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化2教案 首师大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化2教案 首师大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化2教案 首师大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化2教案首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现在的地形是由地壳运动和地球外部的水、风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2、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3、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流水和风、冰川、海浪等对岩石的和地表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五、教学过程导入: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由来引入地表的变迁。

(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并提问: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岩石中发现了什么?

2、根据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3、阅读课本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1)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2)石林是怎样形成的?(3)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4)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探究活动“岩石的风化”

1、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的变化下会发生变化。(石块选用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如页岩、石灰岩等,冷水最好用冰水。)

2、植物的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流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并用实验证明。(分组实验)

4、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5、教师小结:风化和侵蚀的概念。

(四)探究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

1、课本图片改造沙漠和乱伐森林两种人类行为对地表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2、这两种人类行为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引导延伸:联系课外知识,说说人类还有哪些生产活动对地

表的变化产生影响?

(五)总结作业: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课后小结: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上《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率来表示 2.了解描述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表示。 3.初步学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4.在测量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用速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三、教学难点: 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四、教具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1块表(秒表)和一把米尺 (2)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各种物体运动速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怎样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1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行走,一位慢走10米,一位快走10米,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出他们各自用了多长时间。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活动2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走,一位慢走、一位快走,走一定的时间,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他们各自走过的路程。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上面的两个活动中,同学们都是沿着直线快慢均匀地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讲述: 常见的物体运动常常不是直线运动,运动的快慢也常常是变化的,因此,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用速率来表示。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用速率来表示的。速率的大小等于每个小时(或每分.每秒)内通过的路程,或者说速率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物体运动的速率有数量又有方向。速度的数是物体的速率。 1

