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合集下载

太极拳研究课题

太极拳研究课题

初中阶段进行“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感到健康的重要,认识到健康是今天社会上价值最高的需要。

“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这已成为众多人的切身体会。

可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困忧。

诸多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1.现代经济的发展,事业上的竞争,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心态失去平衡。

2.现代化科学、先进工业的飞快发展,在许多工作岗位上,按按电钮、操作一下电脑,或掌握一下方向盘,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坐办公室的人更是整天坐在那里可以身体不动,因而形成身心不平衡,久而久之,许多人患上了上盛下虚之症。

3.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带来生命的凝聚与耗散的失衡。

许多人营养过剩,而运动量过少,从而出现诸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脂肪肝、冠心病等一系列所谓的“现代生活文明病”、“社会进步并发症”。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繁重,整天伏案读书,做练习、答试卷,大量的上身运动与脑力劳动,极少量的体育活动,难以保持上、下身的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近视率上升、肥胖症低龄化、神经衰弱人的增多、“招飞对象”难以寻找等等,这一切说明,现代人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4.某些地区治安状况不良,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自危和自我保护的需求。

上述种种由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而带来的疾病,人们称之为“现代生活方式疾病”,逐渐地成为世界的头号杀手。

据此,当今现代生活中,人们迫切地寻求一种可以使精神放松、心态平衡、身心平衡、凝聚与耗散平衡,特别需要加大下部运动,从而能使生命整体得到调整,以克服上盛下虚弊病,而且有一定护身价值地体育运动项目。

而中国古老的太极拳,它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术,又是护身术;它既炼内(心)又炼外(体),精、气、神兼炼;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太极拳非常重视加大人体下部运动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虚的“时代病”。

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研究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

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

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於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

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感;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

另外,随著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听到。

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後,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後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

“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结合的练法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

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又要虚虚对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

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左掌心之上,在大指轻贴於右拳虎口处,馀四指轻贴於右腕骨背之下,双手停於心口前,距离约4寸许;肘不贴肋,沉肩坠肘,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两肩骨节微向前卷,使背部的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

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自觉心平气和,姿势稳当。

然後两腿分清虚实,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识引导腹部内脏从左腰隙起轻轻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转而上,双手随著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仍停於心口;同时配合缓缓吸气,追随内脏的弧形动作,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如忍住粪便状,使气聚于下丹田(脐下中极穴),略停一停。

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

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

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摘要]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结合太极拳的拳理和特色及人体生理特点,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实践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进行论述。

试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这将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和传播。

[关键词] 太极拳健身心理健康1 前言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约300年前)逐渐系统地发展成为正式体育运动。

它是综合历代名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理创编而成的。

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圆活自然、连绵协调、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始终强调合乎自然运动规律。

太极拳在运动中以人为主体,注重自我锻炼,形成了内外兼修的技术体系,而这一体系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完全符合科学的健身规律。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而且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预防疾病。

2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是和太极拳的特点息息相关的,太极拳是一种缓慢、柔和、轻灵的拳术。

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2.1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心静”是指精神状态安静,“体松”是指人体肌肉、关节、内脏器官舒松自然。

太极拳架式平稳舒展,动作轻柔缓和,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

练习时要求精神饱满、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排除一切杂念,按照练拳的步骤和要领,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中,按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配合动作,顺其自然地呼吸,“用意不用力”。

所以,人们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之后,虽然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一般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因此,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尤其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

2.2轻灵沉着,圆活连贯太极拳套路自始至终首尾相接、连绵不断,动作轻灵圆转,所有动作均要求走弧线,避免直来直去,整套拳法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弧线构成的圆圈组成,举手投足离不开圆,这是符合人体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的。

