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
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关键词:里下河地区;溱潼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1溱潼镇传统聚落概况溱潼镇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深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岛镇。
溱潼,古称“秦泓”,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元朝时期开始设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溱潼镇四面环水,湖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盐运和漕运的必经地,商业繁华、经济活跃。
岛镇面积0.54 km2,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
溱潼镇在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是泰州地区明清民居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古镇。
2溱潼镇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溱潼建于河心孤岛,四周河网密布,是东南西北水源的交汇之处。
岛镇呈南北向,南北长度不足1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不过百米,整体“北大南小”。
民国之前,孤岛的面积仅为现今的一半,大小不一的地块散落湖心,历经数百年的围湖取地,才逐渐形成今天完整的孤岛格局。
民国时期,溱潼有三条河流穿岛而过,分别为北夹河、中夹河和南夹河。
三条河流将溱潼划分成“井”型格局,古镇的商铺沿原夹河两岸东西向一字展开,居民住宅则沿着夹河两岸南北向分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意识。
(图1)。
图1 溱潼岛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绘制)3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3.1平面构成要素溱潼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围绕天井进行组织,受制于场地限制,大多布局紧凑。
普通的民居一般由正屋、厨房、门楼和天井组成,正屋为溱潼地区典型的三间五架结构;大户住宅的平面构成明显复杂,房屋多,占地广,一般由多进天井院落组成。
3.2平面构成模式溱潼镇普通民居的平面构成单元大致有四种基础模式:第一种,平面呈“一”字型,仅有一座正屋围绕院墙形成天井;第二种,平面呈“L”型,由南向的正屋和东侧的厨房组成;第三种是“内凹”型,这种民居往往将随墙而设的门楼做成门屋的形制,和另一侧的厨房形成轴对称;第四种,平面为“回”字型,在凹字型的基础上,增加与正屋相对的厅屋,形成十字对称的格局。
西溪湿地建设的调查报告
建设背景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 临严峻挑战,西溪湿地作为重要的生 态资源,其保护和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
生态旅游兴起
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西溪湿地的保护和 建设,将其作为重要的生态工程和旅 游项目进行推进。
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热爱和需求增 加,西溪湿地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建设过程
规划设计
邀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湿地建设 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施工建设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注重生态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金筹措
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多种 渠道筹措资金。
监督评估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 全程监控和评估。
建设成果
生态保护
通过湿地建设,有效保 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生物多样性。
生态旅游发展
湿地建设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 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
社会效益
湿地建设改善了当地居 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 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经济效益
湿地建设带动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
了经济效益。
03
西溪湿地建设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生态恢复
西溪湿地的建设有助于恢 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 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 调节气候。
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当 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水平。
对社会的影响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西溪湿地的建设提高了公众对湿 地保护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
