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 强 兴奋(excitation) 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
可兴奋细胞:
神经细胞
肌肉细胞
/font>
腺细胞
一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 象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 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 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 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定义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快速、可逆、扩布性的电位变 化。
二 膜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学说
离子学说内容
细胞各种生物电的产生主要由于 1 一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2 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膜两侧Na+浓度差——促使Na+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 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Na+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Na+的净扩散通量=零, 此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称Na+的平衡电位,
即动作电位的超射值。
Nernst 公式
ENa= 59.5 Log [Na+ ]o/[Na+ ]i (mV)
二酰甘油
膜蛋白
酶蛋白、转运蛋白、受体蛋白
表面蛋白质 整合蛋白质:载体、通道、离子泵等
糖类 糖蛋白、脂蛋白
糖蛋白
糖链
糖脂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磷脂
磷脂
胆固醇
整合蛋白
膜的流态镶嵌模型
二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易化扩散 2.经通道易化扩散 3.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出胞与入胞
(去极化过程)
钠通道开放快,失活也快,因此称作快通道。
去极化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着浓度差,电位差大量
快速外流,细胞膜电位又恢复到静息状态。(复极化过程)
[Na+]i↑、[K+]O↑
激活Na+-K+泵活动
阈电位 (-70~-50 mv) 重新定义阈刺激
AP的产生机制:
细胞受到刺激
Nernst 公式
Ek= 59.5 Log [K+ ]o/[K+ ]i (mV)
77mV
理论值 –87mV,实际值 –
实验证明: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 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1.膜内[K+]>膜外[K+],膜内[Na+]<膜外[Na+], wenku.baidu.com内[Cl-]<膜外[Cl-]
2.细胞膜受刺激后,细胞膜Na+通道开放,对Na+具有通透性。
理论值 35mV, 相当于超射值
证明: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 1 [Na+ ]o 正常 2 [Na+ ]o 降低 3 [Na+ ]o 恢复正常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 电压钳或膜片钳
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
细胞膜受刺激
少量Na+缓慢内流,使膜电位下降
达到阈电位
Na+ 大量快速内流,直至Na+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历时<1 ms (action potential)
上升相(去极化+反极化) 110mv 快速
下降相(复极化) 缓慢
反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相关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增大。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减小。 复极化:去极化后又恢复到静息状态。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一般特征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
导
细胞是人体的最基本结构单位。体内所
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
质基础上进行的。
核浆
核仁
胞浆
核
细胞膜 核膜
一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磷脂>70% 三磷酸肌醇 胆固醇≤30% 少量鞘脂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1. 膜内[K+]>膜外[K+],
膜内[Na+]<膜外[Na+], 膜内[Cl-]<膜外[Cl-]
2. 安静状态下, 细胞膜K+通道开放, 对K+具有通透性。
膜两侧K+浓度差——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K+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零, 此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如:N型Ach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第二节 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
刺激 神经兴奋 传导 传递 肌肉兴奋 收缩
兴奋性 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反应 强 弱 抑制(inhibition)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 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 这些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刺激三要素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刺激: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三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多细胞生物体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以协调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
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多达几百种:如递质、激素、 细胞因子等。
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 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937年, Hodgkin 玻璃微电极d=100um 材料:枪乌贼巨轴突
(d=1mm,L=10cm)
mv
0
-70
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ial) -10~-110 mv 多数可兴奋细胞为稳定的极化状态(除心肌等有自律性的细胞外)
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快速电位反转
可兴奋细胞:
神经细胞
肌肉细胞
/font>
腺细胞
一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 象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 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 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 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定义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快速、可逆、扩布性的电位变 化。
二 膜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学说
离子学说内容
细胞各种生物电的产生主要由于 1 一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2 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膜两侧Na+浓度差——促使Na+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 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Na+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Na+的净扩散通量=零, 此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称Na+的平衡电位,
即动作电位的超射值。
Nernst 公式
ENa= 59.5 Log [Na+ ]o/[Na+ ]i (mV)
二酰甘油
膜蛋白
酶蛋白、转运蛋白、受体蛋白
表面蛋白质 整合蛋白质:载体、通道、离子泵等
糖类 糖蛋白、脂蛋白
糖蛋白
糖链
糖脂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磷脂
磷脂
胆固醇
整合蛋白
膜的流态镶嵌模型
二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易化扩散 2.经通道易化扩散 3.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出胞与入胞
(去极化过程)
钠通道开放快,失活也快,因此称作快通道。
去极化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着浓度差,电位差大量
快速外流,细胞膜电位又恢复到静息状态。(复极化过程)
[Na+]i↑、[K+]O↑
激活Na+-K+泵活动
阈电位 (-70~-50 mv) 重新定义阈刺激
AP的产生机制:
细胞受到刺激
Nernst 公式
Ek= 59.5 Log [K+ ]o/[K+ ]i (mV)
77mV
理论值 –87mV,实际值 –
实验证明: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 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1.膜内[K+]>膜外[K+],膜内[Na+]<膜外[Na+], wenku.baidu.com内[Cl-]<膜外[Cl-]
2.细胞膜受刺激后,细胞膜Na+通道开放,对Na+具有通透性。
理论值 35mV, 相当于超射值
证明: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 1 [Na+ ]o 正常 2 [Na+ ]o 降低 3 [Na+ ]o 恢复正常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 电压钳或膜片钳
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
细胞膜受刺激
少量Na+缓慢内流,使膜电位下降
达到阈电位
Na+ 大量快速内流,直至Na+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历时<1 ms (action potential)
上升相(去极化+反极化) 110mv 快速
下降相(复极化) 缓慢
反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相关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增大。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减小。 复极化:去极化后又恢复到静息状态。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一般特征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
导
细胞是人体的最基本结构单位。体内所
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
质基础上进行的。
核浆
核仁
胞浆
核
细胞膜 核膜
一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磷脂>70% 三磷酸肌醇 胆固醇≤30% 少量鞘脂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1. 膜内[K+]>膜外[K+],
膜内[Na+]<膜外[Na+], 膜内[Cl-]<膜外[Cl-]
2. 安静状态下, 细胞膜K+通道开放, 对K+具有通透性。
膜两侧K+浓度差——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K+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零, 此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如:N型Ach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第二节 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
刺激 神经兴奋 传导 传递 肌肉兴奋 收缩
兴奋性 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反应 强 弱 抑制(inhibition)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 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 这些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刺激三要素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刺激: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三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多细胞生物体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以协调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
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多达几百种:如递质、激素、 细胞因子等。
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 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937年, Hodgkin 玻璃微电极d=100um 材料:枪乌贼巨轴突
(d=1mm,L=10cm)
mv
0
-70
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ial) -10~-110 mv 多数可兴奋细胞为稳定的极化状态(除心肌等有自律性的细胞外)
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快速电位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