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合集下载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碰到有关孔子的言论,其中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得不讲了。

我们将从了解“不愤不启”开始,走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

希望为考生学习有所帮助。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启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思考,急于解决但有尚未完全搞通时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清楚的另一种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也就是说孔子提倡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就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对某一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不要告知学生任何结论性的知识,要等到学生处于“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再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但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教师必须要等到学生“愤”、“悱”之后再“启”、“发”,但是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消极地等待学生自发地去“愤”、“悱”,恐怕会贻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其“愤”,让其“悱”。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作者:郑辛梓来源:《成才》 2014年第12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它对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满堂灌”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孔子首倡。

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了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教学优势及显著效果,早已为人们所推崇。

那么,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就表达得很清楚。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这里的“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对某一问题尚未达到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对某一问题还没有达到想表达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够由此推知其他方面,那就不必再继续讲了。

因为这个学生还没有积极主动去思考,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主张把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反对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认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最终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展思维能力;其次,他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第三,他强调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启示我们,要运用好启发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讨论、互动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

在讲解一篇古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更要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学会分析、评价和解读文本。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一篇新闻报道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背后的价值观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有时也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从而建立自信心。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启发式教育是一种以发掘学生内在知识和思维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启发式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教而不厌,诲人于深而悦人”,他认为教育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问,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同样地,苏格拉底也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他认为,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对话和提问的教学方式正是启发式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其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苏格拉底也认为,知识和智慧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他通过质疑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品质培养的教育观点与启发式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

第三,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去努力学习,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教导。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

苏格拉底则主张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来获得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这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与启发式教育中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致。

第四,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和素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追求卓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智慧。

苏格拉底则认为,智慧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真理并使其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他通过哲学探讨和批判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在古代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着重于启发式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为此,他提倡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生为主体: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学以致用:孔子注重实际应用,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倡导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真知的获取。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激发质疑和思考: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建立在思考和质疑的基础上的。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2. 强调自我认知: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无知,并通过不断自省和反思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3. 培养道德品质: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三、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的启示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含义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需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愤”和“悱”,都是形容同学追求学问的一种急迫的心理状态。

“愤”是同学“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同学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同学很着急。

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同学教育一下,同学就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假犹如学还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没有急迫的求知欲望,老师就先不必给同学讲课。

“悱”是同学“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同学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特别着急。

老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同学教育一下,才能对同学有较大的关怀。

假犹如学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是不必告知同学应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抓住“启”的时机,而且还要擅长发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提出问题,让同学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等,这种启发是不行取的,还有一种启发是属于浅层次的,缺乏深度。

比如老师让同学用“上”字组词。

第一个同学会回答:“上汽车”往往其次个、第三个同学会回答:“上大车”、“上飞机”、“上轮船”等,这时老师总结说:你们回答得真好,用“上”字组了这么多词。

其实,这些用“上”字组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假如老师提出谁能用“上”字的另外意思来组词,同学若能回答出:“天上”、“上次”、“上级”、“上午”等,这种启发就有了确定的深度。

实施启发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同学才感爱好,而且迫切希望把握它。

心理学争论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引导同学主动地学习,老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同学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老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教育、引导,而不能简洁地灌输,不能实行逼迫的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教育思想家,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三纲五常”思想中。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真理。

在他的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因此他的教学比较灵活多样。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法”。

苏格拉底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逐步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他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对话过程中,他经常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他们在推理和辩证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品格。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和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观点。

以下是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崇拜教师。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地位和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提倡师道尊严,将教育视为师德问题,并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2.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倡导"君子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将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贡献社会的手段。

3. 教育人性: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用主义教育: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著之者"的教育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5. 求真求实:孔子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他主张学生应该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学习与思考。

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术讨论。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念。

6.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7. 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时期。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侯不去启发他。

孔子主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弟子的独立思考习惯。

无可置疑,这确实是使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好方法。

远古年代的一大儒家孔子早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并不断用此法教导学子们,引导学子学习却不牵着他们,使之到达一种将明未明的状态,此时再加以点拨,使学子茅塞顿开,记忆深刻,既使问题得到好的解决,又锻炼了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传承于后世,却并未得到后人的广泛应用。

