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乡村聚落与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图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村内房屋密集,村外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一、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式 规则型 不规则型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密集型 分散型 半聚集型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一、乡村聚落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1) 密集型——多形成广场位居中央,村内房屋密集,村外
(平原区) 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2)分散型——多形成独家村或散村的景观。
(地形复杂区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区)
3)半聚集型——多形成块村、街村和集村围绕广场或教堂 的景观 (山区) 4)我国现代乡村景观——砖瓦房和楼房横成排,竖成列, 道路整洁,绿树成阴,环境优美。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当我们沉浸在考古学中宏大的历史长河和神秘的文明密码时,不禁会注意到人类定居点的特殊组织形式——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空间表现,展现了人类如何利用和塑造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的侧面印记。
本文将带大家深入探讨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从其概念、研究方法到文明发展的映射,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启示。
一、聚落形态:定义与背景聚落形态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而形成的居住区的空间形态。
自古以来,聚落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原始村落到复杂的城市网络,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影响。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聚落形态研究旨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习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为人类历史的演进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与应用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空间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测量和绘图,进而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规模、形态等特征。
此外,聚落形态研究还涉及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揭示聚落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聚落形态与文明发展聚落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从历史上看,一些重要的聚落形态转变时期,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
这些变革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权力集中、资源分配、社会等级等。
同时,聚落形态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条件,可能促使人类改变聚落形态和居住方式,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丘陵聚落是指建立在山丘陵地区的城镇或乡村居民点。
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就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探讨。
一、地形地势的限制丘陵地区地形地势的起伏、高差、山沟褶皱等因素,对聚落的布局和结构形成了制约。
聚落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利用自然的地形环境来提供自身必需的资源,如水资源和农业土地。
因此,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呈现出山峰环抱、河溪贯穿的特点。
二、居住环境的影响丘陵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因此,在聚落的空间形态中,人们通常会根据自然环境的要求进行布局。
例如,在水资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盘旋在山坡上的居住点,自然沟谷上的聚集点,同时在附近建立水口,以便于方便的利用自然的水资源。
在适宜的山坡上建立聚落,不仅有利于保持土壤不流失,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能,从而提升居民生产生活的质量。
三、文化特质的体现丘陵聚落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特质的传承和体现。
它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社区文化的维护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丘陵聚落在空间结构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尽管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聚落结构逐渐消失,但在一些偏远的丘陵聚落中仍然能够看到传统文化韵味浓郁的聚落。
例如,土砖墙、瓦顶房屋、小巷迂回的联通、明亮开阔的空场,都是中国丘陵地区聚落独有的文化特质, 代表了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和对于自然的尊重,也是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四、建筑结构的特殊搭配丘陵聚落的建筑结构也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聚落中的房屋和建筑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还要考虑地势的变化和水源的布局。
因此,在丘陵聚落中可以看到建筑结构多样、尺度变化巨大的场景。
房屋的存世时间久、修建技术不断进化,各种不同的建造风格碰撞、融合,也成为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的一大特征。
总结而言,丘陵地区聚落具有独特的地形特点,又受到居住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其空间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丘陵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丘陵聚落是指位于丘陵地区的集中居住区,由于地形的特殊性,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与平原聚落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一、地形和地貌特征丘陵聚落位于丘陵地区,具有坡陡路窄、地势变化剧烈的特点。
