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教案)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导读: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
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 5 Our New Home. 第三课时译林版(三起)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 5 Our New Home. 第三课时译林版
(三起)
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Unit 5 Our New Home. 第三课时
•教材版本:译林版(三起)
•适用年级:四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新单词:pillow,carpet,curtain,bedspread,blanket。
2.听、说、认读并讲述卧室家具的名称及其颜色。
3.学会询问和回答家具颜色。
4.进行扩展训练:短语My bedroom、Our new home等。
5.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1. 复习
•利用复习视频和PPT,让学生快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2. 导入
•导入新词汇pillow(枕头)、carpet(地毯)、curtain(窗帘)、bedspread(床单)和blanket(毯子),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
3. 展示
1.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看和了解一间卧室的布置,介绍其家具及颜色。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单词描述图片,以。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东边升起月亮》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词的运用和修辞手法在描绘自然景观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
(2)朗读技巧的提高:学生需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技巧。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停顿等,使朗读更具表现力。
(3)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学生需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情趣。
举例: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月亮升起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生词的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拘谨,不敢大胆尝试。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东边升起月亮》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东边升起月亮》教案,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1.学习生词“升起、明亮、皎洁、光辉”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描绘的月亮升起的美景,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概括能力;5.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解、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藤野先生》精品教案(第3课时)
藤野先生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修辞的作用和关键句段的含义)教学过程:—、修辞作用文中第1自然段“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分析关键句段1. 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明确: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
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2.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櫻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吿别的直接原因。
5三、词语赏析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应对自然灾害 第三课时 不屈的抗灾精神 教案
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不屈的抗灾精神教案教学内容分析:《不屈的抗灾精神》选自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体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意识到全国上下形成救灾抗灾共同体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愿望,但对自然灾害的了解还很肤浅,仅仅对雪灾、地震、水灾、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有碎片化的认知,对于其他灾害了解得太少,更不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及其危害。
大多数学生可能从没有经历过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所以不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验,也对如何预防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自护等知识了解得很不够。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体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意识到全国上下形成救灾抗灾共同体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从情感态度上感受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
教师准备:搜集汶川地震的视频以及抗灾救灾视频、故事和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思考小学生能为抗灾救灾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2.道德修养:初步形成为抗灾救灾尽心尽力的主人翁意识。
3.法治观念:了解抗灾中平凡人的事迹,感受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4.健全人格:知道人们为抵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及其面对灾害时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5.责任意识:感悟抗灾精神,体会我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难点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不屈不挠,团结互助(一)创设情境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案
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学习目标导航】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课前自主预习】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自主探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矛盾?提示:①二者并不矛盾。
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是放任自流。
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弘扬科学精神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中学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合作探究】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情境导入】XX年3月1日,《宗教事务条例》正式施行5周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保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实施《宗教事务条例》有何意义?提示:宗教工作事关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安定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麻雀》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麻雀》参考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
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
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小资料】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的小说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新动向,构思新颖,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文字极为精练、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麻雀》选自《猎人笔记》,原文的后面还有这样几句话:“是的,请不要见笑。
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诚之情的。
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
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词析句、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季节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富饶。
-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如对不同季节的树木、动物等的描写。
-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以课文为例,让学生理解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例如,在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景色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景物的特点。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里的“抽出”一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枝条生长得迅速而有力,仿佛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树干里拉出来一样。
如果换成“长出”,就显得比较平淡。
通过对这个词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用词准确对于表现景物特点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相联系,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描写小兴安岭夏天的树木时,作者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来形容树木的茂盛,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夏天树木的繁茂景象,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妙处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6.人大代表为人民教案 第3课时 教案
① 每组代表上台交流
② 认真听取汇报,生生互评。
