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森论林黛玉

合集下载

红楼梦发展变化

红楼梦发展变化

董晔: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2011-03-26 14:20:15)转载▼分类:一梦千寻标签:杂谈《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 人们对林黛玉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 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世纪林黛玉研究的专论就有三百多篇, 还不包括对这一形象有所涉及的著作。

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择其要者进行综述, 以期对林黛玉评论流变的主脉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史的一般流程为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文学的典型评论和文化与美学探索三个阶段。

20世纪林黛玉评论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从时间上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50年代至70年代, 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0世纪前半期的林黛玉研究20世纪的前五十年论者大都将林黛玉放到道德文章天平上衡估, 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断。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光绪三十年)问世, 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发端之作。

其中对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论述:“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 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 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 闻黛玉‘ 不是东风压西风, 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 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 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 信誓旦旦,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则普遍之道德使然, 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 而金玉以之合, 木石以之离, 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 在王国维看来, 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

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

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求小说所“ 隐去” 的“ 本事” 或“ 微义” , 而实质是穿凿附会地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某些历史人物。

蒋和森《林黛玉论》

蒋和森《林黛玉论》

蔣和森《林黛玉論》(一)《紅樓夢》第九十八回,是不尋常的一回。

兩個世紀以來,不知多少讀者的感情,都要在這裡突然像一道水流跌人萬丈深崖似地激蕩、迴旋起來。

在這一回裡,書中主人公林黛玉終於熄滅了她生命的火焰。

這時,人們仿佛特別感到這個少女生命的價值,以及她活著是多麼符合人們的心願。

然而,死神的手掌,卻是這麼不可抗拒地、不容懷疑地要扼住這個少女的呼吸。

在這一無情的真實陎前,人們的心情沉重了,淚水遊動在眼眶的邊緣……。

林黛玉,這個為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曾經使多少人失去了平靜啊!是甚麼一種東西,使得我們對於這個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兒”的、孤傲得讓人感到有些難於接近的少女,這樣的動情和無法忘懷呢?在這個問題的前陎,我們不禁變得沉默而深思。

雖然,我們曾經用純淨的感情,或者用在讀《紅樓夢》時那種默然無語的凝視,來感受過這一形象的深度和重量。

但是,當我們企圖回答上陎所提出來的問題時,不禁感到難以找到簡捷而完滿的話語。

這一藝術形象為甚麼能夠這樣地深人人心,也許,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愛情,悲劇的愛情。

不錯,這是林黛玉所以能夠打動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而尤其不能像林黛玉這樣地把我們帶人一種很高的美學境界。

即以《紅樓夢》來說吧,賈芸與小紅、賈薔與齡官、司棋與潘又安等等都是愛情,而且這裡陎也有悲劇的愛情,但為什麼都遠遠地不像林黛玉的愛情那樣地深印在我們的心中呢?也許,我們又想到,林黛玉所以能打動我們,是因為她是一個黑暗世界裡的叛逆者,她代表著那一時代婦女們的希望和痛苦。

不錯,這是林黛玉所以值得我們同情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任何時候,真理總是號召著人們的思想和感情。

但是,我們也在其它的作品中,讀到過許多要比林黛玉更為堅強、更為猛烈的反抗黑暗勢力的主人公,他們為什麼並不一定都能留給我們很深的印象呢?有些作品,也許在閹上書頁之後不久,我們尌把它連同人物一齊遺忘了。

那些人物,似乎不及這個只在深閨中哀愁流淚的林黛玉那樣地縈回在我們的腦際,只要我們稍一回憶,尌仿佛立刻看到了她的身影,聽到了她的聲音。

林黛玉 薛宝钗

林黛玉 薛宝钗

一似是而非的“两极”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莫过于《红楼梦》;而《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又莫过于钗黛问题。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究竟哪一位好?这是十分诱人的话题。

自打《红楼梦》传世以来,读者就仿佛分裂成两大阵营。

一派褒林贬薛,一派扬钗抑黛。

双方可以争到“几挥老拳”的地步。

然而,“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双方的潜意识中,却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钗黛对立,不可调和。

不是黛死,便是钗亡,都得为自己心爱的艺术形象论战到底。

有人不早就说过钗黛“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美”(蒋和森《林黛玉论》)么?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以及“卫道的、封建的”思想,判定为宝钗专有;将“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以及“叛逆的、革命的”思想,判定为黛玉专有。

然后,就这些二元对立的内容,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述。

却不想想,这种判定本身是否正确。

不想想宝钗是否也有“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黛玉是否也有“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在定势思维的指引下,早期的偏见成了后期的迷信,乃至一提到宝钗,便无处不是谋略与功利,一提到黛玉便无处不是感情与眼泪。

于是,浅尝辄止的红学家们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们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们去爱慕林黛玉吧!”(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蒙先生提出了“薛宝钗精神”与“林黛玉气质”两个概念,把世人关于钗黛两极对立的迷信,发挥到了极致。

王蒙认为,所谓“薛宝钗精神”是一种“认同精神”,一种“理性的、冷静到近于冷峻的克己复礼的精神”。

其“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的思想行为,“堪称是(那时候)的文化理想”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

使人联想到“范蠡、张良、萧何、魏征,而远远高过商鞅、吴起、韩信辈”。

王蒙说,他为宝钗“超人的精明、城府、冷静而感到疏离、反感乃至毛骨悚然”,一个社会中若只有“薛宝钗精神”,那么就“太枯燥、太寂寞、太冷峻”了。

平淡之中时见波澜——《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忙”字赏析

平淡之中时见波澜——《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忙”字赏析

汉语研究Study on Chinese2018年第21期平淡之中时见波澜——《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忙”字赏析罗群燕(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浙江 台州 318050)【摘要】《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的“忙”有16次之多,这些“忙”字或者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礼仪规矩、森严等级,或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关键词】忙;礼仪;尊卑;人物内心【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蒋和森先生在《〈红楼梦〉艺术论》中指出:“《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洗练、富于表现力……它用笔平实,往往好像是不经意地随手写来,既显得自然流泻,然而又时见波澜生于腕底。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描写人物时用了十六个“忙”,这些“忙”都放在人物的动作前面表达修饰作用,均可解释为“忙不迭”“急忙”“连忙”。

