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湘教总复习文档:必修 第3章 第3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3章第3节湖南课件1共37张
第十一页,共38页。
答案:(1)纬度 热量(rèliàng) (2)水分 森林 草原 荒 漠 (3)⑤
第十二页,共38页。
பைடு நூலகம்
【练习(liànxí)1】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 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1.如何理解“一山有四季”等俗谚?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 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zhíbèi)、土壤等 要素组成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的现象,为垂直地域分 异。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2.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举例说 明。
形成地域分异 的主要因素基
础
举例
热量
从赤道到两 极,我国东部 从南到北
干湿度地 东西更替南
带分异
北延伸
水分
从沿海向内 陆,我国东部 到西部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2.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 依次表现(biǎoxiàn)为雨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原因 是纬度不同热量条件有差异。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1)该山峰可能位于( )
A.阴山山脉
B.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tiān shān shān mài) D.阿尔卑斯
山脉
(2)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答案(dáàn):(1)C (2)B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3章第3节课件共20张
热量 水分
第九页,共21页。
D
1
4
C
B
A
2
3
第十页,共21页。
第十一页,共21页。
第十二页,共21页。
第十三页,共21页。
第十四页,共21页。
垂直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1、山地(shāndì)基带与当地水平的自然带一 致 2、越往高纬山地(shāndì)的垂直带谱越简单 3、同一座山迎风坡与背风(bèi fēnɡ)坡的垂直 带谱也不同 4、若在同一纬度的山,海拔越高,垂直带 谱越丰富
1
水分
海陆位置
4
A
B
D
C
2
3
第六页,共21页。
想
大
66°34′N
陆
自
然
23°26N′
(z
ìr
0°
á
23°26′S
n)
带
第七页,共21页。
第八页,共21页。
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纬度(wěidù)地带性 东西延伸,南 (赤道到两极分异) 北更替
经度(jīngdù)地带性 南北延伸,东 (沿海到内陆分异) 西更替
第一页,共21页。
自然带的分布(fēnbù)有何规律
第二页,共21页。
若作一次从西非(Xī Fēi)至北冰洋的旅 行,沿途将会看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第三页,共21页。
4
E
D
5
C
B
A
3
1
2
第四页,共21页。
从中国(zhōnɡ ɡuó)往英国的过程中 又会看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呢?
第五页,共21页。
第十五页,共21页。
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3章第3节课件共17张湖南
400—600mm
草原
第十页,共18页。
你发现高大(gāodà)山地的景观特 点吗?
自然 (zìrán)
第十一页,共18页。
高寒(gāohán) 荒漠带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chuízhí)自然带
自然谱有7个
(zìrán)
第十二页,共18页。
3、山地(shāndì)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chuízhí)地带性山:顶
更替:沿纬度变化方 向。 延伸:沿纬线方向。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
更替:沿经度变化方 向。 延伸:沿经线方向。
垂直地带性
更替:沿海拔变化 方向
图
4
距海远近(yuǎnjìn)
海拔高度
引
引起热量(rèliàng)
示
纬度高低引起(yǐnqǐ) 起份水差异 热量的差异
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纬度位 主要是由于距海远 主要是由于海拔高
成
置引起的热量差异 近引起的水份差异 度引起的水、热变 ,同时也受水份条 ,同时也受温度的 化,而导致自然带
件的影响。 在高纬 影响。
的更替、变化。
因 和低纬地区表现得 在中纬地区表现得
明显。
明显。
第十五页,共18页。
(bìlǔ)
寒秘 流鲁
第十六页,共18页。
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huái hé)以北的暖温 带地区?
