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石之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1902-198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
刘刊LIU Kan
億石之储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1902—1983年)
A Rare Gem
Fohzien Godfrey Ede(1902-1983)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摘要上海建筑师奚福泉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他曾留学德国,先后取得建筑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20世纪20年代极少有完整欧洲留学经历的中国建筑师,与同时代留美建筑师相比,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可谓是"僧石之储"文章秉承建筑师史的学术脉络.基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历史图档的梳理.发掘建筑师奚福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理念,试图重新认识不同留学背景下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历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奚福泉;中国第—代建筑师;中国现代建筑ABSTRACT Shanghai architect Fohzien Godfrey Ede is a representative Chinese modernist architect.He studied in Germany and obtained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 in Engineering of Architecture.He is a Chinese architect who had rare experienee of studying in Europe in the丨pared with the Chinese architects who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he is a"rare case" in the first gen e ratio n of Chinese architects.I n line with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s,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dem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architect Fohzien Godfrey Ede based on available historical archives.Con s ide r ing their different backgro u nds in studyi ng abroad,it tries to re-thi nk the imports nt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to the modem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Fohzien Godfrey Ede;China's First Generation Architect;Modem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93;C969: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19)04-0154-008
1引言
中国建筑的现代历程属后发外向型,包括境外建筑师的输入及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表现为西方中心化倾向与本土边缘化矛盾并存。针对建筑师群体的研究自《哲匠录》《近代哲匠录》等以来,以建筑师为线索的研究从基础调查、文献梳理逐步拓展到个案与专题研究、通史及综合类研究。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际遇,使建筑师群体在上海的设计实践既有实验性也具创新性,表现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与转化,并糅合了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策源地上海作为"打开现代中国的钥匙"'基于建筑师史的史学研究涉及: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创作过程、建筑师的培养、建筑师的文化背景、建筑师的职业制度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等.
上海建筑师奚福泉(图丨〜图4)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他于1921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专修班学习德语,次年赴德留学,先后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取得建筑学工学硕士学位,柏林夏洛特腾堡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与建筑师贝寿同、夏昌世等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极少具有欧洲留学经历的中国建筑师,这与同时代留美建筑师,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相比.可谓是"借石之储"°文章秉承建筑师史的学术脉络,基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历史图档的梳理,发掘建筑师奚福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理念.试图重新认识不同留学背景下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历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建筑师史研究梳理刍议
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朱启铃辑录.梁启超和刘敦桢校补的《哲匠录》,记录了自唐以来至近代的"建筑家"四百余位体
现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155
10
Hnttt d«n XrttvMU lkn>et6fntlidwn flnivpuif