③ 可根据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进一步完成本组《提案》。
这一环节,实操会占用较长时间,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讨论问题、交流《提案》、进一步修改《提案》的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许多和我们相关的问题,小学生也可以建言献策”,才能有效达成“在模拟体验活动中感受身为人民代表的责任感”和“树立关心社会问题的公民责任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这两个目标。 善于观察生活,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用心引导和重视的。
① 各组代表汇报提案
②师生共同评价,将审议通过的提案粘贴在黑板。
5.今天,我们模拟人大代表,观察、发现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以后也要做个有心人,多关心社会,关心民生,长大争当一名真正的人民代表,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
1.议程1预设学生回答:
生1:学校周边的天桥保洁不够到位,垃圾比较多。
① 下面我们进入会议的第2项议程:分组拟写提案。
② 提示:请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方法与同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选择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急需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完成提案。
③ 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代表经过充分的讨论,完成了提案。下面我们进入大会的第3项议程:人民代表全体会议交流提案。
人大代表是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作为一名公民,即便不是人大代表,也可以积极建言,参政议政。
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我们可以提哪些方面的建议”到“我们能通过哪些途径建言献策”,其中还引用了习P60页学习资料,通过朱先生这位民营企业家的事例引起学生共鸣。
这个环节花费一定时间,从内容到方法,层层推进,这也为下一个环节“童声论社情”做好了铺垫。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3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三课,主要内容为“中华民族一家亲”。
这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介绍中华民族各地的民俗文化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以典型的人物事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地特色文化。
通过故事情节的铺陈,让学生感受到了诸多民族文化中的善良和美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的各地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2.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团结一家亲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4.引导学生发现美好、尊重美好、追求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的各地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2.难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引导学生发现、尊重、追求美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引入话题: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这个国家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风景如何?我们的饮食、服饰和习惯又有哪些不同呢?2.导入:通过不同地方的风景和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引出本节课讲解的主题:中华民族一家亲。
(二)展开教学1. 正文部分1)通过介绍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风景和文化,如广州的穿唐装过端午节、柳州的骑马番薯、凤凰古城的印象。
2)带领学生关注各地风俗文化,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背后的美好和价值,并引领学生见贤思齐,从身边身体群体中发现美好。
2. 活动环节1)教师分发学生试卷,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老师可以组织同学分组,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的各地风俗文化,并向全班展示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
3. 延伸环节1)让学生再次观看相关宣传片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为自己校园或社区定一个特色文化,用具体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这一文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三课时)《搭船的鸟》(第三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巩固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的方法。
- 仿照课文,练习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或动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境,更好地理解翠鸟的特点。
-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动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仿写。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根据教材内容,在课文中作者对翠鸟的外形描写非常细致,例如“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里作者通过对翠鸟羽毛颜色(翠绿、蓝色)和嘴巴颜色(红色)的描写,将翠鸟外形的美丽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描写,学习如何从不同方面细致地描写动物外形。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将对翠鸟的观察融入到整个搭船的过程中,使文章自然流畅。
-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细致观察小动物,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文中作者不仅观察到翠鸟的外形,还细致地观察到它捕鱼时的动作“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连续动作,这需要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在自然的情境下进行这样细致的观察并准确记录下来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翠鸟外形美丽的部分,可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来读;而在描写翠鸟捕鱼动作迅速的部分,则可以加快语速,读得轻快一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 3 课时 千米的认识(教案)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例4、例5、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实例,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悟逻辑推理在推导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时的运用,主动探究,体会创新和抽象概括的魅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在测量、估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养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预设1:到叶镇还有21千米。
预设2:到灵山还有23千米。
设计意图引入例题情境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千米1. 介绍“千米”的概念。
师:到叶镇21千米和到灵山23千米都是表示路程的长度;千米也是长度单位。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
2.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1千米有多长呢?(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一说)课件出示学校操场图。
师: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下面我们就感受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远。
小组合作: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学生合作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并引导学生发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1000米。
探究点2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课件出示:3千米=()米5000米=()千米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1: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预设2: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所以5000米=5千米。
《平行与垂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行与垂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平行与垂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平行与垂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平行线与垂线的性质。
(2).利用平行线与垂线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技能(1)通过让学生经历画、量、比、想的过程,了解点到直线间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2)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和垂线的认识,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四、【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具:学案、三角板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请你们看大屏幕,上面的`图画熟悉吗?齐答师:奔跑吧都有哪些人物?谁来说一下?举手答师:这些人物里面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找几名同学答师:今天奔跑吧里面的三位兄弟来和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出示课件,这三个人是谁?今天的游戏规则是李晨、鹿晗和郑恺一起出发进过一个100米的赛道后,一起去拔对面的旗子,先拔到的人胜出,哪谁会胜出呢?为什么?指名答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二、展示目标。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师生齐读三、复习引入1、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找两名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做学案上的。