西岸
高纬度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6°34N
中部(zhōnɡ bù)
东岸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 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3章第3节课件共29张湖南
形成地域分 异的主要因
素
例举
纬度 (wěidù) 地带分 异规律
沿纬度 太阳的 更替, 热量从 随纬线 赤道向 (wěixiàn) 两极递 延伸, 减
中国东部 从海南到 漠河的自 然带变化
第十五页,共30页。
2、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º经线依次向南、向 北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
D.②④
Image
第三十页,共30页。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降水(jiàngshuǐ)由多到少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二)、干湿度地带(dìd
不同
景观 差异
(基本(jīběn) 因素)
南北延伸
东西 (dōngxī)更 替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干湿度地带(dìdài)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 律
自然带更替 方向
第二十七页,共30页。
•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
(c )
• ①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②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有规律地
更替③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 展(shēnzhǎn)或条带状④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 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②④
第二十八页,共30页。
• 4.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míngxiǎn)
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C ( )
• A..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B.南美大陆 D.非洲大陆
第二十九页,共30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越往北植物由常绿变为落叶,由阔叶变为针叶。沿纬度(wěidù)更替,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太阳辐射能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湘教版必修三提纲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基本含义: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的划分:从整体上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5.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二、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1、四大地区:东部13 个省级行政区(沿海:京津冀鲁苏、浙沪粤闽琼、港澳台)中部6个省级行政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内蒙古)东北地区3个省级行政区(黑吉辽)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中西部则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和东北。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2、城市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三章章末总结
(2)上述(shàngshù)灾情统计的精确性高,主要是利用了( )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解析:第(1)题,遥感具有实时监测功能,可以随时了解干旱的状况。第(2)题,GIS具 有对相关数据进行操作和分析的功能,因此灾情统计的精确性应依靠GIS。 答案:(1)A (2)B
RS和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 GIS结合 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估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第六页,共10页。
[典例]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消息,国家防总近日公布(gōngbù)2014 年全国干旱灾害情况。据统计,2014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3.4亿亩、受灾面积1.8亿亩 、成灾面积8 516万亩、绝收面积2 227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 006万吨、经济作物 损失276亿元、直接经济总损失910亿元。据此完成(1)~(2)题。 (1)对干旱进行实时监测,主要采用的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电子地图
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
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第五页,共10页。
地理信 息系统 (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原因与规律分析、灾害 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 供依据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章末总结(zǒngjié)•能力提升
第一页,共10页。
网络体系构建(ɡòu jiàn)
专题归纳(guīnà)整合
高考(ɡāo kǎo)真题链 接
第二页,共10页。
第三页,共10页。
[答案(dáàn)速填] a. GIS b. 数字地球 c. GPS d.资源(zīyuán)普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章 第3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考向立意
结合图示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
思维过程
结合图示信息→确定题组考查的内容和方向→把设问信息与 图示相对比→确定正确选项。
误区警示 不能把图甲与图乙对应准确,没有牢固掌握气压带、风带在全 球的分布是导致答错的主要原因。
考点一
副极地低
亚 洋低压
风向
②七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 热低压 切断,形成下图 所示的气压分布形势:
气压中心 N 是 亚洲(印度)低压 ,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副热带高
亚洲
气压带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北大西 洋高压
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预测展望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 动。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疑难剖析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 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 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 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 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 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南移。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 环流
90o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理论风向 实际风向
60oN
30oN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第一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教师邓立辉整理地理必修Ⅲ笔记1.1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3章第3节课件共21张
实践活动(huó dòng) 1说出我国①②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及地域分异 规2说律出③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guīlǜ)及其原因。
②
③
①
第四页,共22页。
热带草原带
二、地域(dìyù)分异的基本热热规带温带亚 温亚荒带雨热 带寒漠落林带 落带带叶带常叶针苔 温阔绿 阔叶带原叶硬 叶温林荒带林叶 林带带漠带林 带草带带原带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高低 纬明显。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No 。2解释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的原因。3珠穆朗玛峰雪线南坡比北坡
低的原因(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影 响。自 然 带。分析 (fēnxī)你的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找一个自然环境与你所在地有很大不同的地域作对比
第五页,共22页。
(一)纬度地带(dìdài)地域分(异热规量律(rèliàng) 南北更替,东西延伸(yánshēn),高 条件)
低纬明显
第六页,共22页。
(二)干湿地带地域(dìyù)分(异水规分律(shuǐfèn) 差异)
(míngxiǎn)
第七页,共22页。
东中 西纬 更度 替地
区 南最 北明 延显 伸
赤道
AC
2、从赤道沿非洲西海岸向北,自然带由
A到B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 纬度地带性
南回归线 D
F
E
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3、C河流的补给(bǔ jǐ)水源主要雨是水
。
4、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虽然远离赤道,但依然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
