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从瘀论治
眩晕从痰瘀论治的临床体会
31 健 脾 以化痰 升 阳是关键 “ 为生痰之源 ”脾虚 . 脾 则生湿 聚痰 ,壅遏脉 络 ,致使清 阳不升 ,发为眩晕 。故
珊 N D l晨 I程 SI IO A 歆 代 8l上刊 11第期 0月 月 卷期 半 年
水喷洒 ,其结果反而激其怒 、惊其心 、凝其腠理 ,愈 治
愈剧 。几乎 致死。意庵诊 视 ,病 系上焦热盛 ,热气熏心 , 神乱 而妄 言 ;热 气蒸肺 ,渴而善饮 。首先停 止一切 巫 医 治疗,严 正指 出, 是病 态而非邪崇。详察病人 尚能知感 , 并诉鞭 笞之 苦 。通过 沟通交流 ,善言安慰 ,同时 ,用 白
2 痰瘀论治之方药 笔者 以痰瘀 论治为依据 ,立痰 瘀论治之方药 。 自拟 眩晕方治之 ,收效颇佳 。其基本组成: 天麻 、姜半夏、僵 蚕 、陈皮 、枳 实、 白术 、茯苓 、葛根、石菖蒲 、丹参 、 川芎 。 ・ 国彭 《 清 程 医学心悟 》 谓之 : 有湿痰壅遏者 …… “ 非天麻 、半夏不除是也 。 ”说 明天麻 、半夏 为治湿痰之 首 选药物 。 本草求真》 《 谓僵蚕 “ 燥湿 化痰、 温行血脉之 品” 。 陈皮 、枳实则 有燥湿 化痰 、理气通 滞之功 ,痰消气 畅则 血难 以壅 。白术 、茯 苓有健脾化痰之效 ,脾运则湿除而 痰无 以生。葛根、石菖蒲取其温经升阳 、通络开窍之意 , 使清 阳得升,浊痰 得除 ,清升浊消则眩何 以成 。而丹参 、 川芎 行气而 活血 ,通脉而祛瘀 。诸药相配 ,能消痰祛瘀 , 使痰 瘀消散 ,气血通 畅 ,则病症悉解 。当然,亦可根据 患者病情 的不 同或变化 ,随症化裁 。 3 痰瘀 论治 之心得
◎呷
人 以为邪崇 ,乃治 以巫 。予视之 ,乃上焦 有热也 。夫热 气熏心 ,神乱 妄言,热气蒸肺 ,渴 而善饮 。巫乃鞭 以桃 条 ,反激其怒 ,而散其魂 ,震 以法 尺 ,反惊其心 ,而 乱 其神 :喷其法 水 ,反凝其腠理 ,而郁其热 。愈治愈乱, 愈乱 愈治,其势必死而后 已。予 以病脉 之故,证其非邪 , 谕其家 人撤 去法坛 ,并去桃 条。妇人 尚能知感 ,告我 以 鞭挞之 苦 ,予 以善言安之 。以 白虎汤撤去上焦之热 ,加 人参 、麦 门冬安魂定神 ,一 服渴止 ,二服乃 安。若 以风 痰 发狂 吐之 ,则徒损上焦之 气 ,若 以阳明发狂 、实热下 之 ,则 诛伐无过之地 也,不 可不审 。 赏析: :本例 5 0岁女性 ,发狂 ,言语颠倒 ,骂詈善 饮 。起初 巫 医按 邪崇治之 ,用桃 条鞭 笞、法尺震慑 、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瘀血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因素,风、火、痰、虚、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
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瘀阻脑窍或脑窍失于濡养均可发病。
故老年眩晕应重视瘀血这一病理因素,临证以活血化瘀治之常常能取得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从瘀论治眩晕临床体会。
标签:眩晕病;瘀血;活血化瘀;老年人1 瘀血致眩的认识宋·杨仁斋首先指出瘀血可导致眩晕的观点。
后明·虞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血瘀致眩”之论,并认识到内因、外因所致瘀血皆可致眩晕。
清·王清任开血瘀证专题研究的先河,并独创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之眩晕。
近代医家林沛湘[1]认为外伤、气滞、血寒、血热、湿热、痰火阻遏等皆可致瘀,导致清阳不展,脑失所养,导致眩晕。
沈智理等[2]认为瘀血在众多病理因素中起关键作用,临证治疗擅用活血化瘀法。
李芳[3]认为“无瘀不作眩”,主张从瘀论治眩晕。
2 虚实夹杂,多兼瘀血为患老年眩晕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本为肝脾肾亏虚,常夹风、痰、瘀、火为患。
而老年患者正气不足,无力祛邪,故病情反复难愈,多转为慢性,久病多瘀,因此老年眩晕常夹瘀血为患。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老年眩晕患者大多有面色暗淡无华,舌有瘀斑,脉涩等瘀血表现。
