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两极分化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两极分化问题
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提出了“部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

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收展望,共同富裕尚未完成,两极分化却已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目录:一、两极分化的现状
二、两极分化的根源
三、两极分化的社会影响
四、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对策
正文:
一、两极分化的现状
现如今,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非常突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直观地了解到:
1、《纽约时报》2006年2月26日转载联合国的数据说:“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大陆有18%的
人口每天生活费支出不足一美元。

”据此可以计算约有23500万贫困人口,在都市的每个角落中都有穷人。

2、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日发布的《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

“从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了2.4%。

”这个数据一发表,打破了世界纪录,推翻了发展经济学提出的“水涨船高”的基本原理。

3、《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
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

”这就是说,贫富收入的差距达到了32.1倍。

4、衡量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这是一个中性指标,不带意识形态性质,二战后世界各国都在使
用。

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在0.4以上,过于不平均,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国家统计局机关报《中国信息报》透露, 中国的基尼系数,1984年为
0.24,2004年为0.47,二十年翻了一番。

而03年美国为0.408,日本为0.316。

5、人均财富总量在低水平徘徊和奢侈品消费浪潮的汹涌澎湃,这是贫富两极分化的最好注
脚——世界银行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了一份长达190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财富为9387美元,不到美国人均财富的2%。

同时,安永最新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至2008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年增长率将达20%;
2009年到2015年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

2%,这个数字证明中国人是普遍清贫的;全球第二,这个数字又证明中国人的高端消费能力是惊人的。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恰恰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少数人撑起奢侈品这款市场时,还有更多人在为生活必需品奔忙。

二、两极分化的根源
要探究两极分化的根源,首先要辨明“贫富差别”与“两极分化”的概念。

从社会学的概念来说,“贫富差别”是一个大概念,它“差别”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差别”到没有节制发展时,就是“两极分化”。

所以“两极分化”实际上“贫富差别”中的一种,是“贫富差
别”极端的表现。

贫富差别是由于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等合理因素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允许接受的;但两极分化更多的是不合理因素,不合理因素是造成社会成员之间贫富悬殊的根源,也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悖的。

既然要探究两极分化的根源,那我们就必须了解“两极”产生的原因。

“富极”:一种是劳动致富的人群,如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工程师,像已经站在信息产业制高店的CEO,像巩俐、伏明霞这样的大牌文艺界、体育界、影视界的明星……对这样的人,人们什么话都没说的,他们靠的是本人才能、本领致富,他们在自己富的时候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积累了财富,所以他们富起来是应该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遗憾的是在“先富裕起来的人”中还有一群“暴富者”,靠的是权力,靠的是贪污贿赂,靠的是官商勾结,靠的是偷税漏税,靠的是机会不平等,靠的是钻制度和法律的空子……而必须指出的是,这部分恰恰是“富极”中的最最重要组成,“暴富群体”或“暴富阶层”的出现,的确是“两极分化”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贫极”:贫极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被腐败现象“腐”出来的。

“国企改制”的“改革”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下子“改”出了5500万失业工人;“农村圈地运动”的“圈地”一下子“圈”出了4000余万的“三无农民”;“城市拆迁运动”的“野蛮拆迁”一下子“拆”出了没有统计数字、但是数量惊人的无房城市居民……类似现象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反思。

二是被分配不公“分配”出来的。

二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由1980年最高时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

而在职工工资中,占大多数的工人群众的人均年收入,大体在七、八千元左右,而国企高管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大中型私营企业主的收入,现在还无法统计。

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如上所述,仅有两千多元,处在最底层。

三是失业人数的增加和杯水车薪的社会救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失业人口迅速增加,而社会救济却没及时跟上,这势必加剧贫富差距。

四是不平等的机遇,社会上层已经形成稳定的关系网、利益圈,降绝大部分人排挤在外,使社会底层平民“上位”难度增加,两极差距不减反增。

总的来说,社会的不公,导致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使贫的更贫,富的更富,这才是两极分化且两极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源。

三、两极分化的社会影响
1、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情况来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但实际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滑。

这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的增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而两极分化则会严重挫伤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两极分化影响社会风气与社会稳定
非法致富甚至是违法致富而造成的贫富差距,会加剧大众社会心理的价值冲突,如出现的拜金主义、笑贫不笑娼等不良社会风气; 另外,这种靠非法手段或圈钱关系导致的巨大贫富差异,会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这种分化无疑会加剧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引发社会动荡;更严重的是,这种现实使人们心理上所感受到的贫富差距将事实上的贫富差距又进一步放大,从而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现象。

使一部分人甚至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怀疑"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从而会降低人们对党和政府的支持程度。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公平原则得不到实现,而且最终也会葬送改革的大业。

四、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对策
目前党和国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那么调整当前的分配关系,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缩小地域、行业、居民收入间的过大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已经成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迫切要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1、实事求是地正视两极分化
只有承认矛盾,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常识。

两极分化也是一个矛盾。

矛盾的双方是两极,一极是极少数的暴富阶层。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当前我国有千万富翁三十多万人,不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

另一极是占社会大多数的收入在国际贫困线之下的贫困群众。

温总理在前几天的答记者问时承认,穷人和弱势群体,“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

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社会大多数不会只是几千万,也不会是两三亿吧。

有些人只承认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却极力回避两极分化问题。

殊不知国家财政部的调查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2007年基尼系数已达到0.473。

2007年以后仍然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就是说不会小于0.473。

这种收入差距“高度不平等”的状态,还不是两极分化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仍然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

2、适当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可对贫困人口的集中地区,如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等偏远地区进行适当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如改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这些地区利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加大扶贫力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个人支援和开发中西部地区;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的竞争能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办各种长、短期职业培训班,使更多的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另外,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将第三产业当成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产业来抓。

3、改革和完善公有经济,促进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只有确保公有资产的优势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确保劳动者的整体利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应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国家要在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对国有小企业,要加快搞活开放步伐,鼓励他们根据生产力水平、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振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雄风,提高公有制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这是解决城镇贫困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4、全面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在我国低收入人口中,农民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农用资金到位。

大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要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再次,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育,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预测、信息提供、协调引导、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服务。

最后,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机制,对重要农产品,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用于补偿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动员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增强对农业生产
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抗逆能力。

5、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使大部分人拥有和分享进入中上层的社会资源,从而减轻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也可以改善并带动中底层收入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给予贫困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财政支撑体系,由国家财政来支撑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农村办”的问题,解决农村教育条件差、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甚至工资被拖欠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中下层收入的提高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目前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的不平等而带来的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实行严格的政企分离,为企业、个人自由、平等、公平地进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防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和垄断聚敛社会财富,使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成为一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生活常态。

7、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加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要健全法制,严格管理,严格执法,从制度上堵住腐败的大门。

同时,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坚决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骗税、制黄贩黄等犯罪行为。

要逐步强化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形成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党的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体系,实现收入分配正规化、货币化、透明化,使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成为致富的唯一途径。

8、要健全税收机制,调节过高收入,让个人所得税成为贫富调节器。

要提高收入的透明度,扩大征税范围。

为了调节过高收入,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适时开征高消费税、房产税、利息税、遗产税,对个人所得的存量、增量及转让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维护社会公平。

同时,要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要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要加大对税收征管的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

9、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扶持。

要尽快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要内容,与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能够保障劳动者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分配领域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一定要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