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环流的季节转换
当地天气气候概况
月平均降水
月平均气温
天气要素的极值
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天气气候特点
1当地天气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季漫长。
按每3个月划为一季,与全国各地四季长短的始末一致,但同处一季各地温度状况、物候现象差异很大。
若按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的用5d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地温度状况与物候现象的特点。
按张宝堃提出的当候温≥10℃、<22℃时为春季;候温≥22℃时为夏季;候温<22℃,≥10℃时为秋季;候温<10℃时为冬季。
按此划分黑龙江省北部一些市县在许多年份春、秋相连,没有夏季。
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在日常的预报与服务中采用与南方各省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
即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次年2月。
1、1春季
春季(3—5月)就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少,多大风。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0~6、0℃,北部大、小兴安岭及黑河等地在-1、0~4、0℃;南部地区在4、0~6、0℃。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50~1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2~17%,具有经向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多西少,西南部地区一般不足60mm;东部三江平原、北部小兴安岭及其南部等地在80mm以上;其它地区在60~80mm。
春季多大风,平均日数各地一般在4~16d,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0~70%,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在4~8d;松嫩平原大部在12~16d;其它地区在8~12d。
各地相对湿度一般在50~70%,松嫩平原西南部不足50%;三江平原东部、哈尔滨地区北部在60%以上;其它地区在50~60%。
1、2夏季
夏季(6—8月)黑龙江省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6~22℃,大兴安岭北部在16~18℃;小兴安岭、黑河等地在18~20℃;南部、东部地区在20~22℃。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250~4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大兴安岭北部、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不足300mm;北部大部与东部地区在300~350mm;中部地区在350~400mm。
各地降水(日降水量≥0、1mm)日数一般在40~50d,西南部地区不足40d,其它地区在40~50d。
各地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一般在0、2~0、8d,北部地区在0、2~0、5d;南部地区在0、5~0、8d。
1、3 秋季
秋季(9—10月)就是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夏季风衰退,气温迅速下降,降水量减少。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3、0~11、0℃,北部地区在3、0~7、0℃;南部地区在7、0~11、0℃。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60、0~120、0mm,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西部在60~100mm,中部在80~120mm;东部在100~120mm。
1、4 冬季
冬季(11月—次年2月)受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寒冷、干燥。
各地季平均气温一般在-(12、0~24、0)℃,北部地区在-(18、0~24、0)℃;南部地区在-(12、0~18、0)℃。
各地季降水量一般在12、0~42、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一般为西部少、东部多,西部地区在6~18mm;东部与中部地区在30~42mm;其它地区在18~30mm。
各地积雪日数一般在70~200d,大兴安岭北部、黑河等地在110~120d,西南部的松嫩平原在70~90d;其它地区在90~111d。
2环流的季节转换
黑龙江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强冷气团与强暖气团分别在冬夏两季交替影响,从而形成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为大型天气系统的特点。
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的大型槽脊与低涡系统,地面的锋面、温带气旋与反气旋。
冷锋就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通常与地面气旋相伴,形成气旋锋面系统。
冬季冷气团势力强盛,冷锋降水比较多见。
夏季,黑龙江省气旋锋面活动频繁,气旋锋面降水盛行,约占全年降水的95%以上。
冬季暖锋就是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降雪的37%左右;春、秋季较大降水中暖锋性质降水占绝对优势,为98、1%;夏季,暖锋锋区暴雨比较常见。
天气形势上,西南气流前部存在暖锋锋区,其北侧或东北侧有偏东风或东南风冷空气,冷空气在暖锋前缘与暖空气汇合,偏东风或者东南风与西南风形成风切变。
锢囚锋就是冬季黑龙江省大到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占冬季大~暴雪的18%左右。
锢囚锋降雪雪区范围大,雪区移动缓慢,常在原地形成长时间持续性降雪,危害甚大。
在春、夏、秋季降水影响系统十分复杂,锢囚锋通常与暖锋或冷锋共同作用产生强对流天气或较大降水。
静止锋在黑龙江省比较少见,冬季黑龙江省静止锋带来的较大降雪仅占1%。