促进社区参与
湿地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广泛 参与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 社区发展。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作者:谢守有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0期聚落景观是人类社会最典型的文化景观类型,任何一种聚落形态的出现都与当地环境(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聚落景观也类型多样、独具特色。
1.北方四合院——中原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图1)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北京、河北,尤其以北京地区最为典型。
院中的北房是正房,面北朝南,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正房两侧通常有耳房;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
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也有些开在东南方向。
四合院的构成有其独特之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北方的四合院主要出现在平原地区,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呼应,同时也与古代的皇家建筑相协调,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儒家传统思想。
同时与气候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每年冬春季节多风沙,四合院保温、防寒、避风沙的功能更是十分明显。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黄土高原窑洞——陕北人的钟爱(图2)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文化。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村为例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
村为例
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由微观的景观基因相互作用构筑宏观的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为提升传统村落景观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将西溪南村的景点划分为“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3种类型,采用GIS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景点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
西溪南村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分别为4.25、4.17和2.27,且村落内20个景点的景观吸引力存在差异性。
应保护、延续西溪南村的自然环境,加快园林和建筑的遗址修复,并结合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多条游览路线。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
2.传统村落景观的再生策略初探——以安徽省徽州区西溪南村为例
3.文化景观
视角下乡土景观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4.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数据库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5.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评价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文化传承的徽州传统聚落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黄山市西溪南历
然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保护和节约 资源 、合理理水 、 巧借 自然温 差御寒防寒 ,以及合 理利用本土建筑材
料。
本 已经改变,如南 昌、南京等 。 五 、 西溪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 划
1 .西溪南镇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西 溪 南 地 处 黄 山 市 腹 地 ,位 于 黄 山 市 徽 州 区 西
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 。 四 、 国 内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保 护 规 划设 计 经 验
境的 改善都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并对我 国今后的历史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 村 、 传 统 聚落 民 居 、 历 史 街 巷 的 保 护 工 作 和 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及优质 的水资源,从而保 证了传统聚落这个 有机 生
【 摘
要】随着城 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的快速发展,国 民对 历
化 了传 统聚落空间营建 中的综 合功利观。首 先,就