Ertt tu tWdiulr hWt« •”g I,…=/,亠I I- txr-------\-t a•1--kt__ 、二_會*W-呵”*•3丄4-r-m W.- :二:二 :二<• •4—I=J dcniPtaft tinea D iplom-Otiflenwuro a irt/'timing trmof tu OtHMnprafung fur an in hKfvni Zttute A im Hmgmnmnl ff(hnifd)e Darmftadt ten•-»—• On Sl*nlun(».VKftan» I•奚福泉留学德国期间照片 2•奚福泉1935年12月中国建筑师学会年会合影照片 3.奚福泉.照片引自上海轻工业志 4奚福泉1978年于玫瑰别墅家中 6.1934年2月26日中国建筑师学会年会记录 6.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年会合影 7.1935年12月中国建筑师学会年会合影 8.1935年I月中国建筑师学会年会合影 9〜11.奚福泉1926年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学习成绩单 12.奚福泉1926年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学位证书 13奚福泉硕士论文导师保罗梅斯纳(Paul Meissner) 1.Photograph of Fohzien Godfrey Ede studying in Germany 2.Group photo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 December1935 3.Fohzien Godfrey Ede,photo taken from"Shanghai Light Industry" 4.Fohzien Godfrey Ede in Rose Villa in1978 5. Record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on February26.1963 6. 1933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7. 1935Chinese Architect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in December 8. T he photo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9~l I.Fohzien Godfrey Ede's academic transcript at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1926 12. Fohzien Godfrey Ede's degree certificate at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1926 13. Fohzien Godfrey Ede master thesis supervisor Paul Meissner 建筑师史研究工具书作用的《近代哲匠录》,记录了 250位中国建筑师和II家建筑事务所,展现了中国 近代建筑师群体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研究 与建筑师群体分析并重.1981年《新建筑》杂志先 后介绍新中国建筑师44人;1988年曾昭奋.张在元 主编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两卷共介绍建筑师114人; 1995年出版的《建筑师》67期列出第一.二代建筑 师名录75人。2000年以来.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进 入理论化阶段。2003年杨秉德著述的《中国近代中 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探究了"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 2008年周琦等在《建筑师》(2008/8)发表《中国近 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2009年为庆祝新中 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出版《建筑中国 六十年(1949—2009)》,其中人物卷介绍中国建筑学 人135人;2009年郑时龄主编《新中国建筑六十年 60人》;2011年娄承浩、薛顺生出版《上海百年建 筑师和营造师》。2012至2013年间《时代建筑》通 过三期主题分别为:"承上启下:50年代生中国建筑 师""边走边唱: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海阔天空: 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杂志,以"50/60/70:中国 当代建筑师"为专题.娶焦三个年代层,透视当代中 国建筑师实践与思想变迁;20门年中国建筑学会组 织编著《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介绍建筑家108位; 2014年汪晓茜出版《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 业建筑师》;2015年黄元焰出版《中国近代建筑纲要 (1840-1949年)》。2015年以来有关近代上海外籍建 筑师群体研究成果丰厚.刘亦师在《城市环境设计》 杂志(2015/7)发表《近现代时期外籍建筑师在华活 动述略》;郑红彬在《近代史研究》(2016/3)上发表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王 浩娱在《新建筑》(2016/5)发表《建筑之旅:1949 年中国建筑师的移民》;郑红彬、张波在《南方建筑》 (2017/4)发表《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略论 (1843—1911)》;季国良出版著述《近代外国人在华 建筑遗存的遗产化研究》(2016);郑红彬在《建筑师》 (2017/5)发表《国际社区——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 群体初探(1843-1941)1 针对跨文化建筑师群体的研究,日本和韩国对其 本国内的境外建筑师(日语称"外国人建築家".韩 语称"创舌召夸升")的群体谱系研究起步较早,积 累了大量学术成果。关注建筑师和建筑思想谱系'的 研究如1995年日本东陶出版社的《世界581名建筑 师》,在时代语境中展现建筑师群体的相关性以及与 世界建筑文化的波动性。欧盟科研与创新计划"地平 2020"(Horizon2020)设有长期资助欧洲建筑师境外 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与合作研究平台(COST),仅以 "Europea n Architecture Bey o nd Europe:Shari n g Research and Knowledge on Dissemination Processes,Historical Data and Material Legacy(19th-20th centuries)"(Mercedes Volait.2009)合作研究框架为例,2009至2014年 欧洲有14个国家42所大学的建筑史学家参研"法 国学术杂志Architecture Beyond Europe(ABE Journal) 长期关注建筑师群体的建筑史研究,截至2018年已 有145篇相关论文藉此发表。台湾自20世纪90年代 末由台北"行政院科学委员会"设立专题研究计划, 针对1945年以后的台湾"美援"影响和"教会"建 筑等开展研究,论著如《1945年以后外国建筑师在 台作品对台湾现代建筑发展影响的历史研究》(吴光 庭,1998年)。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 由普林斯顿大学亚历杭德罗扎拉波罗(Alejandro Zaera-Polo)展示的装置作品"全球建筑实践罗盘”. 勾勒了21世纪新兴建筑学实践背景下建筑师的全球 建筑实践聚类图谱。 除了国内外建筑师史的相关研究.还有由研究成 果推动的丰富的学术策展: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题 展"符号上海:邹达克建筑"(华霞虹策展);2017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实践案例展"来自法国的上海 人赛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汇"(薛鸣华.王林策展) 2018年.由童明主策展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通过一系 列文献图档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谱系关系.回溯 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其成果为 开展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可贵的 研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