(在本课中不出现速度这个概念。) 例如赛跑.游泳等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即在—少,运动得就越快。课文还介绍了速率的单位和一些物体运动的速率。 (二)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描述。 1.思考:学校和小亮家的位置分别如课文中的地图所示。小明问小亮:“你怎样从学校走回家?”小亮说:“要用0.2小时,走0.8千米。”他的回答完整吗? 2.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述了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从学校走回家,都经历着位置的变化,可以说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变化了,只用时间.路程来描述是不够的,还要用方向来描述。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快,走得越远,反而会距离目的地越远。 小亮从学校走回家,经历着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本课不直接讲机械运动,只是通过具体事物定性地讲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拓展: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1.了解什么是参照物。 问题:一个人在路上跑步,我们会说他在运动。我们还会说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有人说路边的房屋也在运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2.本课是研究物体的运动。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在路上跑步的人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这些都是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他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房屋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标准,路边的房屋就与地球一起在飞速地运动,因为房屋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 3.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看是以另外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小结: 在课文中,将运动论述为: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认为运动是一个物体的位置或地点,相对于被认为是静止的物体作连续的变化。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两辆汽车,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选两辆汽车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辆汽车是静止的——相对静止。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 2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配套教案全集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册内容分析第一单元:人体的秘密、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 身边的运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五单元:科学考察 (选学)。 本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对大自然、对科学和 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以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学习与日常生 活联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 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 系;初步感受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 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 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 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 的科学精神。 发展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 情趣;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和 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册重难点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及实验能力。 人的生理特征;机械、运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对知识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的训练。 对“物体和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验设计证明。 本册课时安排本册共___5__ 单元(此处需写出各个单元共需多少课时) 第一单元: _6____课时第二单元: ___7__课时第三单元: __7___课时第四单元: ___5__课时第五单元:(选学) _5____课时 第___1_ 单元分析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单元内容分析第1课:人的性状、第2课:我们的生长发育、第3课:脑 的保健、(选学)*第4课:人类的进化 本单元教学目标(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发展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生长发育、保持身体健康的情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 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 片〗 学生猜图片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 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 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 表的变化。(板书:地表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 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 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 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 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试卷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等第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 分) 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3、由于受(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土壤的成分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6、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可能会(风化)。 7、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10、(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12、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重)的物体先沉积。 13、(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4、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土地(侵蚀)。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 1、新疆的吐鲁番是个( C )。 A、高山 B、平原 C、盆地 2、地势低平而宽广是( B )地形特点。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 A ),压力越来越(C)。 A、高 B、低 C、大 4、地壳主要是由(A )构成的。 A、岩石 B、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B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 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从小到大分为( C )。 A、沙粉沙沙砾黏土 B、沙砾沙粉沙黏土 C、黏土粉沙沙沙砾 7、( C ),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 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 8、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在大河的( C )流域形成。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9、深圳地形主要以坡度较缓的低矮山岳为主,这种地形属于什么地形?( C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10、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 B )。 A、牛顿 B、高士其 C、赫歇耳 11、从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 B)多高山,(A)多平原。 A、东部 B、西部2、由于流水对土地有( C )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试题含答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 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 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层,从内到外分别是、、。 2. 科学家利用和等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 3. 火山大致可分为、、三类。 4. 风化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5. 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等。 6.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为地震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7.煤、石油、天然气属矿产,铁、铜等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矿产。 8. 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 9.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或。 二、明辨是非。 1. 地球内部是平静的,地球表面也是一成不变的。() 2. 地震与火山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3. 煤可以制作燃料、染料、消毒剂、杀虫剂等。() 4. 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 地下储藏的能源有很多,所以人类用不着开发新的能源。() 6.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 7. 模拟实验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8.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三、珠海拾贝。 1.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的半径有()多千米。 A.3400 B.2900 C.800 2.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 A.一样的 B.陆地部分薄海洋部分厚 C.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大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A.7.8 B.8.0 C.8.1 4.()是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 A.李四光 B.竺可桢 C.陈景润 5.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千米 A.6300 B. 3400 C. 2900 6. 卵石的形成与()有密切的关系。 A.水 B.石头 C.风 7. 下列现象中,()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影响的结果。 A.火山喷发 B.地震 C.修路架桥 D.地球板块移动 8.在探究温度对卵石形成的影响试验中,用酒精灯的()来加热岩石。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四、我的科学研究。 1.如下图(1),当手用力一定时,小木棍会,断裂时,手有的感觉;用力挤压毛巾的两端,毛巾会。这两个图都是模拟形成的实验,毛巾和小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手用的力表示地球受到的来自的力。2.如下图(2),将石块在火上烧,之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会发现石块,说明五.科学与生活。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个实验方案。 2、在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下《6.自行车的结构》word教案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自行车的结构 徐蕾怀柔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一)、自行车的结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设 计与制作第6课内容。本课意在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基本构成。并能认识自行车中的 简单机械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a 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成。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2、能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 3、发展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观察自行车,并能够对自行车进行宏观分类。 难点:了解自行车包含的简单机械。 二、教学准备 自行车、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本课的研究对象常见,学生也知道自行车大概的结构分配,只是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专业名称不熟悉。在课程设计上能够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知识由浅入难的自然习惯。 科学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学生们对自行车是很熟悉的。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若按教参的意见,本课要用2--3课时完成,因为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自行车,所以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意在让学生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自行车结构。然后进行展示,并说明自己划分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一件本以为特别熟悉的物体,把它第一步解剖着观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 第二部分就是把划分为“块”的自行车再细化,这就需要学生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有些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前叉、飞轮等。我采用的是对照教材,先找组,再找熟悉的物体,不熟悉的标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在这个环节上,既锻炼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能力。但如果老师能够集体解决问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三部分再将细化的结构名称整合起来。这就引出了车架的作用,同时复习了形状结构特点。 最后,讨论自行车中所运用的简单机械,为下一节课自行车的行驶作出准备。 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人们会依据实际需要改进一些物体的结构,使其在

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习题精选二十

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 地形习题精选二十 第1题【单选题】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E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 (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 )。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地形图上的蓝色通常表示( )。 A、海洋 B、高原 C、平原