是 居 民对 长 期居 住 的 民居 的 多 功 能 的 需 求 使 空 间布 局 应 达 到 有 效 的 功 能 分 区 。其 次 , 聚 落 的 空 间营 建 中 凸 现 出人 们对 功 名 利 禄 的追 求 。在 耕 读 文 化 影 响
一
、
历 史 文 化 建 筑 的保 护 价值
历史 文化 建筑是历史街 区重要构成部分 ,他们 是精神文化 的载体 ,蕴含 了丰 厚的文化 内涵 。历史
建 筑 见 证 了城 市 百 十 年 甚 至 上 千 年 的 历 史 沧 桑 和 变
用 自然 生态 资源,注意节 约资源 ,巧妙综合地利用 有限 的资源 ,形成天人合 一的生态平衡观 。因此 ,
传承和表达 历史因素 。这就要 求我们在欣赏历史建
筑 时 不 应 只 关注 其 外 在 的美 学 特 征 , 更 应 透 过 历 史 建 筑 的 外 在 表 征 去发 现 其 内在 的 文化 魅 力 。 二 、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保 护 诉 求 历 史 文化 街 区 的 保 护 和 改 造 不 同 于 单 纯 的 文 物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形态特征研究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形态特征研究
陈冬晓;张斌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总页数】2页(P372-373)
【作者】陈冬晓;张斌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 [J], 李军环
2.论民俗文化与传统聚落形态发展关系研究——以闽台文化区域传统聚落为例 [J], 王雅萍;文闻
3.传统聚落文化记忆对公共空间形态的构建特征研究——以贵州安顺雷屯为例 [J], 周红; 王梦妮
4.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J], 曾慧子; 张超; 赵鸣
5.川东北传统农耕聚落形态简析
——以四川省南部县太华乡雍氏传统农耕聚落为例 [J], 李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滨水古村落——西溪南村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位 。在水文化 的熏 陶下滨水古村落承 游客聚集最多的场所 ,也是活动发生 保护与发展起 步较晚 , 且距 离西递 、 宏村
载和孕育 了民间艺术 、 建筑 、 民俗等民 最频繁的地带 ,可以将驳岸处理为台 也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 再相 比这几年宣 族文化 ,积淀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 地式或阶梯式 , 以提高其功能复合性 。 传力度较大 的呈坎和唐模村 , 西溪南村 的 化氤氲 , 承载着 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华 。 同时 由于滨水古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
恶性循环 , 导致村落旅游 的衰退 。
与 环 境 效 益
治理方法 , 滨水古村落的水体治理变成 理 , 在提供丰富多样 的步行体验 同时 , 特殊 的滨水 位置 以及周 边环境 ,充分挖 要保 证安全性 、 连续性和舒适性 。 由于 掘西溪南村 旅游资源 ,规划设计综 合性
2 . 过分 追 求经济 效益 , 忽 略 文 化 滨水 古村 落独特的水资源优势 ,在河 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古村落旅游地 。
一
些地方为了追求利益 ,出现了古宅 兼容共享 ,民俗体验可以兼容居住功 倒 塌 、破损 的古 民居进 行原址 复原或异 地搬迁保护 , 保护 完成后开 发新业态 , 提 ( 4 ) 威胁 。西溪南村历史资源 的保护 从游 客和村 民需求 的角度 出发 , 高本地经济收入。
过度商业化 、 大肆建造仿古建筑 、 推倒 能 , 商业开发可 以兼具娱乐功能 。
没有采取限制游客流量的措施 , 造成古 村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污染 。
1 . 滨 水 空 间 复合
水条件及各 功能分 区相 对环境 的不同要
( 1 ) 优势 。 西溪南村位于徽州区西 求 , 体现 因地制宜 , 合理开发 。
西溪南
西溪南西溪南-老屋祠西溪南村具有1200年文明史。
该村位于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丰乐河之畔。
原为歙西一大重镇,1988年起隶属黄山市徽州区,为西溪南镇政府所在地。
因傍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
西溪南虽地处皖南山区,因系盆地地貌,方圆数十里一马平川,堪称歙州之上第一平原。
由北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灵金诸山四周密布,远峙数十里外,稍一举目,群峰毕现。
由于近倚黄山,千峰万壑,溪泉众多,水源十分充沛,有水则养万物,有土则生万物,故此地多良田美池,茂林修竹。
早在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吴氏光公选此定居,堪称哲人远见。
从兹子孙日蕃,田地日广,房屋渐稠,遂成村落。
西溪南-绿绕亭该村由后唐开始,经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六百年的孕育发展,终趋鼎盛。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则长方形。
以街为经,以巷为纬,既东西贯通,又南北畅达。
村以三条大动脉为主线,即水系的条、陇、雷三条大动脉。
街依水行,屋缘街建,鳞次栉比,两岸夹峙,宽2华里,长5华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该村旧曾有十大名楼,二十处名馆阁,二十四名堂、院,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
村中私人园林众多,果园遗址可寻。
古有八景:“古祠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鸣”、“山源春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据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赋诗一首,并由著名文士后允甲题跋.留赠舅公。
