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
目前,民生咨询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关于民生咨询题得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着力解决民生咨询题.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咨询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得主流话语.而解决民生咨询题,需要对古代贤哲得民生思想作一深刻探求,从中汲取有益得思想资源,以古鉴今,裨益当世.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在我国漫长得思想长河之中,老子得民生思想可谓一朵奇葩,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其深刻研析将会为当前民生咨询题得解决提供有益得启迪.
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得思想家,其民生思想要紧体现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余言,对后世妨碍深远.鲁迅先生曾讲:“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一辈子真谛.”老子得《道德经》包含着丰富得思想意蕴,而民生思想则是其精髓所在.coM老子民生思想得灵魂是“道治”.老子认为,道乃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宇宙万物得本体,因此称“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他又指出,道化生万物得过程,是由道生出阴阳二气,二气不断交冲,互相激荡,形成一种万物和谐得状态.如其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老子理想得“道治”,即执政者当以自然和谐之道经国治民,以达致社会得总体和谐.而要以“道治”求和谐,则需侧重民生,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民生乃社会和谐之全然.
那何谓民生?孙中山界定为:“民生确实是人民得生活,国民得生计,群众得生命便是.”现代《辞海》则简言之:民生即人民得生计.按照此差不多内涵,对老子得民生思想进行爬梳,可将其内容剖析为四个部分:尚民为先、崇俭抑奢、慎刑薄赋、以正治国.
一、尚民为先.
我党执政理念得核心是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对其精辟阐释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党作为执政党得力量源泉确实是人民得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而要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从思想上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即尚民为先. 老子具有强烈得爱民重民情结.由于老子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得春秋战国变动时期,切躯体会到各国兼并、征战频仍、百姓困苦种种社会现实.因此,他指出“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同“天”、“地”、“道”一样,基本上宇宙中最伟大之物.他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个地方“人”即为芸芸民众百姓.因此,他提倡执政者要尚民为先、“爱民治国”.
关于执政者如何才能做到尚民为先,老子提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执政者要有宽广得胸怀,以民为上.“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专门是在处理与百姓得关系上,执政者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完全摒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得优势心理,“以百姓心为心”,谦逊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还主张无差不地对待每个人.他讲:“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做到以民为上,人民就会对执政者“乐推而不厌”.
其次,执政者要有“无私”得精神,舍己为民.老子以天地长存为例,指出:“天长地久.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他认为,天地之因此长久,全然缘故在于他们是为万物利益而生存,而不是为一己私利存活.老子借此暗喻执政者要无私无我,舍己为民.为了百姓得利益,执政者要毫不顾虑个人利害得失与生死存亡,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只有如此,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得拥护和爱戴,从而得以“身先”与“身存”.
再次,执政者要有善良得心态,与民为善.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执政者得善良是合乎“天道”得,正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执政者要像“天道”一样,想得民心,顺民意,则需“知善之为善”,以善治民.
二、崇俭抑奢
节俭是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与此相对立得是骄奢淫逸.“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既是个人得修身之道,又是治国得安邦良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观中就强调指出:“以艰难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得今天,提倡艰难奋斗,增强节俭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刻不容缓.
老子崇尚俭啬,反对奢侈.他把节俭称为三宝之一.他讲:“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即“啬”,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作为个人要注重修身,广积朴德,“塞其兑,闭其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得私欲,去追求感官得享乐.他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食、色本是人得生理自然之欲.而音乐亦能调剂人得情感,也是有益得.然而,假如个人一味沉溺其中,则会导致“益生”.“益生”对个人进展极其有害,老子认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个人一旦达到“强”,就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可见,过分得尽情,将加速个人一辈子命得提早终结.因此,“俭,故能广”. 老子把“俭”视为国家之“深根固柢”.他认为,假如执政者注重节俭,就可不能搜刮榨取、残民自胖,国家则会长治久安.他以盛水器注水与刀剑捶打为喻,提醒执政者不要贪求财货.他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告诫执政者不要误入歧途,追求奢华.他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但是有些执政者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他们“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居住得“朝甚除”,拥有得“财货有余”.与他们相比,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田甚芜”,“仓甚虚”.关于如此“非道”得执政者,老子痛斥为“盗竽”,即强盗头子.在老子眼中,英明得执政者要“去奢”,“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三、慎刑薄赋
纵观我国古代,每逢明君治国之时,执政者一般都会施行慎刑薄赋得政策.比如:西汉得“文景之治”,唐朝得“贞观之治”,清代得“康乾盛世”.而今,我国对农业税得最终免除,最高法院对死刑审核权得收回等等政策,更将慎刑薄赋得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得高度.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他反对执政者任意刑罚,横征暴敛,对百姓施以苛政.他讲:“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执政者应体察民情民意,施行慎刑薄赋得政策,以自然和谐之道来治理百姓.