但在具体语境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它在字面解释之外的丰富意蕴。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要“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点”,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下面试对这十六个“忙”字作一点儿赏析。

一、众人之“忙”,“忙”中见尊卑课文中有八处“忙”,是表现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

如林黛玉一进贾府,便有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再如“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作为贾府的下人,她们都经过严格的调教,可谓训练有素,在接人待物生活事务上,伺候要及时周到,这是仆人的本分,不能有一丝的差错。

对贾府的夫人小姐公子们来说,林黛玉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更是亲戚,众人的“忙都宽慰解释”“众姊妹都忙告诉他”,宝玉的“忙来作揖”,既显得彬彬有礼,又不失热情。

“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

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 “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贾母便说:‘你们去吧,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写作第二节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六议论文之六宽泛文论感知析理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写作第二节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六议论文之六宽泛文论感知析理新人教版

突破六议论文之六——宽泛文论,感知析理对应学生用书p350(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将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析】本题使用了逻辑学当中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的案例,但是又有所改编和简省,充分突出了材料的重点。

英美军方从最初的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到后来转而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实际上是注意到了被忽略的、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而这一因素恰恰是所谓的“沉默的数据”。

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

这就催生出了第一个审题立意的角度,考生可以从“生活中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或是“我们应当注重被忽略的部分”来切入强调被忽略部分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来说,英美军方的错误出在没能从问题的本质去考察,始终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来探讨问题的发生机制。

从表层来看,机体上弹痕多的地方才应该被加强,以保证这些部位今后再被打击也不出问题。

但如果从整体上进行考察,这些飞机正是因为没被打到致命的部位才得以幸存,致命之处不言而喻,这就提醒考生,可以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例文]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儿听老师说,他和朋友曾经去过一个边远的山村实践,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苦,连温饱都成问题。

他们为此给每一户送去了猪苗,希望当地的人们能通过养猪挣些钱。

可没过几天,当地人就纷纷把猪苗宰了,吃了顿好的。

当时我们对此感到既惊讶又有些鄙夷,觉得村里人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却断了发财致富的路,为了解当下的馋却忽视了猪苗未来更大的作用。

林黛玉薛宝钗人物论

林黛玉薛宝钗人物论

当时宝玉在“ 当时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 细细展读,黛玉问他“什么书” 着”细细展读,黛玉问他“什么书”。“宝玉 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不过是《 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 大学》 黛玉笑道: 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 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于是 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于是 宝玉只好拿了出来,两人共读,成为《红楼梦》 宝玉只好拿了出来,两人共读,成为《红楼梦》 的一段佳话。 的一段佳话。 黛玉的这种主动性和宝钗的被动性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从生命意识到性格习惯, 的对照,从生命意识到性格习惯,都显示出这 一重要区别。 一重要区别。
“宝钗扑蝶” 宝钗扑蝶” 宝钗扑蝶
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 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 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 黛玉 起来玩,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 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 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 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 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 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 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林黛玉素习猜忌 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 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猜疑” 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猜疑”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 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 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 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 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 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宝钗在滴翠亭无意中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 隐事。 隐事。
在还泪神话中, 在还泪神话中,绛珠小草的成人过程是两个 因素促成的。 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神瑛侍者的作用,使小草得以“ 首先是神瑛侍者的作用,使小草得以“久延 岁月” 岁月”; 另外一个原因是绛珠小草“后来既受天地精 另外一个原因是绛珠小草“后来既受天地精 华,复得雨露滋养”。 复得雨露滋养”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三国演义》笔下的女性是作家张扬正统思想和节烈观念的工具。

如徐庶之母,是被作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过场人物,却担负着张扬正统、维护朝纲的重大使命,并为此大义凛然地死去。

而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笔下的女性,是落拓文人的自我慰藉与精神补偿。

《好逑传》等小说中的才女,尤具典范性,是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者。

这一女人世界依然是父系文化的产物,是依照落拓书生的眼光、兴味打造而成的。

读红楼女子,有一种发生了“革命”的感受。

红楼女性世界是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人世界,这是《红楼梦》女性观中很有价值的亮点。

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红楼女子,一个各美其美的寻常世界。

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都在绽放异彩。

红楼女子的美,是有分寸的,适度的。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善良和真性情。

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还必定是不完美的。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地透露了出来。

红楼中的女子,正是带着各自的缺欠形成一道道自然和谐的亮丽景观。

总之,与以往古代小说相比较,《红楼梦》痴迷地描摹并郑重地托出一个寻常本真的的女性世界。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有删改)材料二:性格对照有三种方式:(1)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2)同一人物的性格表象与性格本质的对照;(3)人物性格内部中两种对立性格因素的对照。

分别可称为: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性格表里对照方式;性格内部对照方式。

性格的外部对照方式早已被广泛应用。

《红楼梦》中的性格对照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这种性格对照使彼此性格互相衬托,互相补充。