老年患者,脾土本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均可导致土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阻滞脉络,血行不畅而为瘀,故痰瘀常相兼为患。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血瘀阻其清阳上充神之府而为眩;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逆乱,容易生瘀致眩;老年患者,肝脾肾亏虚,虚则容易生瘀。
血赖气以行,气虚故生瘀;血喜温而恶寒,阳虚则寒,寒则涩而不流,易生瘀;阴血亏虚,加之脾虚气血化生不足,故脉道血液变得粘稠,也容易生瘀,导致眩晕。
老年患者常肾虚骨软,容易跌倒损伤,易致气血凝结不得消散而致眩晕。
可见老年眩晕多与瘀血相关。
3 标本兼治,以活血化瘀为要眩晕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血脉通畅,气血调和,清窍得养,眩晕自解。
眩晕瘀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分为:气虚血瘀、血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痰浊血瘀,外伤血瘀。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
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西医学中的良性位置性眩晕、脑缺血、梅尼埃病等可归属本病范畴,高血压病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称眩晕为“眩冒”“眩”,对其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属肝之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是眩晕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医家“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3.宋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进一步深化。
宋·严用和《济生方·眩晕门》曰:“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所致。
”提出六淫、七情可致眩晕。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眩运》曰:“淤滞不行,皆能眩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有兼气虚、痰湿、痰火之别,又与感邪、七情及宿病诱发有关4.明清时期,对于眩晕的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文君然播讲)血一通,病全走!陈亦人的医案故事,化瘀血治头晕
(文君然播讲)血一通,病全走!陈亦人的医案故事,化瘀血治头晕(以下文字,曾经在前几天推送过。
作为以上音频的文字内容,贴在这里,供您对照收听。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血的价值。
没错。
就是我们身体里,那些鲜红的液体。
我告诉你啊,我们人,能活多久,能活多好,不是天注定的,不是人注定的,一切皆是这些红色液体决定的。
一句话:血为阳气之母。
血通,人不病。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陈亦人。
这个人生于1924年,卒于2004年。
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师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江苏省的重点学科,伤寒论教研室。
他对于古中医、经方的研究造诣,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齐名,被业界称为“南陈北刘”。
有一次,陈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是女性,年47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两周以来啊,脑袋迷糊。
其实,她这个脑袋迷糊,早就有了。
迄今为止都五六年了。
