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凝血机制含图解
凝血机制含图解

凝血机制人体受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a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B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V、皿、XD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
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I―麻,其中因子W并不存在)。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XD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XD即与之结合,在HK 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XDa。
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xna将因子XI激活。
凝血系统PPT课件

PGL纤溶 酶原
PL纤 溶酶
α 2-AP抗纤溶酶 α 2-M巨球蛋白
FⅡa FXIIIa
Fg SFM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交联Fb
FgDP纤维蛋白降解
FbDP纤维蛋白降解
FDP
FbDP(含Fb交联部分的碎片DD)
DD
24
正常的止血凝血机制
血小板因素
血管损伤
S出血
血管因素
粘附,聚集 释放反应 凝血因素
内皮细胞 损伤效应 血管收缩
vWF
5-TH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TF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25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纤溶系统异常 综合因素
简单的说,当血管破损,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交联 纤维蛋白在聚集血小板的基础上形成,巩固用于堵住伤口的塞 子。继而激活纤溶系统,溶解多余的纤维蛋白,避免形成血栓 栓塞,最终修复破损的血管,以维持血管的完整和通畅。
5
影响血液凝固的6个方面
1.血管壁 2.血小板系统 3.凝血系统 4.抗凝血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系统
凝血机制与抗凝药物的新视点课件

激活
IIa
组织因子
血小板 激活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
Davie EW.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51:50819 –50832 Monroe DM,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6;26:41-48
激活
IIa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Va
磺达肝癸钠 水蛭素
纤维蛋白原
.
Mackman N. NATURE.2008; 451: 914-918
纤维蛋白
肝素类抗凝药物抗凝机制
接触性血栓途径
XIIa 激活
肝素
抗凝血酶III
激活
XIa
激活
IXa 激活
Xa
激活
IIa
纤维蛋白原
.
Douglas B.Cines.Chest 1986;89;420-426
激活
Xa
激活
激活
Va
蛋白 C/蛋白 S
IIa
组织因子 途Biblioteka 抑制物纤维蛋白原.
Alban 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 1152-1175
纤维蛋白
肝素类、戊糖及水蛭素抗凝作用位点
XIIa
激活
XIa 激活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IXa VIIIa
激活
Xa
未形成血栓时危险度低,以预 防为主,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 已形成血栓时危险度高,治疗 以抗. 凝血因子为主要措施
传统凝血模式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 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2022年学习资料

华法林抗凝机制-维生素K-Ⅶ-IX-肝脏合成未活化-桔抗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 性凝血因子Ⅱ、Ⅶ、X、X的活化,达到-抗凝自的
香豆素类华法林-【药理学】-凝血因子Ⅱ、Ⅶ、Ⅸ、X在肝中首先合成为前体,无抗凝活性这些凝血因子的氨基末端谷 氨酸残基需在维生素K参与下羧基化,才具有抗凝生物活性。华法林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应症】-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如治疗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 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置换心脏瓣膜手术-等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心肌梗死的治疗辅助用 。-【用法用量】-口服,第1日5-20mg,次日起用维持量,一日2.5-7.5mg。-【不良反应】-主要不 反应时出血,最常见为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子宫出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2偶有恶心、 吐、腹泻、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增高、肾病、过敏反应等。-3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
血栓形成与和抗血栓形成之间需要平衡-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常有轻微血管内皮损伤,体内低水平凝血-系统激活,但血液 会凝固成血栓-促血栓活性-抗血栓活性-凝血因子-抗凝蛋白-血小板-纤溶蛋白-内皮细胞促血栓功能-内皮细胞抗 栓功能-正常止血状态
血管内皮的抗血栓作用-屏障作用-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聚集作用-合成前列环素PG2、一氧化氮NO,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灭活凝血因子作用-可灭活FIⅡa FXa等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降解纤维蛋白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激活纤溶酶,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 ,保证血管的通畅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差别-高流速-低流速-纤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白-红细胞-血小板-白血栓“动脉血栓”-红血栓“静脉血栓” 房颤患者的心房血栓属于静脉血栓,血栓脱落是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PPT课件

