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格式和特点
对联的写法与要求
对联的写法与要求
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
对联的写法有许多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数相等: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多有少。
2. 结构对应:对联的上下联结构要对应,即相应的词语应保持一致的词性,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3. 平仄对立:对联的上下联平仄要相对立,即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4. 意义相关:对联的上下联意义要相关,可以是相关事件、相似情景、相同概念等,但必须相互呼应,而不是相互矛盾或无关。
5.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要优美,用词要精炼、形象、富有表现力,不能过于直白或过于晦涩。
6. 韵律和谐:对联的上下联读起来要顺口、和谐,有节奏感。
7. 遵循传统:对联的格式、语言、意象等应遵循传统习惯,不能随意创新或改变。
在写对联时,要注意以上要求,才能写出好的对联。
同时,要多读多练,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 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对联的形式特点范文
对联的形式特点范文对联是一种汉字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工整:对联的最基本特点是“对仗”,即上下两句词语的音、义、形、格等方面要相对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关系。
通常情况下,对联的左右两句在音韵上要求相似,如平声与平声相对应,仄声与仄声相对应。
在意义上也要呼应对应,形成完整、紧密的意义结构。
此外,两句之间还要保持相等的字数和字型,使得对联整体看起来工整美观。
2.辞章正合:对联的上下两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要求词语之间由关联、呼应的逻辑关系。
正所谓“上下一句话,千古传心语”,对联的两句联在一起要形成意义合理、连贯完整的篇章。
左联往往能概括主题,右联则能进一步发展展开,彼此间相互呼应,共同表达出主题的深远含义。
3.形式多样:尽管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两句,但对联的形式还是非常多样的。
既有严字对仗,也有平仄对仗(如韵对、声对、字对等),还有意合、语合等各种形式。
同时,对联的句式也很灵活,既有五言对联,也有七言、八言乃至更多字数的对联。
形式上的多样性,为对联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丰富了对联的文化内涵。
4.寄托哲理:对联是通过穿凿双句,凝练言简意赅地表达特定的主题、思想、情感或哲理。
对联是一种寄托哲理的文艺形式,通过作品所表达的句句箴言,能够启迪人心,传播正能量。
对联的主题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如家国情怀、人生哲理、自然美景等,从而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引发共鸣。
5.国人独特: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联通常以汉字为基础,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情结。
中国的对联创作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为世人所称道。
总之,对联以其对仗工整、辞章正合、形式多样、寄托哲理、国人独特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联格式及范本
对联格式及范本
对联的格式及范本如下:
一、对联格式
1. 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仗。
例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上句与下句在结构上对仗工整。
2. 韵律和谐:对联的声调、韵律要和谐。
上联末尾一个字应为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尾一个字应为平声(一二声)。
3. 意义深刻:对联应表达深刻的意义,不仅限于祝贺、赞美等表面的情感,更应展现出一种哲理或深刻的人生感悟。
4.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优美、精炼,用词精确,避免过于直白或过于晦涩。
二、对联范本
1. 通用春联:
上联:春风拂面桃花开
下联:秋月映水桂香来
横批:春满人间
2. 婚庆对联:
上联:喜结良缘两心知
下联:永结同心百年约
横批:百年好合
3. 乔迁新居对联:
上联:新居焕彩祥云聚
下联:旧舍呈辉紫气来
横批:吉庆乔迁
4. 节令对联:
上联:梅开寒枝映雪红
下联:竹破霜皮依旧青
横批:冬日春意
5. 挽联:
上联:英名垂千古,丹心照汗青下联: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横批:永志哀思。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对偶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或寓意。
中国对联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数拍对:中国对联的对偶结构十分严谨。
一般情况下,左右两句对称,字数相等,句式相似。
同时,对联的左右两句还要逻辑上相互呼应,前后衔接自然。
2.有韵律感:中国对联注重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平仄、押韵以及平仄的变化来增强语句的和谐感。
对联的创作通常遵循平仄、平声、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声、仄仄、平平的诗律。
3.寓意深远:中国对联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和人文情怀。
对联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出深远的思想,或者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通过起联和对仗,对联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传递出丰富的意义。
4.古典文化积淀:中国对联的创作常常借鉴和弘扬古代文化。
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有关,通过引用典故、名言警句等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5.文字与图像兼备:中国对联在书写形式上也倾向于文字和图像的结合。
除了在纸上写对联,对联还会以木刻、石刻等形式呈现,形成一种自身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书写艺术也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体现。
6.易于传媒传播:中国对联的简短、明快的表达方式,使得它极具传媒性。
对联可以轻松地被刊登在报纸、书籍、网页等媒体上,也可以成为宣传、庆贺、纪念等活动的标语、对联等文化产品,进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对联具有对偶、韵律感、寓意深远、古典文化积淀、文字与图像兼备以及易于传媒传播等特点。
中国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某某某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某某某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
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
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
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某某某3)。
