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71页

谷城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71页
谷城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71页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2020-07-05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 漯河市工业园区位于漯河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 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网,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交通优势

工业区修建性详细的规划说明书

晋江市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007年6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镇村建设专业化标准厂房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围绕“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总体要求,结合晋江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明确提出每个专业化标准厂房园内只能有一个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专业化标准厂房主导产业的选定由镇(街道)根据辖区中小企业产业聚集情况选定,同时须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用地上,标准化厂房选址除了必须符合相应规划建筑相关规范外,为使标准化厂房达到效果,晋江市对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也作了限制性规定:单体建筑面积不得小于4000平方米;同时,除特殊行业外,标准厂房要建多层,原则上不低于3层;建筑密度要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1.5以上。标准化厂房的配套设施也有相应规定,办公和生活区宜集中设置,并与生产区相分离,总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区域内部不得建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非生产性配套建筑。 根据该文件要求,深沪镇政府决定结合本镇中国内衣名镇的产业特色,建设内衣制造园,在晋江市政府的支持下,确定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2.0以上的规划条件。考虑到内衣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以及让利于周边村民的社会化配套原则,园区按50%的职工配套设施标准控制,其他职工配套设施由周边村庄结合新农村建设解决。并以此为规划前提,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研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究院进行《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深沪镇总体规划相关背景 依据晋江市总体规划,泉州市域晋南片发展方向以外向型、市场型、轻加工为主,逐步向高科技型转化。晋江市总体规划及城市概念性规划,分析深沪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晋江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确定深沪镇为晋江市域南部经济区中重要的旅游港口城镇。 规划分析了深沪镇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各行业发展潜力,确定在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以发展轻工为基础的同时,对台贸易和沿海且具港口必将大力影响其商业、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确定深沪镇镇域性质为:滨海港口城镇。 深沪镇产业空间布局:以镇区服务为核心,巩固现有各主要职能片区地位,拓增主要职能片区的交通联系,加快“旅游、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镇区和沿海旅游带全面增强服务业,由旅游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保证各基础性设施的齐备,率先实现在各镇中由生产型城镇向高层次的消费型城镇转变。 其次,渔业捕捞是深沪镇的传统产业,深沪镇对渔业体制进行优化改革,要求以发展深加工产业为延伸主业,加大作业区,大力推广新型网箱养殖技术。深沪镇同时是一个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目前经国务院审批,泉州港口岸深沪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深沪港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今后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业。 第三,利用沿海地区优势,设立生态隔离带和直通镇区中心的生态绿色走廊,形成绿水相依的镇区生活环境。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教学文案

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 编制时间:2004年6月 编制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规划编制背景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城市发展既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因此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规划布局,满足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规模增长的需要,对城市发展方向做出相应调整和开拓新的发展区域已是必然的选择。南宁六景工业园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无疑是南宁发展工业的理想区域。六景工业园区,起初是横县政府为了发展横县工业,提高横县经济的综合实力,结合县情建立的县级工业区。 2002年12月6日,区人民政府批准六景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开发区。2003年6月,横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南宁市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适应城市跨越性发展目标,改善南宁工业“短腿”现状,按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依据《南宁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提出了“西拓东进”的经济发展部署,计划将南宁六景工业园区扩大,建成南宁市工业卫星城。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一精神,需要对六景工业园区进行各个层次的规划设计,以指导园区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本次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项目即是在这一背景底下展开的。 二、规划原则 1、区域原则;坚持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重视与上层次规划的衔