浅析太极拳依“法”科学研究和教学训练

浅析太极拳依“法”科学研究和教学训练
3 . 1 、 太 极 拳 健 身 训 练
根据太极 拳的宏观发展趋 势 , 全面、 一般性 的训 练是 比较普遍 其侧 重点应着手于套路 、 推手技术 中的基本单操动作( 单 性疾患 。 有十分好的疗 效 。 在太极 拳锻炼过程中 , 唯 以单支撑屈膝过 的。那么 . 向、 循环方式 ) 、 功法 ( 恢复手段 ) 和体能 ( 身体练 习、 辅助训练 手段 ) 度为病变 的常见现象 和根本原 因 , 为纠正不 良锻练方 式 , 现 用科研
( 2 ) 训练 。 由于运动训练科 学化 的倡导 , 太极 拳训练也 系统地与运动生理
2 依“ 法” 科 学 研 究
运动生物力学 、 运动生物化 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相关 自然学科结 初学太极拳 , 有 的人会 觉得 膝关 节疼 痛 , 这是常见的现象 , 这种 学 、 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 合, 运用这些学科 的理论 、 方法和手段指导太极 拳训 练 , 可为现代太 所谓正常 的疼痛是 因为运动量增大 , 两腿 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 极拳训练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根据太极拳爱好者的活动参与形式 ( 晨练 、 表演 、 竞技 ) , 太极拳 率增高 , 热量消耗大增 , 乳酸堆积增多 , 引起肌 肉疼痛。疼痛 的范 围 逐渐 由大 小腿肌 肉腿索 道膝关节 , 这是 由于活动量 的增加 , 膝关节 的训练方法侧重点也不相同 . 可分为专项训 练( 比赛 性身体 练习 、 专 和全面、 一般训 练( 一般身体练习 、 全面身体练习 ) 。不 内的软骨组织和韧带 以及关节囊 、 关节腔 、 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 , 内 项身体练 习) 其技术 ( 套路 、 推手 、 功法 ) 、 体能 、 心理等方 面的 神经受到刺激 , 也同样 会引起疼痛。有的人腿 疾 , 如强力致损 、 关节 论是在哪一种训练 ,

太极拳起源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起源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起源方面的研究国内更多的是研究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起源主要有七种说法:(1)梁朝的程灵洗,(2)唐朝的许宣平,(3)唐朝的李道子,(4)唐朝的胡镜子,(5)张三丰所创,(6)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7)河南温县陈王廷所创。

)。

早期唐豪所著的《少林武当考》,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之说都是牵强附会。

唐豪认为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②。

认为太极拳不是从神仙中来,而是从群众中来,他不同意张三丰创拳的观点。

而后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术》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太极拳是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但后来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项淳一的谈太极拳的源流问题和研究武术史的方法文章中提出张三丰创始并不是说他一个人忽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拳,而只是说他是一个主要创始人,很可能是总结和继承了前人成果,在此之后又有人加以补充才形成的太极拳。

另外在李兆生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中说:太极功是张三丰所创的,属于内家拳,武当派太极的创始人。

在康戈武的《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中,把太极拳分成无形时期、成形时期、成熟时期、繁衍时期、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时期为序,来研究太极拳的发展概貌,他认为唐豪和顾留馨的关于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的结论是得到武术界认同的。

2007年6月11口,人民日报海外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载:“今年3月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最后一致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经过多方面的考证,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廷((1600-1680)总结自己多年“披坚执锐”的实践经验,汲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诸多拳势,并参悟《黄庭经》中道家养生修炼的理论,结合吐呐、导引等养生方法创编了富有健身和修身特色的太极拳及太极推手、刀、剑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太极拳运动体系。

少林拳与太极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少林拳与太极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少林拳与太极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少林拳与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重要传统拳种,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少林拳源于中国北方,发源于少林寺,注重力量强劲、气韵磅礴;太极拳源于中国南方,发源于陈家沟,注重柔韧性和内功修炼。

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武术界以及广大爱好者中颇受欢迎,两种拳种的发展及比较研究备受关注。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历史沿革、传承文化、技术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等等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两种拳种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
1、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历史沿革与传承文化
2、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与表现形式
3、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比较研究:内外功、形意拳、套路等
4、少林拳和太极拳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了解和分析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历史、传承、技术特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2、实地研究法:通过实地观察、交流和实践,深入了解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内在与外在表现,加深对两种拳种的认识。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比较分析,找出两种拳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推动和加强中华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通过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深度探究,也能够为中国武术在世界舞台的展示和影响力的扩大做出积极贡献。