互相衬托使性格显得鲜明,如袭人的主导性格(奴才性格),使晴雯的主导性格(反抗性格)显得更加明朗。

(吴欣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1]PPT课件

(吴欣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1]PPT课件
作为文化的载体,小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 的不同侧面;
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情节设置常常跌宕 起伏;
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要从不同角度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描写。
“《红楼梦》选读”模块编写宗旨
帮助同学们较深入地了解 这部名著,欣赏其独特的艺 术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认识,并进而把握鉴赏 小说的基本方法。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1.寻找作品中人名与情节的对应关 系。
2.寻找叙述语言与作品情节的对应 关系。
3.寻找描写语言与作品情节、主题 的呼应。
1.《石头撰书》中石头向僧人说道:“适闻二位谈 那人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如蒙发一点善心, 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 万劫不忘也。”这段叙事与全文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拓展点(二)
关于冯谖的故事,《史记》 和《战国策》的记述有所不 同。试把“冯谖客孟尝君” 和《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 相关内容对照,明确二者之 间的异同并探究原因。
拓展点(三)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 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 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战国策》主 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 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的故 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 斗争的行为。请搜集《左传》《战国策》的 有关资料,写出这两部书给你的印象。
教师提供的探究题目
1.“假语”因何而存——浅析贾雨村与门子的对话 2.从“连这不知,怎能做得长远”说开去 3.“压服口声”的技巧 4.“清客”言谈——大观园环境与“人境”的反映 5.疯话?谶语?——一僧一道的语言分析
古德拉:

《红楼梦》阅读之二:十位老师解读林黛玉

《红楼梦》阅读之二:十位老师解读林黛玉

《红楼梦》阅读:十位老师解读林黛玉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名家研究红楼梦,成就了一门“红学”。

现选取十位老师对小说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分析解读,各有其理各有高见。

分享如下。

一、张一南老师谈黛玉的玩笑林黛玉开玩笑,更多的时候还是冲着宝玉的。

黛玉跟宝玉开得最多的一个玩笑,就是说他跟别的女孩子好。

我们怀着一颗紧张的心,看着林黛玉不断地说贾宝玉跟谁谁好了,就觉得这个林黛玉怎么这么爱“吃醋”。

其实,林黛玉的这种玩笑,与没好气的嫉妒还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调侃打趣的成分更多一些。

顺便说,王熙凤对贾琏,也有这样的调侃打趣,这跟她认真清理门户不是一回事。

王熙凤在真的要清理门户的时候,反而表现得特别客气。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把这二者区分开来。

林黛玉为什么要跟贾宝玉开这方面的玩笑呢?首先当然是因为她喜欢贾宝玉,对贾宝玉这方面的关注就多一些,一看见贾宝玉就难免往男女之情上去想;其次是贾宝玉“接得住梗”,因为贾宝玉也喜欢她,双方彼此认可这么亲密的关系,可以没事开点儿男女方面的玩笑;再次,林黛玉说有很多女孩子喜欢贾宝玉,其实也是对贾宝玉男性魅力的赞美。

嫉妒本身就是爱情的证明,林黛玉没事就跟贾宝玉开这样的玩笑,是一种爱情关系的确认,甚至可以说是对贾宝玉的—种表白:你看,我觉得你是值得喜欢的,我怕别人也喜欢你。

这种玩笑是善意的,不能理解成攻击性的,也不能理解成缺乏安全感。

如果林黛玉真觉得贾宝玉不喜欢她,其实是不敢幵这样的玩笑的。

如果爱情关系很脆弱的话,随便一个这样的玩笑,可能就闹到俩人分手。

林黛玉老拿别的女孩子跟宝玉开玩笑,特别是拿宝钗开玩笑,有没有觉得她们潜在威胁的成分呢?这个是有的,至少潜意识里是有的。

只不过这一切始终是潜在的:“你这么可爱,你身边的女孩子也很可爱,你会不会跟她们好呢?我知道你是不会的,但是我还是想听你亲口跟我说--不断跟我说。

”林黛玉拿宝玉开这个玩笑,那是见缝揷针式的,只要有可能把话题引到这方面,她是一定会引到这方面的。

红楼梦概述

红楼梦概述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笔记小说
(魏晋南北朝) 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李朝威的《柳毅传》 蒋防的《霍小玉传》 元稹的《莺营传》
传奇小说
(唐代时期)
话本小说
(宋代时期)
拟话本小说
(明代时期)
冯梦龙的“ 三言” 凌蒙初的“ 二拍”
长篇小说
(明、清时期)
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金瓶梅》、《封神演义》等 清:《儒林外史》、《红楼梦》、《老残游记》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兰
荣国府
贾 敏 (林如海) 林黛玉
第三回
• 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 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课题“林黛玉进贾府” 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 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 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 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 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 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 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 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的 行踪, 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 线索。
《红楼梦》是小说也是史书
《红楼梦》中有贾雨村(谐“假语 存”),也有甄士隐(谐“真事 隐”),所谓“假语存言”即指小 说;“隐”有“真事”,便指其中 包含着历史,这应该是所有“红楼 梦”读者的共识。 只承认《红楼梦》是小说, 而不承认是“史书”的做法是不尊 重客观事实的表现。
红楼梦的隐喻
• 贾家四代人的排列顺序有一定规律,即按 人(贾代善、贾代化)、文(贾政、贾 赦)、玉(贾琏、贾珍等)、草(贾蓉) 的顺序。“人文玉草”的隐喻是书中的人 物和文字都隐喻曹公的事。“玉”谐 “喻”。“草”谐“曹”。 •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喻“原 应叹息”。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关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已被天下人说滥了。

嫌她厌她的人说她是个哭哭啼啼的娇小姐,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适合在现实中生活;爱她怜她的人说“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同情她、歌颂她的人甚至把她拔高到反封建斗士的高度。

关于黛玉,笔者认为,黛玉身上有着中国古代优秀女性知识分子的风范。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夜奔相如的卓文君,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咏絮之才的谢道蕴,写下《断肠集》与《断肠词》的朱淑真……这些女性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不媚俗、不妥协,过着一种缠绵哀怨、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才华、恋爱悲剧、不屑于人情世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时,几位姐妹和宝玉的诗作中,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

写诗时她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这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

黛玉不仅会作伤感之词,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这样豪放的,也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

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也表现了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

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

绝世才华为什么会成为其悲剧根源?林黛玉正是具有敏感多思的诗人气质,使得她看到落花,就泣残红;看到流水,就吟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只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黛玉形象分析

