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作用

合集下载

7灸法【40页】

7灸法【40页】

天然的易 燃物质: 灯心草、 桑枝、桃 枝、硫磺、 竹茹等
特制的灸 材:药锭、 药捻、黄 蜡等
刺激性较 强的药物: 毛茛、斑 蝥、白芥 子等
辅助灸材: 生姜、大 蒜、附子、 豆豉、食 盐等
第二节 灸法分类和操作方法
直接灸
化脓灸(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炷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间接灸 隔盐灸
灸 艾灸 法 分 类
• 第三章 灸 法
概念 特点
作用
施灸
应用
材料
灸法
灸感
分类
灸量
应用
补泻
第一节 灸法基础知识
➢一 灸法的概念 ➢二 灸法的特点 ➢三 灸疗材料
一 灸法的概念
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 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 性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 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第四节 灸法的作用与应用
一 灸法作用 二 适用范围 三 注意事项与异常情况处理
一 灸法作用
1.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 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二 适用范围
灸法具有广泛的适用证,内、外、妇、儿等各科都有其主 治病证。根据灸法的特点,其适应证以虚证、寒证和阴证 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四)温灸器灸
1.温灸盒
2.温灸筒
3.温灸架
二 非艾灸类
灯火灸
药线灸
黄蜡灸
药捻灸
药锭灸
(一)灯火灸
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快速按在 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又 称灯草灸、油捻灸。
操作方法:定穴后,用水笔作一标记, 取灯心草一根约10cm将一端浸入植物 油中(香油、麻油、苏子油均可) 3cm,取出用棉纸吸去浮油,右手拇、 示二指捏住前1/3处,用明火点燃, 火焰不宜过大,将火焰慢慢向穴位移 动,并稍停瞬间,待火焰略一变大, 则立即垂直接触穴位,一触即离,并 听到清脆的“叭”的焠爆声,火焰也 随之熄灭。一般每穴2~4次。灸后保持 清洁,防止感染。

灸法养生

灸法养生

溫針灸
針刺得氣後留針,將約2 cm長的艾條套置在針柄 上,或將艾絨搓捏於針尾 處,點燃施灸至艾段燃 盡。若用艾絨,可灸3~5 壯。適於既要留針又施灸 的患者。 操作時在施灸部位用硬紙 片墊襯,以防艾絨脫落燙 傷皮膚。
溫灸器灸
將艾絨放入特製的溫灸器內,點燃後施灸的方 法。 操作方法: 將艾絨及藥末點燃後,置於溫灸器中,待器具 燒熱後手持長柄在施術部位上方來回熨灸,15 ~30 min,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適應證:痹痛、麻木、痿證,以及婦女、兒 童畏灸者。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补元 气,预防疾病。
灸法的注意事項
一、施灸前的准备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顾客的配合。时瘢痕灸时,必先徵 得患者同意。體位宜舒適平正,便於準確定穴,利於安 放艾炷和施灸。 二、施灸顺序 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 三、灸法宜忌 陰虛陽亢、邪實內閉、熱毒熾盛等證,應慎用灸法;顏 面五官、大血管處、心臟、陰部、重要筋腱等部位不宜 直接灸,孕婦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炷灸-直接灸
(2)非化脓灸
① 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 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② 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 取艾炷或熄灭,更换艾 炷在灸。 ③ 连续3~7状,以皮肤 轻度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病症
2〃间接灸(1)隔姜灸
① 制作姜片:将姜片切片, 厚0.2~0.5cm,直径约2cm, 中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 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 除灰燼; ③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 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壯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第二章
灸法总论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灸”,灼烧之意。
以艾绒为主要灸材,烧灼或温熨体表一 定部位,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 整臟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 的一种方法。

中医灸法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

中医灸法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
2.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至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二)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治。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一)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此外,施灸时应注意艾火勿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2.隔蒜灸本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等病证。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治疗时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为度。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 / icon and title --><!-- message -->一,灸法的作用与一般的选穴要点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历代以来对之均有不同的改进、补充和发展。

降至近代,虽无确切统计,但也不下百数十种之多。

如果把属于光电范困内的灸法也包罗在内,那就更不可胜数了。

但大体上不外是直接灸,间接灸和温和灸三大类。

虽然由于灸法的种类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疗原则还是不会改变的。

故先行对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与选穴要点作一说明,再于相同中求相异,而分别对待。

(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不论是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处,古人称为阿是穴成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就称为就近取穴。