太极拳桩功价值研究

太极拳桩功价值研究
桩 功 的主 要 目的是 技 击 和 医疗 保 健 两 种 。
的运行规律,在练 习过程 中,把站桩所生 出的六 面平衡 的浑 圆力有效发挥 出来 ,在
此 基础 上 ,进 一 步 产 生 了八 面 的螺 旋 力 ,
从技击 的角度来看 ,太极拳练 习必须要站
桩 ,必 须 要 在 练 习 的过 程 中走 架 和 站 桩 相 互 结 合 起 来 ,其 桩 功 的 技 击 价 值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2 . 1 、太 极拳 站桩 的技击 价 值
太极拳桩 功价值研究
◆文 / 任 晓冬 ( 商洛学院体育教学部 陕西 商洛 7 2 6 0 0 0 )

要 :影响,无
论是在外在的身姿还是 内容在意念以及 呼
吸 , 都 对 其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吸 收 ,创 设 了独
2 . 2 、太极拳行桩的技击价值
练 中,既要 能够稳 固下盘 ,又要能够松腰
胯 合肩 胸 。 2 . 3 、太极 拳 化桩 技击 价值 在 练 习 了 站 桩 和 行 桩 , 接 下 来 就 是 要 练 习 化 桩 。化 桩 可 以算 是 太 极 拳桩 功 中 的最 高 境 界 ,是 建 立 在 站 桩 和行 桩基 础 之 上 ,无 论 是 站 立还 是行 走 , 都始 终 能够 保 持 同一 个 桩 形 , 身 上 的 任 何 一 个 点 都 有 八 面 的 螺 旋 力 ,此 时对 于 间 架 要 求 已经 不 是 太 高 , 因 为 其 一 举 一 动 都 是 在 太 极 拳 的 阴 阳 转 换 中 完 成 的 ,无 形 无 相 , 小 可 无 内 , 大 可 无 外 , 神 意 俱 存 。 在 练 习 行 桩 以 后 , 练 习 者 就 可 以练 习 太 极 拳 中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研究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拳术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太极拳哲学思想的研究:
1. 阴阳哲学:太极拳起源于阴阳哲学,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
相互作用的阴阳二元对立体系构成的。

在太极拳中,运用阴阳思想
来调节身体和呼吸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

2. 自然观念:太极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倡导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观念在太极拳中很明显,教练也会
教导学员如何借助自然力量发力。

3. 化劣为优:太极拳的拳理是‘以柔克刚’,即使自己力量不大,也可用柔性制敌。

这是一种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略思想,体
现了太极拳的哲学精神。

4. 正念: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统一,强调‘动静之间,意
在腰间’和‘意动身动’等,这体现了正念的思想。

5. 养生观念:太极拳对于养生也有独特的理念。

太极拳拳理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奉行以养生为主,防病为辅的理念,以达到预
防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总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
富的哲学思想。

并且,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改革研究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改革研究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改革研究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改革研究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拳术之一,以其缓慢细致的动作和奇妙的内功闻名于世。

太极拳拥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晚清时期的传统武术之一。

近年来,太极拳因其养生功效和为老年人带来的健康福利而备受欢迎。

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需求,太极拳进行了简化,形成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本文将对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改革进行研究。

一、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尺度缩小和动作简化传统的太极拳共有108式,表现了太极拳的精髓。

但是,108式的太极拳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为了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太极拳简化成了24式。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尺寸缩小和动作简化,使它更适合普通人练习。

它比传统的太极拳更容易掌握,更容易跟随,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效果。

所以,二十四式太极拳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太极拳的首选。

二、简化太极拳的内气训练太极拳中的“气”的训练是整个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但是,在传统的太极拳中,要达到内气的培训是很难的。

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内气的练习和掌握更加容易,因为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一种比较简单而直接的练习。

这种练习可以保证练习者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让练习者能够感到内气的流动。

一旦这些基本练习被掌握,你可以进一步深入内气的训练,从而使自己的太极拳实力更上一层楼。

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慢跑动作太极拳的慢跑动作是太极拳动作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的太极拳中,慢跑动作是难以掌握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这些慢跑动作更简单,更适合于初学者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和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四、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法改革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气质独特,需要使用极其耐心和耐力的指导教练。