黛玉形象分析

愚以为,黛玉之美美在其貌,美在其才, 愚以为,黛玉之美美在其貌,美在其才, 美美在其貌 美在其思,美在其纯,美在其情,美在其愁。 美在其思,美在其纯,美在其情,美在其愁。 曹雪芹把中华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新的熔 铸和创造,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铸和创造,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 从而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一种娇花照水、 玉,从而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一种娇花照水、 弱柳扶风绝美; 弱柳扶风绝美;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但读《四书》, 不但读《 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不但读 四书》 而且读脚本杂剧《西厢记》 牡丹亭》 而且读脚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 桃花扇》 对李、 孟以及李商隐、 《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 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 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 她善鼓琴,且亦识谱。 会。她善鼓琴,且亦识谱。
贾宝玉
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 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 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 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 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 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 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 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本文对宝玉的描写, 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哪 三个重点? 三个重点?
黛 玉 形 象 分 析
﹃ 林 黛 玉 进 贾 府 ﹄ 之
请找出课文对林黛玉 的有关描写, 的有关描写,谈一谈你感 觉中的黛玉形象。 觉中的黛玉形象。
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 堪叹咏絮才, 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林黛玉
判词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
性格主要特征: 病态美 自尊 自卑 小心眼 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 叛逆 悲剧
林黛玉
病态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 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 丽和气质 。
贾宝玉
性格主要特征:
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 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 恶、美丑的划分。
他行为“偏僻而夸张”,是封 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 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 的仕途。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 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 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 逼人” 。
晴雯
晴雯泼辣尖刻的性格得罪了众多的丫鬟婆子,因而众人一齐发难, 群起而攻之,根本原因则是晴雯的叛逆行径使得众主子对她极不 放心,深怕她将宝玉引上邪路。所以晴雯的悲剧看似一个性格悲 剧,实际上是个思想悲剧,这是任何一个具有类似叛逆行径的丫 鬟都无法逃避的政治悲剧。所以我们可以说,“招人怨”的并不 是她的“风流灵巧”,而是她的桀骜不驯的个性,众人的“诽谤” 只是她“寿夭”的导火线,统治者对她的天性摧残才是她早逝的 罪魁祸首 。
林黛玉
自尊 自卑 小心眼
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 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 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 性格的核心部分。