采用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1.格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者相近,字数一般为4-8个字。
-上下行的字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
2.技法:
-韵律:对联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要使得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协调统一、可以使用平水韵、仄阳平仄平等韵律进行押韵。
-对仗:对联的上下行字句要能够形成意义上的呼应和对比,可以采用对仗法、意象对仗法、形式对仗法等。
对仗要求上下行在词义上或音韵上存在相似或对应关系。
-巧思:对联要富有巧思和独到之处,可以通过双关、拗句、隐语等手法来展示智慧和美感。
-谐音:对联中的字句可以借用谐音来加强对联的韵味和幽默感。
以上只是对联书写的一些常见格式和技法,实际上对联是非常灵活和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变化。
对联的创作还需要注重意境、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力求通过两句互相呼应和对比,使得整个对联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联书写需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炼,才能写出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对联作品。
对联的特点及赏析
对联的特点及赏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例如:海阔鱼跃(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天高鸟飞(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5. 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6. 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大至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
(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也称为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见于中国的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
对联通常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
对联的写法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具有相同的字数。
2.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联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词语的词性必须相同,如名词对应名
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同时,意义上也要相互呼应,或者是并列、或者是对比、或者是因果。
3.韵律和谐:对联的声调要相合,上联末尾的字音应该是阴平或阳平,下联末尾的字
音应该是上声或去声。
同时,上下联的节奏也要相呼应。
4.意义深刻:对联的内容应该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引人深思或激发情感共鸣。
5.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该优美、精炼、富有文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符合场合:对联的题材和风格应该符合场合的需要,比如春节的对联应该喜庆、婚
庆的对联应该温馨、悼亡的对联应该庄重等。
在实际创作对联时,可以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自己创新。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对联禁忌,比如上下联字数不匹配、对仗不工整、声调不和谐、意义不深刻等。
对联格式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对联格式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自己写对联的时候有什么事情要注意的呢?知道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分别有哪些吗?好奇的朋友不妨来参考看下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吧!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一、款式、布局、称谓如写春联、婚嫁联等即兴之作,只需讲究字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
联字是给人看的,且不可不负责任、任意去写。
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行草、草书则不宜使用。
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更不要上联写正楷,下联写行书。
写居室联、书斋联等,特别要讲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错,不但看着不舒服,而且视为对求联者的不尊重。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上、下款的布局、称谓。
1.上款上款的内容有三:名字、称谓、联语,次序是名字居前、称谓次之、联语居后。
上联写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团体,则属团体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开业,对联的上款可书“××商店新张之喜”。
如送朋友母丧,则不书友母之名而书友姓及母家之姓,友姓下书一“母”字,“母”字及乃书称谓。
例如:“张母杨夫人千古”。
这类的款式是普通的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均写称谓:如“世伯父马大人仙逝”,即前部分为挽者对死者的称谓,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对联中贺、挽联等的称谓与书信同。
如赠男友的对联,可称“先生”、“仁兄”,如是同学,可称“学兄”,也可称“学友”,如给女友,则称“女士”。
古人对友人的亲戚,多加一个“令”字,令是“好”、“善”意思。
凡带“令”字的属第三人称。
此类第三人称中,还有一些生僻的异称,如称人之子为“令似”或“令郎”;称人之妻为“令阁”、“令妻”,称人之婿为“令坦”、“令婿”等。
如直接送别人对联,可用单称。
如“兰清同志结婚志禧”。
送联给对方的幼辈,当用双称。
用于对方名下加以二重的称谓,此称谓写上其幼辈之号,幼辈之号下再加称谓(不加称谓也可)。
例如:“春林先生令郎永山新婚之禧”、“新华先生令媛出阁之禧”。
标联语就是标明对联性质的话。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对联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复习对联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联的基本特点1、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对应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要相同。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句式结构要一致,比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4、平仄相协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但在中考中,对平仄的要求相对较宽松。
