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 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科举制说课》课件

《科举制说课》课件
试,打破社会阶层固化。
保障女性权益
建立适合女性的选拔机制,让 女性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得到更
多的机会和关注。
05 科举制案例分析
历史上的科举制案例
隋唐科举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为士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机 会,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的繁
荣。
宋代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使 科举制更加严格和公正。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发了人 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 质。
B
C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强化了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
传播中华文化
科举制不仅选拔了人才,还传播了中华文化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D
02 科举制的组织与运作
考试科目与内容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现代启示
重视人才选拔
科举制的公平、客观的人才选拔原则 对现代企业、政府机构的人才选拔具 有启示意义,应注重能力与业绩的考 核,而非关系和背景。
强化文化自信
推动教育公平
科举制的历史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 进步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应努力消 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让每个人 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01
隋唐时期
科举制创立并逐步完善,考试科目多样,选拔范围广泛 。
02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不断调整和改 革。
03
晚清至民国时期
科举制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制的影响与意义
A
选拔人才
科举制为各个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 台,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使优秀的人才得以 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ppt课件
• 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上 就叫“落选”。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7
•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 台。
3
•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 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 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 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采用八股文形式, 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 写作。
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 ,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 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由中央统一组 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力。
推动文化传承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 考试内容,促进了中华
唐代科举
01
02
03
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在唐代开始创立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 人的发展,逐渐完善。
主要科目
唐代科举主要有明经、进 士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 为重要。
选拔标准
唐代科举选拔注重考生的 文化素养和才华,考试内 容以经史、诗赋为主。
宋代科举
改革与创新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 大改革,扩大了科举取士 的范围,提高了科举的地 位。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值
科举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公平竞争、选拔机制 等。
05 科举制度的遗产
教育遗产
1 2 3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古代士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美国公务员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 也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选拔和考 核方面。
04 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评价
公平竞争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 制,为有才学的人提供了公平竞
争的机会。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普及和文化 素质提高,培养了大量人才。
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 官员,提高了官员素质。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各级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 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 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 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经】指通晓经学,经学多指儒家经典。【明法】指通晓法律,能解决问题;
【尤异】指官吏政绩最好的。
【治剧】能治理好困难重重的郡县。
【兵法】指能征善战和通晓兵法。
【阴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懂得祛灾降魔。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后因避刘秀讳而称茂才,其义为“才能优异”,茂才为 州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制度
汉代察举主要科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官
中国古代学官名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 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科举制PPT课件

科举制PPT课件

•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 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字 明法 明算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2、进士科
时务策 天宝以后加试诗、“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报考人数最多,录取也最严。考中进士的 仕途升的较快,唐朝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只限于用经书中 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 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 经致用。
• 宋神宗时,实行三舍法取士
•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 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 等级。上舍上等可以直接受官,上 舍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 可以参加京城省试
• 童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参加乡试
•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 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 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习
未入学者称童生 “七十老童生”
童试合格:进学(中秀才)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末, 称为附学生员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0
•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 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 ,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 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 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 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 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 级。
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由于科举制 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越演越烈,科考 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 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PPT课件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唐太宗:(1)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2)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1)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曾8次面试科举应试者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积极的:1、政治上:改善用人制度; 2、教育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文化上: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的:1、考试内容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课堂小结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 分科 考试
正式 设置 进士科
扩充 国学 的规模
殿试、 武举 的开始
诗赋成 进士科
主考 内容
课堂小结:
一、科举制度诞生两件大事(诞生于隋朝)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完善科举制度的三个关键人物:(唐朝时逐渐完善)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2019/8/9
8
SUCCESS
THANK YOU
2019/8/9
宋神宗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019/8/9
10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对科举更加,制度更为完善,更注重形式,规条更 繁琐,科举地位更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 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 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2019/8/9
6
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 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日本早 在公元7至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韩国是中国 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958—1894,共 936年);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 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1075—1919)。可见 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 文化水平的提升。
• 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
• “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19/8/9
4
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 诵能力。
2019/8/9
7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六章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六章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

科举制度的影响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 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 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 了生机与活力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 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 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 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 繁荣。
北京国子监


清代教育:科举衰弱与近代教育兴起
专制教育继续加强 实学思潮兴起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颜元 洋务学堂(外语 武备 实业) 教会学堂 近代学制创立 1906年废除科举


中国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古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
书院产生的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禅林的影响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 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 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 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 培养。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书院

石鼓书院

岳麓书院

朱张会讲

鹅湖会
古代教育思想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
我 国 古 代 观 点
《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 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八股文分为: 破题:揭示题旨 承题:承上文而加以阐发 起讲:承题后开始议论 入题: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 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 必经过科举途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再下第》
孟郊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杏园举行的探花宴。图为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
聚会庆贺曲江会。图为曲江亭
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 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 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二)三级考试制
朝廷有时为了招揽人才,常在皇帝即 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增加一次考试,这叫 “恩科”。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 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4.科举制的创立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4.科举制的创立ppt课件
科举制的创立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欣赏黄梅戏
我国的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有一种广东小吃,用猪瘦肉丸、 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 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 味鲜香厚。它叫及第粥。
影视剧作《天下无贼》
黎叔: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结束
张之洞 袁世凯
★1905年9月2日,袁 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 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废除了。(清朝 末年被废除)
课后思考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 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有怎样的想法,敢大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建议吗?
考考你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D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 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 之一二。
• 由于录取率低,有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而50 岁能考中进士的人也还算年轻,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的说法。
何谓“进士”?
• 进士重诗赋,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 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的说法。
类似今天作文
看图:请你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对后世:
•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废除。
生 员 童, 试 俗称 秀 才
)
(