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机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胃肠,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生殖系统,胸背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

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

不外是:(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机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应,增强局部的营养。

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促进渗出物之吸收。

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劣性冲动,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患处中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的孔穴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则病理产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

灸法的作用名词解释

灸法的作用名词解释

灸法的作用名词解释
灸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利用灸热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灸法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灸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通经络:灸法通过热刺激,使得经络气血得以畅通。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若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灸热可以促进经络的扩张,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气血流动,进而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机能。

2. 祛寒散寒:灸热可以温暖人体,驱散体内的寒气。

中医认为寒邪易伤人体阳气,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等问题,而灸热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暖身驱寒的效果。

尤其对于寒性疾病、寒湿痹痛等病症,灸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调整免疫功能:灸热刺激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和提升。

通过灸热刺激穴位,可以激发机体的自愈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4. 缓解疼痛:灸热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中医认为,疼痛是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阻滞所致,而灸热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流通,缓解疼
痛感觉。

因此,灸法在治疗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

总之,灸法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调整免疫功能和缓解疼痛等作用。

它通过灸热刺激,促进身体的自然调节和修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灸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方法,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中医学:灸法

中医学: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灸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灸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灸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灸法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灸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自身免疫力,消除疲劳等一系列作用。

在实践中,灸法经常用于
治疗痛经、失眠、咳嗽、头痛和肌肉酸痛等慢性疾病。

同时,灸法还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和减轻精神压力,具有很好的预防
保健作用。

灸法的主要操作过程包括选取穴位、准备灸具、点燃艾草后挑灸、熏
灸等步骤。

其中,艾草是灸法的关键元素,通过其在高温下释放的挥
发性物质对穴位进行治疗。

此外,灸法还需要注意艾灸技巧的熟练度
和艾草状况的保持,以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灸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护理方法,不仅在临床中有很高的治疗
效果,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机制,为现代医
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手段,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

灸 法

灸 法
• 二、艾卷灸(艾条灸)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

灸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
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
艾柱灸
1.直接灸
含义: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
施灸的方法。 又名:
分类:
化脓灸
①瘢痕灸
——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瘢痕
②无瘢痕灸
——不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不留
瘢痕
瘢痕灸
注意: 1.每壮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易炷再 灸,灸至起疱为度。 2.施灸时产生剧痛,可以在施灸周围 轻轻拍打,缓解疼痛。 3.正常情况,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 化脓成灸疮,5~6周痊愈,结痂脱落 后留下瘢痕。 4.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方可进行。 5.常用于慢性顽疾(哮喘、肺痨、瘰疬等)。
雀啄灸
回旋灸
艾条灸
2.实按灸 含义:按在皮肤上,中隔物。 分类:太乙针、雷火针
太乙针
雷火针
注意:1.点燃太乙针,用7层布包裹燃着的一 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部位。
2.针冷再燃再熨,反复7~10次为度。 3.应用: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
力、半身不遂等。
温针灸
1.适用于? 2.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或长约2cm的艾条插在
灸法的注意事项
⑥施灸时的安全:注意用火安全,用过的艾 条放入灭灸器内未燃尽的艾绒或其他材料 应装入专门的容器内,并盖严以防复燃。
灸法
内容提要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灸法的分类及操作 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一、灸用的材料
树枝
消除
柴草
疾病
艾 草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一、灸用的材料

1.艾叶一般在农历的4~5月采集,

“湖北蕲州”为佳。
2.将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
即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的概念

灸法的概念

灸法的概念
灸法是一种中医疗法,是利用艾绒(防风、艾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局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历史悠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灸法通过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等作用,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性,可以刺激经络,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舒缓疼痛,改善经脉气血运行,达到调补阴阳、顺利经脉的作用。

灸法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肌肉骨骼疼痛、内脏功能紊乱等。

同时,灸法还可用于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肌肉的活动性,缓解经络的阻塞,促进疾病康复。

灸法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针灸、按摩等治疗方式相结合,相互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灸法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燃灸的时间和艾绒的温度,以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

灸前需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选择适宜的穴位和处理方案,避免烫伤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灸 法

灸  法

⑤其他灸法品作为 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灯火灸 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 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 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 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 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 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 惊风等病证。

b.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 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 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 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 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 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 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 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c.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 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 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 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 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 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灸法的作用如下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1).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 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 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 称为一壮。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①.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 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 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常用灸法试题及答案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常用灸法试题及答案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常用灸法试题及答案1、单选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作用().A.消瘀散结B.通腑泻热C.防病保健D.温经散寒E.扶阳固脱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灸法的作用包括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江南博哥)防病保健。