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对《红楼梦》的诗性解读

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对《红楼梦》的诗性解读

第41卷㊀第2期2019年3月㊀㊀㊀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Q i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㊀㊀㊀㊀V o l .41,N o .2M a r .2019收稿日期:2018G04G18作者简介:彭文雅(1989G),女,山东菏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方向:«红楼梦»与古代小说艺术研究.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对«红楼梦»的诗性解读彭文雅(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摘㊀要:«红楼梦论稿»于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反响,至今长盛不衰.其散文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彰显人性之美的阐述和分析,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评论方式.可以说,«红楼梦论稿»体现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展示了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从语言风格㊁思维方式㊁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对«红楼梦论稿»的诗性特征进行阐述.关键词:«红楼梦论稿»;«红楼梦»;诗性解读中图分类号:I 207.41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5102-(2019)02-0135-05㊀㊀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文体是不可逃避的话题之一,它反映了批评者的精神世界㊁思考模式和文化底蕴.我们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文体的结构.首先是对表达方式的解读,包括语言风格㊁论述角度和表现方式;其次是对作家的论证模式㊁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的研究;再次是对作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探索.对文学批评文体的探索,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彰显文学批评的价值.诗化批评家在中国传统诗词化批评的基础上,采用比喻㊁象征的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的文字来进行论述,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蒋和森虽然是典型的学院派学者,但他的文学评论并没有沾染理论化和概念化的气息.«红楼梦论稿»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立足于文本,以审美感受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生命情感体验,探究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并用优美诗意的语言将自己对«红楼梦»的感悟表达出来,最终从中升华出普遍的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一㊁诗性的语言特色出色的文学评论应当是诗意盎然而又充满着灵性的批评,不仅能启迪人的思想,更能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反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学评论,大多是机械而单调的理论性文章,读之索然无味.而«红楼梦论稿»却不入流俗,它充满诗意和灵性的语言㊁恰当贴切的比喻和潇洒随性的散文体恰似一首首悦耳的乐章,令人手不释卷,陶醉其中.(一)优美灵动的语言蒋和森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不仅对于杜甫诗词和唐传奇有深入的研究,并在余冠英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蒋和森自己在创作文章时,也最大限度地追求优美㊁诗意和情趣,同时又颇具学术价值.«红楼梦论稿»不乏理论化的文学批评,但通常是将理性分析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用热情洋溢的文字,顺畅通达地论述着«红楼梦»中每一处充满诗意的存在.蒋和森认为,在语言上,曹雪芹继承了以往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集流畅和生动于一身,给人纯净之美.而«红楼梦论稿»的语言艺术,最打动人的首先便是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在文学评论中穿插抒情,在抒情时进行评论,是«红楼梦论稿»典型的艺术特点.比如在«红楼梦引论»中,蒋和森这样描述黛玉葬花的场景: 落花,把她飘零的身世和只能任人践踏的妇女命运,在她531的心里唤醒了. [1](P.21)如此沁人心脾的语言,使林黛玉的凄凉身世和落花的悲凉场景结合起来,让人读之感慨万千,凄美之感溢满于怀.他还这样评价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热爱: 生活的朝霞,在贾宝玉的头上升起 但是,这美好的爱情,所得到的并不是别的,而是更为深重的忧伤和酸楚的眼泪. [2](P.75)通过这种优美缱绻㊁感情绵密的批评语言,读者能感受到贾宝玉对林黛玉深沉而热烈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意的表达,足见蒋和森深厚的文化积淀.另外,«红楼梦论稿»非常重视遣词造句,虽然没有一字之间定义是非,但通过字里行间简练直接言语风格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如前文所述,蒋和森用感叹的笔法论述林黛玉悲凉的处境,使读者在为之伤感的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的思想态度,同时也理解了悲剧的产生原因 封建社会里的那些表面上用道德和善良标榜自己的人,那些会因为一只蝼蚁和苍蝇而痛心的人,却往往因为自己的一时的意念而制造出人间悲剧, «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便属于这一类人物. 写贾宝玉的叛逆,用的是 带有民主倾向的叛逆 ,形象地概括了贾宝玉所代表的新思想;写薛宝钗的遵守封建道德,明确指出了 自缚而又缚人是封建卫道者的共同特点 , 自缚而又缚人 这几个字用得极佳,既点明了薛宝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又巧妙地反映了封建卫道者的顽固和自私.(二)妥帖恰当的譬喻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除了在思想和学术方面的价值外,还源于其优美生动的语言,他笔下的文字不像普通的评论性的语言枯燥无味,而是形象而直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精彩妥帖的譬喻,使文本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和生机.比如他写晴雯是 火红的山茶花 ,以突出其热情似火的性格;写探春是 扎手的玫瑰花 ,以彰显其钢明果断的个性;写史湘云是 色彩明快的风荷 ,以显示其爽朗洒脱的名士色彩;写惜春是寂寞角落的雏菊 以显其清冷;写袭人是攀爬的 紫藤花 .而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蒋和森把他们比喻成为华丽的牡丹和君子兰花,温柔富贵之乡的雍容华贵和不入尘世的高冷是二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以花喻人,是对«红楼梦»的深度解读,也是对这些女性形象的进一步定义.不论是一心攀附权贵的袭人,还是正直的晴雯,亦或是单纯的史湘云,蒋和森都用花对其进行了比拟,恰当贴切,令人读之心悦诚服.另外,蒋和森把贾宝玉生活的时代比喻成 暴风雨之前的海洋 ,以描绘滞闷压抑的社会环境;把荣国府比喻成为封建社会的水银柱,以此来说明«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把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比喻成狼,摧残着广大女性.这种解读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让读者对其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如此热情秀丽的语言完全可以和戴望舒«雨巷»中的文字相媲美,诸如此类闪烁着灵秀之气的语言,在«红楼梦论稿»中随处可见.蒋和森笔下文采飞扬的文字引人入胜,让人如闻乐章,给读者了美好的享受和体验.然而,由于过于重视对文字的修饰,在文章的局部产生了内容空洞的缺憾.典型如在«林黛玉论»的开篇部分,作者整篇用了大量的抒情色彩浓厚的语言,给读者的整体感觉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澎湃之余,不免有空洞之感,影响了对文本真正意义的解读.(三)自由洒脱的散文体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向来注重文采,如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主张文学评论应该达到 风清骨峻㊁藻耀高翔 的境界.因此,文学评论应该兼顾风骨和文采,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的效果.«红楼梦论稿»视野广阔㊁注重抒情,驰骋于社会中的每个方面,涉猎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批评文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论稿»并不是规范的学术研究著作,多是一些热情洋溢的抒情性文字,没有严谨的格式,也没有规范的设计,结构呈散文体式,洒脱自如,其情感充沛,汪洋恣肆,尽情挥洒.