但是,从前一直在忍,现在忍不了了。
为啥忍不了?因为晕得太离谱!别人脑袋迷糊,往往都是站起来迷糊、走几步迷糊,迷糊时候赶紧坐下来,或者躺下来,就好点。
这个人不这样。
她是一躺下就迷糊,站起来、走起来还好受点。
你说这奇怪不?可是,人不可能一天到晚总站着、总走路啊,到了晚上必须得休息。
可是她怕的,就是入夜休息。
只要一躺下,立刻就晕。
晕起来的时候,眼前屋子里的东西,都在翻跟头。
怎么办啊?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肝风一吹,你就迷糊。
但是,通过平肝潜阳之法治疗,无效。
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有痰湿。
无痰不作眩嘛!痰湿多了,脑袋就迷糊。
但是,通过化痰之法治疗,无效。
也有人说,你这个是中气不足,气顶不到头上去,所以迷糊。
但是通过补中益气法治疗,还是不行。
后来,她没办法了,几经辗转,找到了陈亦人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涩,舌暗红,苔薄。
一开始,陈师也觉得奇怪。
为啥平肝、化痰、补气之法,都不好使呢?中医治疗眩晕,一般就是这么几招啊。
后来,陈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会不会是血瘀所致?毕竟,患者脉涩。
从痰瘀论治反复发作性眩晕60例
状 。其 中美 尼尔 氏综台 征 1 4例 , 路 炎 1 例 , 伤 迷 2 外
性 眩晕 2例 , 一基 底 动 脉供 血 不 足 2 例 . 断不 椎 5 诊 明者 7 。 除颅 内 占位性 病 变 中医辨证 分型 : 例 排 肝 阳上 亢 6例 , 血 亏 虚 4例 , 气 肾精 不 足 8例 . 浊 内 痰 蕴2 3例 , 血阻 络 1 瘀 9例 。
风 , 标 本 兼 顾 之 法 ; 菖 蒲 、 红 理 气 化 痰 , 清 降 是 石 橘 升
玄参 、 冬 、 地 , 阳上 亢 , 自蒺 藜 、 决 明 , 麦 生 肝 加 石 痰
多 , 天 竺 黄 、 复 花 每 日 l . 煎 分 2服 . 日 加 旋 剂 水 7 为 1 程 疗
刺 五加 注射 液 6 ml 0 加入 5 G. 2 0 中静 脉 ¥ 5 ml
莫某 , ,7岁 , 师 。2 0 女 5 教 0 0年 9月 1 5日就 诊 。 患 者 反复 头 晕 目眩 1 , 次 发作 已 3天 . 5年 此 伴 心烦 易怒 , 鸣纳差 舌 质紫 暗 、 白腻 , 耳 苔 脉弦滑 脑
血 流 图示 : 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 医 辨 证 属 痰 浊 中
之 反 复 发 作 性 眩 晕 , 床 可 获 良效 临
( 稿 日期 : ∞ 2 O 1 ) 收 2 3 5
显效: 眩晕 及其它 主要 症状 、 征 消 失 , 脉 正 体 舌 常。计 4 j例 ; 好转 : 眩晕 及 其它 主要症状 、 征均 有 体 好转, 舌脉 改善 计 1 例 ; 2 无效 : 眩晕 及其 它 主要 症 状 、 征无 变化甚 或加 重 。计 3例 。总有 效率 9 。 体 5 窍 , 惊 止痉 ; 连 、 黄 芩 大 苦 大 寒 , 热 燥 湿 泻 镇 川 炒 清 火 ,I J 连更 善 于泻心 火 ; J 枣仁 、 子 仁 、 柏 炙远 志养 心安 神 , 远志亦 能 祛痰 开窍 ; 骨 、 炙 龙 牡蛎镇 惊安 神 , 肝 平 潜阳; 陈皮 、 茯苓 健脾 和 中渗湿 , 茯苓兼 宁 心安神 . 陈 皮理 气 消 导 , 可 防虫 类 类及 贝类 药久 用 碍 胃; 并 石 生铁 落镇 心 坠痰 . 安神 定 志 ; 洋参《 南本 草 》 青 滇 为云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贾秀兰从痰瘀论治眩晕经验
贾 秀 兰主 侄 医 师 根据 临 床 长 期 观 察 研 究 , 痰 瘀 互 结 辨 证 从 沦治 眩 . 僻较 好 疗 效 观 将 贾 秀 兰 主 任 医 师治 疗 眩 晕 的 经 取
验 总 如 l 病 因 病机
根 据 四川 地 域 特 点 提 m 。 川 地 处 西 南 , 候 潮 湿 , 们 喜 食 肥 四 I 气 人 甘. 易损 伤 脾 胃 , 失 健 运 , 邪 内 生 , 夹 外 湿 , 脾 湿 兼 引起 机 体 气 机 不 畅 , 液 输 布 障 碍 . 而 积 聚为 痰 , 凝 聚 . 致 气 血 运 行 不 津 进 痰 导 畅, 气滞 则 血瘀 , 又加 之 患 者 多为 年 老体 虚 , 虚 无 力推 动 血 行 , 气
2 0 5 9) 6 3—6 4 0 7. ( : 6 6 .
