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请同学简介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

二、研习新课: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点读精彩片段。

(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5.给出讨论题:(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闺塾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闺塾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闺塾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闺塾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情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闺塾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闺塾》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戏剧冲突2.戏中三位人物的性情特点。

教学难点:1.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情发展中的作用2.戏中反理学的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方法:通过课本剧表演,使熟悉课文细节,再通过一个“闹”字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讨论一、以情导入:一日,黛玉寻宝玉不着,只得回院,忽听见梨香院内笛韵婉转,歌声婉转。

本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听着听着,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本来,她听到的便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优美动人的曲辞为何深深地感动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呢?本来,这曲子是出自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传奇的第七出——《闺塾》二、教学设计1.介绍前因,课本剧表演看到“塾”,我们会想起旧时候设立的私塾,即私人学堂,比方说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

印象中旧时候学堂的气氛非常严肃凝重,老师常常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是老师讲,学生老老实实听。

现在这标题多了“闺”,闺房,闺塾,即是指旧时候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那么,这《闺塾》里的严肃气氛比起平素的私塾学堂,更是加强。

下面介绍闺塾的设立,本来——(投影)(讲授时突出:杜宝通过让女儿上学来“拘束身心”,以符合封建礼教的强烈要求。

(“私塾”的讲授:使学生对什么样的行动是“闹”,有认识的铺垫)那么,本应当严肃凝重的闺塾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故事呢?本来是想请大家观赏戏曲录像,但找不到,很遗憾,不过,我想由我们的同学来表演会更杰出。

(课本剧表演)2.起标题,概括情节单就“闺塾”二字,让陌生人看的话,可能看不出这么热烈的故事内容,请另用一小标题概括剧情。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1. 班级概况•班级名称:高一(15)班•性质:女子寄宿制班级•学生人数:30人•平均年龄:16岁•学生背景:来自全国各地,寄宿制班级,绝大部分为重点中学学生。

2.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神秘主义诗歌的各种表现形式与意义。

•能够创作出富有神秘主义气息的诗歌作品。

•能够分析、评论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格调、修养与文学素养。

3. 教学内容3.1 神秘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基础•介绍神秘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描绘神秘主义的文学特点和主题。

•分析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阐述神秘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给学生介绍关于神秘主义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

3.2 神秘主义诗歌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对于神秘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度剖析,同时推介该领域的主流作家和诗歌理论家。

•阐述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并配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创作技巧。

3.3 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纵横线,从作品整体和构造角度来考察其意义。

•批判分析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缺点,并剖析其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3.4 诗歌沙龙•开设诗歌创作工作坊,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神秘主义诗歌创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读《闺秀之书》等诗歌作品朗诵或演讲,提升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

在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热烈活跃的朗诵和吟诵交流氛围。

4.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演讲•朗诵式表演5. 教学成果•全部学生都熟悉了神秘主义文学的发展、核心概念和朝代荣辱。

•多数学生掌握了神秘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并初步完成了一些作品。

•多数学生钻研了神秘主义文学的现代版本,鉴赏和评价了该文学流派的长处和短处。

•学生们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多数学生得到了校内和学外的语文竞赛奖项或报刊发表机会。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闺塾的定义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闺塾中女子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学生能够了解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闺塾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闺塾中的教育过程;(3)学生通过比较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探讨闺塾的优缺点及其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尊重传统文化,理解闺塾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2)学生能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反思传统教育对女性地位的影响;(3)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对传统文化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闺塾的定义和特点(1)介绍闺塾的概念;(2)分析闺塾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3)讲解闺塾的特点。

2. 闺塾的起源和发展(1)讲述闺塾的起源;(2)介绍闺塾的发展历程;(3)分析闺塾兴衰的原因。

3. 闺塾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1)阐述闺塾的教育内容;(2)讲解闺塾的教育方法;(3)分析闺塾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4. 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探讨闺塾对女性地位的影响;(2)分析闺塾对家族传承的作用;(3)评价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价值。

5. 案例分析:名门闺秀的成长故事(1)介绍典型案例;(2)分析案例中女性在闺塾中的成长经历;(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闺塾的定义、起源、发展、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知识;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闺塾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名门闺秀的成长故事,从中汲取启示;4.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闺塾中的角色,体验教育过程,增强感知;5. 比较研究法:引导学生比较闺塾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异同,提高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闺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名门闺秀成长故事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观点阐述;4.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评价闺塾作用和影响时的客观性、理性程度。