老子憎恨执政者随意设置严刑峻法,越职杀人.老子认为,生杀予夺之权是由“天”掌握得,而“天”则从“法道”得角度动身,会托付“有司者”专职其事,其他任何人不得擅用.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刑罚,只是痛恨执政者违背“天道”,任意实施刑罚.针对与此,老子郑重指出,执政者同百姓一样,在“道”得面前地位是平等得.“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此,作为执政者不能滥用私权,对百姓任意处置,“执而杀之”.假如如此将会激起民怨,民生怨心,就会耿耿于怀,“和大怨,必有馀怨”.那么执政者最终会削弱自己得统治基础.正如老子所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老子极力抨击执政者不顾百姓困苦,对百姓施以各种苛捐杂税,超过百姓生存得底线.他认为,国家正常运转,需要百姓负担一定得费用,这是合情合理得.然而,执政者不能为了“求生之厚”,过分地向百姓索取,造成百姓生活饥馑.“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饥”就会引发百姓得抵抗,出现“民之轻死”、“民之难治”得局面,整个社会就会紊乱失控.在此,老子提到,百姓起来抗争当局,并不是他们自愿得,而是由执政者过分得刑罚苛税所导致得.专门是当执政者将百姓逼到“不畏威”、“不畏死”得时候,“则大威至矣”,那就会危及到国家社稷得生死存亡.为幸免出现这种结果,执政者关于百姓就要“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采取“不自见”、“不自爱”得优良作风.
四、以正治国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得差不多准则,也是人类不懈得价值追求.目前,公正也是解决我国当下
纷繁民生咨询题得一把关键性钥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得任务,不仅要解放和进展生产力,而且必须要实现社会得公平与正义.温家宝总理对此强调指出: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得首要价值.社会主义得本质确实是要讲正义.
老子提倡公平正义,倡导“以正治国”,渴望建立一个秩序良好得“道治”社会.正如他所描绘得,“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达致此理想得和谐得社会,公正则是其首要得价值支撑.
老子认为,公平正义能够从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其一,从个人层次.其二,从社会层次.
从个人得层面来讲,公正是一种存在于头脑中得价值观念,也是个人追求得一种高深得思想境地.老子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在老子看来,个人在认知得道路上,首先要“知常”.“知常”即为明白得常道,而常道即自然得法则.个人明白得了自然规律,就会宽容待人得,宽容待人就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考虑周全,考虑周全才最终符合自然得和谐之“天道”.“知”、“容”、“公”、“全”、“天”、“道”是人认识世界不同得思想时期,而“公”则在其中,它是达到“道”得必定环节.当公正观念外化为行动得时候,老子进一步解释道:“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也确实是讲,个人要想做到公正办事,态度不要凌人,方式不要生硬,行为不要伤人.
从社会得层面理解,公正是社会得理性表现.当个人具备公正得思想观念,那么由个人按照各种关系集合得社会就会表现出公平正义.老子指出:“天道”确实是奉行公正得.他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这个地方,老子把“天道”比作安装弓弦,假如想把弓调好,就应该把装高得弦弄低,把装低得弦提高,把多余得弦去掉,把不足得弦补上.“天道”既然是公正得,那么作为“天道”得生化物—社会,自然应体现公正.
老子得公正观,存在于他所盼望得和谐得“道治”社会.现实社会却往往不尽其然,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得现象.老子认为,这些不公正得现象是违背“天道”得,必须加以消除.比如,在贫富分配上就明显存在着不公正,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益贫.老子慨叹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不公正现象得存在,将会严峻地阻碍社会得正常运行.为了遏制这种不公正,老子指出,社会必须要进行适度得宏观调控,来“损有馀而补不足”.只有“以正治国”,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富强.
由上分析,可见老子得民生思想构成了完整得逻辑体系.其起点为尚民为先,合理内核为崇俭抑奢、慎刑薄赋,其终点为以正治国,贯穿于其中得主线是“道治”.在那个思想体系中,“道治”是灵魂,尚民为先是全然,崇俭抑奢、慎刑薄赋是表现,以正治国是目标.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层层相接.另外,我们也发觉,老子得民生思想带有浓重得现实色彩,对现实充满了关怀,精确掌握老子得民生思想对目前解决民生咨询题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