(HF是一 组 复 杂 的 临床 症 候 群 . 各 种 原 因所 致 心 脏 病 的 、 是 终 末 阶段 目前 治 疗 目标 主 要 是 降 低 CHF 的 病 死 率 。 善 患 改 者 症 状 . 高 生 活质 量 。根据 CHF的 临 床 表 现 属 于 叶 医 学 “ 提 1 心
( 文编 辑 王 稚洁 ) 本
贾秀 兰从痰 瘀 论治 眩晕 经验
陈
中 圈 分类 号 : 4 R2 , 彭
雁, 贾秀兰
文 献标 识 码 : C
文章 编 号 : 6 2—1 4 ( 0 9 0 17 3 9 2 0 ) 1—0 0 1 4~0 2
康 , 且 末 见 明显 不 良反 应 。 并 参 考 文献 :
[] 王 玉 武 , 海 峰 . 彩芳 .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药 物 治 疗 现 状 [ ] 中 西 1 王 付 慢 J. 医 结 合心 脑 血 管病 杂志 , 0 7 5 5 :3 2 0 , ( ) 4 0—4 2 3. E 3 张 海 涛 , 宇 才 . 明军 . 托 代他 汀 对重 度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病 人 心 2 胡 朱 阿 功 能 及 相关 炎 症 介 质 的影 响 [ ] 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脑 血 管 病 杂 志 , J.
眩晕从瘀论治
21气 虚 血 瘀 .
虚 论治 。本 人在 临床实践 中,因瘀致眩晕者 ,亦复不少 :①眩
晕 多伴 有头 昏重感 ,甚或两耳时感屏气 ,头痛如锥刺 ,及肢体
麻木 ,或兼 见健 忘等症;② 面色晦暗,甚或黧黑 ,眼眶周 围黑 晕 ,唇色 暗红或紫 ,舌苔暗淡或紫暗 ,或有瘀点 、瘀斑 ,脉弦 涩 ;③或有头部 外伤 史;④久病入 络,眩 晕多为久病不愈或者 反 复发 作, 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 眩 晕相 当于现代医学之 内耳性 眩晕, 脑动脑硬化 , 高血压 、 颈椎病 、贫 血等病,现将眩晕从瘀证论 治浅析于下 。 1 历代医家 元 朱丹溪只 于眩晕切诊 中述及 ,谓:“ 头眩 ,… …脉 涩有
紫 ,苔薄 、脉细涩 。治宜益气 活血 ,常用补 阳还五汤加葛根丹
参等药 。
病案 :患者 甲,男 ,5 5岁 ,干部 ,长 期酒过量感头 昏 目眩 , 甚而 昏倒 ,自认 为酒醉未就诊, 1 0天后头 昏眼花加 重,食欲不振、恶心欲吐 即到遵义 医学 院检
死血 ” 。明确提 出瘀滞致眩晕者 ,始倡于 明、杨仁斋 《 直指 方》 , 其 日:“ 滞不行 ,皆能眩晕 ” 瘀 。汪机 《 医读 》中始载养血 活血 方剂 :“ 血停蓄 ,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拟挑红 四物汤 ” 瘀 。清
证 候特 点是眩晕劳后加剧,伴心悸气短 ,神疲乏力 ,失眠 多梦 ,易汗 出,面色萎黄而晦暗不荣 ,唇 甲暗淡 ,舌质淡 暗或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活血化瘀法治疗眩晕37例
各 型 均 能 用 活 血 化 瘀 法 ,并 收 到 } 疗 醺 。 茼意
4 典 型 病 例
证 属 瘀 血 症 象 者 为 以 下 6项 中 符 合 3项 以 上 者 :① 病 程 日久 ,眩 晕 反 复 发 作 ;② 头晕 、 头 胀 、耳 鸣 或 刺 痛 ,部 位 固定 ;③ 肤 色 黯褐 ,双
旧梗 阻 。 随访 至今 +眩 晕 未 见 复 发 一 5 体 会
2 1 中药 注 射 液 : 用 丹 参 注 射 液 1 ml 人 . 6 加 5 葡 萄 糖 中 静 滴 ,1日 1次 。7 1 日为 1疗 ~ 0