2、单选隔盐灸具有的作用是().A.回阳、救逆、固脱B.温补肾阳C.清热解毒、杀虫D.温胃止呕、散寒止痛E.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隔姜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

3、单选属于天灸的是().A.雷火针灸B.雀啄灸C.斑蝥灸D.隔盐灸E.无瘢痕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天灸包括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4、单选以下部位除哪项外均不宜采用瘢痕灸().A.颜面五官B.颈后部C.有大血管的部位D.关节E.孕妇的腰骶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这是施灸的禁忌之一。

5、单选不属于艾炷灸的是().A.隔姜灸B.间接灸C.瘢痕灸D.蒜泥灸E.直接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蒜泥灸属于其他灸法中天灸的一种。

6、单选下列哪项不属于艾灸().A.温和灸B.太乙神针C.温灸器灸D.实按灸E.天灸正确答案:E7、单选化脓灸施灸前应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A.凡士林B.酒C.姜汁D.蒜汁E.盐正确答案:D8、单选关于灸后处理,说法错误的是().A.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B.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C.化脓灸患者在灸疮化脓期间须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不可用敷料覆盖伤口,待其自然愈合D.如出现大水泡,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并以纱布包裹E.施灸时应注意艾火勿烧伤皮肤和衣物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化脓灸患者在灸疮化脓期间须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待其自然愈合。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插
入艾卷施灸的一种灸法,是毫针针刺和艾卷灸的结合。《针
灸聚英》中载有:“王节斋日,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
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团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
取效”。

操作时,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
上穿置一段长约1.5~2cm、距皮肤2~3 cm的艾卷,从艾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 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气味芳香
艾叶
容易燃烧
火力温和
艾绒的制作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 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
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
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
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
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
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2)雷火针疗法
• 雷火针疗法是用沉香、木香、乳香、蕲艾等药物粉碎, 用绵纸卷紧,然后点燃,灸治一定的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 种方法。(闪腰岔气、风寒湿痹、腰疼腿痛、关节疼痛、 寒性腹痛、寒性腹泻) 此法见载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 成》,属于灸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畏针患者。

灸法拔罐PPT课件

灸法拔罐PPT课件

• 2.功效:温经通络,祛寒散瘀,持气活血, 消肿止痛。 • 3.适应症: (1)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 (2)肺部疾患:咳嗽、气喘、肺炎恢复期。 (3)胃肠疾病:胃痛、腹痛、呕吐。 (4)神经痛:头痛、感冒。 (5)急性扭挫伤:梅花针点刺出血后再加罐。 (6)虫畜咬伤:蛇、狂犬咬伤吸出毒血。 (7)外科皮肤科:神经性皮炎、丹毒、臁疮。
4.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 以下三种: 竹罐:优点是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 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爆裂、 漏气,吸附力不大。 陶罐: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易于摔 碎、损坏。 玻璃罐:优点是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所 拔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随时掌 握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
5.拔罐方法
6.起罐法 7.临床应用
• 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 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 • 综合运用: (1)药罐—用药水煮竹罐后吸拨。用于风寒湿痹。 (2)针罐—针刺以后再加火罐。 (3)刺血(络)拨罐—用三棱针、皮肤针刺破血管 后再加拨罐。用于腰扭伤、皮炎、丹毒。
2.针具和常用药液
针具 根据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 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 2ml、5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 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 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 有三类。 ①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 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 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 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者在鼻两侧距皮肤 2~3cm处行艾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88%患者症状显著性改善,47%患者灸后10min给过敏原无反应,也无症状表现;5例自愿参与本研究者灸后鼻内温度平均增加3.1℃(1cm点)和30℃(4cm点),其中4例灸后鼻液中白细胞数显著降低。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即高值者下降,低值者上升;使E-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以艾炷灸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大椎”、“关元”穴,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并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以上表明,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良性的积极的,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对于灸疗治疗肿瘤的现代医学机理,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一、灸法的作用
总结古往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灸法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g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灸法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
灸法的作用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如上所说,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对灸法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温热刺激外,应用艾烟熏灸,观察外科化脓性疾病患者575例,效果明显者528例,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述诸家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艾灸对血液循环、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这些研究为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二、灸法的作用机理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灸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用艾条灸治856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min,可使心电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灸法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