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
• 梦游:点明内容是虚幻的。 • 天姥:所梦内容。 • 吟:吟唱。一说是古诗体式“歌行 体”。 • 留别:说明本诗的写作目的。
题旨——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初读感知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确实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过 3.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据 4.栗深林兮惊层巅:使„ „战栗 使„ „惊 5.虎鼓瑟兮鸾回车: 弹奏 6.失向来之烟霞: 原来 代神异的景象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低头 侍奉
• 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 历何其相似。 •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 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 沉寂。 •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 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 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 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 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 描绘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寄予深 切的同情。
它让我们看到了傲岸豪迈的李白的另 一面,就是拥有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情怀的“诗仙”。
• “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 “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新自然
实话实说
思考
• 一、二句突出表现什么?如何 表现的?
“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 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
东海三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 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瀛洲 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 睹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以瀛洲陪衬 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 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 天姥的念头。

• 后四句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 《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 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 “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 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 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 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 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 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 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 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 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 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 穷。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地点、环境,看似无 关题意,但却别有深意,试从表现手法 的角度分析之。
• 这两句看似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 业网点的稠密、商贸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 夫拖船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两相对比, 更突出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渲染环境气 氛;“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 石”作了铺垫。
主 旨
哭晁卿衡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哭”字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何作 用?
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 越国籍 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 层哀婉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
• 用了什么手法?点明了什么?
赋——点明晁衡辞官返国。
征帆一片绕蓬壶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 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 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 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 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 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 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 姥的强烈愿望。
1.四短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 天门的雄伟气势。 2.神仙洞府的景象怎样?神仙的生活情态 怎样?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神 仙自由自在。 梦境高潮 ——飘飘欲仙的李白
•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心惊梦醒,由梦境高潮急转直下,转入 现实,形成波澜。梦中神仙世界的自由, 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冷酷,寄寓了怀才不 遇的苦闷,也是他对现实的暂时逃避和 超脱。梦境消失,回到现实更加痛苦。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 此句绘出了一幅什么画面?
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 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 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 绕行。 想象丰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这两句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
1.“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 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 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 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 诗人寄悲情于景物, 又借景物以抒悲情。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 逸,清新自然。
概括主题
• 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 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 由。
探究讨论
• 李白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雄奇 和高大,可又写梦醒,反映了什么人 生态度?主体基调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的?
艺术特色
• 构思奇特。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 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 自由、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 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 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语言灵活,格调奔放。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 以七言为主,间用四、五、六、九言,用韵变 化多端。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 完美结合。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 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 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 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 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 实的态度。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 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思考
魂飞剡溪
1.“飞”表现了什么情感? 心驰神往 2.“照”和“送”写出了什么 ?用了什么 手法?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 拟人的手法。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 直挂云帆济沧海
——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 著屐登山 日,空中闻天鸡。
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采用夸张手法,增 添浪漫主义色彩。
——沉迷陶醉、乐而忘返的李白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 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洞天仙境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 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 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 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 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 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解 题
• 一作“丁督护歌”,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婿徐逵 之被杀,府内督护丁旿(w ǔ)奉旨料理丧事, 逵之妻向丁旿询问送殓情况时,每发问一 句辄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哀切。后人 即制为《丁督护曲》。郭茂倩《乐府诗集》 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 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已营造了凄切 悲苦的基调。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是如何 写纤夫悲苦的心境的?
这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 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 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 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 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诗人是如何将纤夫之苦推向顶端的 呢?
• “磐石”句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 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 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的 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 “石芒砀”三字形象地表明:这是采之不 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 千古矣,把诗情推向极致。 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 一句话描述。 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 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 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找出直接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说 说是哪几个角度来写纤夫之苦的?
• • • • 拖船之艰难(用典) 生活条件之恶劣(细节) 心境之哀伤(动作) 行役之艰巨(场面描写)
• 三、四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越 中采莲少女形象?
“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 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写 出了越中采莲少女天真活泼的神 情动态。
艺术特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新自然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 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 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 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 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 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 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 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 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 1.为何提到“谢公”? 添文学色彩。
思考
2.山脚和山上的意境各有何不同?
山脚:湖月、渌水、清猿(清幽寂静) 山上:云梯、海日、天鸡(壮美雄奇)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思考
1.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峰回路转、山鸣水啸、离奇险怪(流连 忘返) 2.划线句子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
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太白精神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再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诗歌段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 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要从“瀛洲”谈起?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 现的(手法)? 3.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长于乐府和绝句,诗风豪放飘逸。为人慷 慨自负,傲视凡夫,纵酒狂放,追求自由。
写作背景
•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 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744),李白因 “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 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 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 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 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 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 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 2.拟人手法的运用。“白云愁 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 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 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 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 法巧妙含蓄。
丁都护歌
• • • • • •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直抒胸臆 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 由,保护人格尊严,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是“诗眼”,统帅全诗,点明主旨。 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 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写梦境着 眼于现实,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 怨愤之气。 卒章显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