程 , 一 般 采 用 1 2个 疗 程 ~
2 2 活 血 化 瘀 基 本 方 :Jl 1 ~ 3 g 牛 膝 . I芎 5 0 , 1 g,蒲 黄 、 羌 活 、广 地龙 各 9 ,益母 草 2 g, 2 g 0
状减轻 ,实验室 检查有改善 h 5 侧无数j 瞎晕 《 症 状 无 改 善 ) 总 有 效 率 8 . 。 型 癌 愈 的倒 。 64 各 数 是 ,肝 风 致 瘀 型 8例 ,痰阻 致 瘀 型 9倒 ,虚
损 致 瘀 型 6例 ,无 显 著 差 异 ( >0 0 ,提 示 P3 . 鼬
2 治 疗 方 法
羌 活 、制 半 夏 、地 龙 各 9 g,益 母 草 2 g,茯 苓 O 、 钩 藤 各 lg,水 蛭 5 2 g。7日后 , 晕 大 壤 口角 眩 已 正 ,舌 体 渐 软 ,言 语 清 楚 ,川 芎减 量 为 lg o 继 投 7剂 , 眩晕 除 ,血 压 稳 定 ,复 查甘 油 三酯 降至 18 . mmo/ lL、头 部 CT 示 右 侧 基底 节 区陈
悸 失 眠 ,加 党 参 、 当归 。
20 0 2年 3月 号 ・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眩晕从瘀论治
前 贤 对 瘀 致 眩 晕 , 少 专 题 论 述 。 较
元 ・朱 坩 溪 只 于 眩 晕 切 诊 中 述 及 , : 谓
“ 幻觉” 伴 头胀痛 , , 甚则痛 如锥刺 , 悸 , 心 闻声响 , 舌苔薄白 、 质紫暗 , 脉弦。证 由
气 血 逆 乱 , 阻 元 神 之 府 。 治 宜 调 气 活 瘀
诸 症 渐 平 。后 以 原 方 进 退 , 治 半 月 获 调 安 。嘱 其 远 烦 戒 怒 , 颐悦 心 境 , 神 自养 。 调 随访 半 年 , 见 复 发 。 末 () 逆血阳: 见眩晕, 有“ 3气 症 甚 幻 视 ”, 伴 头 昏胀 , 或 头 痛 如 刺 , 烦 意 常 甚 心
m , 神 定 志 。 处方 : 合 3 g 乌 药 2 g 安 百 0, 0,
“ 眩 … … 脉 涩 有 死 。 明 确 提 出 瘀 滞 头 ” 致 眩 晕 者 , 倡 丁 明 朝 杨 f= 《 指 方 》, 始 _ 直 斋 其 曰 : 瘀 滞 行 , 能 眩 晕 。 同 时 代 的 “ 皆 ”
沦 薯 ・ 祛
区 中 医 药
C ; NES} C o M M u N, y 00 £ { PS T 0
眩 晕 从 瘀 论 治
神 失 所 用 。予 f府 逐 瘀 汤 加 味 。处 方 : 『 l l 柴 尹凤英 郭 乃榕 董 光 潜
疏调 血 气 为 要
胡 1g 赤 芍 2 g 枳壳 1g 炙 甘 草 lg 川 0, 0, 5, O ,I 芎 1g 当归 1g 生地 1g 桃 1g 红 花 5, 5, 5, 5, 1g桔 梗 1g 川 牛 膝 1g 珍 珠 母 2 g 磁 0, 0 ,I 5, 5,
桃 1g 红 花 1 g川 芎 1g 当归 1 g茯 5, 0, 0, 5, 神 tg 远 志 1g5, 5, 磁石 2 g 先 煎 ) 5( 。先 后 以本 方 随 症 加 减 ,
颈性眩晕宜从痰瘀论治
颈性眩晕宜从痰瘀论治
黄业芳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13)003
【摘要】颈性眩晕宜从痰瘀论治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080)黄业芳【关键词】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痰瘀论治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眩晕。
笔者试从已治疗的45例中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性17例,女性...