接。从大区域出发,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认真分析发展的利弊和潜在优势,选择和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2、生态原则;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突出生态、环保概念,保持并逐步创造良好的园区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为未来的发展建设留下足够的空间。 4、循序渐进原则;园区规划应具有一定超前性,但盲目超前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循序渐-进,考虑经济的合理性与远期的整体性,考虑循序分期开发的操作性,合理规划工业园区。 5、刚性与弹性原则;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对园区重大基础设施提出刚性规定,对局部开发和建设提出引导,同时,在功能分区明确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6、特色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创造产业园区自身特色。 三、规划要点 (一)功能定位经济功能定位:工业为主,物流业为辅,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的现代工业园区,社会、环境功能定位:人居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二)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性质方面,走特色化道路。产业组织方面,走企业集群道路。 2、产业环境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3、产业选择:近期,由于六景工业园区处于起步阶段,园区的产业性质可作为综合性,主要任务是接纳母城南宁市外迁的工业企

石材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构想

重庆市石材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构想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但在我国新兴的石材产业中却缺少必要的产业布局。为了推进重庆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东部沿海新兴产业的西进,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强大的石材产业经济拟进驻重庆市场,填补重庆市石材产业的空白。项目拟占地一万亩,拟建设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的集石材加工、石材展示、物流、下游循环经济及大型综合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石材产业服务平台,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并面向广大的国外石材交易市场。 1项目背景及建设意义 1.1项目提出的背景 1.1.1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及石材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大量工程的改造、扩建、新建的需要,必将带动建筑业、建筑装饰装修业、房地产业等进入快速发展和升级期,对石材产品的需求也将进入旺盛期,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对产品品种、档次、装饰效果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个能够辐射中国内陆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石材加工园区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国外市场对石材进口需求的进一步加大,日韩及美国等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最大的几个石材出口国,这说明了我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开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也进一步对加快建设石材保税物流中心,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石材直接出口贸易,提高企业通关的速度,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一个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具有大型服务平台的石材产业园对石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1.2整合资源,优化市场配置的需要 从资源分布及生产能力分布来看,国内石 材产区或集散地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见 表1),其中又以“中国建材之乡”---福建省 南安市的闽南建材第一市场最具典型性意义。 闽南建材第一市场位于全国小城镇示范镇 ——水头镇,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一 个以经营石材销售为主、陶瓷装饰材料为辅的 大型建材批发专业市场。本市场由“石板材 城”、“闽南石材荒料市场”、“石材陶瓷综 合城”、“石材加工区”和石材展览中心五大板块组成,年交易额达30亿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材加工贸易、原材料集散、物流贸易中心。现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至今已达25万平方米,各种规格店铺800间,共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矿山采掘、经营公司、生产加工企业、贸易公司和经销商500余家,成为“立足福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奔向世界”的建材超市。现在,中国石材城已基本形成了以南安水头为中心,辐射半径100公里的石材产业集群,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产业集群之一,并形成自己独到的培育市场的成功经验。因此,在依托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及南安水头的市场经验优势下,建立集中的石材物流码头和大型加工园区,将使重庆本地单一的石材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市工业园概念规划设计说明

都市工业园概念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及区位分析 南岸区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位于重庆长江南岸,与九龙坡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隔江相望,东部、南部与巴南区接壤,依山傍水,仰拥“山城花冠”南山,俯临长江嘉陵两江,山水园林特色显著,风景秀丽优美宜人,辖区西部、北部长江环绕,全区面积265平方公里。 茶园新城区位于重庆市主城东部,隶属于重庆南岸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是重庆市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城区处于重庆市的一环高速与二环高速之间,紧西临西南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北依长江黄金水道,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是重庆通江达海的门户。新城区通过已建和待建的真武山、南山、慈母山隧道与主城中心区相连,内部“三纵三横”的道路骨架通过重庆一环、二环高速公路与成渝、沪渝、兰渝、渝湛、渝遂(宁)、渝湘等多条高速公路干线联接,距重庆火车站12公里、朝天门码头13公里、集装箱码头15公里、江北国际机场32公里,其车程均在25分钟之内,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显著。 茶园服装工业园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区内,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4.72公顷。园区西侧的通江大道是新城区南北向的中心主干道,出行交通便捷。区内地形较为平坦,规划范围内现多为未建设用地,这些都为未来该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空间基础。拟建设的茶园服装工业园将包括各类服装厂房,宿舍生活设施,及其它各种科研,研发配套设施等,将建设成为一个“高效,便捷,优美,生态”的花园式科技型现代化的服装工业园区。