吴族将此八景诗刻成碑帖,立于家园,现仅存一碑,臧歙县“新安碑园”。
清代画家石涛曾以祝枝山八景诗意作八景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学者胡长庚游此,亦有丰溪八景诗。
西溪南-街巷西溪南历史上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名人辈出。
历代名人有宋学者吴自牧、元诗人吴鼎新、明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著名徽商吴养春、清学者吴元满、诗人吴绮、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
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下的西南聚落形态_以大理喜洲聚落为例_李建华
55建筑学报56AJ ACDEMIC ARTICAL ISSUE文化生态位作为准确定位文化生态层级理论的重要标尺,将西南文化生态圈内的诸多文化群落分别划入到相应的亚文化生态圈、文化生态丛、文化生态簇所构成的文化生态层级体系之中,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完整清晰的西南文化结构图景。
这不仅使我们能正确理解该地区内聚落文化的多元共生现象,也为区分与研究西南地区多样性的聚落形态指明方向(图2)。
此外,在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中,还应注意“文化生态链”2)的概念,即本文特指的文化传播路线,它是文化群落间能量和信息传递的管道。
如果说文化生态层级只是将文化进行“水平的”、“静态的”划分,那么,文化生态链则是将文化进行“纵向的”、“动态的”衔接。
它为西南文化层级理论建立起了时间空间上的联系,使西南文化圈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西南文化生态层级理论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其他文化生态因子或群落与西南聚落形态产生关联。
4 实证分析:以大理喜洲聚落为例喜洲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城北,西倚苍山,东面洱海,自古就有“大厘城”之称,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的聚落。
同时喜洲还是一个位于西南茶马古道重要贸易节点上的聚落。
自南诏以来,人口逐渐汇集,手工业发达,商业与贸易受茶马古道影响巨大。
由此,喜洲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巨贾,他们的贸易范围远至东南亚,北经四川盆地到达中原腹地,逐渐将喜洲聚落推至商业与贸易的十字路口。
在商业与贸易的刺激下,喜洲的手工业和贸易集市也走向繁荣,底商上居和前店后厂的建筑格局出现,并逐步演变成为沿街巷开铺营商的商业街空间形态。
这些沿着东西南北走向的商业街道(总计7条),向中心延展,交汇于作为中心广场和集市的四方街。
使喜洲聚落看似带有明显的商业聚落的形态特征(图3)。
然而事实不仅仅如此。
商业贸易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政治与文化的多变:“喜洲商帮”的东南亚贸易,回流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其与元代传入云南的天主教一起共同加速了这种风格在聚落中的扩张3)(图4)。
浅析半坡聚落的生态环境及整体布局
浅析半坡聚落的⽣态环境及整体布局半坡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以北,是六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仰韶⽂化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
整个遗址总⾯积达到了5万多平⽅⽶,⽬前已发掘和保护的⾯积约为4000多平⽅⽶。
6000多年前的半坡⼈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个地⽅繁衍⽣息?当时周边的⽣态环境如何?还有整个聚落遗址⼜呈现出⼀个怎样的布局?以下我们将对此展开分析。
⼀、半坡聚落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半坡遗址位于陕西中部地带,⽓候温和,河流⽔系发育,黄⼟丰厚,是⼈类理想的⽣存之地。
它坐落在⼀个背依⽩⿅原,前临浐河的⼆级阶地之上,离现在的浐河有800⽶左右,⾼出河床约9⽶。
但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时期却在浐河岸边。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曾经分析:到了半坡新⽯器时期,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之北那条由西南流向东北的河流,已经向北移徙。
正是由于河流的移徙,才能使半坡周围的⼆级阶地为当时⼈所利⽤。
⼀级阶地那时尚未形成,因⽽半坡时期的遗址就近在浐河岸边,不似现在距离浐河常⽔位已有⼋百⽶的距离。
半坡遗址依⼭傍⽔,⽓候湿润,视野开阔,⼟地肥沃,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完全达到了半坡⼈在此长期居住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
⼆、半坡时期的⽣态环境取⽔、捕鱼⼗分⽅便。
在原始社会时期,⼈们选择住地在很⼤程度上是依附于当时的⾃然条件。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分析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的情况。
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的来源。
新⽯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
”史先⽣得出的结论,即“新⽯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说是⼀条普遍规律。
从《西安半坡》⼀书中的关中地区仰韶⽂化遗址分布略图和浐灞两河流域仰韶⽂化遗址分布图来看,可以⼀⽬了然地得出⼀个结论:这些史前聚落遗址基本上都分布在关中地区⼤⼩河流附近。
