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情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黛玉的情商

02级文学院侯贝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它是一部以宝黛的爱情为线索的悲剧。悲剧中的林黛玉亦是曹雪芹饱蘸血泪塑造出来的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心如止水地捧读《红楼梦》时,那小说中的“精灵”——才貌双全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便似踏着缤纷落英,吟着她的《葬花词》,款款向我们走来。那充满诗情画意、竹影婆娑的潇湘馆也随之呈现,我们耳畔也仿佛依稀听到了那敏感、孤傲、纯真的少女低低饮泣和哀怨的叹息……林黛玉就如此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走入她的世界。

黛玉前生乃仙体,名绛珠仙草,无意中得到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为追寻恩人深涉红尘来到污浊凡间,要用一生的泪水来报当日的灌溉之恩。她一尘不染,纤纤弱质,具有脱俗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1]她的美是不同于其他红楼女子的,她灵慧,富有才情,连她的启蒙老师贾雨村都说她是“清秀聪明”的。她美在气质、神韵和风采,美在她朦胧、飘逸的诗情。她的诗才是有目共睹的,在众姐妹的诗社里,黛玉常以不俗之作拔得头筹,而平日里的许多寄情之作也可见其高妙的才情。在林黛玉各种题材的诗作中,最能体现她诗风和情怀的首推长诗《葬花吟》了,此诗充分展示了她的个性风采和情感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凝聚了这位多情才女的感伤情怀和叛逆心声的代表作,[2]也奠定了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又见林妹妹是个出类拔萃”的地位。全诗以花自喻,用“花谢花飞”来比喻“红颜易老”“自古红颜多薄命”,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葬花吟》实际上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寄情于景的真实写照!她的这些才情与她秀美的外貌交相辉映,使她在大观园的群芳中独标一格。

初进贾府时,黛玉得到了贾母的百般怜爱,如第三回,黛玉第一次见贾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3]给黛玉安排房舍时,贾母让她同宝玉一样住在自己套间暖阁儿里,并把自己身边的二等丫鬟鹦哥赐予黛玉使唤。在平日的生活中,贾母给予黛玉格外的疼爱和呵护也远胜过了给自己另外几位孙女的关爱。

另外,虽然黛玉寄居于贾府,常感到孤苦伶仃,但在她与表兄宝玉的长期相处中,二人因共同的追求和共有的叛逆性而心心相印,产生了真挚纯洁的爱情。黛玉对宝玉的爱是那样的深刻,那样专一,她将一生的泪水都给予了他。而宝玉也在“林黛玉悄语谑娇音”中倾诉了自己掏心窝的话:“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4]这种知己之爱给林黛玉孤寂的心灵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慰藉,使她获得了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生存的勇气和希望。

然而,黛玉最终却没有获得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的生活,她的美貌和才情也随着她的泪尽夭亡而永逝于人间。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之下,男婚女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黛玉在众人眼中却“读书”而不“明礼”,自己进行了爱情选择,

爱上了朝夕相处的贾宝玉,全身心地沉浸在对爱情的憧憬中,而且经常在口角、猜疑、试探中毫不掩饰地暴露感情,置礼教规范于不顾。像这样一个不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怎么能够博得荣国府“婆家”的欢心呢?但她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贾宝玉的知己!作者在二人身上倾注了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口没遮拦的语言在封建家长看来是有失教养的表现,而她大胆和先进的思想更是那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森严的贾府所不容的,尤其是在黛玉对宝玉的叛逆行为上,始终采取的是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宝玉引为知己,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他们之间这种追求自由的纯真爱情,实质上就意味着对森严的封建秩序的反叛,这必然要遭到卫道者们的切齿诅咒和无情摧残。林黛玉的悲剧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林黛玉悲凄的命运和结局也与她自身的情商有很大关系。

