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年级三模文综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抑商措施,造成汉兴以来迅猛发展的私营商业遭到抑制和打击。不过,从一些材料看,仍有商人勾结官吏,囤积贩卖,贱收贵鬻而牟取暴利。如《居延汉简》记载:“(商人)同安粜粟四千石,请告入县官贵平贾(价)石六钱,得利二万四千。”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实施
B. 官商勾结不利于维护统治
C.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抑商措施,但仍有官商勾结的现象存在,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封建王朝维的经济基础不利的,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商业活动是在宋代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学生根据相关史实即可作出判断。
3.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 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C. 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人中原地区
D. 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既有来自中原和西藏地区的物品,又有来自西方的物品,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故选B。公元619年,唐朝设置鄯州刺史控制青海,到了6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青海又为吐蕃所管辖,这说明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排除A;佛教的传入有陆路又有海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提到道教的物品仅为一样,由此无法得知当地商人群体整体对道教的态度,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物品的来源,学生在排除选项时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
A. 推崇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 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 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 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可知,雍正皇帝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注重保持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选D。结合所学可知,满清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在文化上采取文化专制的措施,A项显然不是雍正皇帝的用意,排除;雍正皇帝拥有欧洲贵族的身份,这不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排除B;康熙帝比较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而雍正皇帝则相对封闭保守,之所以有欧洲贵族身份也是出于维护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排除C。
5.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
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C。
【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
6.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 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 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
7.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 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D.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