介绍西溪南古村落的作文
介绍西溪南古村落的作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忙中待久了,内心总是渴望寻找一处宁静的角落,让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的休憩。
而西溪南古村落,恰如一颗遗落在人间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品味。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距离黄山北站仅有四公里左右。
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就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一幅古朴而美丽的画卷之中。
村口,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
溪水之上,横卧着一座小小的石桥,石桥的石板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
我小心翼翼地走上石桥,低头望去,只见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弋着,它们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仿佛在进行一场欢乐的游戏。
溪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轻轻拂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落,眼前的景象让我目不暇接。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典雅之美。
这些建筑大多有着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有的房子门口还挂着红灯笼,为这宁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我走进了一家老宅,宅子里的天井洒下了温暖的阳光。
天井四周的屋檐上挂着晶莹的水珠,那是刚刚下过的小雨留下的痕迹。
屋内的摆设简单而整洁,一张古老的木桌,几把破旧的椅子,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墙壁上挂着的字画虽然已经泛黄,但依然能感受到主人当年的高雅情趣。
在村子里漫步,我看到了一位老奶奶正在门口晾晒衣物。
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安详与平和。
我走上前去与她打招呼,她微笑着回应我,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亲切。
我们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她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她的回忆。
她说,以前村子里很热闹,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玩耍,大人们在田间劳作,如今年轻人大多都出去闯荡了,村子里变得安静了许多,但她依然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的宁静与祥和。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片田野。
一年级写西溪南古村落
一年级写西溪南古村落现实版绿野仙踪,一处隐世千年的古村落——西溪南古村落。
世间美景,处处皆有,然能被人惦记,时时记起的,却是少之又少。
徽州的美景有许多,每一处都有值得被记忆的地方。
让我至今难忘的,叫做“西溪南”,西溪南是一个古村落。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景色秀丽,更因为远离城市,很少被外界打扰,因此就显得格外的充满诗意。
每一个去到黄山的人都会感喟于黄山的绝美。
在黄山奇景的遮蔽之下,这个小村落名不见经传,青石板、林荫小道、小溪潺潺、古风气息如此浓厚的它,充满着灵性,但却被冷落的实在太久了。
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小镇,千年多历史,美得让人不舍离去,被称现实版绿野仙踪,一处隐世千年的古村落——西溪南。
西溪南是一处古村落,曾用过丰溪、丰南的别名。
位于徽州西南部,它历史悠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一处福地,文化底蕴深厚,到处都是古色古香的味道。
从村头树木茂密的水草林穿过,可以看见犬牙差互的小路,弯弯曲曲的,穷尽萦绕之势。
行过一段小路,有一条水岸线。
堤岸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尤其是两边的大片枫树林,形成了一条林中路,连绵数公里长,这便是西溪南的枫树林。
绕着枫树林沿着河岸一路走下去,不停能听到枫树林沙沙的声音,一阵阵的传入耳中,美妙至极。
再走一小段路程,西溪南古村落就出现在眼前,在这里迈着轻盈的步伐,慢慢的走完绿道,随手采下一片树叶,制成书签,仿佛就可以永久地把记忆留在这里了。
西溪南的特别之处在于古风气息浓厚,没有被商业气息笼罩。
这一点在现在显得尤为珍贵。
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复一日,皆是如此。
当走过一处又一处的小巷和街尾,眼前仿佛浮现起西溪南曾经的繁荣。
小贩的叫卖声、老人、妇孺、佝偻提携,忙着赶集的景象,一瞬间就让人融入其中了。
青砖硕瓦、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物,都是它辉煌的过去。
当抚摸一面面墙,就好像在听一段历史故事,它能带给你的感觉,竟然是如此的美妙。
西溪南的夏天,总是热闹非凡的。
村民们随便找一棵大树,手里摇着蒲扇,围着一张桌子,家长里短,安逸的吃着西瓜,完全感觉不到炎热的气息。
安徽省传统古村落--西溪南村简介
安徽省传统古村落--西溪南村简介
方国武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27)1
【摘要】国家级传统村落西溪南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南部,毗邻黄山新
城区,距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区仅10公里之遥。