暖流和信风 (非。地带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必修3地理复习提纲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类型:乡村地域城镇地域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中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有利条件:(1)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3)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
(4)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5)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大。
(6)西部地区人们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劣势条件:a.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b.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c.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措施:a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b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c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必修三复习资料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有界性: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2.区域的特征:区域内部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与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4.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传统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区域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区域类型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按照常用指标区域类型可划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缺乏有实力的中心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标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2.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情况东部〔12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京〕、##〔津〕、##〔沪、申〕中部〔9个〕:##〔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秦〕、##〔甘、陇〕、##〔宁〕、##〔青〕、##〔新〕、##〔云、滇〕、##〔贵、黔〕、##〔川〕、##〔渝〕、##〔藏〕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东高西低,东快西慢2.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3.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东部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东部地带的工业产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中、西部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2〕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上东高西低,城市综合实力东高西低,城市分布密度东密西疏.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时间上东早西晚,程度上东高西低〔1〕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格局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三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省和##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浦东;1992年,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开放;(2)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从沿海到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三、南方与北方1.界线:秦岭—淮河2.比较四、西部大开发〔1999年〕1.背景: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X围:西部10个省区以与中部的##自治区和东部的##壮族自治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开发开放.4.优势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5.限制性因素:人才、技术、资金匮乏6.意义: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便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一、资源跨区域调配1.原因〔背景〕: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布于生产力的空间配件配置存在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南水北调2.影响有利:改善受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环节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不利: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三、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塔里木盆地的轮南——##2.分支:##、##到##、##3.意义: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不利影响:会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四、西电东送1.概念:开发##、##、##、##、##、##、##、##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和、##等地区.2.线路比较3.影响输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大气污染、产业层次偏低等;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输入地:保证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大气污染等.五、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产业向大陆转移原因: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影响:加速大陆的饿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原因:发达地区产生人口、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低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显著改善.影响:缩小地区差别,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4.产业发展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低级阶段——对环境的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X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3.类别〔表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渍化等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地势高,海拔高,周围多上高山环绕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稀疏短小,多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植被:稀疏,由东向西经度〔干湿度〕分异明显2.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自然因素物质条件:地面疏松,覆盖着身后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三、荒漠化的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建防护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等〕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节约能源〕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计划生育〕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湿地概况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别: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二、湿地的价值1.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鸟类乐园〕2.调蓄洪水〔天然水库〕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宝库〕4.航运5.旅游观光6.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7.进化水源〔地球之肾〕三、湿地资源的问题与防治措施1.