在春、夏、秋季极少出现维持≥6h的静止锋。
蒙古气旋可以造成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暴雨与大、暴雪天气。
造成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要求700hPa高空图上,105ºE、46ºN附近有冷性低压或深槽存在,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槽后部为偏北风冷平流,槽前偏南气流不越过50ºN;副热带高压脊伸至朝鲜半岛或日本一带,但不越过黑龙江省及以东区域,这样才能保证蒙古低压沿锋区位置进入黑龙江省,形成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雪天气。
进入黑龙江省的蒙古低压,其移动方向受高空环流形势不同而不同,当东亚大槽稳定时,它向东南方向移动;当东亚大槽不稳定或有蒙古低涡东移时,它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黑龙江省北部。
温带气旋就是中高纬度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主要出现在副热带高压以北的中、高纬地区,它发生在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交汇之处,斜压性强。
东亚地区的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一个地区位于45º~55 ºN,并以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内蒙古交界地区为最多,习惯称这一地区发生的气旋为北方气旋;另一地区位于25º~35 ºN,即我国的江淮流域、东海与日本南部海面的广大地区,习惯上称这些地区的气旋为南方气旋。
统计1958—2001年气象资料发现,东亚北方温带气旋月平均发生频数9、9个,5月最高,4月次之,1月最少;且夏半年明显多于冬半年,暖季发生次数高于冷季;春季3—5月气旋发生频数最高,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31、2%;冬季12—2月发生频数最低,占全年总气旋发生数的16、3%;其次就是夏季与秋季分别占29、2%与23、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中高纬,就是受温带气旋影响较多的省份之一,温带气旋可以给黑龙江省带来较大降水天气。
温带气旋的生命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与消亡阶段。
影响我省的主要温带气旋有:东北气旋,黄何气旋,蒙古气旋。
影响黑龙江省的高压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蒙古高压,贝加尔湖
高压,乌拉尔高压脊。
东北冷涡就是指在我国东北地区附近具有一定强度(闭合等高线多于两条),能维持3~4d甚至更长,且有深厚冷空气的高空气旋性涡旋。
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以5—6月份为最多,东北冷涡(35°~60°N, 115°~145°E)生成后在东北地区及其附近上空活动。
500hPa 天气图上至少能分析出一条闭合等高线,并有冷中心或明显冷槽配合。
它就是从地面到6km 上空的一个冷性气柱,这个冷性气柱呈逆时针方向且不断旋转,旋转过程中,会有冷空气分离出来,产生降水。
由于东北冷涡高空温度比较低,当低层有加热时(如暖平流、太阳辐射)则会导致层结不稳定,可能出现低温、连阴雨与强对流天气,产生冰雹、雷暴、局地暴雨等天气。
另外,东北冷涡的准静止性,可使这类天气反复发生。
东北冷涡就是黑龙江省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占整个降水的37%。
根据1985—1994年出现的冰雹过程统计分析发现,83次冰雹过程中由冷涡系统影响的占75、9%;1972—1991年哈尔滨气象站观测到的55次飑线中与冷涡有关的有35次。
不均匀地形有利于中尺度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地形抬升、纬向次级环流与小股弱冷空气共同作用就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数值试验表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等地形对嫩江、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的暴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特别就是对暴雨的落区与范围影响最大,对强度的影响次之。
虽然冷涡暴雨更多的表现为局地强对流天气,但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后,低纬天气系统对西风带低值系统降水产生加强作用,同时有充沛的水汽输送,则能够产生区域性大暴雨,冷涡长时间维持则可能出现大范围洪涝,例如1998年松嫩流域大洪水。
影响黑龙江省的西风槽指500hPa,35°~55°N,内蒙古至华北、东北地区(115°~130°E)的低槽,槽线南北长度大于5个纬距,槽线近于东北西南走向。
盛夏(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到30°N以北,当黑龙江省处于副高西北边缘时,西风槽作用下可产生暴雨。
西风槽与副高相结合或西风槽与台风残留雨区相结合产生的暴雨天气占黑龙江省夏季暴雨的7%。
冬季,以蒙古与河套为源地的西风槽就是黑龙江省寒潮天气、较大降雪、春季较大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按照源地不同可分为新疆低槽、蒙古低槽、华北低槽、河套低槽以及新生低槽。
低槽产生的冬季大到暴雪天气占黑龙江省大~暴雪天气的60%以上,夏季暴雨中占7%左右,春季较大降水中,低槽占17%左右。
统计发现,青藏高原南侧一年四季总存在一个低压槽,这就是由于高原与孟加拉湾特殊地形作用的结果。
在冬半年青藏高原位于西风带中,由于绕流在高原南侧形成一个相对少动的地形槽,此槽与孟加拉湾地形槽叠加,在其上不断有小波动发展,这被预报人员称之为“南支槽”。
南支槽就是造成低纬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但7—9月份随着副高的北跳与加强西伸,南支槽上的波动沿着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会影响东北地区。