《红楼梦》一书擅长心理描写,前八十回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王熙凤的心理活动,薛宝钗的心理活动等都写得细致深刻,入情入理。如宝钗“金蝉脱壳”及有意对黛玉假装不看见以避嫌疑等等。后四十回,黛玉感叹自己无依无靠,以及后来紫鹃在照料黛玉的过程中的心情等等,也都写得十分真切,且入木三分。当然,《红楼梦》不是一本专门描写心理的书,但从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这个研究工具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热门术语。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自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可见,情商的涵义范围很广,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与否。

情商的水平不象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比较准确的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还认为,情商高的人具如下特点:一是社交能力强;二是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三是对事业较投入;四是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五是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六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在红楼女儿中,薛宝钗显然是高情商的极品,她不仅情商高,智商也高。那么,我们的林妹妹呢,她虽然智商高,但情商却低得可怜。从黛玉的日常行为和与人的相处交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她才情虽高,但却是一位低情商者。

林黛玉的低情商首先表现在她对自身的情感把握上,即她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自控能力。林黛玉常常是把持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她太多愁善感,动不动便“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眼泪始终与她孤苦的身世和缠绵悱恻的爱情相伴相生。在宝玉挨打后,她哭得“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样”,一方面是因为想起了自

己的身世,另一方面,又因无比心疼自己的爱人。在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当她听到《牡丹亭》的戏文时,至情至景,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表现出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感悟,以及对青春苦短的感伤:“……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又唱道:…则为你如花眷美,似水流年……?她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自嚼…如花眷美,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了,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5]暮春时节,她触景伤情,在《葬花吟》中写下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大观园良辰美景无数,众人看到的是春色,是生机,而林黛玉却感叹“红颜易老”“自古红颜多薄命”。她将花儿埋葬,也是在埋葬自己的青春!此情此景使她难以抑制悲伤和失落,于是眼泪又来了。晴雯和碧痕拌嘴生气,未听出黛玉的声音,以为是别家的丫头,纯属误会而拒绝开门。黛玉怔在门外,“一面又流下泪来”,想到自己是依栖在人家篱下,极度伤心,那一夜她“依着床栏杆,双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6](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正是这样把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整日处于忧郁和悲观之中,难以自拔。

黛玉还爱耍小性儿,她不善于掌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与宝玉和姐妹们闹气也是常有之事。例如,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相活象一个人,凤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说出来,惟恐伤着黛玉。但只有史湘云心直口快地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来,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反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忙解释自己没拿黛玉比戏子,也未笑她,黛玉却答到:“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别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你为何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践了?她原是公侯小姐,我是贫民的丫头……”[7] 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好心劝解,本没有什么大事,但却都因黛玉的小性儿而闹得大家不欢而散。还有第十八回,宝玉将黛玉绣的荷包放错了位置,黛玉没有看到便误以为宝玉将荷包给了别人,赌气回房将前日新做了一半的香袋拿过来就铰,结果又使宝玉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连声赔礼……种种感情自控的劣绩,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异反常态的敏感小性儿,让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正是平日里多次表现出的敏感、小性儿、爱生气使黛玉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此外,除了没有较强的感情自控能力外,黛玉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也欠佳,远不如宝钗、王熙凤等人。对上,黛玉不懂得迎合、讨好贾母、王夫人等封建家长。其实,凭黛玉的悲苦身世,只要她在贾母跟前撒撒娇,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唠唠身世之悲,诉诉儿时之苦,贾老太太还不心肝宝贝似的疼死啊!可她偏不常往那里跑。她不像凤姐,随时随地都跟在老太太身边,并且一口一个“好老祖宗”“老祖宗是最有眼色”的奉承个没完;她不如宝钗,善于揣摩封建家长的心理,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例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时,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一遍”。[8]贾母让她点戏,她先后点了《西游记》和《山门》以迎合。与宝钗相比,黛玉却是另一番态度。对于这次大观园的“盛会”,大家都想趁机讨贾母的欢心,而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宝钗的光看戏;后来又借宝钗给宝