然而,现在的教育体制日益改变,所以太极拳也进行了教育改革。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更有效率地传递太极拳的精髓。

为此,教练们使用了流畅的铁锤技巧、事先设计的教学计划和独特的动作演示,这使得太极拳的学习和掌握更加容易。

《太极拳之研究》

《太极拳之研究》

《太极拳之研究》序予幼而多病,先大父子明公尝以不能长成为忧。

今予已虚度98岁矣!(农历1885年正月廿三日生)。

足以慰先大父于地下!然予身体健壮悉如青年,其故何哉?由于研习太极拳使然也。

前曾著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弓矢概论》《国术概论》《重订日用百科全书》等著作,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风行海内,备受欢迎。

近接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函请再有所著述,以先睹为快,予因工作太忙,且太极拳为予业于爱好,并非以此为职业,故不暇及此。

故商之予之门生马君有清,将予数十年来之有关养生长寿与太极拳之报告,以及日常讲授之资料,融会贯通,陆续整理,分期出版,以满足太极拳爱好者之希望,亦一快事也。

马君有清天资英挺,才气过人,从予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造诣颇深,予教以编著之法:“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以至理。

”方能实事求是。

有清颇以为然。

以后出版,将以吴述马编之方式行之,以少费予之精力也。

是为序。

1983年岁次癸亥正月二十三日吴图南序于北京万安别墅自序由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讲授、余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自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以来,畅销海内外。

吴图南先生一生著述很多,不少书籍至今仍在各地销售,是研习武术太极拳的重要读物。

究其原因是:吴图南先生既有正宗的传统功法,又有渊博的古今学识,他身怀精湛的武术绝技,又是长寿。

这种造诣,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不愧是太极拳的泰斗、武林杰出的寿星。

他的学说和绝技对太极拳的宏扬和发展,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余在《太极拳之研究?源流篇》里,记述了吴图南先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现和珍藏古谱《太极功》,即《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经过。

这本谱是明初(1368)宋远桥所记,由宋氏后人于清初(1644)所录的手抄本。

此事为当时京师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所知,吴图南先生遂抄写了六本,分赠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恩绶、刘彩臣、纪子修诸名家每人一本。

原创: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的研究与整理

原创: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的研究与整理

原创: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的研究与整理摘要: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呈现多种不同的版本。

本着尊重历史传承、保持传统原貌的原则,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分析,研究比较了多家拳谱拳式前后拆分与合并的不同点,以及同一拳势名称的不同写法与叫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在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前提下,规范、合理、有序的整理传统杨式太极拳拳谱,为太极拳的传承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优秀拳种之一,杨式太极宗师杨禄禅进京教拳至今已有大约170年的历史。

杨禄禅以杨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方式在武林中被称为“杨无敌”并名垂青史,其松静自然、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行拳风格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广泛传世并蓬勃发展,其套路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108式是杨家在京城传授的主要内容。

杨家进京传拳之初并无具体的拳式数量,教的是太极十三势,之所以太极拳拳式定为108式,也是在京城中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108”这个数字自古以来就代表“神圣”、“吉祥”等特殊含义,被皇家及百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古代乐律“宫商角徵羽”的算式中用到“108”这个数;在道教里“108”代表108星宿,如《水浒传》中提到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108”也是佛教惯用的数字。

当今大家依然在用“108”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杨式太极拳108式在京城各区县都有传授。

太极拳拳谱是表述太极拳动作顺序的简练文字记录。

在太极拳的历代传承中,由于大都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教者即使有谱也不肯轻易示人。

学者知道学的是108式,但并无统一传袭的拳谱可循,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习后凭借记忆将听到的拳式名称记下来,有的将左右式合并记为一式,有的将式子的动作过程拆分出来记成一式。

流传中难免由于口误造成用字上同音不同字,或在抄写过程中产生笔误。

历经百年沧桑,拳谱呈现出多种版本。

笔者收集到的北京杨式太极拳108式(以下简称108式)拳谱有以下几种:1) 金锡五传108式拳谱2) 曹彦章传108式拳谱3) 崔仲三传108式拳谱4) 张汉文、蒋林传108式拳谱5) 王秀田传108式拳谱我们在传承教学过程中,将108式选定为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培训套路,二十年来多次办班培训学员,拳谱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以“以柔克刚”、“内外兼修”为特点。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与意念的统一,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

