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述: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指导理论: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下允许人们追求个人利益,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认为当个人利益实现了,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也就实现了。
”这就存在一定的潜在危机,因为社会中各个阶级、不同的社会团体、集团,不同的个体,他们所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可能会存在竞争与冲突的情况。
因此,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损害他人利益或国家利益。
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必须清楚的看到,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虽然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必须不作为。
但是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领域,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问题的表现:
1.政府的无效干预和干预过度,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结果也就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
2.政府直接参与其某些必须“不作为”领域:政府的特征决定其坚决不能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在某些领域政府必须“不作为”,否则会起反作用。
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环境下,个人对私人事物的处理,其结果不论是福是祸,是好是坏,只要涉及自身对社会和其他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影响,只要个人的选择方式不违法,政府就不应该干预;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无论是哪一部分,都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另外监管还会导致信誉机制的丧失,也会增加交易成本。
由此导致国家声誉受损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
监管还有一个严重的弊病是它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越监管监管越多,最后扼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活力。
(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建议:
1.从政府失灵根源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它同样也存在着失灵的时候,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以及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政府不应该做环境违法企业的“保护伞”。
如对于一些环境污染大的企业,政府不能因为经济的原因就对其睁只眼闭只眼,要加大监管力度。
其次,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相关群众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大部分是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属于强制性的。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往往发生错位,为了推进城镇化,会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
2.政府加快淡出“不作为”领域,切实但当起责任
加快淡出一般性的市场竞争领域,杜绝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进一步放开市场,将国有资本退出一些竞争领域让市场取解决,这样更有利于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另外,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也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让企业也参与进来,使社会资源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有其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而认识其重要性,认清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现状如何,发扬其优势、弥补其缺陷,并采取适当措施克服其存在的不足,有效地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是顺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飞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可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知识经济,2008年03期:11-13
2 刘晓钟.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特征与内涵[J].江南论坛,2011年06期:16-18
3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聂辰席.李春林.凝练核心价值观提高执政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7期:5-6
4 刘晓钟.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特征与内涵[J].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8期: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