《闺塾》教学简案高中二年级教案

《闺塾》教学简案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学简案高中二年级教案《闺塾》一、教材分析《闺塾》是清代女性作家黄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故事情节曲折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远,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闺塾》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阅读体会到封建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并能够深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思考,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与思考,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

难点:1.理解封建社会女性的困境和挣扎。

2.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上课前,让学生先阅读《闺塾》,思考“闺塾”的含义和作品可能涉及的主题。

2.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闺房和封建女性形象,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和困境的思考。

3.预习: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做笔记:-闺塾是什么?在古代女性教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封建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有哪些 typify 的人物可以代表这种困境?-你期望通过阅读小说会获得什么样的启发或收获?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1.导入:学生分享预习笔记中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并进行整合总结,引入小说的分析。

2.分析人物形象:选择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比如骆闺塾、贾雨村、湘云、娇杏等,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其形象特点、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留意人物关系的变化。

第三课时:解读情节和主题1.导入: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闺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解读情节:选择几个重要情节进行分析,比如骆闺塾投湘云母校、骆闺塾结婚后的生活等,让学生理解情节发展的关联和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闺塾》是一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女性教育的纪录片,以讲述上海名媛闺蜜的闺塾(女子私塾)为主线,展现了她们在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本文将以《闺塾》为教材,设计一堂关于女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自我修养的意识。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德的内涵;3.分析《闺塾》中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的过程;4.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自律自爱的品质;5.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过程1.开场(5分钟)引入纪录片《闺塾》的主题,简要介绍古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渊源和传统文化对女性修身的重要性。

2.观看纪录片(40分钟)播放《闺塾》片段,让学生通过影像感受古代女子教育的场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纪录片中展现的古代女性修身齐家的过程展开讨论。

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塑造自己的品行和家庭观念。

4.展示讨论成果(15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和见解。

其他组可对其观点提出补充或质疑,形成全面的讨论。

5.总结课程(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修身齐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闺塾》片段,视觉效果直观感人;2.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形成不同见解;3.整合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4.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5.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思路,帮助理清脉络。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思维逻辑、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2.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闺塾》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闺塾》全文2. 教学重点:(1)把握《闺塾》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

2. 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价值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闺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闺塾》,了解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作品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闺塾》。

(2)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分析《闺塾》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阐述自己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价值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选取《闺塾》中的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验美好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闺塾的背景、定义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闺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育方法。

(3)了解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基本情况,认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闺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闺塾对中国古代女性成长的影响。

(3)提高文献资料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教育,树立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闺塾的定义及背景(1)介绍闺塾的概念,解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讲述闺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闺塾教学内容(1)分析闺塾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2)重点讲解闺塾中的女性道德教育、文学艺术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内容。

3. 闺塾教学方法(1)介绍闺塾的教学方式,如家教、师徒制等。

(2)分析闺塾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个性化教育、注重实践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闺塾的定义、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闺塾教学的内容和特点。

(3)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闺塾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2)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闺塾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古代女性的生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闺塾的定义及背景。

(2)分析闺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讲述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基本情况。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闺塾教学方法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闺塾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认识闺塾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闺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闺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闺塾》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b.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描述人物外貌、性格特点等。

c. 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讨课文主题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作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a.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分析修辞手法a.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点评。

3. 创作练习a.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短文。

b.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等方面。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列表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及其特点。

2. 修辞手法举例:列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配以具体例句。

五、课后作业2. 写一篇关于《闺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本与《闺塾》主题相关的书籍,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闺塾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2、鉴赏个性化语言3、分析三个人物形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

《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

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

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抓住戏剧冲突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认识人物性格。

尤其是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突破。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迁移教学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

课程设计精要——《闺塾》教案设计思路分享

课程设计精要——《闺塾》教案设计思路分享

课程设计精要——《闺塾》教案设计思路分享教案是一份对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详细规划和组织安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闺塾》是讲述女子教育与传承的大IP,对于该IP实现教育价值的探索,如何将这种主题进行转化成真正的教育内容,并且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将《闺塾》转变成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教材,让学生们在观看这个IP的同时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传统教育模式。

