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一、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
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二、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一词多义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三、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诗四首第二课时(后两首)
课题:诗四首(后两首)
课型
新课
主备
审核
班级
八年
姓名
时间
2012.12
组别
语文
编号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1、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其中的理由。
教与学反思
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力,教师只需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诗的滋味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失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数十种存世。
学
习
过程或学习内容
1.解释加点字:
(1)江入大荒()流(2)仍怜()故乡水
《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学习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李白其人】一、导言: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高二语文教案-李白诗四首教案
李白诗四首教案2.李白诗四首课文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海客:自海上归来的人。
瀛洲:仙山名。
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
信:实在。
天姥(mǔ):山名,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今属浙江省新昌县)。
越人:越地之人。
越,春秋时国名,在今浙江省一带。
语:谈。
云霞:空中的彩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像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势拔:山势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像拜倒东南隅下。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真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2课时)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2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朗读、背诵其余三首诗。
一、《哭晁卿衡》中的比喻、情景交融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
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
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李白诗四首学案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
“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郁愤而终】
在幽州,他预感到安禄山行将叛乱,忧虑不安。
安史乱起,他正在庐山,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经九江,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
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
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往当涂依县令李阳冰。
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2李白诗四首只识背影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别,王旦竟不认识他。
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立刻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奋,给了他丰厚的恩赐。
本来,这个马夫平常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习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倒不认识了。
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习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想。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大量静静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
他们可爱而又平庸,无声无息地繁忙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一心扎到工作中间。
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亮相,看到的永久是他们繁忙的身影。
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抬起来,去出头露面,赢得场面上的喝采。
微感言: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赏读: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
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诱惑,还可以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赏读:天道(自然规律)是长久不变的,它其实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逝。
切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取祥瑞;用紊胡来适应它,就遇到凶灾。
公正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赏读:公正畅达,那种只顾小个体或个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
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个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赏读:见到和善的行为,必然端正直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和善的行为,必然惹起忧惧,仔细地检讨自己。
一、作者视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味的诗人。
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遨游。
较宽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豪侈腐朽,写出许多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暮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2李白诗四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2李白诗四首》教学设计作者介绍: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7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李白字太白,号谪仙、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他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特点: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高一语文《李白诗四首》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高一语文李白诗四首教案-李白诗四首学习目的:1、通过介绍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遨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遨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遨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55──62]避居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那么泛指各派的学说。
一直是道教最活泼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顶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假设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阔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上两首诗的默写情况,导入二、赏读《渡荆门送别》1.交流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25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 1.相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抗拒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高傲性格。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看法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看法的回应。
李白的宏大志向,经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作“大言”来嘲讽。
李白明显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句识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考点演示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答案大鹏是李白诗赋中经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志向和志趣的象征。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
李白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2.《李白诗四首》(3课时)备课人: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李白的诗风以“豪放飘逸”著称。
学习本课要紧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这四首诗,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寻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悟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保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继续踊跃提倡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研学目标】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学习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3.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自主研学案】一、走近诗人(请完成填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机会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取得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华。
那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空想。
李白在极度悲忿难过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从头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预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忿,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鄙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文体,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观看《唐之韵》——李白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李白诗四首教案
李白诗四首一、教学目的:1 能够背记《梦游天姥吟留别》;2 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二、教学设想: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准确地赏析诗歌语言。
2、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3、李白诗歌中蕴含的佛理。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知人品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二、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由小结诗作语言赏析方法引入,展示如下:诗句赏析一般方法方法1:从描写的角度切入,归结出艺术效果。
方法2:从词语本身含义出发,揭示其表现的描写对象的特点。
方法3:从词语间的关系,体悟诗作由不同意象构成的整体意境。
二熟读诗作,初步分析思路。
1 教师朗读诗作,提示几个生字词的读音;2 学生全体朗读两遍,教师注意正音等3 请学生按照“梦前、梦中、梦后”将原诗切分为三部分;三进一步意读原诗首尾部分(一)读“梦前”部分,讨论如下1 为什么要说“赢州”“五岳”“赤城”“天台”等?(明确:说“赢州”除了引出天姥山来外,还可以突出天姥山的神奇以及在民间的影响;而说五岳赤城天台山,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奇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观看《唐之韵》——李白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瀛(yíng)瞑(míng)殷(yǐn)栗(lì)冥(míng)鸾(luán)悸(jì)怳(huǎng)著(zhuó)苍梧(wú)商贾(gǔ)磐(pán)石芒砀(dàng)棹(zhào)歌2.理解词义或可睹:或许能够看到。
因之:依据越人的介绍。
尚在:还在,仍在。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颤抖,使……惊动。
青冥:青色的天空。
来下:下来,为配合韵脚而颠倒词序。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须行即骑访名山:将要。
开心颜:心情愉悦。
颜,面容。
心,心情。
蓬壶: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在晁衡返日途中的海上。
悲千古:为千古以来纤夫之苦而悲伤。
棹歌:摇着船,唱着歌。
佯羞:假意害羞。
三、学习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
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
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
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
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
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生自由朗读。
3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主旨)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也由诗人情绪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
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6.小结:中心思想: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艺术特点:(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诗的语言格调奔放。
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7.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一词多义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8.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
B、“云霞明灭”4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
C、“连天向天横”5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极言其高;“向天横”,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
D、“一夜飞度”之“飞”,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
若无此“飞”,则何以“登云梯”,“见海日”,“闻天鸡”……提示:本项的表述失实——“云霞明灭”,只显其高耸入云,时而被云掩没,时而露将出来。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
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
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提示:诗篇虽为对现实不满的曲折反映,想象力极为丰富,但诗人独未写自己与仙人聚会的情节,因而本项末句评价失实。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
”——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提示:本项的表述犯了拔高诗句意境的毛病——诗中没有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的意思。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
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
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提示:本项的表述对诗句原意有曲解——诗中只说“须行即骑访名山”,并未明确说访亲问友。
(二)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