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因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移码
3. DNA片段的插入和缺失
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二、基因突变的规律
1. 普遍性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的动植物以及人, 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 存在。 2. 随机性 指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个体、位点、所 产生的表型变化等都是随机的。 3. 独立性 在微生物群体中,基因突变是独立发生的,某 一个基因的突变与另一基因突变之间是互不相关的独立 事件。 4. 稳定性 基因突变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 因此突变型基因和野生型基因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是可以遗传的。
二、自发突变的证实
有三个著名的实验对细菌抗药性来源进行了研究: 1. 波动实验 2. 涂布实验 3. 影印实验
1. 波动实验(fluctuation test)
Luria和Delbruck(1943年)
2. 涂布实验(plate spread test)
Newcombe(Nature 1949年)
一、碱基类似物 二、作用于DNA分子化合物 三、嵌合剂 四、各种辐射
一些化学和物理诱变因素的诱变功能
诱变因素
碱基类似物
5-溴尿嘧啶 2-氨基嘌呤 作用DNA的试剂 亚硝酸(HNO2) 羟胺(NH2OH)
甲基磺酸乙酯(EMS)
氮芥、丝裂霉素、亚硝基胍
作用方式
替代T,偶尔发生与G配对
DNA分子变化
AT-GC,偶有GC-AT碱基对的转换
表现型(phenotype):突变后产生的可观察或可检测的性 状称为表现型。
基因型(genotype):把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分子的核 苷酸序列称为基因型。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类型、符号和规律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可从突变发生方式、引起的表型和遗传物质改变等几 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突变体表型特征可将突变体分为以下4类:
在两个碱基对间插入 形成嘧啶二聚体
自由基损伤DNA,造成链断裂
一、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指类似于正常的含氮碱基并且能够在DNA复 制过程中被整合到正在合成的核苷酸链中的化合物。
诱变处理方法(以5-Bu为例)
将新鲜斜面的细菌菌种 接种液体培养基中(前培养)
对数生长期
离心收集菌体 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饥饿8-10小时(以消耗胞内的贮存物质) 加入5-Bu到菌悬液中(终浓度25-40ug/ml)
三、缺失和重复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大片段的缺失或重复(超过几个碱基对)是基因突 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放线菌中的自发突变, 其缺失或重复范围从几个基因到几十个基因。
第三节 自发突变与环境适应
一、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突 变 可 分为 自 发 突变 和 诱发突 变 。 自发 突 变 ( 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基因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简称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化 学和生物因素人工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
4. 环境因素:各种短波辐射、高温、低浓度诱变物质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四节 诱变剂和诱变机制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简称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化 学和生物因素人工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 物理、生物因素称诱变因素,化学试剂称诱变剂。 诱变因素种类繁多,诱变机理也不尽相同,常用的诱变 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5. 稀有性 突变是极为稀有的,野生型基因以极低的突变 率发生突变。 6. 可逆性 突变基因又可以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 这一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 7. 少利多害性 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淘汰 或是死亡,但有极少数会使物种增强适应性。