二设计理念 本规划设计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为理念。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规划设计应该有助于促进本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规划设计将围绕三个关键词:“自然环境”, “人造环境”和“人”,以达到这三者高度融合,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原则 ·融合园区内各功能,支持多样化的功能使用和活动 为园区内工作的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时间,提供多种复合使用功能及活动,使园区成为一个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这有助于园区活力的保持和发扬,并由此获得长期的开发成功. ·尊重自然环境的营造 在园区规划中强化绿色生态环境的营造,以各种措施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使园区不但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工作生产场所,又是一个优美生态的休闲之地。 ·创造园区个性和空间场所感。 园区个性和空间场所感的获得和确立不仅通过实体建筑的立面风格及形态组合,还更多地来源于园区室外公共空间特性的保持和发扬。 四规划结构

创意产业园功能区定位

创意产业园区功能定位 (一)创业孵化器 园区旨在打造小微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及创意者、大学生的创业平台,建立“孵化器+创业辅导+创投资金”的立体孵化模式,同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打造一条“创业平台——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可持续发展的成长路线图。 1、园区提供统一商务装修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企业小成本即可入驻,无需增加过多投资,可将有限资金用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2、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课程、项目策划推广、政策法规咨询、企业人才招聘、后期跟踪支持等各项创业辅导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 3、利用孵化平台,提供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为各类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行政服务平台 完善企业行政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对创意企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 1、行政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产业政策扶持申报、工商行政审批、园区融资政策、企业综合行政办理等各类行政服务。 2、政策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诸如知识产权保护、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各类政策服

务。 3、产业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企业网络推荐、园区企业呼叫、园区服务外包咨询、园区产业信息发布等各类产业服务。 (三)创意产业聚集 园区初步定位于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产业三大产业功能区: 1、文化产业区:力争推动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起飞,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园区,并聚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整合产业链,搭建文化创意与交易平台,大力引进工艺、广告、出版、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等各类企业,形成一定的创意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 (1)工艺类:从事工艺设计、工艺创作、工艺品展售、工艺品鉴定等各类企业。 (2)广告类:从事各种媒体宣传物的设计、制作等,独立经营分送广告和招揽广告的各类广告公司。 (3)出版类:从事新闻杂志、书籍、唱片、录音带等具有著作权商品发行的行业的各类报社、杂志社、音像出版社等。 (4)企划设计类:从事产品设计企划、产品设计、机构设计、原型与模型制作、流行设计、商标设计、视觉设计、包装设计、网页多媒体设计、设计咨询顾问的各类设计公司。 (5)品牌时尚类:从事以设计师为品牌的服饰设计、顾问、制造与流通的企业。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1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序 ,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县,坐落在山东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XX地”之美誉,今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县人文、自然景观和谐融洽,山水、城市相融一体,独具特色,成为迅速崛起的鲁XX 西南经济、文化重镇。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人杰XX 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凿壁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留下了大量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XX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孟庙、孟府、孟林)古迹旧址,在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

观的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景观,堪称 研究中国与交相辉映下,形成了XX 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文化旅游 胜地。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四基山地理环境幽美13XX东北,坐落于孟林又称“亚 圣林”“南面凫峰,北拱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洙泗之水,近连岗峰 之脉,静谧:。孟林作为孟子及其后裔之林地,已一片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芳 草如茵,肃穆幽深”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此为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 孟子文A发展成为国家四,不仅能弘扬孟子精神、宣传儒学文化,更化产业园区, 打造“中华孟子文化第一村”走向文化繁荣之路。将带动大束镇当地经济文化 建设与发展,带动XX 2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序 ........................................................ .. 2 第一章项目基本概 况 (6) 第一节项目环境分析 .................................................. 6 一、政治环境 (6) 二、社会环境 (6) 三、经济环境 (8) 四、文化环境 (9) 五、交通环境 (10) 六、自然环境 (12) 第二节同类文化园区成果借鉴 ......................................... 12 一、孔子文化产业园区: (13) 二、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6) 第三节小结 ......................................................... 19 第二章项目中期建设 ........................................ 20 第一节项目发展指南与原则 .......................................... 20 一项目发展指南 (20)