蒋和森在诗词歌赋方面颇具功底,在«红楼梦论稿»中随处可见他散文诗话的语言,切合人物心理,让行文显得优美.典型如他在论述贾宝玉的生活环境时,指出在那一时代背景下, 灵智与感情正在不熄地燃烧,正在咬破四周的黑暗而吐射光明. [3](P.41);论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志同道合时,指出这种人以类聚的情感 很快就化升为爱情的烈火 ,并且 永不熄灭地用整个生命燃烧起来 ;在描写林黛玉的死亡场景时,蒋和森的语调悲伤近于哭泣: 死神的手掌,却是这么不可抗拒地,不容怀疑地要扼住这个少女的呼吸 人们的心情沉重了,泪水游动在眼眶的边缘. [4](P.90)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使行文避免了枯燥和呆板,让读者流连其中的同时也能引发情感的共鸣.其次,蒋和森在运用诗化的语言增加文章文采的同时,也时常夹杂一些感叹和反问语气来加强行文的语气和论述力度.在整部«红楼梦论稿»中,共出现了95处感叹语气,93处反问语气.其覆盖范631围之广,语气之强烈,在文学评论中是少有的.例如在«贾宝玉论»中,蒋和森认为贾宝玉被封建制度所束缚, 在贾宝玉的身上,正披戴着一条无形的,经过精工铸造的黄金锁链! [5](P.49)在此基础上,蒋和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接连用几个感叹语气来形容贾宝玉受到的伤害和顽强的反抗精神.此外,在关于«红楼梦»的艺术技巧的评点㊁写作方法的评点上,蒋和森也多次运用了感叹语气,以此来表达对曹雪芹卓越创作手法的赞美.为了进一步加强语气,蒋和森还使用了大量的反问语气,尤其在«‹红楼梦›人物赞»中,诸如 这不正是黑暗社会的写照? 等带有强烈肯定色彩的句子,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说服力度,提升了情感厚度.蒋和森的诸多感叹语气和反问语气固然不能代表«红楼梦论稿»的全部语言风格,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蒋和森对«红楼梦»的真切的热爱和感悟,起到的渲染效果也自然是平白的语言不能比拟的.然而,过度的热情和感叹往往会使喷薄而出的情感难以驾驭,从而影响到文章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在«红楼梦‹人物赞›»一文中,蒋和森用了大量的感叹号和感叹词,固然是情感真挚㊁有较强的渲染力,但是过于热烈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文本的分析,忽视了人物道德和情感之外的典型性格.二、诗性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人类分析世界㊁思考人生的思路和视角.从传统的意义来看,中国文学更倾向于感悟,不重视具体化的逻辑思维.往往通过直觉式的鉴赏,运用比喻㊁拟人㊁象征等直观的表达技巧去触动读者的感性思维,从而让读者理解作品的潜在意义和精神内涵.从«红楼梦论稿»的整体风格来看,蒋和森的思维模式沿袭了古代文论这种直感式的思维模式,以感悟的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通过丰富的表达技巧来把握研究对象典型特点,从而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一)直感顿悟直感顿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合称.艺术家在研究大自然的时候,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在触碰的瞬间会迸发出一种感悟,此种感悟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因此,对客观对象的直感顿悟之后,才有了意境.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恰是用这种直感顿悟的思维模式来对«红楼梦»进行理解和剖析的,这种评论一般可以对批评对象的性格特征做到精准的把握,因而冯其庸认为«红楼梦论稿»中的观点是众多评红论著中与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与设想最为贴合的: 蒋和森的文章本身就是艺术品,至今也很少有人把研究论文写得那样好. [6]更有甚者,作家叶文玲在读了«红楼梦论稿»之后,给他写了一封感慨万千的信函,以示深受启发.可以说,蒋和森通过直感顿悟的思维模式,达到了直探曹雪芹内心和诗心的境界.例如,蒋和森在谈到焦大时,这样说: 你仿佛在启示人们,俚俗胜似典雅,真理不用藻饰. [7](P.210)焦大的正直醉骂在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曹雪芹仅仅用了百余字,焦大就成为读者心中无比熟悉的人物形象.焦大骂出了时人敢怒不敢言之事,揭穿了道德遮掩下的肮脏行为.蒋和森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寻找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感悟到作者思想的起伏变化,直达曹雪芹的内心深处.直感顿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了语言的诗意空间和情感色彩,意味悠长.这样的案例在«红楼梦论稿»中俯拾皆是,让读者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虽然这种直感顿悟的思维方式表面看来缺乏逻辑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比概念化理论性的文学批评更有说服力,通常在直感顿悟中感到鲜明观点的呈现.(二)具象思维我国传统文学对意境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往往采用形象而具体的表达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植根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过程充斥着情感,洋溢着美学色彩.蒋和森在文学评论中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剖析㊁解读,精确地掌握研究对象的特征.例如他是如此概括«红楼梦»的场景和图画: 作家在书中使我们看到的乃是一个纵横交错㊁万象纷呈的整体. [8](P.50)蒋和森分别用线条和图画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整体布局,令读者读后豁然开朗,而此类营造具象的描绘就是诗性表述的一种.在诗性批评创作中,具体物像是评论者借此倾注感情体验的客观对象,是一种情感的代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具象是评论者为自己细微的阅读感受找到的一种客观的表达.蒋和森的诗化批评一般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对作品的具体感受化作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供读者体会和把握.如在评价贾宝玉时,他这样描述: 过惯了寄生生活的贾宝玉,正像他居住的怡红院回廊上 各色笼子内的仙禽异鸟 一样,太多的束缚与时代风云的征象,固然不断激发着自由生活的意志,但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也退化着奋飞的毛羽,使它不能毅然冲破荣国府这个金铸的封建牢笼. [9](P.59)蒋731和森的描述没有简单地滞留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人物的本质,让读者对曹雪芹的典型个性进行充分的认知.他让读者几乎感受不到是在研究作品,更像是探究灵魂深处的意义,把个人认识到的批评对象还原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相对于其他思维方式,这种具体可感的形象感染力度更强.具象化的叙述也可以包含剖析论证,用这种形式呈现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可以让指摘的表述切实而又中肯,理性而不失感情色彩,达到直观分析难以企及的效果.三、丰富的人学意蕴人本主义立足于人性本身,着眼于人的本性,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并把对人的认知当做其哲学的开端.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之一,«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是其代表作,蒋和森对俄国的哲学颇为熟稔,其文学创作自然会受其影响.正是从这种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蒋和森在批评实践中以自我感受为基础,强调自我的审美感受,并从这种审美感受中升华出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而对作家的思想和人格有了进一步了解.此外,在«红楼梦论稿»中,蒋和森往往用一种客观公正㊁理解宽容的态度面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通过研读作品体察作家的思想世界,由作品中的展示的艺术世界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思路.由文本我们可知,在批评对象面前,蒋和森善于从对方的处境出发,从艺术表象中探索出曹雪芹的个性和价值观,甚至可以洞见作家内心的诗情画意.(一)以自我感受为依据文学评论不是一种简单的鉴赏表达,而是评论者人生实践的一种形式.评论者在这种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理想.蒋和森往往深入到批评对象的内心世界,与曹雪芹进行心灵的沟通.以自身的主观感受出发,融合自己的人生感触,走进«红楼梦»描绘的世界中,去感受曹雪芹的精神世界.对于蒋和森来说,文学评论是一种再现自我价值观的活动,不是用作品来检验某种理论的合理性,而是要把个人的感触融入到评论中,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读者分享.在论及贾宝玉时,他认真分析了贾宝玉试图挣开封建枷锁的心情,体会到贾宝玉焦急和烦躁的心情,并且独具慧眼地指出那一时代背景下只知识分子对光明的渴求.