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不确定性-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知识的不确定性
知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状态。在传统哲学世界和
知识世界里, 知识的确定性是人类的普遍诉求。然而从现代哲学和知识发展的角度分析, 知识的不确定性成为了人们追求知识创新时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本文主要从语言学层面、现代哲学层面和知识发展历史
层面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展开论述。
从语言学层面分析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在中文里, 确定主要有两
个涵义, 即固定和明确肯定。其中, 固定的涵义是使不改变不移动, 紧紧地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肯定的涵义一是对事物持确认的或赞成的
态度,与“否定”相对; 二是有把握,无疑, 有信心, 有理由确信。
在英文中, 表述确定与确定性的词都是certainty certainty 是certain 的名词形式。certain 的涵义是: 超出所有的怀疑证明其
存在或是真的, 清楚地知道; 完全相信某事的真相(truth) 或具有
真理性, 没有怀疑; 一定要发生的, 没有怀疑。
certainty 就是指确定的事物, 处于确定的(certain) 状态。uncertainty 则表示确定性的缺乏, 不确定的事物, 怀疑性。综合
(truth), 中、英文的涵义, 确定是指事物的存在是不变的或是真的它
为人们所相信和理解。确定性就是指事物或过程具有确定的那
样一种性质。不确定性是指事物或过程不具有确定那样的性质或是确定
性的缺乏。不确定性可以用“随机性”、“不肯定性”、不完备性”、“不稳定性”等词语来表达。
知识的确定性是指知识反映事物的“真” , 并被人们所相信和理解。知识“真”的信念具有一种客观基础并得到充分证据支持, 与仅仅
是个人的意见、经验或缺乏证据支持的主观信念以及没有根据的幻想、
猜测、假设相区别。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信念条件;证据条件;真
的条件。其表达式为:知识,当且仅当X相信
Q;X有充分的证据说明Q;Q是真的。
知识的不确定性是知识的另一种存在和发展状态, 相对于知识的确定性讲, 知识的不确定性是指知识反映事物时的随机性、不肯定性、不完备性、不稳定性。
从哲学层面分析
哲学家们长期追求着知识的确定性。哲学本体论对本体、本原或基质的寻求, 就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 如泰勒斯的“水”、
毕达哥拉斯的“数”就表示着一种确定性。柏拉图认为, 真正的知识不同于意见或主观信念, 它是绝对确定的、必然的真理, 不容质疑。它源于、独立于时空之外、不可知觉的理念世界, 而在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永恒的、确定不变的, 因此知识是确定的、可靠的、真实的。意见或信念却源于可感知的现象世界, 而现象世界中的事物是短暂的、流变的、不确定的, 因此意见或信念是不可靠、不确定的。柏拉图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古希腊哲学家们获取理想的确定性知识的认识模式: 从所谓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并寻求演绎逻辑的论证而获取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确定性知识。理性主义知识论者笛卡尔从“我思”的角度展开了对确定性的探讨他确信人类的理性能洞察实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秘密, 将数学视为知识的唯一范式。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知识论者推崇经验, 确信观察与实验是获致知识的根本方法, 是增进人类对世界了解的唯一途径, 科学知识被看作知识的真正范型。牛顿力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成为追求确定性知识的典范。
由于辩证的自然科学观点发展, 哲学上不断显现出不确定性的身影。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论、奎因的整体论、历史学派的相对主义都揭示了科学知识的主观、相对和非逻辑等不确定的方面。这是一个追求和论证知识的确定性不断走向和凸现知识不确定性的过程。英国哲学家休谟与德国哲学家康德分别从不同角度动摇了人们对确定性的信念。休谟将经验主义路线贯彻到底, 提出了“不可知论” , 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康德通过对“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探究, 检讨了人类的理性能力, 认为人类的理性极为有限, 它仅适用于“现象之域” , 而对“存在之域”不可逾越。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批判了传统的追求确定性知识的认识方式提出了证伪主义, 坚持理论可以被证伪, 而不能被证实, 认为知识是在猜想和反驳中增长的, 并用“云和钟”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知识的样态, 这就说明了经验、理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彭加勒提出“约定论” , 凸显科学知识的约定性质。即使像罗素这样以追求知识确定性为终身目标的哲学家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 人类
的全部知识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是不确定的,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无法判断不确定性达到的程度。维特根斯坦也在晚年放弃知识的图像理论而转向“游戏说”。20 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表明,科学理论是不能得到证实的, 只能得到确证( 只能保证过去正确) , 只能被证伪。这就体现出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不是切实可靠的, 它具有不确定性。20 世纪后期发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基础与解构是其重要标志, 明显表达了不确定性思想。
从知识发展史层面分析
20世纪以来,科学知识凸显出不确定性。之所以如此,一方
面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所导致。20 世纪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直接否定了牛顿范式的知识确定性观念, 确立了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量子力学否定了物质是由具有广延、形体等属性的实体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观。
量子力学中的AB 效应揭示出量子实在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出微观世界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二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揭示出时间与空间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尽管狭义、广义相对论的表达式是确定性的, 但是, 由它给出的知识是不确定性的。三是混沌是确定性的内在随机性。描述混沌的方程是确定性的方式, 但是该方程却具有内在随
机性。四是20世纪60年代由木村资生提出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性学说”给出了分子水平突变与选择的不确定性, 直接冲击
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确定性的生物学知识框架。数学一直被当作确定性和精确性的典范, 但是20 世纪的数学进展本身表明, 数学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在其《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进行了有力的证明。1931 年, 哥德尔证明的不完备性定理表明, 有些命题既不能被证明, 也不能被证伪, 由命题给出的知识是不确定的。
受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影响, 人们力图将社会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 建立一种确定性的图景。人们试图强调人类发展进程与所有其他物质进程之间有必然的相似性, 可采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 探求出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社会普遍法则。孔德根据物理学的实证方法