该村为安徽省千年古村,所在西溪南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西溪南村位于丰乐河南岸,旧时称“丰南”,后易名“西溪南”,当地百姓习惯称其为“溪南”。
古村靠河之南,处于山间盆地中,地势平整开阔,宜农宜居,加之山水其间,风景秀美,吸引了远祖居民在此地定居聚集。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传统村落;古村落;安徽省;西溪;南村;简介;历史文化名镇;黄山市
【作者】方国武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学科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33.3
【相关文献】
1.基于模糊数学的古村落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评估及其优化研究——以安徽省黟县西递为例 [J], 李德明;胡良平
2.安徽省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基于黟县西递镇的实地调查 [J], 王昆; 吴
贵友
3.西码头古村落传统建筑工艺研究 [J], 袁洪升;杜鹏飞;古勇;刘妙君
4.中国传统古村落之西递村 [J], 晓然
5.传统村落景观的再生策略初探——以安徽省徽州区西溪南村为例 [J], 陈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溪南古民居
西溪南古民居依山、傍水,人们就地结庐,世代繁衍,成了现在的西溪南村。
走在青石板路上,一眼看尽古村深处,只有那片静幽。
抚摸着斑驳灰墙,端详着逼仄村巷,像细细品味一本书,风云万里,烟尘渺渺,千年风流而一卷难掩。
抬头看远处的阳光与树林,映照出村中古民居,依旧明丽而不染尘埃,心中就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之感。
眼中的西溪南村,厚重古朴,坦然承载着历史的渊薮与岁月的风尘,是一幅安静的山水田园画,更是一首凝固的乡村音乐。
它宛若一个蜷腿临水而寐的美丽村姑,在固守着一份远离尘嚣的安静。
站在村前,我深吸了一口吻,似手捧一本厚重的书,筹备打开扉页。
丰乐河之南有个村在徽山徽水间,西溪南村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它,曾名丰南,只因坐落于丰乐河的南岸而得名。
入村,首先得过一座桥。
当步上桥头,朝对岸望去,全是绿树成荫,而村落,正掩映其中。
右首,是丰乐河的上游,一眼望不到头。
当地人介绍,西溪南村的先人们,在村的上游沿河边筑起了一道两里多长的石渠,将河里的水分级分段地引入内圩,用以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受益面积近二千余亩,被誉为“江南的都江堰”。
可现在,那些光辉早成云烟。
现在,已是一片湿地面孔。
过桥,踏进卵石与青石板砌的村巷,那条路被无数的足迹打磨得光洁润滑,那些饱览世事变迁与人情冷暖的石砖石块,透出清冷而淡定的光。
巷边的民房,一扉扉被千年风雨剥蚀了的门楣与窗棂,依稀可见形象各异的精致雕刻,像一只只远古的耳目,沉着地探视着后来者的足音,默默观感着性命的络绎不绝的演化。
穿越时空的古民居遥想当年,徽州子民的祖先踏破千里,移居到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不知阅历了几世几代,几劫几灾,其间该有多少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故事。
村中多年的老屋,阅历了无数风雨,却依旧安然。
也有新居,高大宽阔,明窗净几。
来到徽州,不得不提古民居。
马头墙、小黛瓦,房梁窗棂门楣上遍布精致玲珑、镂空优美的砖雕木刻,让每一个人物栩栩如生,每一处山水淡淡隐现。
创意小镇西溪南
201909/VACATION TOUR 西溪南创意小镇地处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域,毗邻高铁黄山北站,距徽州主城区2公里、市政府所在地16公里,离屯溪国际机场只需半小时车程。
2016年列入黄山市第一批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名单,2017年跻身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并先后入选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2018年度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
西溪南创意小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和千年古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绿绕亭及明清古建筑100余处为依托,按照“一河两岸七片区”规划实施总面积1.54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0.598平方公里,建设面积0.1775平方公里。
围绕“古镇旅游+创意产业”双轮驱动复合发展定位,将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功能培育和基础设施完善等保护性开发贯穿始终,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思路来建设培育特色小镇。
以生态呵护为首要,积极营造生态环境宜人的小镇社区,加大对皖南最完好的天然乔木湿地枫杨林保护,同时对村落的肌理,对每幢古老的有价值的民居都进行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完成镇域内6条主干、9条支巷改造,实施9条污水通道提升,完善休闲步道配套,启动水域创意小镇西溪南文创品牌/WENCHUANG PINPAI4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09/VACATIONTOUR 综合整治,成功创建3A 旅游景区。
以创意产业为小镇发展支持,先后引进艺术设计、书画创作、摄影影视等“北上广深”各类创意人才76位,建成清溪涵月、西观艺术空间、华夏影视文创中心、成卓艺创中心等近26处业态,吸引社会资金近2.5亿元,已建成钓雪园、土人学社、梦溪方汇设计师交流中心、慰颜府、墟里樵歌等14处新业态,规划近45亩的国际艺术家走廊项目将开工建设。
工匠之家创意园片区设计交流、生态研究、徽州手信、高端研学、文创产品和艺术家驻留互动等载体丰富、规模显现,已成为小镇目前主要创意活动区域。