眼观中国当今教育状况,又有多少教师学者遵从“启发式”教育,全心全意专注于开发学生思维呢?从小学走向大学,说实话,我所经历的教学方式无非“应试”两个字。

学校一番心思只在创造好名誉上,而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好成绩,于是学校一味要求学生们多做题,以求考试时好运碰上。

“应试式”教育显然不如“启发式”教育,培养独立思考思维难道不比死记硬背好?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有锻炼思维之能,但并非每个人都习惯和受用,毕竟智者不是大多数人。

每个人的心性都各不相同,有人热衷于活跃思维,有人热衷于默默慎学。

有些学子好学却不善于询问,不能及时发问,而此时如果老师也不主动加以指导,多多接触学子,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还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主动性,对于某些人来说,处理不好,“启发式”学习反而会是一种压力,不但无所得,还导致紧张不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也不是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适用。

对于年老者,他们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常常无所解,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是定向的了,此时直接的告知难道不比苦苦思索好吗?当然,若从小抓起,早早对孩子们实施“启发式”教育,使孩子们思维发散,他们终将成为思维灵活之人。

孔子教学,要求弟子能够从旧角度看待新问题,举一反三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理想的教学结果。

孔子的弟子颜渊就是如此聪慧之人,故而得孔子之喜。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其运用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3)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现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

例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

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

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再认、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再认、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再认、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概念来源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性、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Logic, Inference and Context Finding from Confucius’s Inspirational Teaching)是受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思想启发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

在冥想、自省和严谨的审视之下,学习者需要像孔子一样,从无知到精明,从实践到推理,从表层到本质,从单一到多元来理解知识的结构,从认知细微境界的寻求中获取信息,学习者形成认知模式以完成问题解决任务。

总理论框架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性、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其核心是利用一系列问题,引导学习者推理,从而发现与挑战认知极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来理解概念、过程、关键词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加快学习者形成认知模型,如领悟语义、客观关系、逻辑推理等,从而激发意念,完成学习任务。

原则要素1、问题的选取:在采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方式时,问题的选取以两属性为核心,即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和学习目标的研究要求。

孔子曾说:“教育之所270。

孔子的教育法则是:“就那些学生的具体知识状态以及因此而具有的认知能力,来选取具有挑战性的总体问题,使其面临起来。

”2、回答策略:在回答问题时,学习者需要在之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理论思想,直接间接地说明论点,进行科学逻辑命题的分析和推理。

有时候,也可以用比喻和类比、历史并比较法来说明问题。

3、引导指导: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往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他会给予学习者提示和示范,帮助其及时发现错误,尽快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型,从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对学习者的适用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逻辑性、意蕴推演与境界寻绎可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语言学习、传统文化与技能训练等,以促进学习者的系统学习,提升学习者的思考动能,洞察问题的深层结构,厘清认知极限及其改进,以及获得更深入的信息等。

它还可以被用来学习复杂的科学概念、思维分析,强化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实际丰富知识体系,有助于传播更具洞察力和革新性思维。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

那你知道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含义《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

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时,切不可轻易言明;已透彻讲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个角,还不能去推演其余三个角,对此,切不可跳过去讲新的内容。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这一章的内容出发,提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对其中始终想不通的问题,老师通过“启”而“开其意”;对其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到精确的言语来表达意思,老师适时通过“发”而“达其辞”;而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的时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盘托出,否则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了,所以老师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给学生自己去领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思路与基本过程,而孔子是如何将这样教育方法付诸实施和得以体现,也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总体结构与具体操作则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内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与一贯性,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教育法的精髓:启发式教育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以身垂范、学生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超越;启发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评价而非识记测验,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情境学习,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师生一起做到干中学与学中干有机结合。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又称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也就是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他看来,传统的讲授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

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三问教学法”,即“问而不知,宣而不从,悔而改之”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如果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正确答案相符,则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并加以肯定;如果不符,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重新探究。

三、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实践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常常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孔子曾经讲述过一个关于“仁”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问弟子颜回:‘你觉得什么是仁?’颜回回答道:‘爱人。