通常南支槽与北部低槽合并加强东移影响黑龙江省,给黑龙江省带来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当西南暖湿气流发展北进时,对应地面气压场表现为一个西南—东北向的低气压区,风场上为西南风与东北风的流场,一般其北部有较密集的等压线,南部等压线不闭合,为了与常见的低压气旋区分称为地面倒槽,它表示在地面上存在一股暖湿气流向北发展;地面倒槽的另一种形式为台风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沿着副高南侧偏东气流西进而形成的倒槽,称为台风倒槽;地面倒槽就是黑龙江省降水的主要地面影响系统,通常指由华北或河套伸向辽宁省、吉林省的低槽。
当倒槽发展时,如果高层有短波槽配合,地面从西北或东北部有冷空气侵入,往往在倒槽内产生较大降水;冬半年常常给黑龙江省带来大雾、暴雪等天气,夏半年造成强降水。
3当地天气气候概况、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
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年平均降水量390~660mm,无霜期90~170d。
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严寒、干燥并漫长;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气候温热,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风多雨少,易发生
干旱,秋季短促,降温急剧,霜冻较早。
年平均气温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
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北部、伊春西北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就是黑龙江省气温较低的地区,其中漠河年平均气温为-4、3℃,就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齐齐哈尔西南部、大庆南部、绥化南部、哈尔滨大部及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等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3、0~5、0℃,就是全省气温较高的地区,东南部的东宁年平均气温为5、5℃,就是全省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
1月为全年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大部地区低于-25、0℃,其中漠河最低为-29、8℃,中部、北部等地一般在-(20、0~25、0)℃;南部、东部与东南部等地一般在-20、0℃以上,其中东宁最高为-13、8℃。
7月为全年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20、0℃以下,其中呼中最低为17、4℃;中南部地区在23、0℃以上,其中杜尔伯特最高为23、7℃,其它地区一般为20、0~23、0℃。
黑龙江省年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区域性显著。
一般东部多、西部少,中部山区最多。
降水中心在小兴安岭南部与张广才岭山地,年降水量600mm以上,其中尚志降水量最多,超过650mm;东部三江平原与东南部半山区一般为500~550mm;西南部地区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一般为400~500mm,其中泰来年降水量最少,不足400mm。
夏季受海洋性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就是主要的降雨时段,6~8月全省各地总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占全年降水量50~70%。
4天气要素的极值
4、1温度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在-5、0~6、0℃,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具有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
各地气温的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分布,1月气温最低,为全年最冷的月份;7月气温最高,为全年最热的月份。
1月平均气温全省各地一般在-(13、0~30、0)℃,其中漠河最低达-29、8℃,东宁最高为-13、8℃。
7月平均气温全省各地一般在18、0~24、0℃,其中呼中最低为17、4℃,杜尔伯特最高为23、7℃。
4、2降水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390~660mm之间。
受季风影响,全省降水季节差异大,具有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冬季,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寒冷而漫长,降水很少,11月—次年2月总降水量全省各地一般在10~40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5%。
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降水集中,雨量充沛,6—8月总降水量全省各地一般在250~400mm之间,占全年降水量50~70%。
4、3日照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200~2800h之间。
日照时数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形分布,1月份最少,5月份最多。
全省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54~62%之间,松嫩平原在58%以上,其中齐齐哈尔与大庆南部在62%以上;小兴安岭南部与张广才岭山地、三江平原东部、大兴安岭北部低于54%;其它地区在54~58%。
4、4湿度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
基本呈经向分布,东部大西部小,中部山地最大。
中部在70%以上,西南部地区不足65%,其它地区在65~70%。
夏季较大,一般在70~80%,其中8月最大,全省平均79%;春季较小,一般在40~60%,其中4月最小,全省平均为53%。
4、5平均水汽压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水汽压在6~8hpa,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东南山地等在8hPa左右;西南部平原、中北部山区在7hPa左右;北部大兴安岭在6hPa左右。