地形图上,常常用深浅不同的( )表示丘陵。 A、红色 B、绿色 C、黄色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 )发生变化的。 A、不断 B、从不 C、有时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我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云贵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我国地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是______。【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读图题。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检测题及答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检测题及答案 一、探究填空( 18分)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 6300千米.地壳越深,其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知. 3、卵石的现状都近似圆形,表明光滑 . 4、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属于非金属矿产. 5、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化石 . 7、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 二、探究选择( 16分) 1、地震危害很大,但人们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③ . ①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 ③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 2、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② . ①岩石分析方法②地震波研究③电波测试 3、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是① . ①汶川大地震②唐山大地震③台湾大地震 4、下列属于地质作用的对地表改变的是① . ①岩浆活动②毁林活动③开山修路 5、地核温度约为② . ① 2000℃② 4700℃③ 3400℃ 6、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② . ①日食或月食②地下水位突然改变③太阳黑子突然爆发 7、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上层,中间一层是② .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8、下列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活动是③ . ①乱砍乱伐②毁林开荒③植树造林 三、探究判断( 16分) 1、地壳各处的厚度是一样的. (×) 2、地球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 3、雨水对岩石没有破坏. (×) 4、煤、石油都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 5、地球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的特殊的固体物质. (√) 6、地球的结构如同鸡蛋. (√) 7、火山的喷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 8、我们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 四、名词简答(6分) 1、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2、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 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五、填表( 9分) 六、回忆实验,回答问题( 20分) 1、回忆温度对岩石影响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观察到的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岩石受到的温度有高有低,这种变化会使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③、推想温度对岩石的影响: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2、回忆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回答: ①、实验中,用土豆泥做地壳,用番茄酱做岩浆 ②、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③、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 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 出地表形成火山.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科版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 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 ;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形成新的地形地貌。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视频、地球内部运动的视频、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视频、模拟实验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完成问卷星答卷。 一、观察各种地形地貌图片,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各式各样。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播放汶川前后图片,生观察。 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不是火山、地震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呢?(板书火山、地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板书课题) 二、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 1.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48页资料的三个相关事例。 2.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出示火山地震形成的地形图片,给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 3.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同时大胆猜测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课件出示视频)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请学生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师讲解: 像同学们猜测的那样,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

五年级科学地表的变化

庆云县当堂达标课时学案 课题 6.地表的变化授课人刘玲班级五课型新授主备人杨吉顺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知道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 知道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 学习关键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反思或个案补充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 1、出示展板 这是你们在课后收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 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图: 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 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 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 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 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 ⑤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 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

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巨大的影响。 ⑥小结: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 活动三:认识流水的搬运作用 1、让我们再往下看这幅图:投影P36图,图下出示: 巨大的岩石逐渐变小甚至变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会永远安静地停留在原地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①用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一侧。 ②把混合物扶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③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用胶带固定住,并使底部带有小孔的塑料杯能放置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④把沙盘带小孔的一侧伸出桌外,在地上放一个小水盆接水。 ⑤往塑料杯中加1升水。 讨论交流:(逐条出示) (1)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3)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再设计一个不同坡度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想一想,和第一个实验相比,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4、汇报交流。 流水是有力量的。当江河水由山地流到平原、湖泊、海洋时,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被搬运的距离较小;小的、轻的石头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表面貌。 (投影图片) 5、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也能对地表产生影响?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下《3.微生物》 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微生物

2 学习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特点及作用发现在显微镜下还生活着一个用肉眼看不见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在 显微镜下生活的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又是 什么样子的? 2.进行观察1的活动。 【学生】做观察1的活动。 3.对观察1进行总结,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学生】就观察1得到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和 归纳,得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结论。 4.进行观察2的活动。 【学生】做观察2的活动。 5.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的认识。 【学生】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 的认识。 1.引入:当对微生物进行过观察,有了最基本 的认识之后,那么,微生物到底具有哪些特征 呢?这可以从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 殖特点及作用几方面分别来看。 【学生】阅读材料。 2.展示有关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 特点等几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就与教材中相对 的每一个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前准备关于微生 物知识的材料,在课上交流。 3.利用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如:从古至今,已 经有无数的生命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但 现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不是尸横遍野 呢?如果将一块橘子皮埋进地里,过一段时间, 再挖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 等等。 【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实例进行分析,形 成关于微生物的整体认识。 4.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对微 生物形 成感性 认识。 2、提高 使用显 微镜的 技能。 形成对 微生物 的整体 认识。