洞庭湖面临的问题与主要原因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防治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建立法规,严禁滥捕滥猎;加大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开发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地理位置:美国东南部,距墨西哥湾不远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春多与,夏秋降水较少河流:支流众多,落差大,流量与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资源:水能、煤炭、石油与铜矿资源丰富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二、早前田纳西河开发所产生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土地退化——长期种植棉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降水丰富,暴风成灾环境污染——炼铜企业的发展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2.确立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3.依据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电力资源丰富——水电、火电、核电〕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四、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1.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控制了危害多年的洪水2.大坝、船闸和和运河,改善了航运条件3.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工业为龙头的,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美化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五、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2.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三大纵裂带——西部高原山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平原面积广土壤:中部平原<密西西比利于〕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国际市场广阔交通:交通和保鲜技术发达科技: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素质高,生产力高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二、美国的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概念:指一个地区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X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2)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率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乳畜带X围: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原因:纬度位置高,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为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广阔(2)小麦带X围:美国中部〔冬小麦〕和北部〔春小麦〕原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比较适宜种植小麦.(3)玉米带X围:乳畜带以南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长,降水适中,十分有利于玉米生长(4)棉花带X围:35°N以南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利于棉花的生长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美国农业20世纪30年代,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2.美国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进行了尝试.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与鲁尔河、利珀河附近2.发展历史:19世纪上半叶3.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可以方便从周围国家输入铁矿石有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有广阔的市场3.主要工业部门: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4.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采煤、钢铁等传统工业衰落,新技术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等.三、鲁尔区的新发展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与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珠江三角洲概况1.地理位置:##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2.X围:狭义:##、##、##、##、江门、##、##全部,与##、##的部分县市广义:狭义基础上包括##和澳门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冲积平原,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源充足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基础较好;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著名侨乡;国家政策支持等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分布具有广泛性形成了城市和乡村向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向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心城市的##和##的带动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2.城市化水平高的四点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两个阶段与特点夯实基础阶段:1979-1990,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稳步发展阶段:1990-至今:主要为技术密集型2.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问题:发展空间不足,工业资源有限措施: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9+2〕,扩大经济腹地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等.解决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环境污染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GIS〔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二、RS〔遥感技术〕: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估算农作物产量,监测灾害X围等三、GPS〔全球定位系统〕:位置、速度、海拔、物流车队等等四、数字地球:将地球上没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构成一个圈的信息模型;核心技术是3S〔RS、GIS、GPS>技术。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3章第3节课件30张
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GPS全球定位系统逐步为人所认识。此次“北斗 (běi dòu)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我国北斗(běi dòu)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
Image
第三十一页,共31页。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开发卫星导航定位系 统,如欧洲正在实施“伽利略”计划,建设欧洲独 立自主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印度空间研究 (yánjiū)组织的一名官员日前称,印度正在开发 卫星导航系统,于2007年投入使用,届时印度的导 航系统将与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统相连接。 日本则计划投入2000亿日元,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 的“准天顶卫星系统”,据日本海上保安厅称,该 系统可以和GPS并用,定位精度高达十几厘米,预 计在2008年投入使用后的12年内,会有6万亿日元 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建设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 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更是一个国家国防和综合实 力的重要标志。
然后(ránhòu)你又遇到了另外 一个路人,他告诉你距离李家村15 千米。你按同样的方法,绘制第二 个圆(图B)。现在,你得到了两 个交点,你必定处在其中一个点的 位置。
这时,你向第三个人打听到,这里距离张家村10千米。当你把这个(zhè ge)圆在 地图上画好后,你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图C)。这就是三边测量术的原理。
第六页,共31页。
三、系统 (xìtǒng)组成
第七页,共31页。
三、系统 (xìtǒng)组成
用 户 设 备
地 1个主控站 面 3个注入站 控 5个监控站 制
第八页,共31页。
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z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章末归纳整合课件湘教版必修3
关系,可知此时福岛吹西北风;福岛东侧有日本暖流流经。第(3)题,读图
知,d地该工业部门Ⅰ至Ⅱ时期原料、能源运输成本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和 劳动力成本升高,这会导致工业布局逐渐远离原料和能源地,趋向市场。 第(4)题,a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属于混合农业,其特点主要包括种植业 、畜牧业比重相当、农产品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大、机械化水平高等。
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而评价类一般有
两种情况,一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劣势进行 全面论证,二是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评价,缩小了答题范围。但要注意审
