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得乐 (纳多洛尔)
24
中枢内递质受体
• 多巴胺受体 • 5-羟色胺受体 •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γ –氨基丁酸受体 • 甘氨酸受体 • 阿片受体等
25
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26
一、反射中枢
• 反射概念 • 反射弧
27
反射弧模式图
28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辐散 • 聚合 • 连锁 • 环式
34
人体解剖生理学 之
神经系统
1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2
树突 胞体 核仁 轴突 神经核
髓鞘
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
3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胞体、突起) • 传导特征:双向,完整,绝缘,相对不疲劳性 • 传导速度:与直径、髓鞘、温度有关 • 分类(电生理特性、直径和来源) • 轴浆运输:双向、双速
4

Atropine
虹膜环行肌+ 虹膜环行肌 消化腺+等 消化腺 等
20
传出神经分类模式图
胆碱能神经
肾上腺素能神经
21
(2) N胆碱受体 ) 胆碱受体
此型受体对烟碱(nicotine)较为敏感。
主要分布: 位于植物神经节细胞膜上者称为Nl受体 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者称为N2受体 + N1植物神经节 植物神经节+ N N2骨骼肌收缩 六烃季铵
15
(四)递质的合成与代谢
• Ach的合成、释放与灭活 的合成、 的合成 • NA的合成、释放与灭活 的合成、 的合成
16
17
18
(五)受体学说
• 受体(receptor):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
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
• 部位:突触后受体 后
(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突触前受体 前
(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
ACh
筒箭毒
十பைடு நூலகம்季铵
22
2. 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adrenoceptor)
(1)α型肾上腺素受体 (α受体 受体) 受体
哌唑嗪 血管平滑肌+ 血管平滑肌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 α1 瞳孔开大肌瞳孔开大肌 效应器细胞膜) α α2 育亨宾
23
NA

酚妥拉明
19
1. 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cho1inoceptor)
(1) M胆碱受体 :此型受体对毒蕈碱(muscarine) 较 为敏感。M1、M2、M3三种亚型 主要分布: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 胞膜上;以及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 血管纤维上。 心脏心脏 支气管平滑肌+ 支气管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 ACh ﹢ M 胃肠平滑肌 膀胱逼尿肌+ 膀胱逼尿肌
负反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负反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2) β型肾上腺素受体 (β受体 受体) 型肾上腺素受体 受体
心得宁(阿替洛尔) 心得宁 β1 NA

心肌+ 心肌+
支气管支气管 血管血管 小肠小肠 子宫子宫 正反馈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突触前膜)
β β2
心得安 (普萘洛尔)
7
突触小体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8
2.电突触:快、双向
- 缝隙连接(图)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 曲张体(图)
9
电突触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0
三、神经递质
(一)递质鉴定标准: (1)生物合成 (2)囊泡储存,释放 (3)受体结合 (4)失活或移除 (5)有拟似和阻断剂
11
(二) 递质分类
(1) 外周神经递质 • Ach 、 NA 、 嘌呤类和肽类 (2) 中枢神经递质 • ACh • 单胺类:Dopamine、NA、5-HT • 氨基酸类:Glu、Gly、GABA • 肽类
12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效应器
中枢神经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 传入神经 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非自主神经
13
自主神经
传出神经分类模式图
胆碱能 神经 肾上腺 素能神 经
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4
(三)传出神经 按末梢释放递质的不同分类
• 传出神经的递质: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NA) • 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 •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
二、神经元相互作用方式
(一)经典的突触概念
• 突触(synapse):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 突触
元(或效应器) 的连接处。
•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分类:轴-体、轴-树、轴-轴
5
突触结构模式图 显示囊泡栏栅引导囊泡与突触前膜接触
6
突触类型
甲: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 乙:轴突与 树突相接触 丙:轴突与轴突相接触
29
30
四、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递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传递特征
– – – – – – 单向传递: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 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总合 兴奋节律改变 后放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31
32
五、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
– 传入侧支性抑制 – 回返性抑制
• 突触前抑制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