7
➢ 凝血中形成的凝血酶85%-90%被纤维蛋白吸附, 即有助于加速局部凝血反应,也避免了凝血酶向其 它部位扩散
➢ 进入循环的各种活化凝血因子:
被血液稀释 被抗凝物质灭活 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8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IXa VIIIa
重组抗凝血酶
重组TFPI
Xa Va 凝血共同途径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12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a
华法林*
IXa
肝素类 抗凝血酶
Xa IIa
纤维蛋白原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磺达肝癸钠 抗凝血酶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达比加群 阿加曲班 水蛭素
纤维蛋白
血流因素(淤滞)
4
高流速
低流速
纤维蛋白 红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 红细胞 血小板
白血栓“动脉血栓”
红血栓“静脉血栓”
房颤患者的心房血栓属于静脉血栓,血栓脱落是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
➢ 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常有轻微血管内皮损伤,体内也常有低 水平凝血系统激活,但血液不会凝固成血栓
促血栓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内皮细胞促血栓功能
2008
口服直接 Ⅹa抑制剂
Ⅹa
维生素 K
拮抗维生素 K
Ⅶ
IX 肝脏合成未活化
Ⅹ
的凝血因子
Ⅱ
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 达到抗凝目的
15
16
接触性凝血途径
XIIa
XIa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见图1)。
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包括纤溶系统。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壁内膜光滑。
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于血管壁内表面的机械屏障膜,是维持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
内皮细胞之间的粘合质紧密相连,与内皮细胞一起发挥着阻止血细胞渗出血管外的屏障作用;内皮细胞下层的结缔组织(如胶原、弹力纤维等)结构完整,能维持血管壁一定的张力。
此外,内皮细胞还通过产生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或产生一些抗纤溶因子,如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使已形成的血栓不被溶解。
内皮细胞不仅参与了止血,还对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1.内皮细胞的促凝血作用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的IV和V型胶原以及微纤维暴露,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TXA2,vWF还可加强血小板的粘附。
vWF是因子VIII 的辅助因子,最初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经糖基化后水解成为成熟的亚单位。
它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中介物。
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是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强激活剂,诱导血小板与炎症部位的内皮细胞粘附,同时还能趋化白细胞穿过单层内皮细胞;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
血管紧张素II、组织胺、ATP、缓激肽、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和血管加压素等都能刺激内皮细胞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环素(PGI2)则抑制其合成。
2.内皮细胞的抗凝血作用血小板聚集时会释放出ADP和ATP,ADP可促进血小板聚集,ATP则舒张血管。
内皮细胞通过其表面酶,快速改变血小板释放的ADP和ATP,将之转化为AMP和腺苷,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功能。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Xll Xl lX VIIIa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VK
X
Va
NOAC2 起效快, 效价恒定, 与常用药物
无相互作用, 停药后作用快速 逆转, 无免疫原性, 一般无需调 整剂量。
TF
Ⅹa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大位点3, 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
➢ 出血发生率高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II,VII,IX,X
➢ 治疗窗窄 ➢ 疗效不可预测 ➢ 需要监测INR ➢ 出血发生率高 ➢ 与许多药物、
食物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
ATIII+IIa,Xa
➢ 注射时疼痛且 不方便
➢ 能引起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血管痉挛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因子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Ⅶ 稳定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Christmas因子 Ⅹ Stuart-P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Ⅻ He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系统及抗凝机制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机体凝血系统
凝血
抗凝
机体凝血 系统
纤溶 系统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 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 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 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凝血系统
止血的过程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幻灯片

继发性增多
急性感染、溶血、某些癌症
※:如伴有功能缺陷,可致出血;如伴有活化功能增强,易 血栓形成。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基因
变异
疾病
表现
T145M GPⅠb分 GPⅠb-Ⅸ-Ⅴ 子第145位上的苏
氨酸变为蛋氨酸
巨大血小板 综合征
与冠心病 有关
GPⅡb/Ⅲ a
?
Glanzmann 血小板 无力症
血小板粘附、聚 集障碍(出血倾 向)
获得性 血浆凝血因子减少(出血倾向)
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Vit K缺乏:
肝功能严重障碍
DIC
经口摄取不足
肠吸收不良
肠内菌群失调
Vit K拮抗剂
FⅡ、FⅦ、FⅩ、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FⅨ生成减少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出血倾向)
疾病
机制
血友病A 血友病B 血友病C
血管性假血友病
FⅧ缺乏,X连锁隐性遗传 FⅨ缺乏,X连锁隐性遗传 FⅪ缺乏,常染色体显性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Ⅸ 通过血管 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与胶原结合,产生粘附作用。
2.凝血酶、胶原等作为激活剂,与血小板膜相应受体结合 后,通过G蛋白介导作用,血小板内产生第二信使 (化c。AMP、IP3、DG等)发挥生理效应,产生一系列变
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激活。活化的 GPⅡb/Ⅲa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纤维蛋白 原为二聚体可与两个相邻的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相 结合,产生“搭桥”作用,使血小板聚集。
GPⅠa/Ⅱa
?
影响与胶原作用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类型
常见疾病
正常凝血机制(图文)

(一)凝血因子
Ⅰ、Ⅱ、Ⅲ、Ⅳ(Ca2+ )、Ⅴ、Ⅶ、 Ⅷ、Ⅸ、Ⅹ、Ⅺ、Ⅻ、XIII、PK、HMWK
(二)凝血过程
1. 凝血活酶
2. 凝血酶生成
3. 纤维蛋白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清中分出“凝块纤维”,进行形态研究。 19世纪初:现代凝血概念的起源;“凝块纤维”来源于血浆,命名为纤维蛋白;发现“凝血 酶”。 20世纪初:提出凝血理论,是外源凝血途径的基础,认为Fg、II、TF、Ca2+参与凝血。 1964年:“瀑布学说” ,少量FXII即能使大量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内源凝血途径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后:组织因子途径学说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在体内已不再是主要的凝血途径
• 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组织因子途径学说
1.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2.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 顺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 3.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 4.凝血过程有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 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 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机体的整个
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凝血机制含图解