2. 分析和了解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女性自我定位方式。

3. 客观分析深度反思现代女性在学习、工作、家庭和婚姻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纷争。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5. 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情感与人生启示,激发学生的热心。

二、教学方法1. 通过分析电视剧《闺塾》中凸显的女性地位、社会现状、人生目标等因素,激发学生的探讨和思考。

2. 采用多元文化教学和情感体验式教学,加强学生对这个IP的理解、认识和感受。

3. 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小组竞争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女性地位及传统教育方式的探讨。

2. 传统社会的风俗,比如委员会选举、社交活动等内容。

3. 剖析现代女性的角色和社会状况,包括职场、家庭和婚姻等方面。

4. 艺术鉴赏,包括音乐、戏曲等内容。

教学活动内容第一阶段:《闺塾》中女性地位及传统教育方式的探讨。

1. 预习:学生们观看《闺塾》电视剧,并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书面报告),力求对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传统女性教育模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2. 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互动,建立价值观的引领系统,让学生们了解到女性的传统角色、教育方法等内容,清楚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3. 任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电视剧中的传统教育方式,探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并为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第一篇:《闺塾》教案《闺塾》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一、教学导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

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

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34岁中进土,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

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

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

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闺塾》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闺塾》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闺塾》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内容1.教学文本:《闺塾》全文。

2.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

(2)艺术手法的鉴赏。

3.教学难点:(1)文本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情节。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艺术手法鉴赏(1)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本中的夸张、讽刺等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学生实践分析。

5.文本深层含义解读(1)让学生探讨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作者态度。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熟读《闺塾》全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主要包括对《闺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要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在艺术手法鉴赏方面,要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中的夸张、讽刺等手法,并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教学对话: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闺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闺塾的定义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闺塾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学生能够运用闺塾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闺塾教学的实际应用;(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3)培养学生尊重女性、倡导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闺塾的定义与起源2. 闺塾的教学特点3. 闺塾教学的基本方法4. 闺塾教学案例分析5. 闺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闺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闺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闺塾的定义与起源,掌握闺塾的教学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闺塾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4. 教学设计:学生分组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一个主题,结合闺塾教学理念,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5. 分享与评价: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同伴评价:同伴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及教学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闺塾教学相关教材;2. 图片:古代闺塾的图片;3. 案例:闺塾教学成功案例;4. 教学设计模板:供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时参考。

六、教学实施步骤1. 第一步: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古代闺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闺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闺塾的定义与起源,掌握闺塾的教学特点,并收集相关资料。

《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女性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而"闺塾"就是中国古代开设的为女性服务的私塾。

"闺塾"既是女子读书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传播礼教、传统文化和家教传统的场所。

本篇文章将结合一节《闺塾》课,对教案和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教案1. 主题:《闺塾》课堂2. 时间:90分钟3. 年级:高二4. 提升目标:a. 了解闺塾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b. 学习探讨《闺塾》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文学分析方法。

c. 发掘女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共性以及不同之处。

d. 探讨闺塾对现代女性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5. 教学过程安排:a. 设计理念和编写思路,通过幻灯片和教师简介展示闺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与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 学生学习《闺塾》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通过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方法与技能。

c. 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文献资料,了解闺塾与女性教育的联系、共性以及不同之处。

d.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言,探讨闺塾对现代女性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6.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相结合。

7. 参考资料:闺塾相关资料、文献资料以及《闺塾》之类的文学作品。

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本次教学将通过《闺塾》这部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传统以及历史演变,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闺塾对现代女性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幻灯片,以展示闺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等,同时顺带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准备多样的阅读资料和文献资料,以激发学生对于闺塾与现代女性教育的探索。

还要选取相关的文学作品。

3. 教学过程a. 介绍闺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与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闺塾》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与情感表达。

o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戏剧冲突与情感氛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剧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理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理解剧本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理解汤显祖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闺塾》剧本、汤显祖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闺塾》剧本,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汤显祖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汤显祖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中的选段《闺塾》。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汤显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闺塾》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戏剧冲突。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闺塾》1.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分析o学生分析陈最良、杜丽娘、春香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陈最良为何对杜丽娘如此严格?杜丽娘与春香的关系如何?她们对封建礼教有何态度?2.戏剧语言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语言,如唱词、念白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闺塾》教学简案