年变化基本呈单峰型,7月最大,全省平均19、93hPa;1月最小,全省平均0、98hPa。
4、6风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风速在2、0~4、0m/s。
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就是平均风速较大的地区,在3、0~4、0m/s;东南部山地与北部小兴安岭山区年平均风速较小,在2、0~3、0m/s;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2、5m/s以下,西部地区最小在2、0m/s以下。
平均风速年变化为显著的双峰型分布,从1月开始,风速呈上升趋势,到4、5月份达到最大,为第一个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到8月左右达到极小值后,开始逐渐上升,至10、11月出现极大值,为第二个峰值。
冬季各地平均风速在1~5m/s;春季一般在2、5~5m/s;夏季一般在1、5~3、5m/s;秋季一般在2~4m/s。
4、7云量
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总云量较为均匀,为4、0~5、5成,仅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大庆南部、牡丹江中部等地云量在5成以上。
全省各地年平均低云量分布与总云量分布基本相似,一般在2成左右,大庆南部超过2、5成;松嫩平原、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东南部山地等地的局部地区不足1、5成;其它地区均在2成左右。
云量的年变化与降水类似,呈单峰型,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但总云量与低云量又有所不同。
低云量的峰值更为突出,峰度更高。
4、8地温与冻土
地温:黑龙江省各地年平均地面温度为在-2~6℃,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向特征,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三江平原在4℃以上,西南部与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在6℃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0℃以下,其北端低于-2℃。
地面温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相似,呈单峰型变化,7月最高,一般在21~28℃;1月最低,一般在-(17~32)℃。
冻土:黑龙江省冻土多为季节性冻土,各地冻结期一般为5~7个月;永冻土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高寒地区,面积较小。
北部地区冻结期较长,可达7个月;东南部地区较短,一般在5个月左右。
全省各地最大冻土深度在2、0~3、0m,南部的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区与东部的三江平原在2、0m左右,大兴安岭北部可达3、0m以上。
5灾害(极端)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及危害等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重。
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高出全国平均状况的20%,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2~4%。
黑龙江气象灾害多发区集中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
灾害偶发区多集中在中、东部的萝北、宝清、哈尔滨、五常、汤原、孙吴、抚远等县(市)。
1950—2000年,全省自然灾害中旱灾受(成)灾面积占35、9%,洪涝面积占32、3%,风灾占6、5%,冷害、霜冻占5、3%,雹灾占5、1%。
另外,病虫害(与气象有关)占12、0%,其它占2、9%。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频发性:几乎年年有灾,其中水、旱灾害频次最多;
地域性:春季出现西旱东涝,夏季江河沿岸多洪灾,低洼地多涝灾,中部地区多冰雹;
季节性:春季易旱,夏秋易涝;
连续性:有些灾害可连续几季或几年出现,1957年、1969年、1981年几乎整个生长季各月都出现低温。
1956—1957年、1964—1965年、1971—1972年都有低温冷害加内涝;
阶段性:受气候准周期变化影响,气象灾害有明显的阶段性。
1954—1965年以低温内涝为主;1966—1976年以低温干旱为主;1977—1989年以高温干旱为主;1990—1994年以高温多水为主等。
暴雨就是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
西部地区多短历时局地暴雨,中、东部多长历时大范围暴雨,而且主要集中在山区与丘陵地带。
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小兴安岭南麓西侧,张广才岭西侧与老爷岭西侧,代马河地区以及完达山区与西部龙江、克山等地。
尤以巴彦、尚志、五常、铁力、伊春、宝清、勃利、牡丹江、鹤岗、嘉荫、克山、龙江、抚远等地为最多。
冰雹灾害虽然在气象灾害中所占比例较小,但灾害损失较大。
冰雹多为局地性,全省大部
分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雹灾。
每年平均有数十县(市)发生冰雹,大部分地区有1~2次。
冰雹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
山地及其迎风坡降雹机会较多,其次就是江、河沿岸地带,平原区相对很少。
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西侧一带为全省降雹中心。
冰雹多发地区为大兴安岭地区南部、绥化北部、哈尔滨大部、三江平原大部及五大连池、克山、绥芬河等县(市),平均年降雹日数在1、5~2、3d。
黑龙江省大风多发生在春季,以4、5月份危害最大。
弱风区为大兴安岭地区西部、黑河市南部与伊春市,即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的迎风坡与小兴安岭;大风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位于嫩江、松花江流域沿岸,第二部分位于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地区境内。
特大风区位于哈尔滨市的巴彦、通河、依兰县与牡丹江市东南部的宁安县、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