因此,丘陵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呈现出许多随地势而变化的特点。
丘陵聚落位于山峰山头之间,聚落的规模较小,有的仅由数十户人家组成。
相互之间互不干扰,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局部社会。
与此同时,丘陵地区的地势起伏大,聚落建筑也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有的依山傍水,利用丘陵的起伏采用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有的则利用峭壁建造防御型建筑,形成独特的峭壁建筑群;还有的采用缩小版的平面结构,将原本平地适合解决的问题移植到小高地上,形成别样的丘陵聚落特色。
二、社会性特征丘陵聚落处于偏远山区,原本交通不便,自给自足。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依赖性更强。
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只能与同村同乡相依相靠,形成了一种互相帮衬、互相支持的紧密社会关系。
此外,丘陵聚落中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比如多种农作与细活生产,更加体现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协作。
三、建筑构成特征丘陵聚落由于地形的变化,聚落内的建筑也偏向错落有致、形态多样的状态。
建筑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天然石材为主,这些石材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建造石墙、石柱、石屋等建筑形态,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
另外,由于丘陵地区常常受到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建筑群的稳固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这类建筑往往具有坚实耐用、安全可靠等特点。
同时,考虑到通风需求,建筑也往往采用开敞、通透的设计方式,使室内通风降温更加便捷。
四、文化传承特征丘陵聚落历史悠久,经历了风雨飘摇过后依然留存。
经过不断的维修和整治,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这也是丘陵聚落的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spatial form。
而这个特色也反映在建筑、软装饰等方面,例如,聚落中的建筑、陈设、吉祥物等均和地方传统的代表性文化息息相关。
基于人居环境整治视角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类——以广东省始兴县为例
基于人居环境整治视角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类——以广东省始兴县为例摘要:本文以人居环境整治视角研究广东省始兴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依据聚落内新旧建筑分布情况,提出八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以期获得一种强实践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类体系。
关键词:始兴县;聚落形态;土地集约化;人居环境整治1前言我国对乡村聚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乡村聚落研究呈多元化[1]。
2018年,广东省提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本文从人居环境整治的视角对广东省始兴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以期获取一种强实践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类体系。
2研究区概况置县一千七百余年的始兴县位于广东韶关市东部,2131.9平方公里县域内生活着26.2万人(2017年数据)。
始兴县中部为粤北最大的平原,这里也是始兴县乡村聚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县域地形随中心盆地向四周呈放射状抬升,乡村聚落的分布随地势抬升逐渐减少,县域南部则更稀疏。
3聚落空间形态分类本研究对始兴县乡村聚落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调研情况,确定始兴县乡村聚落演变的最直接形式是新建砖混结构建筑,而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和毛坯房已基本没人居住。
依此特征,则明确新建筑与旧建筑分布情况有利于为后期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指引。
本文依此将始兴县聚落形态划分为八种类型。
3.1“阴阳”形态及整治建议指村民在自发在旧建筑群一侧建造形成新建筑群,使聚落中新建筑群与旧建筑群分为明显两部分。
该类聚落中,新旧建筑群间景观风貌差异显著,有明显分界线,旧建筑群机理保存完好。
“阴阳”形态聚落在始兴县乡村聚落中最普遍,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澄江镇善享村委高浑头村、顿岗镇周所村委沙洲陂村等。
村民生活起居已由旧建筑群转移至新建筑群,旧建筑群逐渐转化为祭祀或生产储藏空间。
“阴阳”形态聚落形成过程中,村民为避开旧建筑群,占用原有农田和林地建造新房,应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调整村庄用地建设用地,并合理规划各类村庄用地,避免聚落无序扩张。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西溪南聚落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载体。
它既满足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活动要求,又与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按照合院空间—建筑组团—街坊—聚落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
聚落空间大致由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以及景观空间三大类型组成。
其中线性空间主要是指聚落内部的街巷以及线性水网空间,主要水道是聚落的主轴,确定了聚落的形态走势。
街巷是随着徽州聚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将聚落划分为几大块,是聚落的主体骨架。
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以及交叉空间。
景观空间是另外一种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以及蕴含的人文特色。
而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布局的错落使得整体聚落空间相互交叉、富于变化、彼此渗透。
西溪南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聚落,在《丰南志》的记载中:“丰南,隶歙之西乡,一称丰溪,俗称溪南,又称西溪南。
崇山环绕,沣水萦回因处丰乐河之南,而得名曰丰南焉。
”在公元860年,吴氏家族在这个地方定居,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室兴旺;由于子孙日蕃,房屋逐渐开始凋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如今的西溪南村。