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的控制探讨

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的控制探讨 钟炳钟 上虞市规划管理服务中心浙江上虞312300 【摘要】本文结合结合某市兴英工业区的规划案例,主要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道路系统、绿地系统、配套设施等进行相关规划控制。并作出相关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区控制规划控制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分布也越来越广,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繁星点点。随着工业园区在数量上由少增多,区内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相应的用地空间则越来越少,它们因此所面临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各类工业园区在增加就业、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园区规模急速扩张、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这些因素的出现使得工业园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矛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探讨 1.工业园区的功能分区 一般而言,在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会根据功能差异将工业园区划分成若干功能类型。兴英工业园区共分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和景观休闲区等四种功能区,使之发挥各自效益。 (一)工业园区 根据规划区内用地的形态特征,工业园区沿东西方向成带状分布。工业园区的发展类型主要为轻型工业、高科技工业以及其他污染较小的工业,禁止设立重度污染性工业。工业用地可用于发展多层和低层厂房。多层厂房面向兴英东路建设,以形成兴英东路的良好景观,低层厂房集中设在靠近河岸地方。 (二)综合服务区 公共设施用地集中布置于工业园区中心区域,即中间城市主干道与兴英东路交叉口西侧,主要用于布置一些办公楼,展览培训中心以及邮电所等配套公共建筑,结合广场形成整个工业园区的形象界面,展现工业园区的特色和气势。 (三)生活居住区 生活居住区位于综合服务区北侧,主要用于发展高密度的住宅,为园区就业人员提供居住及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这样既完善工业园区的整体功能,也有助于提高开发的经济效益。(四)景观休闲区 在规划区西侧环市东桥边规划公共绿地,该用地西临道路交叉口,北傍两英大溪,考虑该地块的地域特征,适宜规划为一个以水为主题,融合绿化开放空间的休闲活动景观区。 2.各种用地规划 (一)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是园区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规划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原则,按纵向三条城市道路和兴英东路以及两英大溪划分为四个工业组团,各个组团可按照生产特点和工艺要求或生产门类加以分类,把性质相近或生产有协作关系的企业安排在一起。区内现有已建和在建的工业用地均为二类工业用地,集中在工业园区东侧组团内,;其它组团根据产业特点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生活居住等配套用地集中规划于居住用地内。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范)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2020)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二章规划依据 (1) 一、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1) 二、地方相关规划文件 (1) 第三章规划区现状分析 (1) 一、区位条件 (1) 二、规划范围 (1) 三、自然条件 (1) 四、用地现状 (2) 五、现状发展优势分析 (2) 六、影响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3) 第四章园区总体规划思路 (3) 一、规划原则 (3) 二、规划目标 (3) 三、园区发展趋势 (3) 四、功能定位 (4) 五、人口规模 (4) 第五章土地使用规划 (4) 一、空间结构 (4) 二、用地布局 (4)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5) 一、对外交通规划 (5) 二、园区道路网规划 (5) 三、铁路站场用地规划 (6) 第七章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6) 一、公共服务设施 (6) 二、工业配套设施 (6)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7) 一、绿地系统规划 (7) 二、水域及其它用地规划 (7) 第九章景观系统规划 (8) 一、整体景观形象设计 (8) 二、景观系统规划 (8) 第十章地块规划控制 (8) 一、地块划分 (8) 二、土地使用控制 (8) 三、建筑退道路红线和间距控制 (8) 四、建筑高度控制 (8) 五、道路交通控制 (9)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10) 一、环境现状分析 (10) 二、环境保护规划原则和目标 (11) 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 (12) 一、规划依据 (12)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2) 三、给水现状 (13) 四、规划用水指标及用水量 (13) 第十三章排水工程规划 (14) 一、规划依据 (14)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4) 三、污水工程规划 (14) 四、雨水工程规划 (14) 第十四章电力工程规划 (15) 一、现状概况 (15) 二、规划依据 (15)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一) 摘要: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工业园区位于漯河 一、【规划背景】 1.1、规划范围 漯河市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交通优势 该工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漯宝(丰)、漯阜(阳)铁路连接东西。京深公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纵横交错,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漯河市区内沙、澧河上已建成桥梁8座,新修和拓宽街道46条,绿化覆盖率达33%,是省级园林城市。市区建成国内一流的10万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 二、【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1、协调统一、合理结合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科技、提高经济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2.2、可学布局、综合开发 工业园区以发展一类、二类工业为主,接纳市区部分三类工业,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仓储、居住、服务、公共设施用地,协调健康的开发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 2.3、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规划充分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规划有较强的弹性和应变力,有利于滚动开发,达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获效一片。 2.4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漯河市是国家园林城市,该园区又是在漯河市大力提倡创建生态城市的大环境下诞生的,生态环保是其规划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从选址、建设、及“三废”的排放,都应得到合理组织和处理。 三、【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区域发展背景和地段区位条件,该工业区规划坚持从现实出发变通创新追求特色空间结构的塑造和用地布局的完整,强调节约用地和基础设施的合理投入,优化规划编制成果的指