8. 不定向性 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 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由 C 变成 U 时,第一次 DNA 复制尿嘧啶不与鸟嘌呤而与腺 嘌呤互配,第二次复制后G:C转换为A:T; 当 G 变成 X 时,与以上两种情况不同,黄嘌呤仍然和胞嘧 啶配对。
1.试剂的配制 (1)1mol/L pH4.5醋酸缓冲液 称取醋酸 6.12g,加蒸馏水定容 100ml。称取醋酸钠 8.2g, 加蒸馏水定容 100ml。将醋酸钠溶液缓缓加入到醋酸溶液中, 搅拌均匀,调节pH至4.5,两者之比大约为1:1。 (2)0.1mol/L亚硝酸钠溶液 称取亚硝酸钠0.69g,加蒸馏水定容100ml。 (3)0.07mol/L pH8.6磷酸氢二钠溶液 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 2H2O)1.246g,加蒸馏水定容 100ml。 以上试剂使用前均要灭菌。
上述规则主要在原核生物中使用,1995年,被收录到《TIG遗传命名指南》 中,真核生物特别是高等生物尚未遵循此规则。TIG: Trends in Genetics Genetic Nomenclature Guide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碱基置换及其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碱基置换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Lederberg(1952年)
三、自发突变的机制
自发突变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突变。从本质上讲,突 变不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诱发产生的,都是通过理化 因子作用于DNA,使其结构发生变化最终改变遗传性状 的过程。 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徐了与微生物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外,还与细胞内自身的化学反应、DNA分子内部的自身 运动、转座因子等因素有关。
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
AT
GC
红线双箭头为转换 绿线单箭头为颠换
CG TA
无义突变
二、移码突变及其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是指编码蛋白质的DNA序 列中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而导致 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改变。
如果处理细菌,亚硝酸最后浓度以0.05mol: 将斜面新鲜菌体移人肉汤培养基 适温培养到对数期 将培养液进行离心,弃去上清液, 用生理盐水洗涤 pH4.5醋酸缓冲液和0.1mol/L硝酸钠溶液1:1加入沉淀的菌 体中,使之悬浮。 于35~37℃处理5~10min 加入5倍的pH8.6的磷酸氢二钠溶液,使pH下降到6.8。 取一定量进行后培养1.5~2h。 稀释分离于平板上 在亚硝酸处理菌体或孢子时要严格控制好温度,否则会影 响诱变效果。
以细菌抗药性突变为例进一步说明基因突变的规律
1. 抗药性突变的发生与药物的存在无关。
2. 抗药性突变以一定的突变率发生。
3. 各种抗药性突变的发生各不相关。 4. 抗药性突变型具有稳定性。 5. 抗药性突变型可回复突变 6. 抗药性突变率可通过理化因素处理而提高。
7. 抗药性突变是DNA分子某一特定位置结构改变的结果。
第三章:微生物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是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 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遗传性变异。 突变:染色体畸变 (大段DNA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基因突变 指基因内部细微结构的变化,它可是
DNA序列中单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改变
野生型(wild type):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人们通常 把从自然界中分离的菌株称为野生型,发生突变的相应个 体或群体称为突变型。 突变体(mutant):在遗传学中,把携带有突变的生物个 体或群体称为突变体。
2.处理方法(以处理浓度0.025mol/L为例) 取1ml孢子悬液 2ml pH4.5醋酸缓冲液 1ml 0.1mol亚硝酸钠溶液 (处理浓度为0.025mol/L) 于25~26℃保温10~20min 加入20ml 0.07mol、pH8.6的磷酸氢二钠溶液, 使pH下降至6.8左右,以终止反应 稀释分离于平板
三、基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