1. 改善情绪太极拳运动通过舒缓的动作、缓慢的呼吸配合,有助于大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集中精力放松身心,使人心情愉悦,情绪得以舒缓和放松。

2. 缓解焦虑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等问题时,往往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身心放松,集中精力,能够调整身体的紧张状态,缓解焦虑情绪,使人感到宁静与安宁。

3. 提升自信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心的内在和谐,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大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4. 改善睡眠大学生常常因为学习、社交等原因而导致睡眠质量较差,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1. 注重身心的内在和谐太极拳强调身心的内在和谐,提倡“以柔克刚”,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应该注重内心的平衡与调和,培养心态的柔韧和坚韧。

2. 技法和内功并重太极拳注重技法和内功的相结合,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提升,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基于对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 大学生应该多参与太极拳训练,借助太极拳的动作和呼吸,在课余时间进行放松和调节,帮助改善心理健康。

2. 学校可以设置太极拳课程或培训班,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太极拳运动,从而享受身心健康的益处。

3. 大学生应该注重锻炼身体,注重运动,借助太极拳的练习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

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

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
太极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虽然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传播,但在国内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和推广不足的情况。

一些人仍然认为太极拳只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技法,或者是一种老年人的健身项目,而忽视了太极拳在强身健体、提升人们内在修养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淡化的危险,太极拳也不例外。

很多人只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层面。

太极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师资储备不足、流派传承不完整等问题,这些都对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太极拳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应该加大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太极拳,提高太极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应该注重太极拳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强调太极拳在调理身心、提升修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还应该加强太极拳的师资培养和流派传承,保护和传承太极拳的优秀传统,推动太极拳的创新和发展。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太极拳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极拳运动及其教法的研究

太极拳运动及其教法的研究

太极拳运动及其教法的研究【摘要】太极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运动方式,该方法的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很多高校将其作为体育课程开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进行训练,但是学生对学习太极拳基本上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和精髓。

所以,本文就太极拳运动及其教法在大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太极拳教法;研究太极拳是健身、素质、终身体育较为理想的运动项目之一,被高校、干部院校选编为教材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从学生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对其的掌握情况看,这一形势并不乐观即很多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太极拳的内涵。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学生(员)打的太极拳,似操非操,似舞非舞,完全失去了太极拳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使得学生时对太极拳失去了兴趣。

对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员)对太极拳运动缺乏认识与了解;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值得深入地研究。

1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在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学好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与田径、球类、体操、舞蹈等运动项目在动作的形成、结构、生物力学、运动轨迹、理论指导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它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充满古代哲理的运动太极拳是由古代阴阳学(即对立统一自然辩证法)两大范畴构成的运动。

表现在拳架的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防原则等各个方面。

太极图中所示的一对矛盾之间互根、互用、互换、互立充分提示了太极拳运动的哲理。

如在太极拳中运动的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都完整体现了这一法则。

1.2 由圆和弧组成的运动太极拳动作的运动轨迹主要是圆和弧。

太极拳套路中出现的各种手法,如弸、捋、搂掌、推掌、穿掌、抽掌、挑掌、勾挂、冲拳、搬拳等,要求保持弧形,不可直来直去。

相对静止成型的手臂动作也是如此,运动中的脚步动作同样在做圆弧运动,以脚为钻以髋为轴前后左右运动,如盘中滚珠。

就很好地说明了脚步动作的特点。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24式太极简单研究1 学习理论,了解太极的健身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广泛推广太极运动,国家体委组织专业人员,在杨氏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并一直流传至今。

其动作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易学,适合男女老少。

太极拳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健身作用,经常练太极拳对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均有良效,它具有预防疾病和抗衰老的作用,对神经衰弱、高血压肠、胃炎、风湿寒腿病、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好的医疗作用。

所以,太极是一种有康复作用的健身运动。

2 了解简化太极拳的自身特点,掌握其技术要领要学好太极,首先要了解太极拳自身的特点,了解这套太极自身有哪些要求,在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在学习其技术要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2.1 轻松柔和,意动身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衡舒展,动作柔和。