酒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性设计方案

酒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性设计方案

纲要 项目概况案例鉴析壹、 贰、 规划理念白酒主题产品概念规划发展运营策略创意产品开发项目报价叁、 肆、 伍、 陆、 柒、中国酒文化体验中心酒道主题餐厅酒文化创意景观

城市区位:《诗经》开篇诗作《关雎》中唱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的雎鸠是一种水鸟,也叫鸠兹鸟。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 年,因多湖泊、芜藻而名芜湖。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现下属四县无为、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芜湖市域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万。处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交界处,与周边各大城市联动密切,距离各大城市车程均不超过2小时。 1.5小时都市圈 芜湖在安徽的位置芜湖、南京、合肥1.5小时都市圈

镜湖区在芜湖的位置项目所在区域: 该项目位于芜湖中心城区——镜湖区, 镜湖区是芜湖服务业的核心区。交通便捷, 商业发达,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生活、娱 乐、休闲设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经济、文 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西临 滨江公园,东距芜湖最繁华的的商业 街——中山路商业步行街,拥有丰富的 生态、历史人文和商业中心资源。 项目在芜湖的位置

城市区域未来规划: 经济开发区位于芜湖城市东部和北部,现规划面积122 平方公里。 是目前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 内设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 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 未来五年的规划,是将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 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工业 销售收入2800亿元,财政收入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40亿元。 项目紧邻北部经济开发区及西部产业扩展区,处于城市核心区与开 发区的中心枢纽位置,是市政府规划的重点项目,着力将该区域打 造成为城市旅游、文化、休闲、消费中心。 芜湖市总体规划图

生态工业园概念性规划10.24.10

焦作市环保型商砼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 一、项目背景及存在问题 1.1项目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和市政公共事业建设使用各种商 砼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商砼搅拌站29座,分布在四城区和示范区内,存在着环保不达标、影响交通、规模效益较差等情况。我市拟建环保型商砼产业园 1.2 存在问题 1.2.1生产工艺相对滞后,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源。多数搅拌站规模小、工艺落后,除尘降噪措施不具备,在进行生产时极易产生扬尘、污水、噪音等二次污 染源。 1.2.2商砼企业分布不合理。我市搅拌站基本分布于影视路以北区域,丰收路 以南区域,东边马村区,西边中站区附近,呈现出搅拌站包围中心城市的格局,不利于中心城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开展。 1.2.3原材料运输纵贯中心城区,极易造成污染。由于搅拌站的分布情况,运 输原材料的车辆基本由北向南纵贯中心城区,运输车辆沿途跑、冒、漏原材料 现象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城市道路污染。且大部分运输车辆为黄标车、农用车,甚至无牌、套牌车辆,道路行驶安全隐患较大。