西溪南村落水系营建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西溪南村落水系营建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郑志元;白宗岳;康婧妍
【期刊名称】《工业工程设计》
【年(卷),期】2022(4)3
【摘要】西溪南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之一,其水系设施保存较为完备,极具特色,至
今仍存留着利水功能和理水智慧。
文中以徽州传统村落西溪南村水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水系营建特色,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有益参考。
通过
解读西溪南村落以水系设施为主体所构成的村水空间,梳理水系入村、环村、出村
的运行特征,发掘和归纳村落水系营建存在的智慧理念。
西溪南村因地制宜的水系
营建,使其成为徽州传统村落较为成功的利水、理水案例,其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利民价值和生态净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总页数】8页(P48-55)
【作者】郑志元;白宗岳;康婧妍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TV213;J524
【相关文献】
1.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江西村落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徽州古村落公共
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3.村落社区建设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程——我省农村村落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4.蓝田
县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研究与启示5.韩国农村排水系统的建设及对我国新农村水污染控制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美西溪南
202011/VACATIONTOUR 品读徽州/PIN DU HUIZHOU静美西溪南一直以为歙县是徽州的山水、人文的核心所在,西溪南以前属于歙县,自然也就占据一份。
实地来寻踪,我就以为西溪南,对于古徽州文化,不仅一直丰厚着,而且仍在发扬着。
没来西溪南之前,我对之没有了解,更不知其具有的丰厚内涵和韵味。
来了后,先在村庄边,看见一条河,名叫丰乐河,又称丰溪、丰南和溪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溪南河畔的村庄,被人们赋予西溪南这个特有诗意的名字。
初听这名,自然就想到了这地方与水有关,这水也一定具有灵性,不然怎会从后唐一直走到如今,将历史翻过千余年;不然怎会将最初如一幅简朴素描的西溪南,绘就成呈现于当今的一幅精妙绝伦地水墨丹青的西溪南。
西溪南所处是平地,这在徽州山区,确实比较难得。
观西溪南的四围,群峰尽在远处。
幸亏来之前下过雨,所以山上白雾缠绕,辨不清究竟有多高。
由远及近,群山、白雾、天空、白云、村庄、绿树、房屋、人等等都嵌在了天地之间这个偌大的画框内,安静着,也动静着,演绎出一道道的诗情画意。
进村必经过一座几十米长,两米多宽没有任何栏杆的平板桥,它安静地横卧河上,人来人往的人们,却丝毫打动不了它的安静。
桥下的丰乐河水也是安静的,河水碧绿,微风掠过,水面只是些微的颤动,那便是微微漾起的一圈圈微波了。
偶或有白鹭从岸边的枫杨林中斜空掠过水面,便也是增添了它些微动静里的一些诗意。
枫杨树沿河的两岸生长,光阴里不知不觉将自己长成了林。
林大且深,遮天蔽日,密密匝匝,绿意盎然,韵味多多。
走在其中,便是除了尘世喧嚣,瞬间就是安静,仿若时光一下子慢了下来。
此时,可以静心、修为以及修心。
林中有鸟,鸣声光其军佚名37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011/VACATION TOUR品读徽州/PIN DU HUIZHOU不一,大约有多种,藏在树枝之上,树叶之中,却寻它不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载体。
它既满足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活动要求,又与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按照合院空间—建筑组团—街坊—聚落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
聚落空间大致由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以及景观空间三大类型组成。
其中线性空间主要是指聚落内部的街巷以及线性水网空间,主要水道是聚落的主轴,确定了聚落的形态走势。
街巷是随着徽州聚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将聚落划分为几大块,是聚落的主体骨架。
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以及交叉空间。
景观空间是另外一种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以及蕴含的人文特色。
而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布局的错落使得整体聚落空间相互交叉、富于变化、彼此渗透。
西溪南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聚落,在《丰南志》的记载中:“丰南,隶歙之西乡,一称丰溪,俗称溪南,又称西溪南。
崇山环绕,沣水萦回因处丰乐河之南,而得名曰丰南焉。
”在公元860年,吴氏家族在这个地方定居,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室兴旺;由于子孙日蕃,房屋逐渐开始凋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如今的西溪南村。