因为他以生活阅历为基础,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觉察到5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与曹雪芹在某些地方有类似之处,而且精神上与之产生了共鸣.正是这种饱蘸着深刻感悟的感怀式表达,让«红楼梦论稿»洋溢着人情之美.以 自我 为出发点,并不代表着评论者可以天马行空,这种 自我 是基于公正客观㊁诚恳体谅的评论方式之上的.蒋和森在«红楼梦论稿»中始终保持着端正的批评态度,他真诚宽容的态度渗透到每一篇评论中,真正做到了与作者的灵魂交流.蒋和森的宽容真诚体现在他秉承一切从文本出发来评价文学作品,立足于文本和作家的世界,没有用格式化的概念术语和条条框框去解剖作品,总是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㊁心悦诚服.蒋和森的客观宽容表现在他 不虚美㊁不隐恶 ,赞其优点,贬其缺点,正心诚意赞美«红楼梦»优点的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作者和作品的问题和缺陷.如在评价«红楼梦»中的民主思想时,直接坦荡地指出曹雪芹的陈腐:«红楼梦»所表现的朴素民主思想,还带着朦胧的㊁自发的性质,还没形成一套思想体系.因此它与下一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新东西比较起来,却又显得不够成熟,依然带着浓重的旧生活气息. [10](P.373)同时他也能够充分理解曹雪芹的学识和生活背景,不苛责,对«红楼梦»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给与充分肯定, 尽管«红楼梦»存在着时代的㊁阶级的局限,但并未从根本上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价值. [11](P.373)蒋和森客观宽容的批评态度是是他秉承以 自我 为出发点的表现,也是他文学评论中人性意蕴的表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宽容.也只有在客观宽容的批评理念指导下,才能体察作者心理,洞察人性,进而理解作者饱含诗意的灵魂.(二)以体察人性为宗旨20世纪三十年代,高尔基最早提出了 文学是人学 这个命题.[12]他认为特定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同时代的文学评论著作相比,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不是用已有的理论去解剖作品,而是从普遍的人性和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出发,通过作品去研究人性和作家的人格特质.在«贾宝玉论»中,蒋和森通过对贾宝玉个性特点的分析,认识到那一历史环境下人性的共同特点: 这一性格中,既熔铸着人物所属的阶级印记,又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风貌,同时还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气质,以及为那个时代人们所共感,所激动的东西. [13](P.93)这就是一种 一叶知秋 的境界,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品的表面理解,而是深入探索主人翁的内心世界,透视到普遍的人物心理特点.在«薛宝钗论»中,蒋和森细致地对薛宝钗的性格心理进行了831分析,认为传统模式下对薛宝钗进行的表面的分析并没有触及到人物本质,因为只有探索出 她那作为一切行为活动枢纽的思想实质 [14](P.144),才能对薛宝钗的内心世界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 认识这一典型的社会意义 [15](P.144)这的确是对«红楼梦»人性意蕴的真切体认,同时也是对曹雪芹洞察力的赞美和欣赏[16](P.145),更是直探曹雪芹的内心深处,看到了他刻画人物的卓越手法和其中的辛苦和努力.蒋和森不仅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人性的普遍规律,发现人情和人性之美,也往往通过文本去透视作者的思想世界,从而发现曹雪芹的性情和人格.在谈论焦大时,他从腐败的统治者身上看出了封建社会的肮脏,从耿直的焦大身上读出了正直和勇敢,而这些正是封建社会的残酷的现实,也是曹雪芹的笔触幽深之处;在涉及到统治者贾政时,他一方面描绘了他的威严庄重,另一方面又讽刺了他道貌岸然后的虚伪,最后表达了曹雪芹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深恶痛绝之感.透过曹雪芹的文字,蒋和森总是能够细心体察到人物的微妙心理,理解到他们的困难处境,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因而探寻到曹雪芹人格性情和心灵世界.通过这种 以人论文 的批评方式,蒋和森真正走进了曹雪芹心中,触及到了曹雪芹的灵魂,因此«红楼梦论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以上主要从诗情画意的语言㊁诗性的思维方式㊁和生动的人性体现三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论稿»的诗性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理性的思想光辉,也浸透着诗情画意的审美空间,更兼具灵性㊁直感和想象的氤氲和充盈,使思想和人物得以尽情地展开.读者从中不仅体察到了作品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更领悟到了曹雪芹的人格之美和精神之美.参考文献:[1][2][3][4][5][7][8][9][10][11][13][14][15][16]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6]雨虹.蒋和森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J].红楼梦学刊,1996,(4).[12]雨林.高尔基谈文学三要素[J].新闻爱好者,1993,(2).P o e t 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f o r T h e E s s a y s f o rAD r e a mi nR e d M a n s i o n sP E N G W e nGy a(A r t sM a j o r,C h i n a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 A r t s,B e i j i n g10002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t h eh i s t o r y o fR e d o l o g y,t h e r e a r en u m e r o u s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s t h e s t a r s s h i n i n g i n t h e s k y.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r e a r e s o m e h i g h-q u a l i t y,h i g h-l e v e lw o r k s.T h e b o o k"T h eE s s a y s f o rA D r e a mi n R e d M a n s i o n s"i s a n o u t s t a n d i n g o n e,f a m o u s f o r i t s p o e t i c a n d a r t i s t i c l a n g u a g e.S i n c e f i r s t l y p u b l i s h e d i n t h e1950s,t h eb o o kh a sm a d ea 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c o u n t r y,a n ds t i l l h a v eh u g e i m p a c t.I t s s p e c i a lw r i t i n g s t y l ea s p r o s e,v a r i e de x p r e s s i o ns k i l l s,a n d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t od e m o n s t r a t e b e a u t y o f h u m a nn a t u r e,h a v e p r o f o u n d l y 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w a y o f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I t c a nb e s a i d t h a t t h e"T h eE s s a y s f o rA D r e a mi n R e d M a n s i o n s"e m b o d i e s t h e p o e t i ct r a d i t i o no f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 a n d s h o w s ad i s t i n c t p o e t i c s t y l e.T h i s a r t i c l ew i l l e x p o u n d t h e p o e t i c f e a t u r e s o f"T h eE s s a y s f o rA 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l a n g u a g e s t y l e,t h i n k i n g m o d e a n d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K e y w o r d s:T h e E s s a y s f o rAD r e a mi nR e dM a n s i o n s;AD r e a mi nR e dM a n s i o n s;p o e t 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责任编辑:赖振寅)931。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 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