1.2.4市场无序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商砼企业之间的暗地竞争,无手续的私营企业与正规企业的无序竞争等,这些问题均亟待规范。 1.2.5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监管较难。企业普遍存在着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企业及试验室资质不到位,原材料检验及产品出厂检验流于形式等,部分企业没有任何相关手续,监管起来难度较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工作亟待加强。 二、现状分析及规划意见 2.1现状分析 2.1.1区位与交通分析 拟建的商砼产业园位于焦作市中站区西北部,我市规划的北环S230和西环经三路的外侧,博爱县以北9.2公里,距离焦作市中心12.2公里,产业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东距晋新高速2公里,西距省道237约2.3公里,南距省道306约3.5公里,建成后将服务于焦作市及周边地区的商砼供应。

产业园区规划与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与发展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产业园区规划概述 目录 一、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二、产业园区规划服务内容 三、产业园区规划基本框架 四、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 五、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等以及近期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长期以来,我们围绕园区的发展与运营等问题,帮助地方政府或地产商在园区产业发展问题上明确方向与重点。 产业园区可以说是某产业的聚集区或是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简而言之,孵化平台,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集中区域。“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

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中研普华通过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一、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如何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现有的区域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寻找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 如何结合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布局,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产业园区的概念word版本

产业园区的概念 概念 产业园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末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产业园区主要有英国的Manchester工业中心和美国的Stanford工业园。 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情况,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对产业园区可作出这样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 功能 1. 资源集聚功能 2. 企业孵化功能 3. 技术渗透功能 4. 示范带动功能 5. 外围辐射功能 产业集群发展集中-集聚-集群集中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辐射接受中心-向内辐射中心-向外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

工业园概念规划设计任务书

工业园概念设计内容 (讨论稿) 广州泉道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2013年5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及用地分析 (3) 1.1用地自然条件概况及分析 (3) 1.2宗地社会条件概况及分析 (3) 2 设计的基本原则 (4) 2.1 项目定位 (4) 2.2 物业发展计划 (4) 3 概念设计要求 (5) 3.1 概念设计研究各方案(个数) (5) 3.2 设计目标 (5) 3.3 经济技术指标结论 (5) 3.4 规划方面的结论(每个方案单独叙述) (6) 3.5 单体方面的结论(每个方案单独叙述) (7) 3.6 技术方面的意见 (7) 4 设计成果要求 (8)

1 项目概况及用地分析 1.1用地自然条件概况及分析 1.1.1 宗地位置 1.1.2 宗地现状 (1)宗地四至范围 附图:宗地红线图 (2)宗地现状地形地貌 附图:宗地现状照片(标明拍摄点和目标点位置);宗地地形图 (3)绿化植被与水面 (4)气候气象: (5)水文地质: (6)特殊地下物:暂无; 1.2 宗地社会条件概况及分析 1.2.1 区域现状与规划 应附文:简述用地所处区域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地段或区域现状特征等,对象征地段特点的景点设施附照片说明。当地政府对宗地所处区域的 规划设想和实施计划的说明。 应附图:区域现状图:区域总体规划图 1.2.2规划要求 应附文:说明规划管理部门对宗地的规划设计要点,或宗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对用地主要设计指标的分析。 应附:规划要点;容积率分析表 1.2.3 交通状况 应附文:简述宗地交通情况;地铁、轻轨、公交流线与宗地附近站点; 私车赴宗地路线选择; 应附图:区域交通分析图;周边交通分析图;周边道路断面图 1.2.4公共设施 (1)公共建筑 应附文:描述对设计存在影响的公共及商业建筑的名称、类型、面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