玉说戏之机挖苦宝玉,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

而对于贾家上下无人不想奉承的贾元春,黛玉却也是随性而为,不屑迎逢的。如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众人游园后准备开宴,元春命众姊妹为园中的几处匾赐名。见宝钗是:“凝晖钟瑞(匾额)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而林黛玉却是:“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遥恩宠,宫车过往频。”[9]黛玉是想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的,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讳谕多作;再者,她生性孤傲,不比宝钗那样富丽堂皇的诗风,以逢迎元妃。于是“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诗以应景罢了。其实,凭黛玉的才情,又怎会败下阵来?她在替宝玉作的一首“杏帘在望”就被元妃称赞极高,遂视宝玉所作三首诗中的绝冠之作,于是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可见,黛玉是不肯奉承逢迎,故意讨好元妃的。

黛玉对姐妹也是随性而为的,她没有故意施惠,去营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宝钗却常常慷慨解囊、替人解围。在第三十八回中,宝钗帮湘云办螃蟹宴,令湘云感激不尽;宝钗还暗助邢岫烟,她深知岫烟难处,常常体贴接济,严寒冬日,她将岫烟当去的棉衣又替她赎回。(第五十七回)。这固然与黛玉孤身一人,无力资助别人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黛玉没有经营人际关系的意识。

黛玉对待下人也不知笼络人心,有时反而尖酸刻薄。如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情节:“周瑞家的进来下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宫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言语。[10]如果是薛宝钗,以其做人的乖觉,明知如此也不会吭声的。可情商不高的林黛玉却偏偏“目下无尘”,不领情不说,还定要戳破这层窗户纸,把周瑞家的噎得说不出话。因为孤傲和尖刻,她不怕得罪任何人,她的任性、她的孤傲,在她个人感情的流转下,毫无顾忌的肆意而行。对宝玉的奶妈李嫫嫫,黛玉敢当着薛姨妈和宝钗的面将其教训一通;对深得主子欢心的袭人,黛玉也敢当着袭人的面,以一句“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第三十一回)[11]把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捅出来。如此这般行事,自然就比不得宝钗的“大得下人之心”,也就逃不掉“刻薄”的罪名了。

虽然林黛玉本性单纯、宽厚善良,像她真诚的教香菱学诗,不仅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她看,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待紫娟,她以诚相待,亲如姐妹,情同手足,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但她在与众人相处中的任性而为、不讲技巧使她给人留下了为人处事不佳、不识大体、尖酸刻薄的印象。

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要的,也就是说,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林黛玉的智商、才情是极高的,但却没有如鱼得水地生活在贾府之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感受、理解、运用、表达和控制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欠佳,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也很差,在人生低谷时,不能自我激励,重新出发。

林黛玉的低情商一方面是她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

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12]这种脾性使得黛玉常喜独处,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自然也就更谈不上主动培养自己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林黛玉所受的教育是造成她情商低的外在原因之一。黛玉不像宝钗那样自幼受过一套较为严格的封建教育,在为人处事方面能够做得合乎封建礼仪和标准。黛玉自小没有受到过严格、成体系的封建教育,不知如何按封建礼法的标准去做人行事,与人相处。黛玉原本有个兄弟,但长到三岁不幸夭折了,父母惟她一个女儿,便爱如珍宝,又见黛玉聪明清秀,也就让她读书识几个字,以“假充养子之意”罢了。再加上黛玉从小身体怯弱多病,启蒙老师贾雨村对她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之后,黛玉母亲又一疾而终,她上学读书也就日见少了。所以,她从小很少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人教她该如何与别人相处。

同时,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也是造成黛玉低情商的原因之一。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没有至亲的呵护关爱。有一次(第四十五回)宝钗和黛玉谈心,宝钗看黛玉吃的药方子,说人参肉桂的药太多,建议她每早吃一两燕粥,黛玉却倾诉了这样的心声:“……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粥的话,虽燕粥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着会子我又兴出新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了,他们已经多嫌看我了。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小人岂有不多嫌的。”[13]这是沉积了多少痛苦的孤苦无依的少女的辛酸!这种孤苦的身世使黛玉常处于忧郁悲观之中,常常会生出许多自怜自哀的情绪,以至于眼泪常与之相伴。