题,抓住限定词,弄清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
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
[例 ]
(2012年北京西城区检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于伏尔加河,概述鄂毕河的河流特征。
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是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
(2)分析该区域成为俄罗斯主要农业区的自然条件。 2010年9月,全长1 000千米的中俄原油管道(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 道中国支线)工程全线竣工,12月19日正式进油投产,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 进入新阶段。 (3)在中国、俄罗斯两国中任选其一,说明上述合作对该国的积极影响。 (4)简述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 (5)概括俄罗斯矿产资源优势,并指出在开发利用中易出现的问题。
[解析]
第(1)题,注意本题既要考虑河流的水文特征,也要考虑其水系特
征。第(2)题,该题考查区位理论的应用。农业区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整个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注意重点考虑该处的
热量条件。第(3)题,中国为石油进口国,俄罗斯为石油出口国。对进口国 影响主要是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 构,改善环境质量等;对出口国主要是促进其石油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第(4)题, 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主要是人资源优势从图中可以读出,注意从种类、分布、储量等方面说 明;矿产资源开发易导致植被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 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3.1地理信息系统(GIS )及其应用1、概念——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2、功能——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空间查询、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决策应用、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发展(1)GIS 的四个阶段:(2)我国GIS 的发展我国GIS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GIS 已经成为分析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4、组成◆ 硬件(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存储设备)◆ 软件(提供存储、显示、分析地理数据的功能,包括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管理、数据操作以及数据显示和输出等。
软件是核心)◆ 数据(是GIS 建立的基础,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数据管理方式分图形和数据表两种形式)◆ 应用模型(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如人口扩散模型、商业选址模型、路径分析模型等)◆ 人员(包括从事GIS 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和使用GIS 系统完成工作的用户)。
5、工作过程——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
6、GIS 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 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趋势分析(可以表示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 模式问题(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GIS 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模拟问题(利用数据集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如:高程和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涨之间的关系) 7、GIS 的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8、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设计、工程选址、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 ◆ 基础设施管理(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 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更、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9、GIS 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 道路交通管理(道路的通行状况,定位事故点,提供交通疏散的方案) ◆ 道路设计(最佳路径分析,最小造价分析) 开拓期 (20世纪60年代)用户时代 (20世纪90年代)大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巩固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道路建设(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道路管理(路况信息,道路养护)10、地图与GIS对地理信息表示的差异◆存储信息的形式不同。
·高三地理湘教总复习文档:必修 第3章 第1讲
第1讲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
(2)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
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重点分析。
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位置要素;②自然区位要素;③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2.区位选择的因素、目的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选择受产业的特点及科学技术的影响,各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差异较大。
主要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区位选择目的分析如下表所示:3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很多,但不同产业,会有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判断(1)~(2)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气温较高。
( √ ) 解析与美国相比,哥伦比亚纬度位置较低,属于热带气候,2月份气温条件可以满足鲜花生长。
(2)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
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品种全。
( × )解析墨西哥与美国是邻国,距离近,具有运费成本低的优势,而其热量条件不如哥伦比亚(纬度比哥伦比亚高),哥伦比亚是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技术水平更高,品种更齐全。
(3)(2013·北京文综)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
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3.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
1.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因素结构(2)工业指向类型易错易混辨析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图解(2)典型案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现代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大纲全国文综)下图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人才。
( √ ) 解析研发中心需要技术、人才支撑,因此该跨国公司总部多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2)(2013·浙江文综)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
右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④。
( √ )解析“用工荒”是指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因劳动力成本升高,而雇佣不到廉价劳动力的情形。
读图可知①~④四个工业部门,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分别是18%、40%、20%、60%,其中④工业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最大,最可能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企业。
(3)(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
埃德蒙顿和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的石油加工中心,前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原料,后者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
( √ ) 解析读图可知埃德蒙顿靠近石油产地,原料丰富;蒙特利尔位于东部地区,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石油产品市场广阔。
(2011·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