在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徽商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
西溪南村的吴氏家族成为徽商的典型代表。
他们以经营木材、茶叶、盐,聚集了很多钱财。
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
于是,这些富商回到西溪南,修建祠堂和社屋,设立了学堂,至此西溪南这个地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溪南村是徽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过十二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
据说当时1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丰南八景诗》。
直到清朝鼎盛之后的将近百年,公元1856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经过西溪南村,与当时的清朝部队、乡团进行战斗,当时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乱,1引自于杂志,《西溪南古风悠悠绽芳华》,吴江海,《安徽日报》,2016-07-01都逃离此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与分布-鲁教版选修四 城乡规划教案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与分布前言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农民的居住和生产场所,也是乡村社区的主体。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的变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分布的变化。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包围式聚落包围式聚落基本上是围绕中心点展开的,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一般来说,这种聚落有一个内圆外方的平面分布形态,一层层有规律排列的房屋围成一圈,外面再圈起一道墙或是一排树木,构成一种“墙护结合”的形式。
村庄式聚落村庄式聚落基本上是由街巷组成的和并聚落。
这种聚落的特点是在经济合作关系比较紧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政治统一和文化传承。
村庄式聚落的街巷宽敞,房屋的高度也比较统一。
网状式聚落网状式聚落是指一种呈网络状连接的聚落,具有非常规则的空间分布形态。
其中节点和线条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分化程度,但整体上都比较紧密有序,形成密度分布均匀的空间形态。
乡村聚落的分布地理条件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河流、山脉、交通道路等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乡村聚落的区域性分布还与气候有关,有些地方的气候与水域条件相近,人们也会选择在这些地方居住和农耕。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也是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都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设区市或县是村级组织的集中地,农民会选择在这些地方建造居所。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民选择乡村聚落建造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聚落应该建造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场所,另一方面,聚落的建造也需要考虑到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解决物质生活需要。
结语总结而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是多种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应该重视和保护,加大对乡村聚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促进乡村聚落现代化发展。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关键词 : 山地聚落 ; 空间形态; 解析
中 圈 分 类号 : U一 2 T 0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7 5 (0 ) 1 0 1 - 2 1 0 - 3 92 1 0 - 0 5 0 1
0 引 言
浙江省位 于东南沿海 的丘 陵地带 , 历史文 化悠久 , 山地 聚 落实例丰富 。 空间形 态解 析主要研究聚落空间各构成要素 的组
44耕读文化耕读文化对浙江聚落空间的营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村落建设时注重附近要有圆锥形山峰且往往要在村子的东南方向这个尖尖的山峰则被称为文笔山村民在村子前面对着山峰凿一口池塘使文笔峰投影于水中意为文笔蘸墨浙江楠溪江流域的苍坡豫章等村就有此类沼池
安
徽
建
筑
21 0 1年 第 1期 ( 1 6期 】 总 7
浙 江 山地 聚 落 空 间形 态 解 析
Mo p oo ia a y i l h u t i p c e te r h lgc l An lss f r e Mo n a n S a e S t l me t O e i n o t n f Zh j g a
董 军 , 维娅 , 赵 陈广 绪 ( 州 都 地 集 有 公 浙 杭 30 ;.溪 规 局, 江 慈 1 金 房 产 团 限 司, 江 州 10 2 市 划 浙 . 杭 08 慈
1 山地聚落空间的 山水形态
浙江山地 聚落呈现两个特点 : 一是依山 , 即与地形结合 , 自 然地呈不规则平 面形态 ; 二是 傍水 , 即利用天 然水 体或 引水 挖 渠丰富聚落水资源 。根据聚落山水格局 的封闭程度 , 分成封闭
型 、 封 闭 型 、 放 型 三类 。 半 开
水陆模式转型背景下的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以里下河地区沙沟镇为例
注。
关于里下河地区的研究,地理学领域多关注苏北平原的历史地理演变[2,3],城乡规划学领域多关注聚落的发展规划研究[4],建筑学领域则多关注聚落空间的布局特征[5,6]。
综合来看,目前针对里下河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近现代水陆模式转型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较少。
历史上苏北里下河平原因其独特的“锅底洼”地域特征,形成了复杂的水文环境,以及适水的人类聚居模式和完善的水路交通系统。
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的陆路交通逐步取代传统的水路交通,这直接导致传统水乡聚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沙沟镇距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遗留的建筑、街巷、寺庙、码头、古桥等承载着每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记忆,研究古镇的聚落空间形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苏北平原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丰富对现阶段中国聚落空间的研究。
本研究以里下河地区沙沟镇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50年代前4个版本的《盐城县志》等方志文献、历史地图及现场访谈调研等资料为基础,梳理水陆模式转型对街巷、建筑、功能布局造成的影响。
