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2.经济波动
答:经济波动是指每年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出现增长率不同的客观经济现象。
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它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共同进行运动,在较大程度上修改自己的结构,经济系统也总是由不平衡状态趋向于平衡状态,又从平衡状态趋向不平衡状态,进而走向更高级的平衡状态。
经济波动可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
正常经济波动即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一定的范围,给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3.经济周期
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从经济扩张的高峰算起,经历经济收缩的谷底,再到新的经济扩张的高峰这一时间间隔的整个长度。
经济周期一般分成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繁荣阶段的特征是:就业增加,需求增加,产出增加,资源充分利用。
衰退阶段的特征是:经济由最高点开始收缩,消费和投资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萧条阶段的特征是:失业率升高,需求萎缩,产出处于最低点。
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就业、消费、产出开始上升。
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把经济周期分成四种类型:①基钦周期,其时间长度为3~5年;②朱格拉周期,其时间长度为9~10年;③库兹涅茨周期,其时间长度为15~25年;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其时间长度为45~60年。
4.经济增长方式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也就是指用何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类型: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和低效益。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它具有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少等特点。
5.产业结构
答:产业结构是指各种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①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第Ⅰ部类生产部门和第Ⅱ部类生产部门;②农、轻、重分类法;③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等,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所处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路径以及经济体制等。
6.经济发展战略
答: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总体决策。
经济发展战略属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高层次决策,是确定并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短期计划目标的依据,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包括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等体系,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综合性四个基本特征。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确保其有效实施。
7.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二是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三是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以上三大特征可概括为:
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简答题
1.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答:(1)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含义
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部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所以,产业结构实质上是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内。
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或最优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
这里主要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
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30%以上,但是农业部门是个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所以过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①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②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③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源由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2.有人说,失业人口那么多,只要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即可解决;还有人说,中国应在几年内立即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你认为这些观点对吗?
答:这些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1)“失业人口那么多,只要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即可解决。
”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仅依靠第三产业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安置。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和不同层次和各类人员,特别是可以容纳大量科技、专业人才。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
但是,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除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外,还必须做到: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失业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改革大学教育体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等。
只有多管齐下,就业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中国应在几年内立即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不
现实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原因如下:
①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例如,根据2005年底的统计,第三产业在美国已经占75%,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也都在60%以上、70%左右,印度也达到了51.2%,而我国只有40.7%。
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在短期内使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②如果忽视第一、第二产业,一味的追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破环宏观经济平衡。
因此,要处理好比例、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③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每个地区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状况、资源富饶程度、劳动者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进步不同,所以在三次产业优先发展的选择上,不能一味的、盲目的发展第三产业,而是应该更多的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这样才能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答: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总体决策。
它包括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等体系。
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综合性四个基本特征。
(1)战略目标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全局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