3、反馈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在垂线的基础上来探讨有关垂线的性质。
四、探究新知1、探寻垂线的性质(1)引入我们把上面游戏里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大家请看: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
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大家拿起你们的学案按上面的图自己来画一画,量一量,看看什么样的线段最短?我们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第三课时)《赠刘景文》(第三课时)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通过对“荷尽”“菊残”的描写,衬托出“橙黄橘绿”的美好,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支持,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
然而,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
他们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内涵。
3. 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3.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体会诗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思想的启迪。
4. 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中的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为例,让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荷花凋谢、荷叶枯萎和菊花残败却仍有花枝傲霜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荷花和菊花在不同季节的状态,然后对比诗句中的描写,让学生明白诗人选取这两种植物是有深意的。
aieiui的拼音教案第三课时
aieiui的拼音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标题:aieiui的拼音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写和正确拼写字母组合a, i, e, i, u的音节。
2. 学生能够结合音节a, i, e, i, u拼读和书写简单的汉字和词语。
3.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节奏朗读和模仿老师示范的词语和句子。
4. 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单词和词语卡片及挂图3. 黑板、白板或大纸张4. 指导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挂图展示字母组合a, i, e, i, u,并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教师朗读相关字母组合的发音,让学生跟读并加以模仿。
新知讲解:1. 教师使用示范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字母组合a, i, e, i, u在拼音中的发音规则和发音方式。
2. 在黑板或白板上绘制一个简化的声母表(例如一个长方形的表格),并将字母组合a, i, e, i, u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练习活动:1. 分发词语卡片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根据卡片上的拼音和汉字进行配对,并尝试拼读和朗读这些词语。
2.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口头问答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卡片或念出一个词语,学生需要根据拼音和意思回答正确的汉字或词语。
3. 进行拼音接龙游戏。
教师先说出一个以字母组合a, i, e, i, u开头的词语,学生需要按顺序继续说下一个以相同字母组合开头的词语,直到出现错误。
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或作业本上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如书写汉字、拼读词语等。
2. 结合课堂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显示学生掌握情况的评估题目和活动,以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使用多媒体资源或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以字母组合a, i, e, i, u为开头的一些常见拼音词组或短语。
2. 可以邀请学生带来一些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拼音故事书,进行小组朗读和分享。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学习作者按照季节顺序描写小兴安岭景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掌握文中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丰富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体会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美丽。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对不同季节小兴安岭景色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运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特点,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 学习作者按季节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能够仿照课文进行写景的小练笔。
- 理解课文中描写小兴安岭物产丰富的语句,体会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例如在描写春天的部分,文中写道“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里的“抽出”一词用得十分精妙,将春天树木生长的动态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体会到这种用词的精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长出”等词,感受“抽出”所带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用词准确生动这一重点的体现。
- 又如在学习描写小兴安岭物产丰富时,文中提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小兴安岭物产丰富的句子,如“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
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小狗学叫》(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小狗学叫》(第三课时)《小狗学叫》(第三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概括小狗在不同经历中的心理变化。
- 让学生掌握文中描写小狗叫声的语句,体会拟声词的作用。
- 学习文中对话描写的方式,能够仿照课文进行简单的对话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语气。
-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小狗在学叫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品质。
- 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个体差异,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小狗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小狗在不同遭遇下的行为和想法。
例如,小狗遇到小公鸡时,它因为小公鸡的嘲笑而感到沮丧,但又因为小公鸡的建议而充满希望地去学公鸡叫;遇到狐狸时,它的叫声引起了狐狸的误解,小狗此时的惊恐和困惑等心理变化都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 掌握拟声词的运用,感受其在描写声音方面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像课文中“汪汪,汪汪汪”“喔喔喔”等拟声词,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想象出小狗和公鸡的叫声,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能够理解故事表面的内容,但要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关于自我认知和尊重个体差异的道理,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 指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对话创作,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较好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方案
1.学生自学生词,并记住单词拼写和拼读。
2.预习课本,找出重点短语和句式。
(见学案中预习检测的内容)
3.读记后完成预习检测作业。
课堂导学方案
Step 1复习
根据下列图示编造对话。
参考案例:
A: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go to the Mexcian Restaurant?
B:Go along the street and cross Queen Street and Johnny Street,then turn left and see Mexcian Restaurant on your right.
A:Thanks.
Step 2情景导入
T:Think about there are some restaurants, museums,parks and malls in your neighborhood.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Can you describe them?
环节说明:提问使学生回顾所学的形容词,为新课做准备。
Step 3完成教材1a~1e教学任务
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所学的形容词完成1a中的表格。
2.谈论你市的一些地方(用1a中的形容词),主要采用对话形式来练习。
3.听录音完成1c中表格的内容。
4.再听录音,检查答案。
5.学生读1e并表演。
6.学生根据自己周围的地方编对话练习句式。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re's a good place?
(1) to eat
(2)to see films
(3)to see doctors
What kind of food/books/clothes do you like?
环节说明:听、说、读、写结合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Step 4小结训练
()1.Can you tell methere's a place?
A.where, take a bus
B.where, to take a bus
C.if,by bus
D.if,take a bus
()2. He tells methe zoo.
A.not go to
B.don't go to
C.not to go to
D.to not go to
答案:1.B2.C
Step 5问题探究
()1. He isbusy.
A.kind
B.a kind of
C.kind of
D.kinds of
()2. I have a place.
A.eat
B.eating
C.to eat
D.ate
答案:1.C2.C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学习主要是巩固所学内容,使学生回顾所学形容词。
教师首先采用编造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接着通过问答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针对别人询问如何回答的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结合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