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

摘要: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来不是德育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各学科也不是相互孤立的。准确适度的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同时学校能与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对小学生意识形态的定位,品德的形成,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教师缺乏,同时还兼任一个班级的德育课,对于我这样一名非专职老师来说:如何能通过德育课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以及具有一定的品德心理品质。“半路出家”的我经过几年的摸索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课德育渗透

一、落实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抽象的课程,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时,还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地注重理论,不仅无法达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无法认识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我认为一堂好是德育课,应紧紧抓住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密切联系的生活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的进入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为此我经常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等等,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振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和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感上有所感染。

因此,德育课不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想方设法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品德。与其这是一堂品德教育课,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次师生对话,一次真情告白,一次生活访谈,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二、各学科相互配合,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

是数学),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

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三、德育工作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

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再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现在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有的过度溺爱,有的严厉惩罚,有的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忽视品德和心理,有的家长言行不一、正人不正已等,要提高家庭育人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素质协调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使两者趋向一致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家长学校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使家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从家教的角度看,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倡导

民主理解式的教养方式,在反省、检查改进教育方式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一是教育孩子“先做人”,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症下药,辩证施冶;二是与孩子交朋友,平等相处,以身示范。注意身教和言教的统一,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三是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谋求家庭、学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手才能营造育人天地。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实现德育社会化,一是把学校德育纳入社区大系统,改变德育看做仅是教育部门责任的观念,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的机制,形成共管共育之势;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发动社会支持,参与学校教育;三是搞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充分发挥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学军基地、德育基地)、设施(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作用,四是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更是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他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