有益微生物的作用 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简单的消毒方法 实验灭菌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都有 哪些了解? 【学生】讨论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学习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 3.用实例对微生物的有益作用进行说明。 4.出示一些有益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5.归纳出示有益微生物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都有 哪些了解? 【学生】讨论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学习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 3.用实例说明微生物对人体有害的影响。 4.出示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5.归纳出示有害微生物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都有哪 些?(特别是2003年夏季的非典型性肺炎流行 期间) 【学生】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类别。 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操作。 3.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课文中的简单操作方法。 【学生】分析归纳每类消毒方法的要点。 4.要求学生指出每类操作方法的要点。 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都有哪 些?(特别是在医院或家中有重病人期间) 【学生】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 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 认识大 自然中 的微生 物并不 是全有 害,而是 大多数 对人有 益。 了解有 害微生 物对人 影响的 几个方 面。 能够学 到生活 中常用 的消毒 方法,并 在实际 生活中 应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检测题及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探究填空( 18分)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 6300千米。地壳越深,其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知。 3、卵石的现状都近似圆形,表明光滑。 4、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属于非金属矿产。 5、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化石。 7、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二、探究选择( 16分) 1、地震危害很大,但人们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③。 ①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 ③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 2、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②。 ①岩石分析方法②地震波研究③电波测试 3、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是①。 ①汶川大地震②唐山大地震③台湾大地震 4、下列属于地质作用的对地表改变的是①。 ①岩浆活动②毁林活动③开山修路 5、地核温度约为②。 ① 2000℃② 4700℃③ 3400℃ 6、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②。 ①日食或月食②地下水位突然改变③太阳黑子突然爆发 7、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上层,中间一层是②。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8、下列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活动是③。 ①乱砍乱伐②毁林开荒③植树造林 三、探究判断( 16分) 1、地壳各处的厚度是一样的。(×) 2、地球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3、雨水对岩石没有破坏。(×) 4、煤、石油都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5、地球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的特殊的固体物质。(√) 6、地球的结构如同鸡蛋。(√) 7、火山的喷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8、我们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四、名词简答(6分) 1、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2、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五、填表( 9分) 六、回忆实验,回答问题( 20分) 1、回忆温度对岩石影响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观察到的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岩石受到的温度有高有低,这种变化会使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③、推想温度对岩石的影响: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2、回忆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回答: ①、实验中,用土豆泥做地壳,用番茄酱做岩浆 ②、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上《11.人体的运动》 教案(1)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体的运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主要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知道肱二头肌、肱二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以牵引骨运动,知道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运动器官。 2.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保健知识,养成爱护自己身体的良好习惯。 3.初步学会拼接人体骨骼的保健知识,以及制作和解释手臂伸屈模型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主要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知道肱二头肌、肱二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以牵引骨运动,知道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运动器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拼接人体骨骼的保健知识,以及制作和解释手臂伸屈模型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人的行走和跑动。 观察人在行走时与跑动时有什么不同? 人在行走时的动作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总有一只脚着地,不会出现两脚腾空的现象。 人在跑动时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当一腿后蹬时,另一腿会迅速地向前上方摆动,当蹬地的脚蹬离地面后,两脚都会不着地,出现腾空现象。 因此,走与跑最大的不同是,走时不会出现双脚同时不着地的现象,而跑时会出现双脚同时不着地的现象。 用卡纸做人在走动时与跑动时的动作模型,可以主要做两腿和两脚的动作模型。(课文呈现了人在跑动时一个完整循环过程的动作图。) (二)研究骨骼 师:老师给同学提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为什么人能立住不倒而且能够运动?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投影展示) 师:对,人的骨头就像楼房的钢筋架一样,组成了一幅人体的骨架,这幅骨架叫骨骼。 1.认识人的骨骼和主要骨的名称 我们人体的骨骼可以分几部分? (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利用投影片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投影到屏幕上。)板书:人体骨骼、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五年级《地表的变化》

6 地表的变化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 ⒈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⒉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⒊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在地质作用,人为力量作用中是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大胆想象,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地表的变化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大托盘、烧杯、水、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非洲板块,南美洲版块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发现:两块板块越来越远了。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这两个板块以前是不是一块?他们是怎么分开的?地表一直在变化吗?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研讨 ⒈认识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地表的变化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有很多疑问,并且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老师这有一份资料,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科学家的发现。 你认为青藏高原千万年前是什么样子? 学生分析资料猜测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地貌。 预设:青藏高原千万年前应该是海洋,因为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教师出示资料卡。 ⒉猜测引起青藏高原地表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青藏高原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呢?学生猜测。 预设:学生进行推理猜测地震、火山、板块运动等。 ⒊展示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猜测引起这些地表形成的原因。 实际上不同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来欣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