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 终难定!”(第5回)


“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 莲为舌,以冰为神”

张潮《幽梦影》:“所谓美

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 以目为神,以柳为态,以玉

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
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
“这是一个最容易想起自己,而

又是最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这是
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

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同时,这

又是一个永远不安心于把自己的尊 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

“这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
或者说,是一个少女气质的诗人。

这使她一言一动、多愁善感之中, 发散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
概 说
《红楼梦》的版本
脂评本
甲戌本(1754) 己卯本(1759) 庚辰本(1760)
程印本
程甲本(1791) 程乙本(1792) 程丙本(1792)

“‘梦’、‘幻’等字,却是

此书本旨”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

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

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

青年男女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



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



形象象征:贾府的衰朽腐败
日常生活的穷奢极欲,入不敷

出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

论蒋和森的《红楼梦》研究

论蒋和森的《红楼梦》研究

论蒋和森的《红楼梦》研究
蒋和森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红学家之一,他主要从文学立场出发研究《红楼梦》,着重对《红楼梦》的人物和艺术进行探析。

蒋和森的研究风格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作家特征,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反封建”,然而又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下探讨了《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和美被毁灭的主题。

蒋和森对《红楼梦》三个主要人物的评价也是在“阶级斗争论”的总框架下进行的。

他认为贾宝玉是带有不彻底的反封建思想的旧人,而林黛玉是中国封建时代受压迫的女性典型,薛宝钗则代表了虚伪的封建阶级。

蒋和森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足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学之林的,其中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线结构,融合了白话文方言的语言,同而不同的人物塑造,都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性创造,然而又是其集大成者。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的诗化语言是这本论著最大的特色,也正是这一特征使他的著作畅销一时,被称为“蒋和森现象”。

蒋和森研究文章的写作风格最为人称道,这为我们当代论文创作留下了启示,但他的观点也明显
受到时代的局限,这也是他的名字在当代红学史上不容易叫响的原因之一。

在红学进入学术史整理和学科建立阶段的大背景下,应当给蒋和森一个合理的学术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和森论林黛玉(一)《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

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人万丈深崖似地激荡、回旋起来。

在这一回里,书中主人公林黛玉终于熄灭了她生命的火焰。

这时,人们仿佛特别感到这个少女生命的价值,以及她活着是多么符合人们的心愿。

然而,死神的手掌,却是这么不可抗拒地、不容怀疑地要扼住这个少女的呼吸。

在这一无情的真实面前,人们的心情沉重了,泪水游动在眼眶的边缘……林黛玉,这个为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曾经使多少人失去了平静啊。

是什么一种东西,使得我们对这个好哭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动情和无法忘怀呢?在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不禁变得沉默而深思。

虽然,我们曾经用纯净的感情,或者用在读《红楼梦》时那种默然无语的凝视,来感受过这一形象的深度和重量。

但是,当我们企图回答上面所提出来的问题时,不禁感到难以找到简捷而完满的话语。

这一艺术形象为甚么能够这样地深人人心,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

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红楼梦》里贾芸与小红、贾蔷与龄官、司棋与潘又安等等都是爱情,而且这里面也有悲剧的爱情,为什么都远远地不像林黛玉的爱情那样地深印在我们的心中呢?也许,我们又想到,林黛玉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代表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希望和痛苦。

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值得我们同情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任何时候,真理总是号召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但是,我们也在其它的作品中,读到过许多要比林黛玉更为坚强、更为猛烈的反抗黑暗势力的主人公,他们为什么并不一定都能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呢?有些作品,也许在掩上书页之后不久,我们就把它连同人物一齐遗忘了。

那些人物,似乎不及这个只在深闺中哀愁流泪的林黛玉那样地萦回在我们的脑际,只要我们稍一回忆,就仿佛立刻看到了她的身影,听到了她的声音。

……看来,这一人物形象到底为什么这样鲜活地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这样强烈地摇撼着我们的灵魂,不是仅用几句话几个概念所能说得完全的。

必须从这一形象完整的艺术创造,从这一人物典型的全部结构来作多面的、内在的艺术分析。

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全部复杂性的活生生的个性。

一个我们好像在那里碰到过、或者确信曾经那样生活过的活人。

是的,首先必须是一个活人而不是概念的化身,然后才能这样地、或者那样地打动我们。

而要写成一个活人,这就主要要求作家必须精通“性格的艺术描写”(别林斯基)。

曹雪芹正是这种善于描写性格的巨大天才。

他所创造出来的许多人物典型,不仅对于我们很多都是“熟识的陌生人”,而且使我们永远不会把这一人物与那一人物混淆起来,即使是在最细小,最微末的地方。

林黛玉和惜春都有些孤僻,但我们永远不会把林黛玉的孤僻与惜春的孤僻当成同一的东西来感受。

同样的,我们也永远不会把林黛玉的爱情和尤三姐的爱情当成同一的东西来感受,虽然她们的爱情都可以用得上“强烈”这个字。

我们所以能这样毫不费力地加以区别,是因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非常鲜明、非常深刻的性格。

林黛玉所以能生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打动了我们,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用爱情、用反抗、也用她的眼泪和痛苦以及她所特有的敏感、多疑等等,所有机化合而成的性格。

这是一个由强大艺术天才的手所典型化了的性格;一个你愈是细密地注视,就愈是感到可爱的性格。

在这一性格中,即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图画,同时又熔铸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以及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感、所激动的东西。

现在,让我们走到这一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去吧。

(二)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

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

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

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

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个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

——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

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

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

的确,在荣国府里谁曾受到过这样的宠遇?怜爱已经达到至高的程度了。

荣国府里的人们,谁不对这个“举止言谈不俗”的姑娘,投过来尊敬的、热络的目光?不仅如此,那个使她一见之后便发生异样感觉的表兄,又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其亲密处,“亦较别个不同”……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三)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许自有它的好处吧?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

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

”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但是,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

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

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

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

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

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宜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

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

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

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

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

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

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

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

”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

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

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

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

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看来,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

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

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万般怜爱”着她;她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

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一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

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

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

”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

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

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

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

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

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

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