《闺塾》教学简案

闺塾教学简案前言闺塾是一个传统的女子私塾,教育内容主要涵盖女性生活常识、家庭管理、文化修养等方面,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闺塾在一些地方得到了重新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特色教育形式。

闺塾的教育旨在培养女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感性理解能力,提高其领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水平。

下面,本文将从闺塾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闺塾课程设置闺塾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灵活,具体以地区、学校、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闺塾的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女性生理与健康知识主要涉及女性生理、卫生以及女性健康方面的知识。

这个课程主要是通过讲解及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女孩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及保护自己的方法。

二、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经典文化、诗词歌赋、历史传统、精神国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让女孩子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其领悟和感性理解能力。

三、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个人修养也同样占据重要位置,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礼仪、品德、情商等方面的培养。

四、家庭生活此项内容主要涉及家庭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与子女相处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导师们会耐心指导、引导,让女孩们更好地了解家庭生活并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

闺塾的培养目标闺塾主要培养的是女性的精神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及家庭管理能力,目的在于让女性能够遵从自己真实的内心、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同时发扬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聪明才智及特长。

一、独立思考能力闺塾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将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

通过引导女孩子们思考不同问题,让她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领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管理能力闺塾在课程设置中颇为重视情感关系的处理。

合理处理不同情感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辅导、启发等方式让女孩学习及领悟情感管理知识,进而提高其情感智慧。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闺塾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掌握闺塾中常见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3)了解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闺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理解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闺塾的背景和特点。

(2)闺塾中常见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3)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

2. 教学难点:(1)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

(2)对闺塾中教育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准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相关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闺塾的基本概念。

(2)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古代教育的形式和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古代女性能接受教育吗?她们的教育方式又是怎样的呢?”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简要介绍闺塾的背景和特点。

(2)学生分享对闺塾的了解和看法。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闺塾中常见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4)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理解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阅读,深入了解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闺塾的理解和兴趣。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闺塾中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闺塾的背景和特点、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女性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闺塾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闺塾中女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闺塾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了解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探讨闺塾中的教育方式和女性角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形式和女性地位。

学生能够思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和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闺塾的定义和特点。

闺塾中女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闺塾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2. 教学难点: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闺塾中的教育方式和女性角色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献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教学PPT和多媒体材料,用于展示闺塾的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了解闺塾的定义和特点。

准备相关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闺塾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闺塾的了解和认知。

2. 讲解:教师通过PPT和多媒体材料,向学生介绍闺塾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闺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讨论:学生分为小组,就闺塾中女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讨论。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进行报告。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闺塾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探讨闺塾中的教育方式和女性角色。

5. 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个与闺塾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报告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变迁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塾教案教学设计15.闺塾湘乡一中:湘子教学目标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欣赏饶有风趣而富有个性的语言。

学习重点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

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突出。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简介作者及其创作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

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

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

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

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

汤显祖的思想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

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

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紫钗记》取材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对故事和人物做了一定的改变:少女霍小玉在元宵灯夜失落玉钗,被书生李益拾得,从而缔结夫妻。

李益应试中状元后,既不拜谒权贵卢太尉,又拒绝与卢女成婚,被卢太尉软禁府中。

小玉误信李益重婚的谣言,气恹成疾,梦见黄衣侠士送鞋,后来果然有黄衫侠客劫持李益送至小玉处,二人因得团圆。

作品歌颂了霍小玉的情痴和黄衫客的仗义,同时也批判了卢太尉为代表的权贵的专横邪恶。

《南柯记》与《邯郸记》都假贪恋功名富贵的士子宦海浮沉的故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阶级生活的糜烂,否定仕途经济的传统道路。

前者取材唐代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叙写意欲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业绩的淳于棼,梦与槐安国公主成亲,出任南柯太守,兢兢求治,颇具贤声;晋升丞相后之后,因为骄奢淫逸被谪官放逐,梦醒之后看破红尘,终于成佛。

后者本自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改写,述渴慕功名富贵的卢生在吕洞宾所授瓷枕上入梦,梦见与富家女崔氏结婚,并因妻子的财富贿赂当道,得中状元。

挂帅封侯,位极人臣,在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倾轧斗争中,几乎丧命;后来又复飞黄腾达,泽被子孙。