凝血机制人体受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得刺激,出现血小板得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得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得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得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
同时血小板得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得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就是二级止血作用。
伴随着血栓得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与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与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就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得过程,它就是止血功能得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过程就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得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迄今为止,参与凝血得因子共有12个。
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得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与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得动态平衡就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与防止血液丢失得关键。
机体得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得血管壁结构与功能,有效得血小板质量与数量,正常得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就是指参加得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得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就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得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得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与PK得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
在不依赖钙离子得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
凝血机制ppt

3: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途径。 主要包含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共同凝血因子主要有Ⅰ,Ⅱ,Ⅳ,Ⅴ,Ⅹ。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Ⅲ PK HMWK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分布全身组织) Ca2+ 易变因子 稳定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A 抗血友病球蛋白B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激肽释放酶原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
血
机制
医学检验科
汇报人:XXX 日期:2024.11.08
目录
CONTENTS
01 凝血机制 02 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PA R T. 0 1 凝血机制
凝血
血管壁 血小板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抗凝
正常出凝血状态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按 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缩短 ● 高纤维蛋白血症。 ● 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存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是纤维蛋白原 和纤维蛋白被血浆素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 强度。FDP能抑制纤维蛋白形成,有抗凝血酶作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当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FⅢ),与FⅦa结合形成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进而激活FⅩ和FⅤ,最终导致凝血酶生成和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
血小板与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小板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指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和紫癜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功能异常
指血小板数量增多,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凝血系统概述凝血过程血小板生理抗凝系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应用
01
凝血系统概述
在血管损伤时,凝血系统迅速发挥作用,形成凝血块,以止血和修复血管损伤。
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
生理止血
凝血系统能够识别和抵抗外部病原体和毒素,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
防御性机制
凝血系统还能够调节炎症、免疫应答和细胞生长等生理过程。
生理性调节
凝血过程的生理机制
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引发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
血小板激活
凝血酶生成
纤维蛋白形成
血小板被激活并黏附于损伤部位,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和腺苷二磷酸等。
血小板释放的促凝物质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凝血酶。
要点三
协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异常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如肝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通过检测凝血功能可评估患者整体病情。
要点一
要点二
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指导医生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如抗凝剂、凝血酶抑制剂等,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评估手术风险
对于手术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可评估手术出血风险,为手术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凝血机制讲解ppt课件

5、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 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正常人为16-18s
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长 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 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 延长能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 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2. 凝血途径
内源性: XII XIIa
外:
XI XIa
IX IXa
4、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bg)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 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 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值2.0~4.0g/L
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病等。Fbg增高见于血 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SUCCESS
THANK YOU
2019/5/31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D-二聚体检测(D-dimer, D-D)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有诊 断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 治疗、尿毒症等。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 一,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阳性是 诊断DIC、肺栓塞等的辅助条件。
血液凝固机理

血液凝固机理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固子与磷脂胶粒和钙形成的复合物。
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
据触发凝血过程的方式不同,又有内源性(intrinsic)与外源性(extrinsic)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而外源性凝血则指有受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的梗概可图解如下图:(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由活化的凝血因子Xa、Va、Ca2+及磷脂胶粒构成的复合体。
因子X被激活为Xa是此过程的关键步骤。
因子X的激活有两条途径:即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
1. 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涉及多种凝血因子活化,可分为二步:1)接触活化接触活化是因子Ⅻ,也称因子的激活作用。
此蛋白质在接触到荷负电的表面,如玻璃或在体内接触到胶原蛋白时,发生构象改变,激活的因子Ⅻa为一蛋白酶,能将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又可活化因子Ⅻ,形成一个正反馈。
同时因子Ⅻa还可激活下一个因子Ⅺ,将它转变为Ⅺa。
此外,在Ⅻ因子活化中还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的参与(见下图)。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活化的Ⅻ即Ⅻa作用于因子Ⅺ,在Ca2+的存在下水解因子Ⅺ产生Ⅺa,因子Ⅺa无酶活性,但可使因子X的活化反应速度提高1000倍。
活化的因子X(即Xa)及凝血酶都有激活因子Ⅷ和Ⅴ的作用。
活化的因子Xa、Va和Ca2+结合在磷脂胶粒上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磷脂胶粒是由血小板提供的富含丝氨酸磷脂的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和Ca2+有较强的亲和力,从因子Ⅺ的活化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一系列反应均在磷胶胶粒上进行,故称磷脂胶粒反应阶段(见下左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机制
人体受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
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
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
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
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
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
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
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
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
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
TFPI 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
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
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
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
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
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凝血机制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