没有大幅度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在练拳时,要求用意识(指想象力)引导动作,把自己的意念、气息、用力点等融入到动作之中去,真正体会到太极的韵味。

2.2动作连贯,分清虚实太极拳动作的整套动作中,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衔接紧密,并要求身法和手法的运用。

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一气,速度均匀,一气呵成,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2.3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太极拳的动作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含,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密切配合,习拳时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互相响应,即: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

2.4圆弧均匀,呼吸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这与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相吻合,通过这种弧形活动的锻炼,有得动作的圆洛自然。

练习者的呼吸也应按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可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程度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进行。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加强学术交流
定期举办太极拳文化学术论坛和研讨会,鼓励高校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分享 研究成果和经验。
加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推广
培养专业人才
设立太极拳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从事太极拳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
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
鼓励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发太极拳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 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太 极拳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创新点:本研究将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 。深入探讨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并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02
太极拳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 史。
太极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末清初的创拳和初 步发展、清中叶至民国的推广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新 和发展。
识应用于实践中,难以培养太极拳技能和兴趣。
影响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因素分析
教育部门重视不够
教育部门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和 资金支持,导致太极拳教学发展缓慢。
社会认知不足
社会对太极拳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影响了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社 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学生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 响了教学效果和传承发展。

太极拳研究会工作总结

太极拳研究会工作总结

太极拳研究会工作总结1500字太极拳研究会工作总结太极拳研究会是我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社团组织,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和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太极拳研究会成员之一,参与了许多活动和项目。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过去的工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在过去的一年里,太极拳研究会组织了多次太极拳练习活动,包括太极拳入门班和进阶班。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参与,他们通过学习太极拳,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作为太极拳入门班的助教,负责帮助新生理解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动作。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太极拳知识,还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此外,太极拳研究会还组织了一次太极拳比赛,吸引了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参与。

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参与比赛的选手们通过比拼技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作为比赛的组织者之一,负责场地的布置和裁判的安排。

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组织一个大型比赛,并培养了我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除了太极拳的实践活动,太极拳研究会还组织了一些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了一些太极拳专家和学者做报告和分享。

这些讲座和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太极拳更深层次知识的机会。

我通过参与这些学术活动,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并学会了如何向专家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太极拳研究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太极拳入门班和进阶班的人数不平衡。

有些班级人数过多,而有些班级人数较少。

这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其次,太极拳比赛的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赛场地的租用和裁判的评选都需要更加合理和公正。