醒来后始知原是一场梦,从而悟道出家。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三、元明戏曲声腔介绍元明时期,我国的戏曲声腔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了四大派系: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形成于元末,明朝风靡一时。

海盐腔的特点是在搬演戏文时用锣、鼓、板等打击乐伴奏,清唱时则纯用板,不用弦乐伴奏;曲调典雅,较昆山腔高犷。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嘉靖年间在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和安徽池州、太平一带广为流传,主要活跃于民间。

演唱时,仅用鼓板和打击乐伴奏。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嘉靖年间已经流行于南北。

弋阳腔的特点,汤显祖曾说:“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

”弋阳腔是由一人独唱、众人帮腔。

声腔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其曲文还可加“滚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弋阳腔演唱时不用乐器,只用金、鼓、铙、钹等按节拍,风格粗犷、豪放、刚健、质朴。

昆山腔原为流行于吴中苏州一带的一种清唱曲,据说为元人顾坚所创,到嘉靖、隆庆年间,经过以魏良辅为首的-批民间表演艺术家的改造而形成一种新型声腔。

昆山腔轻圆舒缓、清柔宛转。

徐渭《南词叙录》曾说它“流丽悠远”。

演唱时,昆山腔最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要唱出“曲情理趣”。

伴奏有笛、管、笙、琵琶等乐器,还用鼓板按节拍。

四、理清结构课文节选了《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闺塾》描写杜丽娘听老塾师讲课的情景,用老塾师的迂腐守旧衬托侍女春香的活泼、机智、勇敢,以及丽娘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老塾师以《诗经》中的诗作为对丽娘进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教材,然而诗的内容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

这是对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

课文分四个场面:一是课前,二是讲诗,三是模字,四是课后。

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

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

其结构如图:情节:讲诗模字责打焦点闹人物:陈最良春香杜丽娘五、研习课文:1、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主角就是春香,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让学生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4、《闺塾》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有何作用?杜丽娘本是在严格的封建官宦家庭和腐儒陈最良教育训导下成长的少女,性格温顺,但她深居闺阁,生活空虚。

因此当塾师陈最良向她解释《关雎》,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却激发了丽娘与封建礼教相悖的情思,叹惜人不如鸟。

可以说,《闺塾》一出,《诗经》中热烈的情歌开启了她的心扉,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春香的影响下,她做出了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行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

当她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更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

她长期被关闭的心扉打开了,被压抑的情思激荡了,她渴望着爱,在生活中得不到的爱,就托之于梦中的少年,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理想中的爱,终于和她思念中的人结为夫妻。

她的反抗性格一步步形成,而《闺塾》一出正是她由温顺到反抗这种转折的起点。

5、分析人物形象陈最良塾师,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唯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

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杜丽娘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持,另一方面也不乏其顽皮任性。

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

一开始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等于是默许。

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

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

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

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

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

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

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第2课时一、归纳主题:剧本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二、赏析艺术特点1.通过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

围绕着讲解诗书这一情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

2.生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

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3.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

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

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

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

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

(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

(贴)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

《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

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三、拓展知识1.定场诗与下场诗明清传奇每出戏的开头和结尾,皆有角色吟诵的四句韵诗,称作“定场诗”和“下场诗”。

这是与元杂剧的一个显著不同。

戏曲舞台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为使观众对出场人物有一种直观而鲜明的印象,传奇作品往往采用一些与本出戏情节并非直接有关的艺术手段,“定场诗”即是其一。

如本文开头陈最良上场吟的四句诗即是定场诗。

“下场诗”亦称“收场诗”或“落场诗”,多为五、七言绝句,集前人诗句构成,但与原作已少有联系,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境界,具有概括情节设置悬念的作用。

《牡丹亭》的“下场诗”与一般传奇作品比较,突出的特色在于:“下场诗”全用唐诗成句。

这在明清传奇中也是很少见的。

集句诗既须格律协调音韵和谐,又须预设关物吻合剧情,本身还要构成完美的意境,组诗具有相当高的难度。

四句下场唐诗的出处及全诗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不是向人无处用,一枝愁杀别离情。

--李山甫七绝《柳十首》风透疏帘月满庭,倚栏无事倍伤情。

烟垂柳带纤腰软,露滴花房怨脸明。

愁逐野云销不尽,情随春浪去难平。

幽窗谩结相思梦,欲化西园蝶未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