另外,寄人篱下又使黛玉产生了极度的自尊,怕被人耻笑,这使她孤傲自许,不善逢迎,有时过于敏感小性儿。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她眼中看到的是仆人的“吃穿用度不凡”,丫鬟小姐是“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贾府是“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14]如此堂皇威严的气派对尚足年幼的黛玉形成了一种威压的心理。特殊的环境使黛玉不得不改变许多不合家中的习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行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深恐被人耻笑了去。强烈的自尊使她心中产生了对别人的防范心理,使她在许多时候表现得过于敏感和小性儿。

林黛玉的这种低情商是她的秉性、所受教育和生活环境共同造就的,这种低情商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黛玉的爱情悲剧和悲凄的结局。

首先,黛玉抑郁的情绪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她本身就多病的身体更加羸弱,终身与药相伴。她的多愁多病使她无力承受外界的巨大压力和来自封建礼制的摧残逼威,最终泪尽夭亡。

其次,黛玉与贾府中的人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众人对她的评价是不高的。在下人中,李嫫嫫认为:“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呢”(第八回)[15]在第二十七回,宝钗“金蝉脱壳”成功后,小红道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可怎么样呢?”[16]而对于封建家长,一方面,由于宝玉和黛玉的叛逆之爱注定是得不到他们承认的,这是封建法制所不容许的;另一方面,黛玉的低情商导致她给家长们留下了不识大体、心胸不广、为人处事不佳的印象,所以,

她不会成为封建家长中宝玉妻子的候选人。比如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可以表明她是赞成“金玉良缘”的。王夫人痛恨模样俏似黛玉的晴雯的“狂样儿”(七十四回),流露出压抑在心头的对黛玉的不满。此外,作为最疼爱黛玉的外祖母——贾母在宝黛爱情上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她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举动异常的反感:“生一个小姐比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也算不得是佳人了”(第五十四回)。[17]可见,贾母也是站在王夫人和贾元春这一边的。最终,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和爱情的被扼杀夺去了林黛玉的生命。

总之,林黛玉的情商是不高的。她的自我情感控制力差,常常处于抑郁悲观之中,这使她多愁善感、茶饭不思,常常垂泪以至更加体弱多病;她不善交际,性格孤僻,这使她不合群;她不懂得人情世故,不善于奉承逢迎,这使她不合乎长辈的标准等等,这些都使她不能健康、圆融地生活在当时的封建家庭和社会中,她不得不走向灭亡,她对宝玉的这种“儿女真情”[18]也不得不被淹没在她哀怨的泪水中。林黛玉的“儿女真情”是封建礼教所不容许的,她这个独特的女子也是不可能见容于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这是林黛玉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林黛玉死去了,但她纯美的精神和气质,她高雅的品位、独特的个性、锋利的言辞、脱俗的意趣;甚至她的一颦一笑,她的矫情和哭闹,都闪耀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她的催人泪下的青春悲剧,她与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将永远闪耀着艺术魅力,将与日月同辉,与岁月同在!

注释

[1]、[3]—[1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3、109、124、143、116、115、425、39、169、168、251、13、46、144、305页。

[2]李希凡:《红楼人物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18]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 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希凡:《红楼人物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申荷永:《理解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潘云明:《情感智商》,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

7、胡文炜:《〈红楼梦〉欣赏与探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陈录生:《新编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章淑惠:《心理学生理学——意识的调节与生理活动的控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蔡义江:《蔡义江解读红楼梦》,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1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致谢

本文是在冯艳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冯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在此,对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感谢我的室友在我写作过程中给我以支持和鼓励!

最后,对在百忙之中参加本论文评审答辩工作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