’孔子又问:‘你认为爱人是什么意思?’颜回说:‘就是想让别人过得好。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孔子引导学生理解了“仁”的真正含义。

2. 让学生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孔子曾经让弟子们进行一次“尝试不同口味的肉”的实验。

他让弟子们吃了五种不同口味的肉,并让他们记录下每种肉的味道和特点。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人。

其中,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自己尝试写出作文或者翻译文章,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家里或者学校的图书馆中进行学习,自主查找、阅读和评价相关的教材和资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的成绩。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社交能力、文化素质、审美水平等。

例如,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摘要:1.孔子的教育理念概述2.启发式教育案例一:颜回请孝3.启发式教育案例二:子贡问政4.启发式教育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5.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6.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正文: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他强调“育人人为本”,提倡以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具体实践案例,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孔子提出了许多启发式教育的案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案例一:颜回请孝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性格谦逊、孝顺。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如何孝敬父母。

孔子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问他:“你觉得怎样才是孝?”颜回说了自己的想法。

孔子接着问:“那你能不能用行动去证明你的想法呢?”颜回恍然大悟,明白了孝道的真谛。

孔子通过这种方式启发颜回,让他自己去思考、实践,从而真正领悟到孝道的内涵。

案例二:子贡问政子贡擅长辩论,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求道德、仁爱、信义,你先去做好这些事情,然后我来教你如何治国。

”子贡照做后,果然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孔子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子贡在实践中学会治国之道。

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子路擅长武术,但不懂农耕。

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农耕方面的知识。

孔子告诉他:“农耕就像治国一样,都需要遵循规律、勤劳付出。

你去试试看,自然就会明白了。

”子路照办,经过一段时间的农耕实践,他深刻体会到农耕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和体验,从而真正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启发式教育:1.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一、教育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一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

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等等。

丝室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张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子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

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目“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

孔 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 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其中,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他们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孔子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常常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想法,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领悟真理。

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让他们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孔子还强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推想出其他类似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样倡导启发式教育。

他的教育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像胎儿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像助产婆一样,帮助学生把真理“生”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陷入自我矛盾之中,从而促使他们反思和探索。

例如,他会问学生“什么是正义”,当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后,他会继续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答案中的漏洞和不足。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活跃性,倡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求真理,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学方法。

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运用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和启迪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启发式教学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

那你知道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含义《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

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时,切不可轻易言明;已透彻讲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个角,还不能去推演其余三个角,对此,切不可跳过去讲新的内容。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这一章的内容出发,提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对其中始终想不通的问题,老师通过“启”而“开其意”;对其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到精确的言语来表达意思,老师适时通过“发”而“达其辞”;而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的时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盘托出,否则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了,所以老师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给学生自己去领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思路与基本过程,而孔子是如何
将这样教育方法付诸实施和得以体现,也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总体结构与具体操作则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内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与一贯性,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教育法的精髓:启发式教育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以身垂范、学生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超越;启发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评价而非识记测验,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情境学习,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师生一起做到干中学与学中干有机结合。

贯穿这四个方面的主线是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由此,启发式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主体,以老师整体设计、适时启发为主导,按照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原则,采取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能力评价的考核方法,以社会情境学习为教学特色,一以贯之地实现完善人格、提高能力的教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教育法。

孔子启发式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人们通常用这个论断来说明孔夫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关于这段说论述,汉代郑玄注释:“孔
子与人言,必得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

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经典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用今天的话说,“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努力思考,急于求得解决而仍搞不通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叫做“启”。

“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但苦于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整理概念,用明确的语气加以说明。

这就叫做“发”。

根据学生的愤悱心理进行启发,这是从正面来说的。

从反面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对某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教师决不能强迫注入。

他要求教育者要抓住启发教育时机和方法,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才去启发他。

只有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启发式教育。

首先,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首先要自己思考,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仅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

《论语;为政第二》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
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

再者,启发式教学是过程的启发,而不是结论式的。

《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是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意思是说:“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有注重过程的启发,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注重结论的得出,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点金术。

才能达到举一隅,反三隅。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升华出理性的方法认识。

换句话说就是,只能“启发”不能“代发”。

强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学生走,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