1966年,M. Demerec提出了大肠杆菌的基因命名规则,其要 点: 1. 每个基因用斜体小写的三个英文字母来表示,这三个字母 取自表示该基因特性的一个或一组英文单词的前三个字母。 如str 表示streptomycin链霉素抗性基因。
2. 产生同一表型的不同基因,在三个字母后用不同的大写斜 体英文字母表示。如trp 代表色氨酸基因,各个不同的色氨 酸基因分别用trpA、trpB 来表示。
几种细菌抗性自发突变的频率
细 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志贺杆菌 百日咳嗜血杆菌 伤寒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巨大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抗 性 链霉素 链霉素 链霉素 链霉素 链霉素 噬菌体T3 噬菌体T1 磺胺噻唑 青霉素 异烟肼 对氨基柳酸 突 变 率 4×10-10 1×10-10 3×10-10 1×10-10 1×10-10 1×10-7 3×10-8 1×10-9 1×10-7 5×10-9 1×10-5
3. 突变型基因的表示是在基因符号的右上角加“-”,如亮氨 酸缺陷型用leu -表示。抗药性基因是在基因符号的右上角加 上“r”表示抗性,加上“s”表示敏感。如str r表示链霉素抗 性。 4. 某一突变型基因的表型一般也用相应的正体三个字母表示, 不过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乳糖发酵缺陷型基因用lacZ –表 示,其表型则需用LacZ-表示。 5. 当染色体上存在缺失时用“Δ”表示,缺失部分放在Δ符号的 括号中。如Δ(lac-pro)表示乳糖发酵基因到脯氨酸合成基 因这一段染色体发生了缺失。
替代A,错误与C配对
AT-GC碱基对转换
AT-GC和GC-AT对转换
使A和C脱氨基 与C作用
使G甲基化,错误与T配对
使DNA链交联并被DNase切除
GC-AT碱基对转换 GC-AT碱基对转换 造成点突变和缺失 导致移码或小段缺失
导致DNA的错误修复或缺失 导致DNA的错误修复或缺失
嵌合剂:吖啶类、溴化乙锭 辐射 紫外线(UV) 离子辐射(如X-射线)
这类化学诱变剂有: 亚硝酸(HNO2) 羟胺(NH2OH) 烷化剂 常见的烷化剂包括: 甲基磺酸乙酯(EMS) 硫酸二乙酯(DES)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 氮芥等。
(一)亚硝酸的诱变机制
亚硝酸可直接作用于正在复制或未复制的DNA分子,脱 去碱基中的氨基变成酮基,改变碱基氢键的电位,引起 转换而发生变异。
在12个平板上涂对T1 敏感的E.coli,5*104/ 皿 培养3-5小时 小菌落生长时产生抗T1突 变,每个平板上5*104菌落, 5000个细菌/菌落 6个平板喷入T1,培养
6个平板重新涂布后, 喷入T1,培养
1个抗T1菌落
多个抗T1菌落
3. 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test)
NH2 N N N N H O
HNO2
HN N H
N N H
腺嘌呤(A)脱氨基 变为次黄嘌呤(H)
第一次 复制
第二次 复制
H C G C
H
C A T
A
T
H
T
亚硝酸引起碱基脱氨基作用,由A变成H时,第一次DNA复制 后,次黄嘌呤不与胸腺嘧啶配对,而与胞嘧啶配对,第二次复 制后A:T转换为G:C。
脱氨基的结果: 腺嘌呤(A)变为次黄嘌呤(H) 胞嘧啶(C)变为尿嘧啶(U) 鸟嘌呤(G)变为黄嘌呤(X)
混匀后,取0.1-0.2ml菌悬液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 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即诱变处理) 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筛选
注:如果处理真菌、放线菌孢子,则应提高5-Bu的浓度,通常为0.11mg/ml。加诱变剂后,需要振荡培养6-12小时,以绝大多数孢子刚刚 萌发为度,涂平板处理培养。
二、DNA分子上碱基的化学修饰
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按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可将突变分为以下3类: 1. 错义突变:突变造成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 2. 同义突变:碱基改变后编码的氨基酸与野生型的氨基酸相 同
3. 无义突变:当碱基突变后形成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 提前终止。
根据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分为: 1. 碱基置换
1. DNA分子内部运动
碱基脱氨基作用:如“C”脱氨基生成“T”。
互变异构效应:“T”可以酮式或烯醇式两种状态存在,酮式与“A”
配对,烯醇式与“G”配对。“C”和“A”则可以氨基或亚氨基两种状 态存在,“C”的亚氨基与“A”配对。
O HN O N O N OH N NH2 HN N O N
+
NH2
H
N
+
+
O
酮式
烯醇式
氨式
亚氨式
2. DNA的环出效应与缺失
自发产生缺失的机制,可能与DNA在复制或修复中的差错有关,一条 DNA链发生环状突起,当复制进行时环状突起区域不复制,这样环 状突起区域在子代中就发生缺失。 B A 1 A A A C
C
B C
B
C
3. 自身代谢产物:硫氢化合物、重氮丝氨酸、过氧化氢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