乡 试
元 ”
第 一 名



( )
( )



会 试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教育科举课件(共15张ppt)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教育科举课件(共15张ppt)

C.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
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
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
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学校及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D.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
后股 为重心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束股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名称 时间
别称
地点
主考官
发榜
考中者
第一名
乡试
子卯 午酉年 八月
秋闱 京城和各省 秋试 贡院(省城)
皇帝 委派
桂榜 鹿鸣宴
举人 (孝廉)
解元
会试
乡试次年春 季
礼闱 春闱
京城贡院(礼 礼部主持,皇帝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
——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中国科举制度概论(PPT33页)

中国科举制度概论(PPT33页)

(一)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隋文帝
“分科举人”
隋炀帝
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 式创立
(二)隋朝 --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 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 科举制度。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 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 士称为"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 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 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 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 场。
中国科举制度概论(PPT33页)培训课件培训讲义培训 ppt教 程管理 课件教 程ppt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 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 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 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 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 了很大的效力。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帖经
墨义
பைடு நூலகம்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 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 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 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 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 年,公元70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有北京、南京两监。学生 统称为“监生”。学制4年。 ▪ 清代: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仅北京一监,各方学校输 送来的称“贡生”,直接招收的称“监生”。学制 3年。
7
二)、私学制度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统称为私学。 ▪ 春秋战国:孔子首开私人讲学,招收不以出身
为限,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主要讲授儒学。 与儒学并行的还有墨学(生产技能、几何学、力学、光 学),此时期“学在四夷”之风盛行。 ▪ 汉代:启蒙教育、《孝经》学习和巨儒讲经三 种基本形式。汉以后私学成为封建时代学校教 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吟诵实际就是唱诵,使所背之书便于记忆,也是增加 正能量的方法之一
▪ 3、题诗、填词、作赋
➢ 运用灵感思维的实训
▪ 4、打灯迷、对对联
➢ 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灵感思维
▪ 5、戒尺
➢ 自由教育与强迫教育,成才与被成才
15
四、科举制度及其发展
▪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 ▪ 二)、科举制度的沿革 ▪ 三)、科举的考场管理方法
8
▪ 唐宋:采用经学家私 ▪ 元明清:
人授徒的方式,如韩
愈、颜师古、胡安定
私塾
等学者型官员开展的
私学实践。此外还有
另一高级形态的私学 在宋代蓬勃发展,即
私学
书院,以讲解理学为 义学
专馆
主。
9
三)、家庭教育
▪ 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至春秋逐渐 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孔子被视为家庭教育 的鼻祖。
13
三、中国古代教育方法
▪ 1、打坐
➢ 儒家早期也坚持打坐,《大学》曰: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现代科学证明人在产生灵感思维的脑波是α波, 只有静坐到一定时间才会产生;
➢ 朱熹曾教导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 打坐是儒家传道的一种方法。
14
▪ 2、吟诵与背书
▪ 五经:诗、书、礼、》、《周 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共64万字;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其它:史记、资治通鉴、天文、地理、历
法、中医等。
12
解惑: 答问,释疑解惑,内容涉及一切问题 经辩,经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提高认识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建立期(“学在官府”) ▪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3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4
2、发展期
18
唐代:
▪ 科举考试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 每年举行公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 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
▪ 唐代科举考试渐趋成熟,虽有多种科目, 最主要的是明经和进士。
▪ 明经较易,进士很难。有道: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19
结束语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教育与 科举制度
一、中国古代教育体制 二、中国古代教育内容 三、中国古代教育方法 四、科举制度及其发展
一、中国古代教育体制
▪ 一)官学制度 ▪ 二)私学制度
2
一)、官学制度
官学是由官府开设的各类学校。最早在夏代就已 有了正式的学校,这是教育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 一。此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学校教育,平民无受教 育权利。
▪ 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 训》,由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所撰,共20 篇,包括教子、勉学、兄弟、治家、风操、 涉务等篇目,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部分。
10
二、中国古代教育内容
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 以修身为基础,立德树人,传递正能量
11
授业: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约5.5万 字;
▪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
地方官学:在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 庠,村设序。
▪ 魏晋南北朝:西晋设国子学和太学。南朝刘 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进行分 科教学,视为官学制度的一大创举。
5
3、繁荣成熟期
▪ 隋代:中央设国子寺,下辖五学。包括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律学。
▪ 唐代:中央设国子监,下设六学。在隋代 基础上增设了算学。学制多为9年。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 三级学校。
▪ 宋代:承袭唐代,国子监又增设了武学、画 学、军监学等。地方设州学和县学。
6
4、衰亡期
明清时期,学校在社会上得以普及,但学校已沦为 科举考试的附庸,丧失了教育的职能。 ▪ 明代:
16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
▪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 ▪ 两汉:察举征辟制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隋唐:科举制
17
二)、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代: ▪ 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这是科举制确立
的重要标志。 ▪ 隋代考试科目不固定,基本定型的有:秀
才、孝廉、明经、进士等; ▪ 明经考:帖经、墨义与口试 、策问; ▪ 进士加考诗赋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