1 沙沟镇特征概述1.1 地理环境特征沙沟镇距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地处盐城、高邮、宝应、建湖、兴化五县市的河道交汇处,其西侧为李中河,南侧为前河,东侧为下官河,北侧为后河(见图1)。
该镇南部与崔垛和兴化遥相毗邻,北部经黄土沟抵达建湖;东北经东沙沟抵达盐城;向西能够抵达高邮、宝应,水上交通十分顺畅[7]。
沙沟镇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为古射阳湖中的一座小岛,历经不同朝代的延续使用,摘要 沙沟镇地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时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是周边村镇贸易往来的中心。
20世纪40—80年代初,沙沟镇先后经历了战争、填河造路工程,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文章通过地方志梳理、历史地图查阅、口述史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街巷、建筑、功能布局三个方面解析水陆模式转型背景下的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同时,本研究还希望能为里下河地区其他水乡聚落的空间研究和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An Analysis into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t Subeixi Village, Turpan ■冶建明 YE Jianming 刘滨谊 LIU Binyi 吴秀玲 WU Xiuling摘 要: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
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人居环境Abstract: With Subeixi Village, Turpan of Xin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takes an analysis into relevant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result shows: Subeixi Village presents a horizontal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the residential settlement being surrounded by water areas and vegetations, and it also has a vertical layout pattern featuring high northeast and low southwest,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s extending at layers. With the county road X065 cutting throug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village has a road extending east and west.The residential models of the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One-line, L-shaped and T-shaped, and the residential structures have diversity including the types of semi-basement, ventilation wall and othe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Subeixi Village’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reflects local villagers’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 hints a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ces, with an enlightening eff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Keywords: Subexi Villag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tial morpholog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0 引言传统聚落是居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建造的更加适宜自身生活的空间,是人们对生活环境感知的结果[1],凝结了不同时期各个地区人们的智慧。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基本要求 1、了解乡村聚落、集市的含义
不必死记,只要了解。
基本要求 1、了解乡村聚落、集市的含义
乡村聚落:
乡村是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 大乡村地域,其中的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基本要求 1、了解乡村聚落、集市的含义
集市:
集市是集和街市的统称,集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 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吸引 附近的农民和商人集聚定居,形成街市。
棋盘式街道
基本要求 3、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展要求 结合案例,分析乡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
1、从课堂教学角度讲,老师应结合案例分析乡 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强调案例教学。 2、从学生学习(以及应考)的角度,应结合案 例来理解、掌握这些内容。 3、考试会怎么考?请老师们考虑,是不是会在 提供案例的基础上考相应的知识、原理。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3、理解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教材中对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已有总结(五 点)。 对这些特点应结合具体案例作深入的分析,真 正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 比如:分析杭州城市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结合案例(最好运用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图),分 析城市布局形态特点和景观特色
多分布在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特殊的(如水稻生 产区)生产类型区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多分布在山区或地广人稀的新开发地区
重点二:活动一
分组活动:结合书本图片,说说这些乡 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密集型乡村聚落
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在旱作农业区,一条或几条农村大道连接着田间 地头,联系着周边地区,居民为了耕作和外出的 便利,都将住宅建在大道两边。
