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摹过程】

◎读帖

在临习之前将选择好的帖认真观察、分析,我们称之为“读帖”。意思是要像读书一样,去深刻体会,仔细揣度。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

我们已知道书法分成用笔和结字两大环节。相对来说,结字在外形上容易看出并理解,我们反复多看几遍,一般对某家某体的结字特点总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但用笔就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墨迹影印本,尚能看出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以及细微的牵丝来,这对我们学习下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洞察点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笔势,都大有益处。但我们如果实在得不到墨迹影印本,只有石刻拓本,那我们要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注意下笔处、收笔处、转折处这几个关键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能反映用笔的痕迹。如这样,就能捕捉那些有形无形之间的行笔妙处。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读帖达到了这样境界,才能进一步做到得心应手。

◎临帖

《书谱》还提出“拟之者贵似”,这是临帖子的基本原则。我们说学书贵神似,这是对高一级的要求来说,神寓于形,如果初学者不得形似,又何从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字,如果不像,便要仔细考虑,是否在用笔、结字上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再深加细察,穷其究竟。所以读帖与临帖应双管齐下,读懂了,才能临得像。在基本点画用笔过关后,我们要求在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至少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最后达到看一行写一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这样,才能学到形神兼备。进一步再背临,也就是默帖,更提高一步是意临,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

舍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宋苏东坡公帖》中),及董其昌、何绍基诸大家所临的古帖古碑,皆出自意临。但意临决不等于信笔乱写,不深通笔法,并有相当造就,是难以仿效的。

◎摹帖

临和摹各有所长,姜夔《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特别对掌握结字来说,摹帖极为有益。唐人摹帖用“硬黄”,即以极薄的皮纸,熨上薄薄一层黄腊,使原来软薄的白纸,变成较透明略硬而不渗水的黄纸,以此蒙在帖上摹写。现在摹帖,可用透明不渗水的拷贝纸或薄打字纸,比古人用硬黄方便得多。摹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双钩,即将字的外形轮廓钩出,再进行填墨,就称为双钩廓填。好的双钩廓填摹本十分接近真迹,如今传的王羲之一系列法帖墨迹都是唐人的双钩摹本。

第二是单钩,即钩出字的点画的中锋线,然后在透明纸上按钩出的中锋线自己运笔书写,此法容易使帖上的结构迅速印入脑海。

第三是满摹。满摹即将不渗水的透明纸下面垫着透明的幻灯胶片,再蒙在帖上直接行笔书写,参用此法,可以加速人门。

【笔法】

笔法是操纵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篆、隶、楷、行、草各体来说,都是一致的。书法所以成为一门艺术,除了它的表现对象汉字外,还有使用毛笔这一重要因素,只有高度熟练地操纵使用毛笔,才能表现各种形式的线条,才能表现各线条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从而创作出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所以,笔法是书法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笔法可分成执笔和用笔两大部分。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懂得了用笔的要求,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执笔。所以,我们先论述用笔。

◎用笔

〖什么叫用笔〗

“用笔”这一述语,最早见于传晋王羲之所作《书论》。其中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元赵孟頫在他题《王羲之<兰亭序>十三跋》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巳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这就是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所用的是秃笔,能就秃笔的性能,因势利导,发挥秃笔所能起的作用,写出了神妙的书法作品来。这是把“用笔”二字,作为使用毛笔写字的技能来理解。但赵氏在上述《十三跋》中又一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特别着重地把用笔与结宇两个概念对立起来。因为汉字是积累点画而构成的,用笔与结字,就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所以赵氏此跋所说的“用笔”,很明确地是指字中的点画。

在今天书法术语中的“用笔”一词,可作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狭义的就是指字中点画的写法。我们认为,这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是可以统一的,因为点画基本的单根线是书法的基础,而使用好毛笔的最基本目的也就是为了写好点画。从用笔的含义,我们便可知道它的重要性。

〖用笔的原则〗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用笔的原则是千古不能改变的(尽管各家各体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用笔的原则是由书法审美的原则决定的,书法对线条的基本要求是有立体感,为了实现立体感,就必需有相应的用笔原则。米元章说:“得笔则虽细为发髭,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所谓“得笔”,就是具备了正确的用笔原则。

所谓“圆”就是点画的立体感。倘使点画不能呈立体感,构成的字,即使能平正而不东倒西歪,但从艺术的观赏角度来看,必然是飘浮软弱,只可说是具备了字形,不能成为书法艺术。可见,用笔的原则和线条立体感的原则是一致的。既然对线条立体感的审美原则不会改变(否则就不成为书法艺术),那么用笔的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怎样的用笔原则才能表现出线条的立体感呢?我们从毛笔的性能说起,毛笔的制作,笔端中心的几根毛叫做主锋,也叫主毫。围绕主锋四周的所有笔毛,叫做副毫。每枝毛笔,在蘸墨而未书写时,可以看到笔锋是尖的,副毫周围是圆锥形的。不论主毫与副毫,每根笔毛都直而无弯曲,笔毛与笔毛之间,无一根与另一根扭转绞拢,这是毛笔未受外界压力时的自然的原形。因势利导地用之,在笔锋移动时,始终保持主锋在笔画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就叫做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所以,中锋行笔(简称中锋)是用笔千古不易的原则,尽管各种书体不同,有篆、隶、楷、行、草;同一种书体中又有各种流派,有欧、虞、褚、颜、柳。在结字上和点画形态可谓千姿百态,众芳斗艳,但中锋行笔的原则,却是书家不可逾越的。

中锋的对立面是偏锋。用右手执笔在纸上写字,出于天赋的生理机能,落笔每写一横,主锋易偏向上边,而四周的副毫,只用一面在下边行走。每写一直,主锋易偏向左边,四周副毫也只用一面,在右边行走。这样写出来的笔画,笔端所含墨汁,势必偏向一边渗出,形成偏锋。偏锋的笔迹,必然是轻浮扁薄,站不住的,成为病笔(也叫败笔)。

在古人和今人的一些优秀书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点画中,笔锋从偏而归中,这样写出的线条,仍然有立体感,我们把这种行笔称为“侧锋”,认为它仍然符合用笔的基本原则。在一字或一幅书法作品中,并用纯粹中锋,和偏而归中的侧锋,可达到生动变化的效果。前人所谓“侧笔取媚,钟(繇)王(羲之)不传之秘”。但我们应该掌握以中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