最后,太极拳研究会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很多学生对太极拳研究会了解不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之处,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太极拳研究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可以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布太极拳的相关活动和信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其次,太极拳研究会可以加强与其他学校太极拳研究会的合作,举办太极拳交流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络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所由来;知力气之所以然,自知用力行气之各异。盖行气於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後,会自然地产生 “腹呜”的现象,特别在练拳套每一姿势到定式时和由定式变转时由於腰胯的松沉和旋转,最易产生 “腹呜”。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练习内功拳到一定程度後的初步内体感觉,是 “以意导气”、 “气沉丹田”的结果。练气功时产生腹呜现象,要比练太极拳来得早,这是练气功在一开始就 “以意调息”的原故。腹呜现象的产生,是由於以意导气,增强了内肠蠕动,使腹内气体相摩相荡所发生的声音,对内脏只会有好的作用。练太极拳时有 “腹呜”应不以为奇,没有 “腹呜”也不要故意追求,要听其自然。
十三势架
身法: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势架程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喽膝拗步,手挥琵琶,喽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剑喽猴,白
鹤亮翅,喽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喽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拔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炷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十三杆: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
四刀:裏剪腕,外剪腕,坐腕松的时间长),有助於治愈内痔,并能连带地作用於泌尿系统而防治遗精、便秘、小便频数。
拳套练熟後,可以按照 “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的拳式呼吸原则,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如果感觉胸闷憋气,必然是姿势有不正确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松,或是呼吸跟动作不能配合均匀,必须加以调节。如仍调节得不舒服,应该恢复自然呼吸,切勿勉强,以免发生流弊。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後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成功後,才讲尺寸分毫。盖尺位之功成,而後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後以分位分,分位功成後,以毫位分。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古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然而虽知其数,苟非有秘传,又乌安能量之哉。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著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沾粘连随解
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谴绻谓之粘,
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太极四隅解
四正,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是也。初不知方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生生不已,焉有出隅之手哉。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甚难得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例如半重偏重之滞而不正,自出釆列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
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知: 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是为真懂劲。
懂劲後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此屈伸动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後才能真及神明矣。明乎此,日後岂可不慎行坐卧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效,是则可谓将及中成大成也哉。
四隅之用,乃扶体而补其缺也。
太极懂劲先後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後,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既未懂劲,固然出病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盖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仰无著落,亦易出病;若不出 “断接俯仰”,非真懂劲,不能不出此病也。
“丹田内转” 与 “气沉丹田” 结合的练法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又要虚虚对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左掌心之上,在大指轻贴於右拳虎口处,馀四指轻贴於右腕骨背之下,双手停於心口前,距离约4寸许;肘不贴肋,沉肩坠肘,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两肩骨节微向前卷,使背部的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形成 “含胸拔背”的姿势。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自觉心平气和,姿势稳当。然後两腿分清虚实,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识引导腹部内脏从左腰隙起轻轻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转而上,双手随著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仍停於心口;同时配合缓缓吸气,追随内脏的弧形动作,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如忍住粪便状,使气聚于下丹田(脐下中极穴),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缓”,呼吸与动作要协调。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向右方内转下沉的方法用同样的姿势,仅是方向相反。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数十下。全身骨节和肌肉都参加活动,完成 “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这种 “以意调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称作内功。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内脏做轻微的旋转和 “按摩”运动,能够活动内脏机制,加强气血循环,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家,医学家在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延年的一种方法,也是合乎科学的。

会阴(位於两便之间),称作裆。经络学说任督二脉俱起於会阴,百会穴的 “虚领顶劲”下与会阴相呼应,是一种自然接通任督二脉的锻
练方法。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裏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裏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 “圆裆”的作用)。会阴处虚虚上提,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是使腿部可能由弧形转换虚实的唯一基础,腿部动作是与臂部动作协调一致的,手臂是顺圈,手臂下的腿部也是顺圈;反之,手逆圈,腿亦逆圈。所以只有在屈膝圆裆之下,才能节节贯串地劲起脚跟,发於腿,上升腰脊,形於手指。从前也有人把圆裆称作 “吊裆”或 “调裆”。
在动作中遇到隐於内或显於外的发劲时,则必须有腰裆部的变换来助势,这样才有力於正确发劲和沉著松静,并增加其 “曲中求直”的直射的速度。腰裆的变换对於稳定重心和调整重心,对於身法、手法、步法变换的灵活和配合能起调节作用。身体中正下蹲时,胯根撑开,裆口就放宽撑圆,容易使裆劲自尾闾上升。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应低於膝盖,否则运动量降低,就会形成与尖裆相反的荡裆,裆劲不能收敛上升,两脚外侧也因而虚浮,虚实变换因而不灵。
作者: 202.127.145.* 2006-11-13 17:04 回复此发言
--------------------------------------------------------------------------------
3 力量 呼吸 等等
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使复归於方正圆中之内,采用肘靠者,亦由此以补其缺尔。夫日後功夫能至上乘者,亦须获采列之功,使之仍归大中至正,是则
随即继续用意识将腹部内脏轻轻下沉,双手亦於胸前心口下沉於脐前轻轻沉住;重心仍落於两腿,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部分气体从鼻孔流出,部分气体似感下沉于下丹田;部分气体似感流行於中丹田(脐部神阙穴);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地外凸。这是一呼。
心要静,眼神要照顾双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摇摆俯仰,呼吸要 “悠、匀、细、
太极拳研究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 “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
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於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感;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著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後,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後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
作者: 202.127.145.* 2006-11-13 17:04 回复此发言
--------------------------------------------------------------------------------
2 力量 呼吸 等等
太极拳释名
四杆: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仟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 “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 “舍己众人”,多误 “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釐,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