在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徽商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
西溪南村的吴氏家族成为徽商的典型代表。
他们以经营木材、茶叶、盐,聚集了很多钱财。
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
于是,这些富商回到西溪南,修建祠堂和社屋,设立了学堂,至此西溪南这个地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溪南村是徽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过十二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
据说当时1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丰南八景诗》。
直到清朝鼎盛之后的将近百年,公元1856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经过西溪南村,与当时的清朝部队、乡团进行战斗,当时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乱,
1引自于杂志,《西溪南古风悠悠绽芳华》,吴江海,《安徽日报》,2016-07-01
都逃离此地。
绝大部分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房屋,遭到破坏,人口、财富、急剧减少,西溪南这个盛极一时的聚落就此没落。
西溪南聚落,地里条件突出。
从北开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等山峰环绕在西溪南的周围,从远处几十公里外,就可以看见所有的山峰包围。
由于西溪南靠近黄山,有丰乐河作为依托,水利条件极佳。
一个传统聚落兴盛的必要物质自然条件包括了,丰沃的土地和便利的水系,西溪南在选址上,充分体现了地利的优势。
西溪南地处皖南山区,除了拥有良好的山川水秀,也是极其罕见的平原地区,整个聚落东西贯通,宛如棋盘,其中村内有三条主要水系分别名称是条堨、陇堨、雷堨,贯穿聚落内部,这是比较科学的水系。
三条水系将河水引入其中,村民平常用这里的水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在河道干旱的时候,也可以灌溉土地。
条堨、陇堨、雷堨都有埠头,用青石板铺盖,便于引导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而且还有三条重要历史街区,前街、中街、后街(溪边街),整个聚落结构由街巷作为骨架,水系穿流其中,那些毗邻的建筑、饱受风霜侵蚀的墙体,印证了历史的足迹。
西溪南村拥有大量传统民居,包括了明清朝遗留下来的姚氏古宅、刘氏古宅,以及民国初期的一些建筑风貌,这些遗迹可以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名片,需要大力保护的有效开发。
西溪南村整体空间形态概况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丰富的植被空间
西溪南聚落中,有千年银杏树,五百年的桂花树,二百年的罗汉松等古树名木,生长旺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村前屋后,有很多植被、梅、桃等果树。
沿丰乐河两岸和溪中岛上有很多枫杨,景色秀美。
丰乐溪上游二坝水面1500余亩。
两岸植被完好,植被茂盛,物种繁多,有很多翠竹、茶园、松树、杉木、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
(2)优良的水文空间
西溪南聚落水文环境独特。
丰乐河绕过西溪南村,水流平缓清澈,没有污染,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二类标准。
从宋朝开始,西溪南兴建了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专家誉为“江南都江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包括条堨、陇堨,雷堨三条人工河渠。
丰乐河上游的琵村是条堨,陇堨两条水系的进水口。
在明朝公元1506元,西溪南的吴氏光公家族修建水榭,其间有干渠一条,大约长1000米,支渠
2条,大约长4000米,斗渠约45条,总共长度大约五十公里,用来浇灌土地。
对于雷堨来说,其进水口在丰乐河西溪南村的上半部分。
南宋年间,大约在公元1278年,由程氏的几个人修建,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64年完成修建。
雷堨的水系分布情况是,干渠一条,支渠由四圳组成,总长约五千米上下。
整个长度蔓延到岩寺下面的河村,浇灌的土地大约一千七百亩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西溪南聚落才能得以兴旺,雷堨是临水工程,长久浸在水中,是西溪南聚落的水口。
(3)棋盘式的聚落空间形态
如图2-3所示,西溪南聚落的整体村落结构,是由东往西发展,因为依靠在丰乐河的南面,所以坐北朝南,整体布局结构是棋盘式布局,形状是斜向的长方向,是典型的沿水性聚落形态。
因为三条水系,条堨,龙堨,雷堨又有三条古街穿行其中,所以整体风貌,具有传统聚落的内敛性和聚拢性。
西溪南的基本空间形态是:“画里乡村,徽州人家”。
整体空间布局可以由大到小分为:整体区域环境——古村结构——特色街巷——民居——园林五个空间层次。
西溪南村整体构架可以总结成为两个横向三个纵向四个核心地区,如此明确的聚落骨架将西溪南村的典型空间形态、聚落特质和节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徽州文脉特色的传统人居环境状态。
具体来说,“两个横向”指以中街—上街和溪边街这两条街道为主轴的横向脉络。
“三个纵向”指的是从西溪南自然风光园——原村委会——义义画馆,同知巷——进士巷——中街——钓雪园,绿绕亭巷——中街——更夫街——溪边街,这样的三条纵向脉络主轴,对于“四个核心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老屋阁、钓雪园、绿绕亭、果园四大特色古建园林节点。
这样可以看出来,作为一种地域特征的代表,西溪南村拥有独特性和标志性的地方特色。
正是因为西溪南聚落保存完好的国宝级古建、园林、石桥等,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迹和无法复制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