【总页数】1页(P22)
【作者】黄业芳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05
【相关文献】
1.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216例 [J], 王彬;梁美光
2.补中益气汤对于气虚痰瘀型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研究 [J], 李杰华;曾美英;梁间开
3.水针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瘀阻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沈亚琴;吴艳华;刘燕青
4.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临床观察 [J], 李向宇;王德清
5.止眩通痹汤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J], 相宏杰;苏日亮;
刁雅静;宋晓明;宋鲁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从瘀论治
发表时间:2016-07-27T13:35:06.7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刘云[导读]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
元•朱丹溪只于眩晕切脉中述及,谓:“头眩,……脉涩有死血。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卫生院 810100
自《内经》以降,下迄河间、丹溪、景岳诸前贤,论眩晕者,多主风、火、痰、虚之说。
临床所见,因瘀致眩晕者,亦复不少:(1)眩晕多伴有头昏重感,甚或两耳时感屏气,头痛如锥刺,及肢体麻木,或兼见健忘等症。
(2)望诊多见面色晦暗,甚或黧黑,眼眶周围黑晕,唇色暗红或紫,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切脉多呈弦涩或细涩。
(3)或有头部外伤病史。
(4)久病入络,眩晕多为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且经多种方法治疗少数或无效。
现将眩晕从瘀证治,略论于下。
1、文献溯源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
元•朱丹溪只于眩晕切脉中述及,谓:“头眩,……脉涩有死血。
”明确提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其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同时代的汪机《医读》中载养血活血方剂:“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仁四物。
”到了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对病机、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
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便难等症。
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亦可。
”李用粹《证治汇补》重视脉诊鉴别:“肝脉溢大必弦,若风浮寒紧,涩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为火邪,濡大虚极。
”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唐宗海认为,瘀血攻心之头晕等症的治疗,应“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亦佳”(《血证论》)。
眩晕瘀证虽属实证范畴,但致瘀之因有虚实之分,且瘀久又耗精血,形成虚实夹杂复杂局面,这是眩晕反复发作民,久延不已的重要因素。
2、疏调气血为要
眩晕瘀证的基本治则是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具有调畅血行,疏通血络,祛除瘀滞的作用。
临证应用本法,常须根椐气血相关理论,结合致瘀的不同病因,分别配以补气、行气等法,意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述于下。
2.1气虚血瘀
证候特点是眩晕劳后加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易汗出,面色萎黄而晦暗不荣,唇甲暗淡,舌质淡暗或紫、苔薄,脉细涩。
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丹参等药。
病案:刘××,男,64岁。
宿患心悸,近年来时感头昏目眩,甚至昏倒。
曾在某医院做相关检查,拟诊为“冠心病”、“脑供血不足”。
诊见头昏目眩,伴心悸、胸闷,甚则憋气,神疲少气,指麻,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涩、参伍不调。
证由气虚运血无权,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宗“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明训,拟方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处方:生黄芪、葛根各30克,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瓜蒌、枳实、丹参各15克,5剂。
药后头昏目眩较前好转,心悸稍平,而脉尚细涩。
守方继服,并加服岳美中老师验方人参三七散(红参30克、三七15克,研粉,每次服2克,1日1次)。
共服20剂,诸症明显好转。
遂停汤剂,继服人参三七散,调治1月,精神转佳,眩晕未见复发。
2.2气滞血瘀
始见情志抑郁或恼怒,胸胁胀痛,善叹息,继而头晕目眩,时轻时重,常伴头痛,如针刺感,或抽掣感,面色晦暗,眼眶周围多现黑晕,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怡心疏肝,理气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病案:韩××,女,40岁。
1年前因精神刺激,郁郁寡欢,始觉周身晃动,站立不稳。
继而觉周身景物旋转,反复发作。
发时两耳偶感屏气,但无耳鸣,不呕不吐,面部时感有蛛丝缠绕,头部如带箍紧缩,伴心悸,健忘。
经事尚调,量一般,色紫红夹有瘀块。
曾在某医院作脑血流图、心电图等检查民,未见异常,拟诊为“神经官能症”。
诊其脉弦细涩,舌苔薄白、舌质红、间有瘀斑。
证由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清灵被阻,神失所用。
处方:柴胡6克,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瓜蒌、枳实、丹参各15克,桔梗6克,川牛膝10克,珍珠母、磁石各15克(先煎),5剂。
复诊时眩晕较前好转,面部尚有蛛丝缠绕,头部亦仍有紧缩感,舌脉较前好转。
原方去珍、磁,加百合30克,生地15克。
续服5剂后,眩晕诸症渐平。
后以原方进退,调治半月安。
2.3外伤血瘀
有头部外伤史。
症见头晕,或胀或痛,视物昏花,或伴恶心,善忘,舌苔薄白,质暗,有紫斑,脉多细涩。
治宜活血通络,常用通窍活血汤加三七、丹参等,甚者加用水蛭等逐瘀之品。
病案:张××,男,35岁。
1年前因起居不慎,外伤头部,流血甚多,经缝合后出血方止。
1年来苦于头晕目眩,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精神恍惚。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服用镇脑宁,脑乐静等未效。
查脑电图,血脂分析等未见异常。
脉诊细缓,舌质暗红。
证由外伤脑部,瘀血阻络。
处方:丹参15克,红花6克,三七粉3克(冲),茯神、骨碎补、续断、菊花各12克,钩藤18克(后下),甘草3克,地龙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酸枣仁15克。
5剂后,头晕目眩诸症明显好转,后以上方随症加减,续服25剂,诸症若失。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