5、内容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二、对联的常见类型1、正对上下联在内容上相近或相似,相互补充。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反对上下联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形成对比。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联在内容上存在因果、承接、递进等关系。
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中考对联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给出上联,对出下联这种题型要先分析上联的结构、词性、平仄和内容,然后按照对联的特点来对出下联。
例如,上联是“春风拂面心生暖”,我们可以先分析:“春风”是名词,“拂面”是动宾结构,“心生暖”是主谓结构。
那么下联可以是“秋月照人梦亦香”。
2、给出下联,对出上联解题方法与上一种类似,只不过顺序相反。
比如,下联是“红梅傲雪香满院”,上联可以是“绿柳扶风韵盈堤”。
3、给出语境,拟写对联这种题型需要结合给定的语境来构思对联。
比如,题目给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我们可以拟写“健将拼搏争榜首,同窗呐喊助声威”。
4、对联修改对于给出的对联,判断其是否符合对联的特点,如有不符合的地方进行修改。
例如,“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努力工作幸福年年增”,这里“学习”和“工作”词性不同,可修改为“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努力钻研技艺岁岁精”。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特点1(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
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
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
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
(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
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
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
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
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
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张贴方法:
对联的上联要贴右边。
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阴平、阳平)。
对联的结构特点
对联的结构特点
1. 对联字数要相等呀,这就像天平的两端,两边重量一样才能平衡嘛!看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两个半句的字数不就一模一样嘛!
2. 平仄要和谐呢,就好像音乐的旋律,高低起伏才好听呀!比如说“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读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呀!
3. 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哦,这不就像是两个人跳舞,步伐得一致呀!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对“白鹭”,名词对名词,多恰当!
4. 内容也要相关联呀,这就如同两个人聊天得围绕一个主题呢!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都是励志的事儿呗!
5. 对联的意境要深远哟,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让人能沉浸其中啊!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超强呀!
6. 结构还要对称嘛,仿佛一座对称的建筑,稳稳当当多好看!就拿“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来说,结构多工整!
7. 对联的文字要精炼呀,可不能啰嗦,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简洁而耀眼!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精炼!
8. 对联也有韵律美呢,这跟诗歌一样富有韵味呀!你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读起来朗朗上口吧!
9. 对联要有趣味性呀,能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心一笑呢!像“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对联真是太神奇啦,简单的文字却有这么多丰富的特点和妙处呀!。
春联 格式
春联格式
春联的格式主要遵循以下规则:
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这是春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
如,上联如果是七个字,下联也必须是七个字。
2.平仄相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即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四声,
如“马”、“唱”等),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即汉语拼音中的第
一、二声,如“天”、“山”等)。
这是根据汉语的声调规律来决定的,使得春
联在诵读时能够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3.横批方向:横批一般是从右至左书写,这是古代自右而左的书写习惯。
但
现代春联的横批也有从左至右书写的,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的习惯。
4.内容相关:春联的上下联内容要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寓意。
通常,上联会描述一个场景或情况,而下联则会对上联进行补充或呼应。
5.竖写贴法:春联要竖着写,且要贴在门的两侧,上联要贴在右手边(面对
门时),下联要贴在左手边。
这是因为古人以右为尊,所以上联要贴在右
边。
6.横批位置:横批一般贴在门楣的上方,起到概括和点题的作用。
总之,春联的格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使得春联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新春对联的格式和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春对联的格式和要求-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新春对联的格式与要求探析正文:新春对联,又称春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每逢春节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对联以寓示吉祥如意、辞旧迎新。
其创作与张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具有严格的格式和要求。
一、格式要求1. 结构对仗:新春对联的基本格式为上下联结构,每联字数相等,通常为五言、七言或九言等,讲究对仗工整,即上联和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在词性、音韵、意义等方面要相互呼应。
例如:“春风送暖到人间,福星高照满门楣”,上下联均为七个字,且“春”对“福”,“风”对“星”,“送暖”对“高照”,“到人间”对“满门楣”。
2. 平仄相对:遵循古代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原则,上联尾字通常是仄声(上声、去声),下联尾字则是平声(阴平、阳平),以此形成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二、内容要求1. 主题鲜明:新春对联的内容应紧扣春节主题,寄寓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如祈求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