高中地理聚落知识点
高中地理聚落知识点
聚落的种类: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关系: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聚落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团块状: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组团状: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
条带状或放射状: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区边缘州 ,随 后被 吐蕃 侵 占。明代 县域 一部 ( 今 中路 、梭 坡 、格 宗 、章谷 、水 子 、东 谷 )化为 西安 行都 指 挥使 管辖 ,另 一部 ( 大 小金 川和 革什 扎河 流域 )属于 金川 寺演 化禅 师 控 制 ,永 乐 年 间 ,牦 牛 河 和 大 渡 河 一 带
场地一 村寨一 农 田一 河流 的空间模式 ,村寨 内部
则分为土司官寨的中心式聚落和普通村寨的非 中心式聚落两种 形态 ,并分析 自然条件、族群 历史、社会 组织对 其影响。
t o e xpI or e l he spat i al s t r uct u r e of I ocaf set t 1 em ent s.T aki n g t he M t .M o— E r dU0 as a r eI i gi ous cent er .a space m odel 0f hol ymoun t ai n — - publ i c f es t i v al v en ue — 。 vi l l age・ -
R e s e a r c h/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1四川藏族聚落 所处 环境概 述
西南 地 区地处 华夏 族群 的 边缘 ,这 里 的 崇 山峻岭 、激流 险滩和较为恶 劣的 自然条件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5 3 0 f 2 0 1 3 ) O 1 — 0 l 1 O 一 1 0 收稿 1 9期 -2 0 1 2 - 1 2 - 2 l
f ar mt an d — r i v er i s e s t a bl i s h e d i n h o l y moun t a i n s oi each v{ I l age.The v { l age S i nt er nal
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聚落是人们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有机生活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聚落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聚落类型。
一、按照聚落人口规模分类
1.城市:聚落人口数众多,规模较大,具有较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
力。
3.村庄:聚落人口较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社会联系相对较为简单。
二、按照居住建筑形式分类
1.围合式聚落:是指用篱笆、城墙、围栏等物把聚落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常见于农村。
2.散列式聚落:是指聚落中的居住建筑空间分散分布,居民区域比较开敞。
3.灰位聚落:是指聚落中人们居住建筑位置随机坐落,缺乏规划和设计,常见于印度、非洲等地区。
三、按照经济类型分类
1.农业聚落:是指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支柱的聚落。
四、按照地理环境分类
1.山区聚落:是指位于山区的聚落,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
3.海滨聚落:是指位于海滨的聚落。
五、按照聚落历史演变分类
1.古代聚落:是指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形成的聚落,如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
2.中世纪聚落:是指中世纪时期形成的聚落,如欧洲的城堡和城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落分布读图---空间格局分析
阿尔村海
拔2200米左
右,属于高半
山羌寨。
有专家这
样称赞阿尔村
为“失落的天
堂,遗失的美
丽,万物皆有
灵,世间之奇
境。
”由于交通
不便,长期与
世隔绝,汶川
县阿尔村,不
仅成为南部羌
族的一个集中居住点,也成为古羌民风民俗、传承文化保留得较为原始与完善、“原汁原味”的羌寨。
阿尔村地处川西高原东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龙溪沟内,传统聚落的外观特征是很封闭的。
因为羌族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严寒,冬长夏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防寒是关键。
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减少开窗的数量和开窗的面积。
这样,民居的外墙显得就十分的封闭。
同时,石头的厚重感也增强里防御的能力。
封闭型的形态必然带来封闭的道路空间。
羌族民居前后都有道路。
道路较为狭窄,加之两旁高耸的石墙,人在其中有“一线天”的感觉。
而长长的过街楼里昏暗的光线,让人感到压抑。
山地---环境与资源
龙溪
乡属暖湿
带半干旱
季风气
候。
受高
原和高山
峡谷地形
的影响全
乡各地气
候差异
大。
水资源:岷江水系支流杂谷脑河的侧支流:
动植物资源:阿尔村有大片原始森林,树种丰富,而动物种类较多,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
风力资源:海拔比较高,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综合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阿尔村是“羌人谷”所在地;龙溪沟上游的阿尔沟,其发源处有龙池,属高山湖泊,沟内是阿尔沟原始森林风景区。
水系---选址与依存
阿尔
村巴夺寨
为三条小
河沟交汇
之处,水
资源十分
丰富。
这
里的水系
均属岷江
水系,属
岷江的次
支流,三
条小河沟
中以阿尔
沟为最
大。
耕地生活与劳作
农业生产为
主、乏村民生
活用水以及农
业用水。
由
于地势较高劳
作方式多为人
力,由于大量
耕地在海拔
2000m左右,
坡度在35°
以上,耕作十
分不便。
建筑---位置与形式、结构与关系
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
形如城堡一般由几十户聚寨而
居,。
现代羌族的住房方形平顶,
墙壁以片石砌成。
壁面平整,棱
角分明,结构匀称。
远看似碉堡,
故俗称碉楼。
屋有立柱、大梁,椽
子上加油竹或树枝,上糊泥土盖
顶,坚固耐用。
一般为二层或三层
半,顶层客房储物,中层为主人家
住宿、起居,下层养畜,房顶可脱
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口很小,
光线差,烟尘不易散出但利于防寒防盗,现大多
已改为大窗户。
传统上下楼用独木梯,现绝大多
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
中层起居大堂中间用石料
砌一火塘,用于取暖做饭。
火塘上置三个精制石
桩或置铁三足架,用以置铁锅等。
火塘里的火种,
长久保存不熄,有“万年火”之称。
碉楼用不规则乱石砌成,壁面平整,有四
角、八角等形状,棱角突出,结构匀称,十分坚
固,现存的都系历经数次大地震而未被毁者。
内
分几层到十余层,每层以楼板相隔,用独木梯上
下,窗口很小。
这种建筑除居住外,还作为防卫
作战的城堡
自然空间格局---人文空间格局
(观察分析、照片记录、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