读图,完成2~3题。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地形影响B.运输方便C.考虑盛行风向D.接近居住区3.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A.高速公路B.市中心C.运河D.机场答案 2.B 3.A解析该题组以交通、工业区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区位优势,突出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的考查。
第2题,传统工业对运输的需求量大,布局要靠近铁路、公路、河流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为典型的条带状,靠近运河和主要公路,运输方便。
第3题,从图中可以读出3个新工业区都靠近高速公路,新工业区多以新兴工业为主,对快速交通运输的需求比较明显。
4.(2013·大纲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
巴西(下图)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
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
2010年4月13日,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
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答案临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巴共建的钢铁厂位于里约热内卢附近,既接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又靠近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此外,巴西东南部工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运输条件好,尤其是靠近港口,海运廉价便利。
此类题目注意从原料、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回答。
5.(2011·广东文综)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
简要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原因:①优良的港口;②廉价的海运;③较高的技术。
解析读图可知,那不勒斯市位于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便于通过海洋运输输入原料、燃料等。
另外,与北部地区相比,该地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在此处发展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也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6.(2011·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
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
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答案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
解析国产大飞机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落户上海,可以利用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作答。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图形较多,牢固掌握工业区位原理、仔细研究各种工业区位模式图的特征,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常见的工业区位模式图如下:1.柱状图依据图示信息,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即为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如上图中甲为技术指向型、乙为原料指向型、丙为劳动力指向型、丁为市场指向型工业。
2.直角坐标图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如图2中②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多(人才与人员数量不同),为技术指向型工业;③工业的能源投入最多,为动力指向型工业。
图3中,棉纺织工业布局在A处比较合理。
3.多维坐标图读准不同坐标的含义和数值的变化趋势,找出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图4中①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动力指向型工业;②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70%,为原料指向型工业;③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图5中对应不同图例,模式一的科技因素约占40%,比例最大,为技术指向型工业;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例最大,为市场指向型工业;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为原料指向型工业;模式四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示例1】试题调研第1题(3),图中③技术成本比重为70%,为技术指向型工业,④劳动力成本比重为60%,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4.曲线图图6为工业化进程中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工业革命后,原料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上升。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所消耗的原料数量越来越少,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在工业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因此曲线①表示原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工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曲线②表示科技,其起伏表示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交通一直是影响工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曲线③表示交通。
5.分布模式图【示例2】试题调研第1题(1)“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图”,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制造企业多分布在人口稠密区,由此可推断其目的是占领市场。
该公司研发中心选择在北京、上海,主要原因是两地人才素质高,科技力量雄厚。
6.玫瑰图根据玫瑰图(图9)中信息显示,可知①能源投入比重最大,为动力指向型工业;②技术投入比重最大,为技术指向型工业;③受市场影响最大,为市场指向型工业;④劳动力投入最大,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7.等值线模式图将主要影响因素以等值线分布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工业区位。
如图10,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是该企业的惟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五个地点建厂最合适的是哪一个?方法是:分别计算出四地从M1、M2运输原料和运输产品到市场N的运费,比较则可得出建厂最合适的为丙地。
8.表格成本角度看,该企业区位应该选择在成本最低的丁地。
考点二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
3.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与废弃物排放量关系可用指数曲线表示。
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大气污染企业的区位选择示意图(2013·重庆文综)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
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城市计划布局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较适宜的选址为() A.甲B.乙C.丙D.丁答案 A解析甲处道路网稀疏,说明甲位于郊区;该地盛行西南风,甲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区大气;A项正确。
2.(2009·浙江文综)读图,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不宜引进该企业答案 D解析造纸厂水污染严重,甲城的工业区位于城区下游河段,对甲城来说是合理的,但位于乙城区上游河段,会对乙城区造成污染,因此甲城不宜引进该造纸企业。
工业布局与环境一般来说,为避免给城区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所在地区盛行风的下风向地带;为避免对城区水源带来污染,水污染企业可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下游。
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原则都是相对的,因为一个地区的下风向地带就是另一个邻近地区上风向地带;该城市的河流下游就是下游城市的上游河段。
如试题调研第2题所示。
考点三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1. 工业联系(2)工业联系的表现: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2.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1)工业转移①原因: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不同,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工业布局相应地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②表现⎩⎪⎨⎪⎧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2)工业集聚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几乎是由少数地区供应的。
3.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1)开发区:我国开发区在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强国际经贸交流方面成就显著。
(2)专业化产业区: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
1.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2011·广东文综)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