了最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外,其他人都觉得自己多少对生活的迅速变化有点迷失方向。

民意调查表明,人们对中国社会抱有深切希望,但同时也始终存在忧虑。

过去25年中,中国经济从一个就收入分配而言堪称世界上最公平合理的经济变成了最不公平的经济。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均衡发展的愿望可以视为中国最近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及年增长率达到10%的巅峰后的一件奢侈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