2. 吉祥寓意:对联的词语选择需富含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诸如“福禄寿喜”、“富贵平安”、“龙凤呈祥”等,旨在借助文字的力量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热切期望。
3. 创新独特:虽然新春对联有固定的格式和传统主题,但并不排斥创新。
创作者可以根据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使对联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充满现代的气息。
总结来说,撰写新春对联不仅要严格遵循格式规则,保证语言的韵律美感,更要在内容上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使其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寄托人民心愿的独特载体。
示例2:标题:新春对联的格式与要求探析新春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春节习俗的独特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和深深祝福。
其创作与张贴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和丰富内涵,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解析。
一、新春对联的基本格式1. 字数相等:新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每联字数相等,常见的是四字、五字、七字或十字对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对联写法要求及知识
对联写法要求及知识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写好对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下面将对联写法的要求及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一、对仗工整对仗工整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对联的上下联中,要使词语、句式、语义和语气等方面都相对应,做到字面平衡、结构对称、节奏紧凑、音韵和谐。
例如,在写“绿叶厚荫覆长亭”时,下联也需要对应地写“红花独艳映小径”,使上下联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呈现出对称的美感。
二、内涵丰富对联的上下联需要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
例如,在写“清风拂面凉意生”时,下联可以对应地写“明月照人清辉满”,寓意着清风吹拂带来凉爽,明月照耀带来清新,同时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人间的静谧。
三、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需要优美、精炼、生动、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写“秋水长天一色凉”时,下联可以对应地写“春花满地万般红”,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韵脚和谐对联的上下联需要押韵,韵脚需要和谐。
一般来说,对联的韵脚以平声韵为主,但也可以使用仄声韵或不入韵的情况。
在写对联时,需要注意上下联的韵脚对应,使之和谐自然。
五、寓意深刻对联的上下联寓意需要深刻、耐人寻味。
在写对联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深刻寓意的主题和意象,使之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写“岁月无情流水无尘”时,下联可以对应地写“人生有意落花无声”,寓意着时光匆匆流逝,而人生需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六、横批贴切对联的横批需要贴切、精炼,能够概括上下联的内涵和寓意。
在写横批时,需要注意与上下联的主题和意象相呼应,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写“江山如画岁月如歌”时,横批可以写“美妙人生”,概括了上下联所表达的人生美好和珍贵的主题。
七、意义连贯对联的上下联意义需要连贯、通顺,不能出现语义上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写“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生”时,下联可以对应地写“秋霜打叶染红万里山”,上下联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意义连贯自然。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对联的特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对联的特点1.简练扼要:对联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对联的韵文要求行文简练、扼要,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层次的含义,给人以瞬间的启迪和抚慰。
2.美学性:对联要求字句的搭配要完美无缺,读起来要顺口自然,同时还要注重音韵、字义、意蕴等方面的协调。
对联在短短的几个字中通常包含丰富的美学因素,给人以美感,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3.反衬对比: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反衬对比。
对联的上下文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词义、音韵、意境等方面的对比达到显著的效果。
这种对比不仅可以增加联句的表达力和吸引力,还能使对联传达的思想更加深远。
4.寓意深远: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寓意深远。
对联的文字要求能够在短小的篇幅内承载较深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寓意深远的词句,对联能够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感触。
5.韵律优美:对联的特点之一是韵律优美。
对联中的字句要求读起来顺口流畅,具有和谐的音律,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主要依靠对联中字句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个对联在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主要是指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1.对联的词数:对联通常包括四个字或八个字。
其中四字对联通常用于平仄相对较轻的场合,更适合于节日贺词、新年祝福等;而八字对联则要求更高,更富有韵律美,更为常见。
2.对联的排列方式:对联可以是横联,亦可是竖联。
横联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水平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最常见;而竖联则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垂直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在书法字画中较常见。
除了横联和竖联之外,对联还可分为楷书对联、行楷对联、篆书对联、草书对联、隶书对联等不同书体形式。
这些不同的书体形式展现了对联的丰富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它以简练扼要、美学性、反衬对比、寓意深远和韵律优美为特点,形式上主要包括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